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配筋要点
板配筋注意事项

配筋图中,符号为┗—┛和┓为下排筋,┛┏—┓和┏为上排筋┗在现浇板的配筋图中,钢筋的上下是这样规定的:1,标注为弯钩的是现浇板配筋!2,短跨的为底层,长跨的上层!3,标注为直角的为负弯曲筋(加铁)!4,负弯曲筋下部,不管是在施工还是计算,都要用6毫米直径钢筋200间距绑扎!板板配筋规定:钢筋混凝土板是受弯构件,按其作用分为:底部受力筋、上部负筋、分布筋几种。
一、受力筋主要用来承受拉力。
悬臂板及地下室底板等构件的受力钢筋的配置是在板的上部。
当板为两端支承的简支板时,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跨度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大于2时,板为单向受力,叫单向板,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短边方向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小于或等于2时,板为双向受力,叫双向板,其底部纵横两个方向均为受力钢筋。
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100mm时为6~8mmm;h=100~150mm时为8~12mm;h>150mm 时为12~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不小于70mm,当板厚h≤150mm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h>150mm时不宜大于1.5h或250mm。
板中受力钢筋一般距墙边或梁边50mm开始配置。
3、单向板和双向板可采用分离式配筋或弯起式配筋。
分离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为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下部钢筋宜全部伸人支座;支座负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a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4、简支板或连续板跨中下部纵向钢筋伸至支座的中心线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钢筋直径)。
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对与边梁整浇的板,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为La,见图2-21右侧支座负筋5、在双向板的纵横两个方向上均需配置受力钢筋。
承受弯矩较大方向的受力钢筋,布置在受力较小钢筋的外层。
板的配筋方式

板的配筋方式板的配筋方式是指在建筑结构中,为了增强板的抗弯和抗剪承载能力,采取一定的钢筋布置方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板的配筋方式。
1. 板的双向配筋方式板的双向配筋方式是指在板的两个方向同时设置主筋和箍筋。
主筋一般沿两个方向均匀分布,用于承受弯矩力和剪力。
箍筋则主要用于固定和约束主筋,增强板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板的双向配筋方式适用于大跨度的板,可以有效提高板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2. 板的单向配筋方式板的单向配筋方式是指在板的一个方向设置主筋,另一个方向则不设置主筋,只设置箍筋。
主筋一般沿板的主要荷载方向分布,用于承受主要的弯矩力。
箍筋则主要用于固定和约束主筋,增强板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板的单向配筋方式适用于小跨度的板,可以简化施工工艺,减少材料消耗。
3. 板的受弯区配筋方式板的受弯区配筋方式是指在板的受弯区域设置主筋和箍筋,而在非受弯区域则只设置箍筋。
受弯区域是指板在受到荷载作用时产生弯曲变形的区域。
主筋一般沿受弯区域均匀分布,用于承受弯矩力。
箍筋则主要用于固定和约束主筋,增强板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板的受弯区配筋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板的受弯承载能力和刚度。
4. 板的边缘配筋方式板的边缘配筋方式是指在板的边缘设置主筋和箍筋,而在板的中间区域则不设置主筋,只设置箍筋。
主筋一般沿板的边缘均匀分布,用于承受弯矩力和剪力。
箍筋则主要用于固定和约束主筋,增强板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板的边缘配筋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板的边缘承载能力和刚度。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板的配筋方式。
不同的配筋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板的结构形式和受力情况。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配筋方式,以确保板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
板配筋总结

板配筋要点受力钢筋1、受力筋最小配筋率要求,《混规》8.5.1,受弯构件一侧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ax(0.20%,45f t/f y%;三级钢筋,混凝土等级>=C40取后者)。
《混规》8.5.2,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受拉钢筋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不应小于0.15%。
2、受力钢筋的最大间距要求,《混规》9.1.3,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混构造手册》表2.2.13、板底受力钢筋伸入支座要求,《混规》9.1.4,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注:(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100mm时为6~10mmm;h=100~150mm时为8~12mm;h>150mm时为10~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混构造手册》表2.2.2;(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板底一般不小于70mm;板面一般不小于100mm。
4、《高规》3.6.3顶层楼板宜双层双向配筋;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同《抗规》6.1.14条第1款。
分布钢筋1、分布钢筋最小配筋要求,《混规》9.1.7,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方向(包括板底受力筋和板面支座负筋)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集中荷载不宜大于200mm。
最小配筋率为0.15%时,分布筋最大间距。
(绿色替换为<=250)注:本条针对单向板,条文说明指出此处分布应力主要考虑现浇板中存在温度-收缩应力,根据工程经验提出了板应在垂直于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要求;对于双向板,板底已配双向受力筋,11G101-1(94页)在板面支座负筋处也给出了分布钢筋,因此,双向在板面支座负筋处也应该参考单向板布置分布筋。
房建屋板现浇板钢筋布置要求及配筋注意事项

