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一人物简介

合集下载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简介陈嘉庚简介(一):陈嘉庚简介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

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

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

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

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

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

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

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

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

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用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

墓葬厦门集美。

陈嘉庚简介(二):陈嘉庚简介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一代伟人陈嘉庚

一代伟人陈嘉庚

一代伟人陈嘉庚——论陈嘉庚生平以及个人感想诚毅学院人文科学系商英1093 褚楚2号陈嘉庚生平陈嘉庚(1874.10.21-1961.8.12),又名陈甲庚,字科次,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镇)人(父亲陈杞柏,新加坡侨商)。

1883年9岁时就读南轩私塾。

1910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

新加坡橡胶大王,华侨企业家、资本家、教育家,中国当代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1890年,在南洋经商的父亲陈杞柏为陈嘉庚提供了一个展示人生机遇的平台——经商。

陈嘉庚在经营实业中不断积累了商场的经验,认为商场如战场,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因此,他在纷繁接触社会各界人士的商业活动中,不断吸纳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以充实和壮大自己的企业王国,并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调整和实施对市场运作的控制。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嘉庚在其父企业破产时,以极大的诚信与毅力,重整旗鼓,还清父债,开辟市场,奠定和树立了陈嘉庚的企业信誉和做人威望。

“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已故著名爱国人士陈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从不夸耀自己,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

据有关人员统计,以1981年人民币和黄金比价计算,陈老一生用来办学的捐款达一亿美元以上。

陈嘉庚捐资办学花了多少钱,人们已经很难算得清了。

“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至1934年,陈嘉庚经商30年获利1900万元,仅资助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就花去800万元,约占获利总额的42%。

就这样一个身价千万的大人物,他对于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苛刻。

书中说,他的晚餐常常是一碗番薯粥,一块酱豆腐而已。

他平时身上的现款不超过5元,从不在外头乱花一分钱。

看到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们作为小学生,既不挣工资,还要靠家长养活。

但我们每天除了要吃好的,喝好的,还要零花钱。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陈嘉庚_2000字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陈嘉庚_2000字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陈嘉庚_2000字陈嘉庚,原名陈文基,福建人,1895年生于湄洲岛上的一个布衣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都有深刻的了解。

正是由于这种过人的才华和勤奋,他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爱国教育家。

陈嘉庚年轻时,广交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和新兴的民族主义运动。

他深受其感染,决心要为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认识到,要发展民族经济,就必须培养人才,因此他着手创建学校,并资助贫苦学子。

他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巨擘,被誉为“东方的洛克菲勒”。

陈嘉庚在泰国创办了泰国华侨公学,为华侨子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他在福建创建了兴中会学校(后改为厦门大学),该校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由于陈嘉庚一人的努力与投入,使得该校成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陈嘉庚对教育的追求和对学术的热爱,使得他留下了许多深远的影响。

陈嘉庚并不满足于在教育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政治事务。

1929年,他当选为福建省参议会议员,并担任教育委员会主任。

他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和抗日救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筹款活动,为中国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2年,陈嘉庚提出了“中国必须独立,福建必须富强”的主张。

他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战争,捐款赈济灾民,为抗日军队提供大量物资,积极组织民众抵抗日本侵略。

他的爱国热情和付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陈嘉庚是一位勇于追求真理和实践真理的人。

他毕生追求民族的复兴与振兴,热心公益事业,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和为他人谋福祉的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陈嘉庚去世后,他的事迹被载入了各种教科书中,并且在厦门大学教学楼前树立了他的塑像。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榜样和启示。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他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与振兴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陈嘉庚的简介和事迹

陈嘉庚的简介和事迹

陈嘉庚的简介和事迹摘要:陈嘉庚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和教育家,他以他的聪明才智和爱国心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介绍陈嘉庚的个人经历、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贡献。

关键词:陈嘉庚;爱国志士;教育家;近代史;贡献一、个人经历陈嘉庚生于明朝末年,生于福建莆田一个富裕商家的家庭。

他因为先天聪颖,并拥有了非常严谨的教育和家教,使得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显示出了不凡的天赋和潜力。

他的家庭环境也塑造了他的爱国思想,家族的先辈曾经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

陈嘉庚先后就读于福州的莱阳书院和潮州书院,学有余力之时陈嘉庚又前往日本学习。

在日本,他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科学和人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中国的落后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回国之后,他开始把他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向中国同胞传授,动员他们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国家的现代化。

