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政治经济学)

合集下载

马基原理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

马基原理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
Company Logo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 盾存在于一切事物 的发展过程中;存 在于每一事物发展 过程所自始至终。 矛盾无处不有,无 时不在。 矛盾的特殊性:矛 盾的性质、地位以 及解决矛盾的具体 形式各有其特点。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量:事物的规模、程 度、速度以及构成成 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 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 规定性。 量和质一样,都是事 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定 性。即使是教学这门 从“纯粹”形态上研 究量的科学,归根到 底,也是对客观事物 本身所固有的量和形 的关系的反映。
质量互变规律与剩余价值理论
量变、质变、在新 质的基础上又开始 新的量变、新的质 变,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从低级向高级 演化。

Company Logo

质:事物成为自身并 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 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 接同一的。事物总是 具有质的事物;质总 是事物的质。 事物的质是多方面 , 事物的质的多样性是 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 复杂性所决定的。
Company Logo
度与质变和量变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 度,是与事物的质相统一的界限。 度是判定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 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 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LOGO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辩证法与资本运动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 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 系。辨证矛盾是客观世界和 社会生活本身的矛盾。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 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 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 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笔记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笔记教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认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难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科学认识。

[教学课时]8课时【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自学;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业资本对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上产关系的充分发展是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后实现的。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一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其他一系列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亏损 正常补偿 多盈利
丙 乙 甲 12 小 时
10 小 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 小 时
10 小 时
个别劳动时间

(2)劳动的复杂程度与商品的价值量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①简单劳动 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任 何专门的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即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和耗费
②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 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 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同学们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体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 及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形成及其运动规律
条件 好的
小商品 生产者
雇佣 劳动者
破产
贫困者
条件 差的
地主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
商人 资本家 盘 剥
雇佣 劳动者
缴 售 出 盘 纳 产 剥 地 租 品
农民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1、资本原始积累的涵义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
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主要任务: 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 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形成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和意识形态及其实质的理论,它们集中体现为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必然性; 2.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 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4.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挑战:马克思的回答
“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和部门,当然地属于资本有机构成高 的部门,这些部门虽然本身创造的新价值或剩余价值少,但根据 同等资本获得同量利润的原则,它有权利参与剩余价值在全社会 的重新分配,可以从总剩余价值中分得较其本身创造的更多的利 润。这就是使用机器人的资本构成高的部门获得更多利润的秘密。 马克思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类似那位私 营企业主所以举的例子。马克思说:“一个在本生产部门内完全 不使用可变资本,因而完全不使用工人的资本家(事实这是一个 极端的假定),会像一个只使用可变资本,因而把全部资本都投 到工资上面的资本家(又是一个极端的假定)一样地关心资本对 工人阶级的剥削,并且会像后者一样地从无酬的剩余劳动获取他 的利润。” ——《马恩全集》,中文1版,第25卷,第220页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生产力和商 品经济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 资本来到世 间
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15世纪 初地中海沿岸城市
资本原始 积累
地理大发现 15世纪末(1492 年)
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初步确立
资产阶级 政治革命
资本主义工厂制度 资本主义大工业
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1)政治经济学曾是政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后来才从政 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政治经济学经历了一种分离的运动。一方面,它本是经济 学的全部,但在演变中却成了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学中的 “艺术 ”部分,即关于经济政策和理论经济学的部分;另一方面, 它成为对于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方式(政治的、历史的和哲学的 跨学科结合)。 (3)除去激进政治经济学的用法以外,政治经济学已不再是经 济学的同义语。 它经常表示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和研究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B、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C、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的不同表现D、先后两次劳动过程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转化为资本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主义的()A、劳动价值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C、商品与货币理论D、劳动二重性理论5、个别企业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 )A、商品价值量的减少B、商品价值量的增加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6、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A、个别劳动时间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必要劳动时间D、剩余劳动时间7、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8、“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的“钱”所充当的货币职能是()A、支付手段B、价值尺度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9、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A、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B、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C、价值规律的本质规定 D.、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10、商品是:(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11、价值的本质是( )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12、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13、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14、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1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7、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劳动力B、厂房、设备C、工具D、货币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A、劳动过程B、价值形成过程C、价值增殖过程D、价值平均过程1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A、生产劳动产品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C、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D、保持资本价值20、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A、150%,100%B、150%,200%C、150%,300%D、100%,200%21、资本积累是指()A、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B、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C、企业之间的兼并D、大资本吞并小资本2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企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B、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D、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23、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IO%,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2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使用价值 B.劳动的价值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D.劳动力的价值25、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A、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B、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而且会自行增殖C、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D、劳动力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出剩余价值26、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c:v中()A、c的比重不断增大B、v的比重不断增大C、c和v按相同比例增大D、c、v按相同的比例下降27、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的三个阶段是()A、流通、生产、储备B、流动、生产、流通C、购买、生产、销售D、流动、生产、销售28、资本周转时间包括()A、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29、平均利润的形成是()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D、资本积累的结果30、剩余价值和利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A、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C、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可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和利润在质上相同,在量上相等31、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主要依据是其()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价值形态D、最终用途3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3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C.商品经济会共同存在的现象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34、剩余价值来源于(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3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D.价值周转方式不同36、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3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3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39、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40、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B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41、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中( A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C.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4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能在流通中购买到( )A.劳动产品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力4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 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D.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44、超额剩余价值是( )A.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 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C.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 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4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A、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B、能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C、能保存资本价值D、能转移资本价值46、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47、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48、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自由竞争规律B.追求垄断利润规律C.货币流通规律D.价值规律49、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A.生产资本与商业资本B.职能资本与货币资本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50、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使用价值B.剩余价值C.价值D.交换价值51.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会导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A.增加B.降低C.不变D.无法判断5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A.可变资本B.不变资本C.货币资本D.商品资本53.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其核心问题是分析()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B.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C.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D.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54.剩余价值与利润从数量上看()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小于后者C.两者相等D.两者的大小无法判断5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失调C.商品供给和需求的矛盾D.国家宏观调控的缺失56.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B.商品交换场所的建立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7.“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重要影响D.消费者的心理决定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5
2、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 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 产品。 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现实生产过程中的 经济关系,并表现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拥有者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环节的支配者,而劳动力的拥有者则成为 被支配、被统治的对象。
4、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旦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根本区别: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资本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
39
4、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两种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 W-G-W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 G-W-G’ (货币—商品—货币) ( G’=G+△G )
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价值: 指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 值。 劳动力价值构成的三部分: 包括劳动者本人和养育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 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指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物品、产品、商品中都具有 商品中特有的本质属性 的共同属性
14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独创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含义 劳动二重性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15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比较
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量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小 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图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图文