房建屋板现浇板钢筋布置要求及配筋注意事项一、现浇板钢筋布置要求:1.钢筋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的要求,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等技术要求。
2.钢筋间距应合理,一般不应大于规范规定的最大间距。
3.钢筋的直径和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
4.锚固长度和钢筋弯曲部位应符合规范要求。
5.预留孔洞和施工孔洞的位置和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6.钢筋应准确放置在设计中要求的位置,并保证在浇筑过程中不发生移位。
7.钢筋的连接应牢固可靠,钢筋绑扎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二、配筋注意事项:1.配筋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包括梁板连接部位、开孔部位、跨度变化等。
2.配筋的净空要求应满足规范要求,以保证钢筋在混凝土内部的覆盖层厚度。
3.配筋时应注意细节处理,如避免钢筋冲击、穿越、将钢筋连接部位放在相应的位置等。
4.配筋应尽量减少连接点,减小钢筋的交叉和交叉面积,以提高钢筋布置的工作性能。
5.配筋应注意钢筋与模板、钢筋与露出部分的保护层之间的距离,避免出现过于密集或过于紧密的情况。
另外,以下是一些与钢筋布置和配筋有关的常见注意事项:1.在施工前,应对钢筋进行检查,确保其质量和规格符合要求。
2.钢筋应保持干燥、洁净,避免与水泥、湿沙浆等接触,以防生锈和腐蚀。
3.钢筋应正确放置,避免弯曲或超过允许的变形限度。
4.钢筋的连接应采用规定的连接方式,如焊接、扭结等,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5.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杂物,以免阻碍钢筋布置。
6.在施工现场应设置钢筋的储存和保护措施,避免弯曲、变形、损坏等情况的发生。
7.钢筋的焊接操作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并确保焊缝的质量和强度。
8.在浇筑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浇筑速度和浇筑高度,避免对钢筋造成冲击和压力。
综上所述,房建屋板现浇板钢筋布置和配筋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包括布置合理、连接可靠、符合设计要求、符合规范要求、减少连接点、注意细节处理等内容,施工时应注意钢筋质量和规格、保持钢筋干燥洁净、正确放置、正确连接、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杂物等,以保证钢筋布置和配筋的质量和工作性能。
梁、板、柱配筋规范最牛总结

截面尺寸
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 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
柱抗震构造要求
剪跨比 剪跨比宜大于2。 截面边长比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轴压比 柱轴压比不宜超过附表5的规定;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
5、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中各 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的
箍筋 截面尺寸
3、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 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
纵向受力钢筋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附表6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 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1、一般情况下,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附表7采用;
箍筋的间距和直 径
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 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 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
单层工业厂房柱
2、上柱,取阶形柱自牛腿面至起重机梁顶面以上300mm高度范围内;
厂房柱的箍筋应 加密的范围
3、牛腿(柱肩),取全高;
4、柱根,取下柱柱底至室内地坪以上500mm;
板配筋构造要求

板板配筋规定:钢筋混凝土板是受弯构件,按其作用分为:底部受力筋、上部负筋、分布筋几种。
一、受力筋主要用来承受拉力。
悬臂板及地下室底板等构件的受力钢筋的配置是在板的上部。
当板为两端支承的简支板时,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跨度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大于2时,板为单向受力,叫单向板,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短边方向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小于或等于2时,板为双向受力,叫双向板,其底部纵横两个方向均为受力钢筋。
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100mm时为6~8mmm;h=100~150mm时为8~12mm;h>150mm时为12~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不小于70mm,当板厚h≤150mm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h>150mm时不宜大于1.5h或250mm。
板中受力钢筋一般距墙边或梁边50mm开始配置。
3、单向板和双向板可采用分离式配筋或弯起式配筋。
分离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为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下部钢筋宜全部伸人支座;支座负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a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4、简支板或连续板跨中下部纵向钢筋伸至支座的中心线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钢筋直径)。
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对与边梁整浇的板,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为La,见图2-21右侧支座负筋5、在双向板的纵横两个方向上均需配置受力钢筋。
承受弯矩较大方向的受力钢筋,布置在受力较小钢筋的外层。
二、分布钢筋它主要用来使作用在板面荷载能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抵抗四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在垂直于板跨方向所产生的拉应力;同时还与受力钢筋绑扎在一起组合成骨架,防止受力钢筋在混凝土浇捣时的位移。
1、单向板中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1. 梁的截面应设计为长方形或T形,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00mm,高度不宜小于截面厚度的6倍。
2.梁的配筋应满足受力要求,梁底筋应足够,不得小于梁顶筋总面积的50%。
3. 梁的主筋与箍筋的间距一般不应超过250mm,箍筋应沿梁的全长布置。
4.梁的端部和支座处应设置必要的加强筋和传力钢筋。
1. 板的截面应设计为矩形或T形,截面宽度不宜小于板厚的6倍,高度不应小于板厚的50mm。
2.板的配筋应满足受力要求,板底筋应足够,不得小于板顶筋总面积的50%。
3. 板的主筋与箍筋的间距一般不应超过300mm,箍筋应沿板的全长布置。
4.板的边缘处应设置必要的加强筋和传力钢筋。
1.柱的截面应为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截面尺寸应满足承受受力的要求。
2.柱的配筋应满足受力要求,主筋应沿柱的全长布置,不得少于横向主筋总面积的30%。
3. 纵向主筋和箍筋的间距一般不应超过250mm,箍筋应沿柱的全长布置。
4.柱的底部和顶部应设置必要的加强筋和传力钢筋。
四、配筋要求的计算和验算在进行梁板柱配筋设计时,需要进行配筋的计算和验算。
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情况,材料的强度和要求,以及相关配筋规范的要求。
配筋计算包括确定筋材的截面积、数量和布置等,需要满足构件的受力要求和规范的要求。
验算是指通过计算和分析验证设计的配筋方案是否满足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在进行配筋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构件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根据结构的受力分析确定构件的截面形状和尺寸,确定梁板柱的截面尺寸和布置。
2.材料的强度和特性:根据结构材料的强度和特性,确定配筋的材料和规格。
通常使用的钢筋的强度等级有HRB335、HRB400和HRB500等。
3.受力分析和设计:通过受力分析计算出梁板柱在工作状态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确定所需的配筋量和布置方式。
4.配筋布置和间距:根据配筋规范的要求和受力分析结果,确定配筋材料的布置方式和间距。
包括纵向主筋和箍筋的布置,以及配筋的间距和要求。
钢筋工程—板的配筋与计算

