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乙肝两对半检查项目

在肝病检查中,一般医生会给患者做乙肝两对半检查,那么什么叫乙肝两对半呢?南昌宏昌肝病医院的专家来解答。
乙肝两对半实际上是指乙肝病毒的五种血清标志物:表面抗原(HBsAg,又称澳抗)和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以及核心抗体(抗-HBc)。
因为是由两对抗原抗体配对,另加一个抗体组成,故俗称两对半。
检测乙肝两对半是诊断乙肝的重要依据。
乙肝两对半的五项检查中,每一种又代表什么意义呢?1)表面抗原。
若为阳性,提示已感染了乙肝病毒。
但因为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仅此一项阳性并无传染性,70%~90%表面抗原可长期阳性,如无症状,且肝功能正常,不需处理,也不妨碍工作和学习。
(2)表面抗体。
这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以中和乙肝病毒。
这一项阳性是一种好现象。
(3)e抗原。
表示乙肝病毒复制(繁殖)活跃,传染性较强,与其密切接触被传染的可能性较大。
此抗原如长期存在,提示为慢性乙肝。
(4)e抗体。
表示乙肝患者病情缓解稳定或趋向康复,预后良好,传染性降低,但不保证乙肝病毒己全部消失。
(5)核心抗体。
若为阳性,说明近期感染了乙肝病毒,或病毒仍在继续复制(繁殖),或曾经有过乙肝病毒感染,但不能区分是曾经感染过还是目前正在患病。
南昌宏昌肝病医院的专家特别指出,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到,目前试剂盒也不过关,所以还剩两对半抗原抗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两对半”检查,或称乙肝五项检查。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标准操作程序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测定标准操作程序编写者:宿金涛日期:2012年3月1日一. 原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技术、将五个诊断意义相关的试剂通过一个包装组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在不影响各自性能的情况下,便于客户的储存和使用。
HBs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抗HBsAg抗体反应。
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
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家何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抗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带。
这条带是HBsAg抗体-HBsAg-HBs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
如是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带。
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带都会出现在指控内(C)。
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sAb检测试剂双抗原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表面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sAg反应。
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
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
这条带是HBsAg-HBsAb-HBsAg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
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
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
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e抗体。
临床乙型肝炎病毒五项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e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梅毒等术前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临床乙型肝炎病毒五项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原抗体和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等手术前八项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手术感染八项是医院术前必查的八项感染指标,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五项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原抗体(抗-HIV)和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抗-TP)。
旨在手术过程中防范、减少和避免这些病毒在院内的交叉感染和传播以及防范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检测方法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手术感染八项检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免疫法:两种酶免疫法(EIA和ELISA)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
前者优点: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成本较低;缺点:操作较复杂、费时,只能定性检测;后者优点: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定量(如:HbsAg 和抗-HBs)/半定量分析;缺点:检测成本较高。
临床意义一、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五项指标,即通常俗称的“乙肝五项”或称“乙肝两对半”。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机体感染HBV的标志,也是在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
HBsAg出现的时间,与机体感染HBV的途径和感染的剂量有关。
如果系输用HBsAg 阳性血,2周后即可检测到HBsAg,如用RIA法检测,于接种后6天,血清中即可出现HBsAg阳性;如感染剂量少,HBsAg出现阳性的时间可达3—4个月,甚至6个月;一般在感染HBV后4—6周可出现HBsAg阳性。
HBsAg出现阳性后1—7周(平均约4周)才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经血感染者,其潜伏期约为2个月;经口感染者,其潜伏期大约为3个月。
急性乙肝病程一般持续1-3个月,80%—90%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
帮您解读乙肝五项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包膜病毒。
现用于临床的病毒标志物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体(抗-HBc)等。
