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合集下载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对民俗文化的继承举例子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对民俗文化的继承举例子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对民俗文化的继承举例子民俗旅游文化资源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所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元素和资源。

它们可以是传统的节日、习俗、手工艺品、建筑物、传统服饰等,这些资源可以作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吸引游客来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以下是对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对民俗文化的继承的一些例子:1. 传统节日:比如中国的春节和元宵节,这些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旅游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的节日习俗,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2. 手工艺品:比如中国的剪纸、刺绣、陶瓷等传统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代表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工艺技艺,通过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亲身参与制作过程,了解手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3. 建筑物:比如中国的传统四合院、土楼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代表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通过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参观和了解建筑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4. 传统服饰:比如中国的汉服、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等,这些服饰代表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服饰风格,通过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穿上传统服饰,了解服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

5. 音乐舞蹈:比如非洲的部落音乐舞蹈和中国的民间舞蹈等,这些音乐舞蹈代表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通过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观看和参与音乐舞蹈表演,了解艺术形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

6. 传统美食:比如意大利的披萨和中国的饺子等,这些美食代表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烹饪技艺,通过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品尝和学习烹饪过程,了解美食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

7. 民间故事和传说:比如希腊的神话故事和中国的神话传说等,这些故事和传说代表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的信仰,通过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听取故事和传说,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传统故事文化的传承。

8. 民俗游戏和娱乐活动:比如印度的卡巴迪和中国的踢毽子等,这些游戏和娱乐活动代表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娱乐方式,通过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参与游戏和活动,了解游戏的规则和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传统游戏文化的传承。

民俗风情旅游复习资料[1]

民俗风情旅游复习资料[1]

民俗风情旅游复习资料[1]第一章民俗风情旅游概述(1)第一节民俗风情的涵义、特征和价值(1)一、民俗风情涵义(1)民俗风情,也称风俗民情、风土人情,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用folk和lore组成folklore,意为民众旧传、民众的知识。

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东渡学者开始使用民俗、风俗此词。

二、民俗风情的特征(3)1、民族性、地方性2、丰富性、多样性3、大众性、传播性4、时代性、稳定性三、民俗风情的价值(6)1、文化方面(一)民俗土,纯朴、宝贵、稀少、具有特色;(二)内容涉及广泛,涵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民俗风情能够直接参与、体验;2、经济方面第一、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第二、间接产生经济效益第二节现代旅游的定义、特点和类型(7)一、现代旅游的定义(7)1、我国“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如齐梁沈约的《悲哉行》中有记载,“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

2、在国外,旅游一词直到1811年才录入牛津词典,这个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广泛使用。

3、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是人们出于和平目的所进行的非定居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一切关系的总和。

二、现代旅游的特点(9)1、暂时性、异地性2、消费性、享受性3、综合性、多样性4、大众性、持久性三、现代旅游类型(重点了解——按主要目的、资源特征、旅游者活动区域、组织方式划分) (15)第三节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影响一、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民俗风情旅游——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从性质上来说,它属于文化旅游;内容上十分广泛;从类型上来说包括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