在民初时期,他积极发声,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在受到各种压力和困难的时候,他仍然挺身而出,成为了中国的社会知名人士。

二、思想陈嘉庚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他提倡教育,并且认为教育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他着力于发展中国现代教育,在他的支持下,南开大学成为了中国的顶尖高等教育机构。

他也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陈嘉庚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他的爱国主义。

他认为国家强盛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他不仅自己致力于教育,而且一直鼓励和支持年轻人致力于国家建设。

他通过捐助和组织学术机构的方式为国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让中国现代化的脚步更加稳健。

三、贡献陈嘉庚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理念和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发掘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实践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案例。

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陈嘉庚的贡献无疑是深远而广泛的。

结论陈嘉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理念和爱国思想曾经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民族的历史。

他的经历和贡献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事迹和教育思想永留人心,成为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灯塔总之,陈嘉庚在教育事业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嘉庚

陈嘉庚

-------------------------------
1874年的10月21日,在我国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诞生了一个杰出的人物,他就是被誉为“华侨领袖”的陈嘉庚先生。

陈嘉庚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

他早年随父在新加坡经商,为了振兴中华,他慷慨解囊,倾资办学。

1913年起,他先后在家乡投资创办了幼儿园中学师范航海学校和厦门大学培养出了卢嘉锡陈景润等一流科学家他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金钱按当时黄金价格计算,折合人民币1.5亿元。

抗日战争时期,他筹集款项,动员华侨回国,多方面支持祖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940年,年近70岁的陈先生带病率领“南侨总会”回国慰劳抗战将士。

晚年,他还关心着祖国统一的大业,在遗嘱种念念不忘“台湾必须归中国”。

1940年,毛泽东同志曾给予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称赞!
我们向陈嘉庚学习,就是学习他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品质,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从小立志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思考题:
1 给词语种带点词和词中的带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画√
⑴华侨旗帜
..A 旗子()B 榜样,模范().
⑵.杰出
..A才能出众的人()B超过一般的()
⑶遗.嘱A丢失()B漏掉()C余,留()
2多音字组词
给率
3把第二自然段种缺少标点符号补全
4陈嘉庚先生生于()年()月()日,是(),他被人们誉为(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

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横线上
6从文中找出概括陈嘉庚先生崇高品质的语句,在下面画--------。

关于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

关于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

关于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陈嘉庚,1895年11月2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名人事迹这一伟大的人物留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嘉庚家世显赫,家族十分富有。

然而,作为一个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人,他不仅注重学业,还十分注重公益事业。

他曾参与筹建了宁波高桥中学、宁波湖滨中学等多所学校,并且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1928年,他还捐资400万元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独立学院——“世界民主学院”。

该学院是当时中国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独立学院,也是唯一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独立大学,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嘉庚可谓是热衷于社会公益的真正爱国者,他始终秉持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标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响应抗日抗争的号召,成立“周锡瓶基金”为国家捐款600万元。

此外,他还成立了“杭州市救国会”、参加领袖集团以忠诚国家、保卫民族安全为主要宗旨的爱国组织,并参加了南京抗日救亡委员会,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坚定不移的爱国宣传者。

陈嘉庚同样对民族文化、科教事业、卫生事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积极投入。

他投入大量资金资助中国的文化事业,并积极扶助国内的学者、科学家和文化名人。

此外,他还在广泛推广和宣传科学知识、保护文化遗产、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陈嘉庚一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遗产。

他充分发挥卓越的商业才能,创办了众多企业,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也十分珍惜创新和知识,不断学习和实践,成为演讲家、作家、教育家、科学家等方面的权威人物。

陈嘉庚一生从未放弃过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和爱,他始终把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人物。

他带领全国人民,秉持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创新,执着追求,为我们奠定了辉煌而光辉的历史基础。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说课材料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说课材料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精品文档出生与家庭陈嘉庚先生祖籍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生于 1874年 10月 21日。