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年) :马克思 的评价:“现代政治经 济学的创始者”,“最 有天才和最有创见的经 济研究家”, 初步建 立了劳动价值论。主要 著作有《赋税论》、 《爱尔兰政治解剖》、 《政治算术》、《货币 略论》。

亚当· 斯密(1723-1790 年) 1776年发表其代表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简称《国 富论》)。从人类利己 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 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 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 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 的主要内容。
(1981年)出版
第四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的候选 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约瑟夫· 尤金· 斯蒂格利茨1943 年-美国。2001年获诺贝尔经 济学奖1993年《经济学》
1993年出版《经济学》
第四次经济学理论大综合 的候选者格雷高里.曼昆
N格里高利· 曼昆 1958 年2月3日-不足30岁时 曼昆已成为了哈佛大学 的终身教授
1999第一版,最新第五版
• 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思想 家如齐国的管仲、鲁国的 孔丘以及后来的孟轲等人 也都谈论了经济问题,并 且留下了有意义的思想。
• 经济学 • 经世济民的学问 经世济民的科学 •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 “经邦”和“济民”、“经国”和 “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 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 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 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 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 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2016年9月古希腊思想家姓名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卡尔马克思李嘉图萨伊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亚当斯密2016年9月法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年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让沙尔列奥纳177318422016年9月法国古典经济学家代表著作布阿吉尔贝尔16971707年之间发表弗朗斯瓦魁奈1758年发表1819年发表2016年9月庸俗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英国纳索威廉西尼尔17901864英国特萨伊17671832法国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2016年9月庸俗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18351917德国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弗雷德里克巴师夏18011879法国亨利179318792016年9月庸俗政治经济学代表著作7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4、5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4、5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途径有两个: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2、暴力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历史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人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两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取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取其一。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格
价格波 动没有 违背价 值规律
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
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相等
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调节资源 和经济活动;
价值 规律的 作用
刺激商品生产者 不断改进技术;
自发地调节社会 收入的分配。
社会经济比例大体平衡
市场 供不 应求 价格 上升 企业 利益 增加
竞争
资源流入 扩大生产 供给增加
(一)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式 (二)
(三)
资本积累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四)
(五)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六)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 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 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 史过程。
资本原 始积累 的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 农民的土地 用暴力手段掠 夺货币财富
奴 隶 贸 易
圈动运动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7世纪中期 和18世纪后半期, 英法各国先后进 行了资产阶级革 命,最终建立起 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
最先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
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 理论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它一系列理 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 价值量
劳动 时间 劳动量
体现在 商品中的 抽象劳动量
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为什么说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决
定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丙 乙 甲
8 小 时
10 小 时
(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
资本的原始积累
(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 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 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 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 得到解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 过雇佣劳动实现剩余价值的一种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商品生产者握有大量的资本,即大量的货币财 富集中在少数人受中,他们愿意并有可能购买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经营资本主义企业; 另一个是有大量的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人 身自由的劳动者,他们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出卖 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 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 商 品 二 因 素 劳 动 二 重 性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
理论对政治经济学具
有重大贡献
通过劳动二重性分析揭示了 劳动用时间确立价值的宗派领袖 价值的真正源泉
第一次宣称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金银天然不是 货币,但货币天然是 金银。”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
价 价 值 值 尺 尺 度 度 流 通 手 段 贮 藏 手 段 支 付 手 段 世 界 货 币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 是货币充当计量其 它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1 匹 绸 价 格
1匹绸价值(100小时)
=
1两金价值(100小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和斗争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是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并最终要为社 会主义所取代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 思正是从商品经济的分析入手,揭示了剩余 价值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无 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 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第四章 资本主 义的形 成与本 质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 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生产方式的形成
12 小 时