第八讲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第八讲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②酒。 白酒 酱香型:贵州茅台酒 窖香型(浓香型):五粮液、泸州老窖、 剑南春 清香型:汾酒 米香型。桂林三花酒
黄酒:中国最古老的饮料酒,也是中国特有的 酿造酒。 代表是浙江绍兴的加饭酒和沉缸酒。
③中药。(和国画、京剧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 中药材:指经过加工炮制可以直接供药房配 剂和药厂制剂使用的半成品。 代表:人参、三七、冬虫夏草、鹿茸、阿胶 中成药:指经精加工可直接使用的成品药。 代表:云南白药、山西定坤丹、大活络丹
川菜
特点:取料广泛,技法中以小炒、小煎、小烧、 小烤、干煸见长,味型丰富,百菜百味,以 麻辣、鱼香、怪味等擅长。 代表菜: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 煮肉片、锅巴肉片、怪味鸡块
粤菜。
特点:取料广博奇杂而重“生猛”,烹调方法 多而善于变化,长于炒泡、清蒸、煲,尤其 独擅焗、煀、软炒等,调味重清脆鲜爽而突 出原味。 代表菜:三蛇龙虎会、白云猪手、脆皮乳猪、 东江盐焗鸡、潮州冻肉、爽口牛丸、太爷鸡
之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 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民俗 活动主要有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
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 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 节日。端午节主要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 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以纪念屈原。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 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二)中国主要民族的民俗简介 1、汉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 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 直到正月十五。 春节风俗活动的主要有:操 办年货、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 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介绍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介绍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介绍1. 引言民俗风情旅游是一种以体验当地文化、历史和传统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

通过参与民俗活动、品尝地方美食、欣赏传统表演等方式,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受独特的民俗风情。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著名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为旅行者提供参考。

2. 海南黎苗风情村海南黎苗风情村位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中国重点民俗旅游村之一。

这里生活着黎苗族民众,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手工艺品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例如编竹筐、织黎锦等等。

此外,游客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黎苗特色美食,体验到黎苗族的独特民俗风情。

3. 四川雅安汉源土司城四川雅安汉源土司城是中国四川省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

这里保留着丰富的土司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土司府邸、土司庙宇等历史建筑,了解土司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传承。

此外,汉源土司城还以其特色的民俗活动而闻名,例如土司招待、轿子担行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与到传统的民俗活动中,感受土司文化的独特魅力。

4. 云南丽江古镇云南丽江古镇位于中国云南省,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里保留着完整的纳西族传统风貌,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丽江古镇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古建筑、品尝纳西族传统美食、观赏民俗表演等。

此外,来到丽江古镇还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民俗活动,例如古城游、纳西长街民俗杂耍等。

丽江古镇是一个让人沉浸在古老而独特的民俗风情中的好地方。

5. 内蒙古草原文化体验内蒙古草原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这里拥有广袤的大草原、独特的民俗文化。

来到内蒙古草原,游客可以住在蒙古包中,感受蒙古族特色的民俗风情。

在这里,游客可以观赏到蒙古族传统歌舞表演,参与到马球比赛等传统活动中。

此外,品尝正宗的蒙古族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体验。

内蒙古草原是一个可以让游客亲身感受蒙古族民俗风情的好去处。

6. 总结民俗风情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通过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并以清明上河园为例,深入分析其成功运用民俗文化的策略与实践。

本文将概述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价值,阐述其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通过对清明上河园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如何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

本文还将分析清明上河园在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做法,探讨其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相关建议和思考,以期为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民俗文化资源概述民俗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

它涵盖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歌谣、舞蹈、手工艺、节庆活动、风俗习惯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这些资源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资源成为了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以清明上河园为例,这座以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就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园内不仅再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现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还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演、手工艺展示和节庆活动,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宋代的民俗文化魅力。

这种将历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做法,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民俗旅游》课件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中国民俗旅游》课件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第二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风情堪称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生动、最绚丽多彩的组成 部分。 如经济民俗中所包含的精妙绝伦的建筑和居住习俗,社会民 俗中所包含的妙趣横生的婚俗,信仰民俗中虔诚的宗教习俗, 以及优美动人的游艺民俗等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对旅游接待地民俗的双重影响
(一)地域性 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北方的靰鞡
西南山寨的背篓
(二) 传承性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 相对稳定性。
比如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我国自古以来就己完备的结婚习俗。
(三)变异性 民俗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 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如从清代满 洲族的旗袍到现代服装的旗袍。
商贸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
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 形态方面的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游艺民俗—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三、民俗的特征
积极影响: 由于旅游使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暂时 流动,所以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与发展。
消极影响:造成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发生 了变化,一些典型的民族习惯正在消失,无法形成 旅游产品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了解民俗有利于做好旅游接待 旅游接待者必须熟知本地风俗,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信手拈 来。 旅游接待者只有了解游客客源地的民俗,才可能了解游客的
❖ 2010年参与性
❖ (四)纯真性
彝族哑巴节 游客穿藏族服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