1890年当他 17岁时就南渡到新加坡。

在父亲陈杞柏经营的米店学习经商。

不幸在 1904年家道中落,重振家业的担子就落在他的肩上,他筹足资本,开始创设黄梨厂,开拓橡胶种植业,发展橡胶工业和海运业。

由于他的奋斗努力创业,在 1925年,他的资产已达 1200万元,所雇员工达一万人以上,成为早期东南亚社会的工商业先驱。

在陈嘉庚奋斗建业的同时,他积极推动提倡教育工作,为培养教育下一代,大力兴办学校,振兴教授。

在新加坡,他从 1907年至 1947年的 40年内先后创办道南、爱同、崇福、崇本等小学,华侨中学,南洋师范及南侨女中。

在中国,从 1913年至 1920年,前后在他的家乡集美创办了一群学校和学院,统称为集美学校。

1921年成立著名的厦门大学,并单独创办与维持厦门大学达 16年之久。

虽然,陈嘉庚企业在 1930年结束了,但是陈嘉庚 "倾家兴学" 的美誉永存,为后人树立了学习榜样。

在振兴教育之余,陈嘉庚先生也以社会改革为己任,多方改革华族社会的组织与陋习,并提倡慈善事业不遗余力。

抗日战争爆发,陈老先生四方奔走,团结广大南洋华侨,筹赈救亡,到处募捐,支援抗战,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卓越的贡献。

陈嘉庚先生于 1961年 8月 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87岁,并得到中国政府赐予国葬礼以纪念陈先生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BIRTH AND FAMILYAn overseas Chinese legend, Mr Tan Kah Kee's legacies have inspired many in Southeast Asia. From humble immigrant origins, he rose to a prominence which few can match. Best remembered as an eminent entrepreneur, social reformer, political activist, philanthropist, community leader, and educationist, he died at the age of 87 in Beijing on 12 August 1961 and was accorded a national funeral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society.Born on 21 October 1874 in Fujian, China. At the age of 17, Mr Tan arrived in Singapore to join his father, Mr Tan Kee Peck in the family's rice business.Business reponsibilities came early as his father's business failed in 1904, leaving him much on his own. With extraordinary fortitude, enterprise and risk-taking ability, he set about establishing a business of his own which began in pineapple canning, then diversified into rice milling. He eventually found the mainstay of his fortune in rubber plantation. The switch from rubber plantation to rubber manufacturing was a move he made boldly, and it established him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hinese overseas businessmen in the whole of Southeast Asia.By the 1920s, he thus came to preside over a huge business empire which extended into most Eastand Southeast Asian cities, employed over 10,000 persons. It spanned areas as diverse as rubber plantation and manufacturing, shipping, import and export brokerage, real estate and rice trading.His business success put him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Hokkien community from whichhe originated. He held advanced views about social reform and criticised several outmoded practices then prevalent, such as gambling, opium-smoking and ritual extravagance.An abiding interest that underpinned Mr Tan Kah Kee's multi-faceted public activities, sprang from his firm commitment to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In 1894, at the age of 21, he established a school in his village in Jimel. In the decades, thereafter, his enthusiasm and passion for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grew, culminating in his endowment of the Xiamen university in 1921.In Singapore Tan Kah Kee's educational endeavours were impressive, imbued by the same missionary zeal and vision that had inspired him to found the Xiamen University. Through his inspiration, fiv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hinese schools were founded here, chief among them being the Chinese High School. He also generously donated to schools which imparted English education. For instance, he donated $30,000 to Anglo-Chinese School in 1919.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在新加坡创业1890 年, 17 岁的陈嘉庚第一次出洋来到新加坡,在父亲的米店协助族叔管帐兼当书记,直到 1892 年族叔回国后,他便接任顺安号米店经理,并主持财务工作。

关于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

关于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

关于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陈嘉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人士,他的名人事迹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的一生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事件,他勇敢地与时代抗争,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嘉庚生于1876年,出生在中国福建南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由于家庭贫困,陈嘉庚在童年时期必须劳作为生,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学习目标。

他在自己的辛苦努力下,成功地考入了两所名校——福建师范学堂和金陵大学。

在金陵大学求学期间,陈嘉庚开始着手研究中国的近代历史。

他看到了中国的落后和挫折,深感国家和民族的危机。

他决定放弃学术研究成为一名爱国人士,他开始致力于改变中国的现状,带领人民迈向新的未来。

陈嘉庚的爱国之心使得他经常与时代抗争。

在20世纪初期,外国列强侵略中国,陈嘉庚组织了海峡两岸的爱国学生,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他成为了反帝斗争中的领袖,领导着人民开展这场斗争。

陈嘉庚坚定地主张中国人自己创造、强大自己的国家,不臣服于外来势力。

不久之后,陈嘉庚面临着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国共内战。

这场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破坏,但陈嘉庚仍然不断地为民族复兴发挥着作用。

他的贡献包括在中国的和平磋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他也给南京大学的古文化研究机构注入了活力和热情。