钢筋工程—板的配筋与计算一、板内钢筋类型:二、板平法:1、B——板底部钢筋(底筋);T——板顶部钢筋(面筋);B&T——双层钢筋2、X——贯通横向钢筋;Y——贯通纵向钢筋;X&Y——双向钢筋3、原位标注中负筋线长度尺寸为伸至支座中心线尺寸三、板受力筋:板底钢筋的长度计算: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勾2*6.25*d,弯勾2*6.25*d只有一级钢筋时需要计算。
弯勾2*6.25*d只有一级钢筋时需要计算板底钢筋的支座-伸进长度:板受力筋伸入支座(梁、剪力墙、圈梁)的长度,为max(支座宽/2,5d)。
而如果支座为砌体墙,则伸入长度为max(板厚,120) 板底钢筋根数计算: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通常算法)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一个保护层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四、板负筋:板负筋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计算:弯折长度的计算方法:1)板厚-2*保护层(通常算法);2)板厚-保护层(04G101-4);3)支座宽-保护层+板厚-2*保护层;4)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2*保护层;5)支座宽-保护层+板厚-保护层;6)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保护层·端支座板负筋长度的计算锚入长度的计算方法:1)La(通常算法/04G101-4);2)0.4La+15*d(通常算法)在计算锚入长度时有些图纸也规定按伸至梁外边向下弯折,通常算法为“梁宽-保护层+板厚-2*保护层”;也有伸过支座中心线即向下弯折的,通常算法为“梁宽/2+板厚-2*保护层”另外端支座板负筋同面筋。
板负筋的根数计算: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同板受力筋五、板分布筋:板分布筋计算:·负筋的分布筋长度计算规范不同、地区不同、设计院不同、施工单位不同……都会导致分布筋长度计算的方法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归为下列三种算法:方式一:分布筋和负筋搭接一定的长度,如150、300mm方式二: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方式三:分布筋长度=按照负筋布置范围计算·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计算为什么用“负筋板内净长”,而不扣除起步距离?原因是分布筋是自外向内布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
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
再者就是板的一些细部构造问题了。
需说明的有如下几点:
1、跨度小于2m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
2、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
3、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应加斜筋。
4、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板应加厚并双层双向配筋。
5、支承在砖混结构外墙上的板的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砖墙产生过大的附加弯矩。
一般:板厚>150mm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
6、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
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
7、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层双向配筋。
挑板配筋应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钢筋,防止踩弯,挑板跨板跨度较小,跨中可能出现负弯矩,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
8、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
板上开洞的附加筋,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矩,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
9、留筋后浇的板宜用虚线表示其范围,并注明用提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注。
未浇注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
10、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周边不宜加梁,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
板适当加厚,洞边加暗梁。
板配筋拉通的情况
通常如下:
情况一:厚板,一般超过160厚的板。
情况二:温度变化较敏感的外露板,例如屋面板、阳台、露台、过街桥。
情况三:对于防水要求比较高地板,如厨房、卫生间、蓄水池。
情况四:受力复杂的板,例如放置或者悬挂重型设备的板。
情况五:悬挑板……这负筋就是受力筋。
如果是住宅的话,除了以上情况外,由于特别强调抗裂要求,各地都有自己地方规定(一般称为”住宅设计导则“或者类似的名称),要求普遍都更加严苛。
我比较熟悉华东地区的规定,大致上如下:
跨度超过3.9米,
厚度超过120,
位于平面边部或阳角部,
位于较大洞口或者错层部位边,
露台、阳台等外露板,
卫生间等多开孔的板,
形状不规则的板(非矩形)
……
以上只要满足一条都要求双层双向配筋,即负筋拉通。
所以你会发现住宅里大部分板都是负筋拉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