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

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值得我们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了审美的需求。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娱乐性。

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游览过程中讲解的宗教祭祀、岁时节日、神话传说、民间娱乐等,都是游览内容的丰富,增加旅游者游览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目的。

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比1外国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象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着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依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并有十六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展示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种,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舞蹈,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土地农耕民俗旅游资源
主要有刀耕火种、山地游耕和精耕细作农业。如土地信仰、 龙王信仰、安土重迁、风水观念、重农抑商、聚族而居、 崇宗敬祖、邻里亲情、落叶归根、天人合一等等。 东北黑土地、中原黄土地、南方红土地等广袤的大地上,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季节性田园风光和宁静和谐的桃源仙境, 麦苗、稻浪、园圃、桑田、茶园、麻地、果园、小桥、流 水、人家、乡村、老寨、古镇,构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农 耕田园画卷。在这幅画卷里,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千百 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和行之有效 的农耕技艺,整地、选种、播种、除草、收割、脱粒、储 藏、加工,稻作文化与麦作文化各有千秋,景象各异,薅 草锣鼓、背工咏唱、开秧吃新、春秋祭社、农具整置、梯 田开垦、水利兴修等等成为农耕生计技艺的美妙场景。
d.江海渔业民俗旅游资源
专门“以舟船为家,以江海湖泊为田”的生计方式,
形成了全然不同于陆地上谋生的特殊技艺,如水上捕 捞技艺、水产加工技艺和渔具修造技艺等。并形成岛 岸渔村、水上船家、渔港码头、水产养殖、水滨鱼市、 拉网捕鱼、破冰夹鱼等别具特色的渔业生计技艺民俗
文化现象。ຫໍສະໝຸດ e.百工匠艺民俗旅游资源1.生计技艺民俗旅游资源
a.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 b.草场游牧民俗旅游资源 c.土地农耕民俗旅游资源 d.江海渔业民俗旅游资源 e.百工匠艺民俗旅游资源 f.商贩贸易民俗旅游资源
a.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
渔猎采集民俗旅游资源,包括捕鱼、狩猎、采集生活 及其所涉及的工具、技术、信仰、禁忌、仪式、活动 和生活场景等内容。 狩猎采集时代的山神、树神、猎神、图腾等原始信仰 和万物有灵观念,是人类多神崇拜和一神宗教的基础; 木棍、投枪、弓弩、箭矢、猎网、陷阱、渔堰、网钩、 刀叉、篮筐、荃篓、编簾、药物、夹套、机案、媒哨 等捕猎工具,是所有现代武器和劳动工具的雏形;早 期形态的围猎、烧烤、石炙、干腊、衣皮、配饰等生 活习俗仍然以不同方式和不同形态保持在现代人的生 活现实当中。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價值
1.差異性價值
P48
2.神秘性價值
3.唯一性價值 旅游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2.定向性 3.唯一性 4.变化性
