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从古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19 世纪中叶,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进程,促成了其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一) 近代前期( 1840—1919 年)1)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19 世纪60 年代到90年代,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 倍,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列强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 19 世纪60 年代起,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军事工业和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带有封建性的民用工业。
4)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却步发展;1912—1919 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短暂的迅速发展,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该时期并存的几种主要经济形式主要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经济。
2) 相互关系:自然经挤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起到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产生解体作用,后又由于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这两种经济也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及外国资立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二)近代后期(1919——1949年)1) 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势力抢夺,国内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的觉醒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经济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并得以自主经营农田。
这一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在1989年至1992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由于高通货膨胀和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通过严格管理贷款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逐渐恢复和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此外,中国投资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危机等风险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起步,再到腾飞的过程。
通过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资本和美国豪夺)
③民族资本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显著发展,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日益萎缩
近
代
④出现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两种新的经济形式
后
期 ( 1 9
①官僚资本 主义经济
27 年国民政府成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形成; 十年对峙时期控制了经济;抗战期间实行“统制经济” 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苛捐杂税,财政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②50-52年土地改革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57-66年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66-76年:十年动乱
概念:
民族资本主义
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经济。是近代前期最 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分。
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又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特征: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其产生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缺乏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积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资方式,只是一批官僚、地主、 商人,将其剥削所得的资产投资于近代企业,所以资本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 弱,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种先天不足使其具有两面 性。发展过程中多轻少重、资金薄弱、地区不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史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史我国经济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朝。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它却始终保持着强大而持续的势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当今的中国经济。
1.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活动是农业,夏、商、周时期的精准农业生产和丰富的手工业生产,奠定了经济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使人口增长,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城镇经济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繁荣的经济形态之一。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发展,实现了农业经济逐渐向商业经济、手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把中国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城市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货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交换,促进了经济特色化、地域分工和经济区域发展。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
秦汉时期的重要标志是“统一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中央集权政治机构。
秦汉的统一解决了过度割裂的问题,使农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秦汉时期,实行均田制,使土地状况得到了改善。
与此同时,秦汉时期又发明了铁鞋犁等许多高效耕种工具,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另外,秦汉时期的人口大量增加,推动了隆盛的工商业经济。
强大的政府支持和大规模的经济投入促进了铁器、纺织、陶瓷等行业的发展,使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4.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时期是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经济繁荣为世界所瞩目。
当时我国处于地理和文化的中心,不断发展着海外贸易。
受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海洋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为海上贸易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
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
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
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
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着中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排斥、打击,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它代表着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它既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有各种形式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结果,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改变中国这种社会经济条件。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三大改造前,我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我国的经济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大部分资产都是私有,三大改造就是为了把私营企业变为国有企业,实现公有制。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我国也由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踏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状况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建设新中国,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1956—1978年工业化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并取得辉煌成就。
四、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经济状况在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20多年间,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多、快、好、省”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的运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人民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虽然在197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体上都比1965年有所增长,但是任命依然贫穷,技术落后。
而且当时的计划经济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使得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做了讲话,邓小平对当时的中国国内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提出改革开放的主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进富裕起来,真心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了全国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到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初到1960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发动了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和骨干力量及其工作经验。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工作中的主导方面。
但是,由于错误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它从反面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4、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宣传、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必须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注重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科学领域内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把握随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
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学校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高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是重要的一环。
人的素质从结构上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素质和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