传统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常为五项联合检测,俗称“乙肝两对半检测”,也叫“乙肝五项指标检测”,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随着方法学发展,HBcAg也被加入检测范围。
【参考值】在从未感染过乙肝以及从未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正常人中,以上所有指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阳性临床意义】1.HBsAg阳性: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发病时达高峰,如果发病后3个月不转阴,则容易发展为慢性乙肝或肝硬化。
携带者的HBsAg也为阳性。
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不含DNA,故HBsAg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因其常与乙肝病毒共存,所以常被用来作为传染性的标志之一。
2.抗-HBs:这是保护性抗体,可阻止乙肝病毒穿过细胞膜进入新的干细胞。
抗-HBs阳性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抗-HBs一般在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可持续多年,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抗-HBs免疫球蛋白者,这一项也可成阳性。
3.HBeAg阳性:表明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孕妇阳性可引起垂直传播(即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这一项持续阳性,表明干细胞损害较重,可转为慢性乙肝或肝硬化。
4.抗-HBe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清除,病毒复制较少,传染性降低,但并非无传染性。
在乙肝急性期出现抗-HBe阳性者,容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出现抗-HBe阳性提示可进展为肝硬化。
5.抗-HBc: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多为阳性,在表面抗原阴性者中仍有6%左右的为阳性,因此它可作为表面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感染的敏感指标。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与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标准操作程序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测定标准操作程序编写者:宿金涛日期:2012年3月1日一.原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技术、将五个诊断意义相关的试剂通过一个包装组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在不影响各自性能的情况下,便于客户的储存和使用。
HBs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抗HBsAg抗体反应。
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
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家何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抗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带。
这条带是HBsAg抗体-HBsAg-HBs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
如是阴性,则测试区内(T )将没有紫红色带。
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带都会出现在指控内(C)。
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sAb检测试剂双抗原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表面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sAg反应。
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
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
这条带是HBsAg-HBsAb-HBsAg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
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
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
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e抗体。
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原及乙肝核心抗体等乙肝两对半指标解读

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原及乙肝核心抗体等乙肝两对半指标及结果解读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是威胁我国人群健康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密切接触、母婴、血液和性传播。
近九成感染者不会出现临床症状,而后,部分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原发性肝癌,对健康危害大。
乙肝实验室诊断,乙肝两对半是必须占有很大一席之地。
实际上HBV 的免疫学标记一共 3 对,分别是 HBsAg(乙肝表面抗原)、HBsAb (乙肝表面抗体);HBeAg(乙肝 e 抗原)、HBeAb(乙肝e抗体);HBcAg(乙肝核心抗原)以及 HBcAb(乙肝核心抗体)。
HBcAg 在血清中不易检出,所以只检测剩下的两对抗原抗体和一个单独的乙肝核心抗体,俗称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HBsAg(乙肝表面抗原)位于乙肝病毒的表面。
在表面,所以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最先出现,在急性肝炎潜伏期即可出现阳性,是乙肝早期诊断和普查的指标。
HBsAb(乙肝表面抗体)是机体针对乙肝表面抗原产生的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以暴揍表面抗原,所以在机体感染或接种乙肝疫苗后会出现。
HBsAg 与 HBsAb 同时阳性可能是不同亚型重复感染或病患正处于血清转换期,即 HBsAg 消失,同时伴 HBsAb 出现。
血清转换期为临床上慢性乙肝治疗的最终目标,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HBeAg(乙肝 e 抗原)乙肝e抗原是 HBV 内衣壳蛋白的分泌型,是一种可溶性抗原,主要存在于乙肝患者的外周血中,为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强的标志,一般出现的比 HBsAg 稍晚。
HBeAb(乙肝 e 抗体)是机体针对乙肝 e 抗原产生的抗体,一般出现于 HBeAg 阴转后,阳性表示患者处于急性肝炎恢复期,病毒复制水平低,传染性下降,病变趋于静止。
HBeAg 和 HBeAb 同时阳性可见于 HBeAg 血清学转换,同样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是目前临床上慢性乙肝治疗近期目标。