第二节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
1.生计技艺民俗旅游资源 2.聚落建筑民俗旅游资源 3.服装体饰民俗旅游资源 4.茶酒饮食民俗旅游资源 5.交通运输民俗旅游资源 6.人生礼仪民俗旅游资源 7.岁时节庆民俗旅游资源 8.信仰禁忌民俗旅游资源 9.组织制度民俗旅游资源 10.游艺娱乐民俗旅游资源
远古时代制作的石器、陶器、玉器、标枪、弓弩, 编制筐篮、渔网、衣物、草垫、绳索,建造房屋、 墓穴、灶台、沟渠、道桥等。 随着人类生产分工的细致化,这些能人逐渐成为了 以手工技艺谋生的职业半职业工匠,于是手工匠人 生计技艺民俗正式产生。如泥瓦匠、陶瓷匠、铜铁 匠、金银匠、木匠、篾匠、石匠、窑匠、书画匠、 笔墨匠、装裱匠等等。这些匠人,随着城镇聚落的 出现,逐渐成为专业化的百工技艺匠人阶层,并构 成一道亮丽的百工技艺匠人生计民俗场景及其丰富 多彩的工艺品。
f.商贩贸易民俗旅游资源
(1)集市:乡村仍然以固定的日期或节期(如庙会、 端午)赶集、赶街、下坝子、赶圩进行集市贸易交换活动, 形成了中国别具特色的乡间集市贸易景观。 (2)行商:乡间由此派生出各种马帮、驼队、行商、 小贩等,他们走村串户、饭运货物、吆喝吟唱,销售针头 线脑、肉食豆腐、糖果糕点,或收购山货皮毛、草药特产,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行头打扮、市声言语,深受乡间男女老 少村民的喜爱,常常成为怀旧诗文小说画图展示渲染的对 象。 (3)坐商: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南来北往的客商不 断聚散,马店、车行、客栈、酒楼、饭铺、饼店、面馆、 绸庄、茶肆、钱庄、当铺、药店、金银珠宝店等不断涌现。 各种店铺按照中国传统,都有开市之庆等仪式活动,挂匾 额、放鞭炮、接贺联、赏乞儿、取吉利不一而足。
第二章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P48→P123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 民俗旅游资源調查
教学基本内容
民俗旅游概述 服饰民俗旅游 饮食民俗旅游 居住、交通民俗旅游 人生礼仪、节日民俗旅游 游艺、农业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资源
资源开发理论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民俗旅游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b.草场游牧民俗旅游资源 主要是寒温带地区,人们以高原草场、高山草场 和森林苔原等游牧为主要生计方式,放牧牛、羊、 马、骆驼和驯鹿等牲畜,食用肉类和奶制品,制 作使用皮毛衣物器用等生活用品,拥有别具特色 的毡房、蒙古包等居住方式和萨满一类的原始宗 教信仰。
由于游牧生活需要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水草而 居”,具有相当大的地域流动性,草场游牧生计 技艺民俗体现出相当大的豪放浪漫色彩。辽阔的 草原,浩瀚的天空,成群的牛羊,斑斓的绿洲, 奔驰的骏马,成行的骆驼,浩瀚的沙漠,苍茫的 戈壁,温驯的麋鹿,阴森的苔原密林,成为富有 诗情画意的梦幻场景。
学科框架
民 俗 旅 游 基 本 概 念 服饰民俗 饮食民俗 居住民俗 交通民俗 人生礼仪民俗 节日民俗 游艺民俗 农业民俗
民俗旅 游资源 开发
民俗旅 游区划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民俗旅游资源分类: (1)按内容分类: 经济民俗旅游、社会民俗旅游资源、 信仰民俗旅游资源、游艺民俗旅游资源;或物质民俗旅游 资源、口头与非物质民俗旅游资源等。 (2)按国家分类: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日本民俗旅游 资源、泰国民俗旅游资源、英国民俗旅游资源、印度民俗 旅游资源等。 (3)按地域分类:欧美民俗旅游资源、美洲民俗旅游 资源、非洲民俗旅游资源、中东民俗旅游资源等;或八桂 民俗旅游资源、岭南民俗民俗旅游、巴蜀民俗民俗旅游资 源、中原民俗旅游资源;或乡村民俗民俗旅游资源、都市 民俗旅游资源等。 (4)按民族分类:汉族民俗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民俗 旅游资源;或羌藏民俗旅游资源、壮侗民俗旅游资源、满 蒙民俗旅游资源、客家民俗旅游资源、惠安民俗旅游资源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