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和转变,从封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历了战争和革命的磨砺,逐步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包括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转型等方面。

一、工业化进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中,中国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工业革命的引入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序幕。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

工业化的推动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转型。

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壮大,纺织、冶金和机械制造等行业得到了发展。

人们的生产力得到提升,工人阶级也开始崛起,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

1978年,中国领导层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的模式,转向市场经济。

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中,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得到了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腾飞。

此外,中国逐步放开了对外贸易,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中国,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提供了契机。

三、经济体制转型中国在经济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型。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探索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渐渐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等方面。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引入股权分置和上市等机制,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金融体制的改革则为资本市场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制和环境。

这些经济体制的改革都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总结: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工业化进程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哪些特点

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哪些特点

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哪些特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龙虎起舞的局面。

在近代,中国的经济开始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出现了洋务运动、中兴工商局等一系列以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改革运动。

同时,传统的农业经济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农民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主体。

这种龙虎起舞的局面在整个近代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显著。

二、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和剥削。

随着列强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自主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列强通过强制性的条约和贸易不平衡等方式,将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剥削和掠夺。

三、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由于现代产业的兴起和经济形态的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出现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还包括科技进步的推动。

西方列强带入的新技术和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科技革命,如铁路、电信、煤矿、纺织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开创了新时代。

五、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思想观念的改变。

由于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开始兴起思想解放、启蒙思潮。

近代的一系列新思潮和新观念对中国社会的演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维新思想、思想启蒙运动等都对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具有多个特点,包括龙虎起舞的经济形态、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社会结构的变化、科技进步的推动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等。

这些特点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

历史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

历史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近代中国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与变革的时期。

从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从封闭落后到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历史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和影响。

一、开埠通商与西方列强入侵1840年鸦片战争的发生,标志着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的起点。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

这使得中国市场逐渐被西方列强所占据,中国的商品被大量输出,而进口西方商品则削弱了国内产业。

二、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中国的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的重要阶段。

自1860年代起,中国开始大力投资工业,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修建铁路、开办矿山等。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一定的增长和变革,但仍然存在着技术与管理的不足。

三、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标志。

在此期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试图摆脱国家的困境。

虽然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但却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辛亥革命与国民经济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瓦解,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新中国的成立后,国民经济开始通过改革与发展来推动现代化。

这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革,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的新时期。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化,发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实现了初步的现代化。

六、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的政策的推行,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变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七、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短暂春天
继续发展
5、时间:从1927年在革命根据地产生起到1956年我国 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止。
6、意义: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和1956年三大改 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这 一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 经济的崩溃,改变了旧中国社会经济面貌。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生活的变迁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 1840年—1956年 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你能说出它们各代
表哪种吗?
(1)自然经济 ①自给自足;②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 与商品经济相对立;③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 政府及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①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②自由开放; ③富有侵略性。 (3)洋务经济 ①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②机器 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③民用企业采 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的 性质。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 ③政府 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①列强的经济侵略; ② 洋务运动的推动; ③煤铁等关系到国防、 民生,需求很大。
【解析】(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 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 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归纳出康熙年间和19世纪70年代的矿产政策。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 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推动者,社会需求 等分析即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 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如何评价中 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发展

如何评价中 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发展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发展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其经济发展历程更是复杂多样,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近代化转型,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发展。

19 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他们凭借着坚船利炮,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使得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迅速发展。

他们在中国设立工厂、银行、商船队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一方面,这对中国的民族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许多本土的手工业者和农民失去了生计;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于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兴起了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例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以及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工业。

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加上其管理体制的腐败和落后,以及对外国技术和资金的过度依赖,最终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一些民族资本家纷纷投资创办工厂,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面粉业等。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虽然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进入 20 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

