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一)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说》理解性默写

【答案】1.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结
束
Hale Waihona Puke 【答案】受、庸、故、犹、授、读、谀、耻、欤
第二部分:【情境默写】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理解性默写
第一部分:【易错字填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且从师而问焉; 彼童子之师,( )之书而习其句(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
高中语文之《师说》理解性默写题附答案

高中语文之《师说》理解性默写题附答案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
4.《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5.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6.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7.《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018年高考)
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重点字:习)。
5《师说》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1.(2018全国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2019北京卷真题)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
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度,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6.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9.《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择师准则。
10.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师说》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含答案)1.《师说》中,表达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2.《师说》中,作者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由此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
”4.《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5. 《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其原因是,。
6.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师说》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7.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9.《师说》里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10.《师说》里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11.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1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14.《师说》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
15.《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16.《师说》善于运用对比,通过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从师而学的问题,揭示出了“”后果。
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
17.《师说》一文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的道理,而《劝学》中“,”总结了人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弥补不足,所蕴含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18.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中不能恢复。
19.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众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师说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
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为下文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奠定基础。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答案:孰能无惑解析:强调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都会有疑惑,从而引出向老师学习的必要性。
3、惑而不从师,________,终不解矣。
答案:其为惑也解析:说明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
4、生乎吾前,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指出只要对方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应该向他学习,不论他的年龄大小。
5、生乎吾后,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解析:与上一句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6、吾师道也,________?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表明自己从师的原则是“师道”,而不是考虑年龄的先后。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师之所存也。
答案:道之所存解析:再次强调从师的关键在于“道”的存在,而不是身份地位和年龄的差异。
8、嗟乎!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要人们没有疑惑实在太难。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将古代圣人的虚心好学与今人的耻于从师进行对比。
10、今之众人,________,而耻学于师。
答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解析:指出今人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1、是故圣益圣,________。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答案:愚益愚解析:说明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的原因。
1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
《师说》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参考答案: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
1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
人,,”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
是:,。
5.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
参考答案: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