10 小 时
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多盈利


8 小 时
10 小 时
12 小 时
个别劳动时间
正常补偿

丙 甲
10 小 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 小 时
10 小 时
12 小 时
个别劳动时间

亏损


10 小 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 小 时
10 小 时
12 小 时
个别劳动时间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复杂 劳动
平 衡
消费需求减少 消费需求增加
资源流出 缩减生产 供给减少
平 衡
竞争
企业 利益 减少
价格 下跌
市场 供过 于求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货币是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4)货币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无非是固定充当一般 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 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二)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 力和脑力的总和。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者拥有了自身劳动 力所有权,已经摆脱了 人身依附,成为法律上 的自由人
A
成 为
高度发达 的社会生产 产 力
手工 生产力 社 会
社会化 的大生产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社会 分工 生产不 同产品 需要互 通有无
商品经济 产生条件
不 同 的 物 质 利 益 主 体
各自有相 对独立的 物质利益
采取商 品交换 形 式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A 的 价 值
生产和 再生产A 所花费的 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决定
A的价值
还包含着 历史的和道 德的因素
使用价值
劳动力 商 品 不仅能创造出 A 本身的价值,而且能 使用价值 创造出比他自身价值 更大的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
所有制和所有权
(二)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个别劳动生产率 (每小时)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 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 成反比。
30 × 2 = 60分钟
30 ×4=120分钟
30
30 30
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30 30
30
部门劳动生产率 (每小时)
个别劳动生产率 (每小时)
这对吗
“商品价值量 是由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企业 只要注意提高劳动 生产率,降低成本, 就能在市场中 取胜。”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 产者的劳动既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又具有 私人劳动的性质。
为什么说私人 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是私有制 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 动价值论扬弃了 古典政治经济学 的观点,为剩余 价值的创立奠定 了基石。
马克思的劳动 价值论揭示了商品 经济的一般规律,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发展提供了理论 指导。
劳动
为什
么说商品
是使用价 值与价值 的统一体
2、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劳 动 二 重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指在一定的具体形
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条件
W
A的 个人 所有 权
劳动者拥丧失了赖以 获得生活资料的生产 资料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在 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 商 品

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生产 和再生 产A 所 花费的 社会必 要劳动 时间
A 决定 的 价 值

生产和 再生产A 所花费 的生活 资料的 价值
简单 劳动
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单位时间内生 产的产品数量
单位产品所耗 费的劳动时间
2个/小时
劳动生产 率的两种 表示方式
30分钟/个
劳 动 生 产 率
部门劳动 生产率
同类生产者 平均的劳动 生 产 率
社会 必要 劳动 时间 个别 劳动 时间
个别劳动 生产率
个别生产 者的劳动 生 产 率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
指货币作为交 换价值而用于 清偿债务、缴 纳赋税和租金 等方面的职 能。 均有力支付 可以相互抵销


欠100元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 指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 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支付国 际收支 差额 作为财 富转移 到别国
购买外 国商品
世界货币职能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