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在中国扩张,垄断了许多重要的行业;另一方面,国内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迫和剥削。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保持农 业生产的同时,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等非农产业,以推动农村 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03
工业经济发展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1 2
洋务运动的推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开端,主要涉 及军事、民用等工业领域。
06
经济发展展望
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新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在新时代面临着新 的经济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包括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 、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出现 ,如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等。
新挑战
同时,中国在新时代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包括经济结构 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化的 不确定性等。
外资的进入对民国时期的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政府的支持
政府对工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化 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振兴
工业基础的奠定
01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实施一系列工业化政策,奠定了中国的
工业基础。
“五年计划”的实施
02
通过实施“五年计划”,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加速
2023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contents
目录
• 经济发展综述 • 农业经济发展 • 工业经济发展 • 服务业发展 • 对外经济贸易 • 经济发展展望
01
经济发展综述
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和掠夺 进行着不懈的抗争和探索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变革与发展,不断追求现代化、工业化的道路。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政策改革以及经济成就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晚清王朝的内外困局、北京政府被迫进行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经济政策调整。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经济落后,社会动荡。

之后,为了摆脱危机,北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创了中国的近代化。

二、政策改革中国的近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政策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80年代以来所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鼓励外商投资,同时还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的行业政策和经济法规,鼓励创业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成就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过去几十年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其次,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也大幅增加,是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国。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还有,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

四、面临的挑战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与地区差异仍然存在。

其次,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问题仍然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环保力度。

此外,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保障体系与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政策改革与开放政策的推进。

然而,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在未来继续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从古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19 世纪中叶,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进程,促成了其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一) 近代前期( 1840—1919 年)
1)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19 世纪60 年代到90年代,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 倍,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列强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 19 世纪60 年代起,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军事工业和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带有封建性的民用工业。

4)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却步发展;1912—1919 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短暂的迅速发展,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该时期并存的几种主要经济形式主要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
经济。

2) 相互关系:自然经挤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起到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产生解体作用,后又由于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这两种经济也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及外国资立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二)近代后期(1919——1949年)
1) 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2) 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3) 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破产,解放战争时期,又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4)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根据地人民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还领导军民进行了经济建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并组织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解
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

该时期并存的主要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

2)相互关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其它四种经济形式都对自然经济起着瓦解作用。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同时又具有依赖性,但由于受到剥削、压制而日益萎缩。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但它是最革命的经济,日益改变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三)过渡时期(1949 年至1956 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他们的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经济。

1950 年〜1952年,人民政府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

1949 年〜1952年,人民政府还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精简整编国家机构、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等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

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几千年
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1957 年,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该时期并存的主要经济形式及相互关系:
1)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
经济(集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2)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位,其余四种经济仍占
很大比重,并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其趋势是最终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四)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1978年):
从1958年起,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自1959 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

由于党中央及时采取了措施,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966 年〜1 976年,“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内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

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的努力和广大群众、干部对“左” 倾错误的抵制,经济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经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

2)相互关系: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随后在城乡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又分别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

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本高速积累、劳动力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该时期并存的经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 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2) 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主体,其余经济为辅助,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重要补充,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服务。

六种经济形式并存,形成竞争格局,既推动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完善,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978〜2007年的三十年间,我国经济以年均9.85 %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极为罕见。

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我国经济还能否如此高速增长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其中促使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不会改变,这些有利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将在我国各领域
不断展开,其成效将在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逐渐得到释放。

(二)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不仅在于建设了多少高楼大厦,更重要的在于我国的人口素质大大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取得巨大成就。

(三)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由需求结构效应所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动,促使劳动力及资本等资源从生产率相对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四)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期。

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往往伴随着城市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五)我国具有的后发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这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

我国可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借鉴、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制度和管理经验。

这样就为我们降低了成本和风险,缩短追赶的时间,避免许多弯路,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

我国后发优势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

(六)我国具有大国优势。

我国人口众多,各层次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将为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保障。

拥有多个方面的有利因素作为保障,相信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将会是一片光明。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是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

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反之,政治和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

因此,从古至今,中国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几千年是
这样,未来还会是这样,只有搞好了经济,才能够构建更加和谐安定的社会。

后记:本着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历程与模式的好奇,我选了这个课题,力求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在写论文的前期,我通过网上与图书馆查找资料等各种方式做好准备,同时也跟同学就一些观点做了深入的探讨,不无裨益,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文中列举历史事件参考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刘克祥、吴太昌《中国近代经济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