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就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
乙肝五项反映乙肝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 Ag)与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通常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通俗的说法就就是“两对半”。
乙肝五项检查就是用来判断就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乙肝五项结果只就是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判断,只能判断体内有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或者有没有抗体。
能够分辨受检者就是不就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但并不能确诊就是乙肝患者或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又或就是携带有乙肝病毒的其她疾病,例如乙肝后肝硬化,乙肝伴有肝癌等乙肝两对半检查项目1.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原就就是过去人们经常说的“澳抗”。
“澳抗”就是“澳大利亚抗原”的简称,因为它最早就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所以称为“澳抗”。
乙肝病毒虽然构造非常简单,但就是,它也有一个外壳。
这种外壳,就是一种蛋白质,它就就是“表面抗原”。
它的出现,标志着有乙肝病毒存在。
所以,如果化验时“表面抗原”阳性,就表示体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2.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侵入了人体,人体就会产生抵抗它的物质。
这种物质也就是一种蛋白质,就称为“抗体”。
抗体对人体有保护能力。
人体产生了“表面抗体”,就意味着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了抵抗力。
现在许多人接种了“乙肝疫苗”,于就是体内也会产生“表面抗体”,检查“表面抗体”,也会阳性。
这时,您反而希望“表面抗体”最好就是阳性,这就标志您注射的乙肝疫苗,接种成功了,不会再被传染上“乙肝”了。
3.e抗原(HBeAg):e抗原就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
它可以判定传染性的大小。
如果检查时有e抗原阳性,就表示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血中带毒量大,传染性强。
所以,e抗原阳性绝对不就是一件好事情。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 胶体金法SOP 标准操作程序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胶体金法SOP)测定标准操作程序编写者:宿金涛日期:2012年3月1日一. 原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技术、将五个诊断意义相关的试剂通过一个包装组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在不影响各自性能的情况下,便于客户的储存和使用。
HBs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抗HBsAg抗体反应。
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
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家何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抗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带。
这条带是HBsAg抗体-HBsAg-HBsAg抗体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
如是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带。
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带都会出现在指控内(C)。
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sAb检测试剂双抗原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表面抗体。
测试时,标本滴入试剂加样处,标本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HBsAg反应。
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
如是阳性,胶体金抗体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标本中的HBsAg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HBsAg抗体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
这条带是HBsAg-HBsAb-HBsAg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
如果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
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
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HBeAg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乙肝e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
作业指导书
1.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定性检测标
准操作规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范围:适用于检验科免疫实验室。
3.规程:
3.1标本的收集与准备:
3.2用未加抗凝剂的真空抽血管抽取静脉血2ml。
3.3 标本完全凝固后才能离心,并分离血清。
3.4如试验8小时内不能完成,血清标本放2~8℃保存。
3..5标本拒收标准:严重脂血、溶血、黄疸。
4、测定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将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单项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条组装成联合检测卡。
样品加到检测卡各项加样孔后,再借助毛细作用移行至层析区,于检测区和对照区,胶体金标记颗粒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富聚,形成或不形成肉眼可见的胶体金颗粒反应带,从而实现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的检测,并作出存在与否的判定。
HBsAg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胶体金标记抗HBs(鼠单抗)与样品中的HBsAg结合形成复合物,再借助毛细作用复合物沿层析条向前移行,与检测线区预包被的抗HBs(鼠单抗)形成“Au-抗HBs(鼠单抗)-HBsAg-抗HBs(鼠单抗)-固相材料”夹心物而凝聚显色。