陈嘉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成就,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祖国、社会、人民的爱和关怀。

他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为国家和人民树立了不朽的光辉榜样。

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就。

这些故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展示了中国民族在面对外部威胁和内部纷争时的勇气和毅力。

陈嘉庚的故事也成为了激励人们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去奋斗的重要资源,人们不断地从他的故事中获取力量和鼓舞,前往自己的奋斗之路。

总之,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

他的事迹是人们不断学习、了解、思考和借鉴的重要素材,以便更好地追寻人类文明进程,为国家和人民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嘉庚
一、人物简介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镇。

伟大
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华侨实业家。

1890年秋,陈嘉庚随其父去新加坡经商,1892年任顺昌
米号经理。

1904年起自立门户。

陈嘉庚毕生致力于兴办
教育事业。

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1913年,创办集美两等小学,其后增办、扩充成为集美学校。

1921年4月6日创办厦门大学。

在新加坡创办道南、华侨等五所华文中小学和水产航海、南侨师范等学校。

晚年还创办了厦门华侨博物馆,也重视女子教育,率先创办女子小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多所。

毕生用于办学费用达1亿美元以上。

几十年来,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陈嘉庚一生热爱祖国。

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

1924年起在新加坡高举反日斗争旗帜。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筹款支援祖国。

1940年3月回国并冲破国民党政府种种障碍,到达延安,对抗日根据地干部热情称颂,从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积极投身反蒋反美的民主运动,支持解放战争。

1949年9月,陈嘉庚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委与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等职。

1950年回国,定居在厦门集美,继续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奔忙。

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和台湾回归。

1961年8月12日零时15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主要著作有《南侨回忆录》、《陈嘉庚言论集》、《新中国感观集》、《住屋与卫生》等。

二、人物侧记
1、“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
一独资创办的大学,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

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在解放后,不余己力,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亲自指挥工程进展,检查工程质量,群众称他为“超级总工程师”。

2、“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抗日战争以前,陈嘉庚格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以拯救国家危难为己任,认为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细,把兴办教育和实业,发扬民族文化同振兴中华联系起来,希图实现他报效祖国的抱负。

全国抗战开始后,陈嘉庚团结华侨奔走呼号,支援祖国抗战,拥护实行持久抗战和全面抗战。

他反对修复被日军炸坏的私宅,认为“若先建私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

1940年他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视察各战区。

访问延安时,所见所闻,综合观感,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拥护。

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他被迫避难印尼。

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个社团的联合欢迎。

同年11月8日,重庆团体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

毛泽东给他以高度的评价,称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周恩来及王若飞为他写的祝词“为民族解放尽了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尽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

”传诵于海外。

3、陈嘉庚精神
陈嘉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阶段,集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教诸项成就之大成,形成了一系列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这些被江泽民同志誉为“国粹”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统称为“嘉庚精神”。

嘉庚精神的内涵是多方面的。

它集中体现在陈嘉庚所倡导和身体力行的忠、公、诚信,加上他亲之信之的“道德毅力”和创业改革意识。

其中,爱国主义为之“忠”,是嘉庚精神的本质特征;倾资办学为之“公”,是嘉庚精神的重要体现;实事求是、言信行果为之“诚信”,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为之“毅”,这二者是嘉庚精神的精髓,是陈嘉庚造就辉煌业绩的驱动力。

现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将“陈嘉庚与陈嘉庚精神”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陈嘉庚与陈嘉庚精神”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陈嘉庚光辉的一生及其崇高的品格,较好地理解陈嘉庚精神的内
涵、核心及其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继承陈嘉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三、名人名言
1、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2、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与正义,要明是非,要为社会做事。

再多的钱可以花光,但诚实、正义却永远受人尊敬……有的人,伤天害理的事敢做,乌七八糟的钱敢挣,这样的富翁受人唾骂,遗臭万年。

3、爱原乡也爱他乡。

只要是乡,即有乡心、乡情、都会思念和关怀,都会尽力服务和贡献。

4、既上去、亦下来。

土生侨生,一炉共治;融贯中西,统合新旧。

“全方位”建设教育,“一条龙”培育人才。

四、相关研究成果
傅子玖著《陈嘉庚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版。

推荐友情链接
/陈嘉庚纪念馆
视频:D011-S01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mpe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