游离胶体金标记抗HBs(鼠单抗)则在对照线处与羊抗鼠IgG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
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
结果于30分钟内判定。
抗HBs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胶体金标记HBsAg与样品中的抗HBs结合形成复合物,再借助毛细作用复合物沿层析条向前移行,与检测线区预包被的HBsAg形成“Au-HBsAg-抗HBs-HBsAg-固相材料”夹心物而凝聚显色。
游离胶体金标记HBsAg则在对照线处与羊抗HBs结合而富集显色。
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
结果于30分钟内判定。
HBeAg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胶体金标记抗HBe(鼠单抗)与样品中的
HBeAg结合形成复合物,再借助毛细作用复合物沿层析条向前移行,与检测线区预包被的抗HBe(鼠单抗)形成“Au-抗HBe(鼠单抗)-HBeAg-抗HBe(鼠单抗)-固相材料”夹心物而凝聚显色。
游离胶体金标记抗HBe(鼠单抗)则在对照线处与羊抗鼠IgG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
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
结果于30分钟内判定。
抗HBe用竞争法检测样品中的抗HBe与胶体金标记1号抗HBe(鼠单抗)竞争性地与HBeAg结合,形成复合物,再借助毛细作用沿层析条向前移行,与检测线区预包被的2号抗HBe(鼠单抗)二次竞争结合,这样抗HBe阳性时检测线区不能形成“Au-抗HBe(鼠单抗)-HBeAg-抗HBe(鼠单抗)-固相材料”
胶体金颗粒凝聚反应物而显色。
与HBeAg相结合的胶体金标记1号抗HBe(鼠单抗)复合物于对照线与羊抗鼠IgG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
阴性标本则在检测线区及对照线处均显色。
结果于30分钟内判定。
抗HBc用竞争法检测样品中的抗HBc与胶体金标记抗HBc(鼠单抗)借助毛细作用沿层析条向前移行,于检测线处竞争性地与HBcAg结合,形成复合物,这样抗HBc阳性时检测线处不能形成“Au-抗HBc(鼠单抗)-HBcAg-固相材料”胶体金颗粒凝聚反应物,结果无着色;样品抗HBc阴性时,则形成有色沉淀。
与此同时,游离的胶体金标记抗HBc(鼠单抗)于对照线与羊抗鼠IgG 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
阴性标本则在检测线处及对照线处均显色。
结果于30分钟内判定。
5、试剂:哎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5.1组成:
5.1.1 乙型肝炎病毒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联合检测卡 5项/卡
5.1.1.1HBsAg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条 1条/卡
5.1.1.2抗HBs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条 1条/卡
5.1.1.3HBeAg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条 1条/卡
5.1.1.4抗HBe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条 1条/卡
5.1.1.5抗HBc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条 1条/卡
5.1.2.采样吸管 1支/卡
5.1.3.说明书 1份/盒
5.2储存:试剂盒应置4℃~30℃中避光保存,有效期十八个月。
6、试验方法:
6.1.检测前将待测标本和检测卡恢复至室温;
6.2.自铝箔袋中将检测卡取出,水平放置并作好标记;
6.3.用吸管吸取血清/血浆标本,逐滴加入检测卡的五个加样孔内,每孔
1~2滴(50~100ul)。
7、注意事项
7.1乙型肝炎病毒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试剂盒适用
于测试血清或血浆标本,用其他标本或溶液测试可能出现异常结果。
7.2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对照线无显色时,表示实验失败;
7.2.本品仅供体外诊断用;
7.3.试剂启用后应尽快用完;
7.4.临床标本均应视为有潜在传染性,请按传染疾病实验室检查规程操作。
7.5本产品为目视读取结果,为保证判断结果的正确,请勿在光线昏暗处
对结果进行判断。
7.6测试结果应在测试开始后15分钟开始读取,30分钟后判断无效。
7.7请保证适量标本进行检测,过多过少的标本量都有可能导致结果出现
偏差。
8、临床意义:
用于人血清或血浆样品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的联合检测,适用于急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辅助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其严重后果是直接导致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
化、肝衰竭或死亡,并与某些人群的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密切相关,构
成复杂的乙型肝炎疾病谱。
乙型肝炎病毒还可通过母婴传播,危害极大。
大样本调查显示我国HBsAg携带率约10%,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
可能超过1.2亿人,成为HBV传播最重要的传染源。
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其负链上有S、C、P、及X这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前S1多肽、前S2蛋白、HBcAg、DNA多聚酶
及HBxAg,HBcAg被蛋白酶水解后形成HBeAg。
人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可于体内分别产生抗HBs、抗S1、抗S2、抗HBc、抗HBe及抗HBx这些
对应的抗体,形成复杂的抗原抗体系统。
其中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
断及预后估计以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最为常用。
HBsAg、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成分,抗HBs、抗HBe、抗HBc为人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所产生的对应抗体。
它们均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物,但意义各有不同。
HBsAg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直接标志物;
抗HBs见于HBV感染或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自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抗HBs 阳转多表示病情趋于稳定和恢复,预后良好;HBeAg阳性直接表示有病毒复制;抗HBe阳转后表示大多数病毒复制停止,但在抗HBe阳性慢性活动性肝病中病毒仍有低水平复制;抗HBc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物,不论是否有肝病,或病毒是否清除,高滴度抗HBc阳性常表示当前或过去有肝损害。
9.参考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10.附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