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版三年级下语文5《守株待兔》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5《守株待兔》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5 《守株待兔》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
3.能说出“阅读链接”中乘车人所犯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宋、耕、释、冀”4个生字,会写“守、株、待、宋”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3.多维度理解文意,探索学习古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猜图激趣,指导书写1.看图猜故事。
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自相矛盾》《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老马识途》《守株待兔》的故事插图,让学生对照插图猜故事。
2.板书课文题目,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寓言故事,那时的寓言是用古人的书面语写成的,也就是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解释题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一下题目是什么意思。
(株,树桩;守株待兔,守候着树桩等待兔子再来)4.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守、株、待”,注意“待”字横画之间的距离要分布均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确读文,把握节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点拨“释、耒、冀”的读音。
(3)教师范读,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划分课文朗读节奏。
(4)教师相机指导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
①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A.学生尝试自己断句。
B.标出朗读停顿: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C.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②而身/为宋国/笑。
(5)全班有节奏地齐读课文。
(6)教师引读,感悟课文。
故事是用来读的,更是用来讲的,让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吧!教师进行引读。
(7)全班齐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教案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4个生字,会规范书写9个生字。
3.借助字典或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文言文中字的不同意思。
4.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5.读懂课文内容,结合注释、插图和想象理解寓言内容。
6.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注释、插图和想象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带来的后果,找到“守株待兔”的生活立足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中华文化灿若星河里面不仅有文人雅士留下的诗词文化,还有浓缩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就像一条小溪,流水潺潺,荡涤心灵。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寓言故事,感受它的妙趣。
先来做一个游戏。
2、玩游戏:看图猜故事。
出示四张故事图片,学生抢答。
总结它们都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引入守株待兔。
二、介绍作者韩非子的资料,一起去认识这位几千年前的朋友。
三、检查预习1、读小古文,两名同学读,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确。
2、再读小古文,出示画好的节奏,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出节奏。
3、师生配乐配合读,去标点读,竖排列读,读出韵味。
4、读好长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
5、认识“耒”,理解它的意思,了解“耒”字的演变历程,加深理解。
四、小组合作学习:1、根据自学要求先自学,结合着注释和插图,借助工具书。
2、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合作完成,一人读古文,一人说意思,读懂小古文。
五、看图猜句子:师呈现图片,生猜测是哪一句。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六、创设情境:这位耕者就这样一边等一边想,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表达。
那他等到了吗?等到了什么?宋国人的嘲笑。
师相机引导,想一想他们会怎样嘲笑这位耕者?当学生说出怎样嘲笑他的,就代表学生明白了这位耕者犯了什么错误。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5守株待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的文言文。
课文通过种田人偶然拾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从此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什么也得不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这一道理。
学习本课时,可以立足学生学习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经验,从读准字音,停顿准确和想象、补白文言文故事中的省略处着手,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大概内容。
文言多单音节词,如“耕”是“种田”的意思。
“株”是“树桩”的意思。
“冀”是“希望”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的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文已经不一样了,如文中的“走”是“跑”的意思,与现代的“走”的意思不同。
借助图片理解“耒”,了解这一农具。
二、教学目标1.认识“宋、耕”等4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
背诵课文。
3.能说出“阅读链接”《南辕北辙》中乘车人所犯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四、教学难点1.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
2.能说出“阅读链接”《南辕北辙》中乘车人所犯的错误。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激趣,指导书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单元。
请大家翻到第二单元的单元篇章页,读一读上面的几句话,猜一猜: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什么体裁呢?生: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寓言故事。
师:说得非常对。
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还要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什么呢?哪位同学来回答?生: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师:本单元的习作是看图作文,要求是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习作时不仅要按顺序观察图画,还要根据图画展开想象,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设计意图】单元篇章页揭示了这个单元的阅读主题和语文要素以及习作要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案第1篇】《守株待兔》教案教学要求:1、认读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会写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重难点、关键:1、识字、写字。
2、理解寓意。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小朋友们,爸爸、妈妈一定给你们讲过不少的寓言故事吧,寓言故事短但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寓言,看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
3、教师小结,归纳问题(谁?为什么守株待兔?结果怎样?)二、自渎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1、学生自渎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大家一起读课文。
3、学生读文,找出要求认读的生字。
4、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5、学生用生字词组词说句。
6、再读课文,再读文中巩固绳子的认读,整体感知。
7、指名反馈:这则寓言讲谁的一个什么故事?三、图文结合,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农夫守在树桩旁,心理想写什么?3、这个农夫为什么要坐着等兔子撞到树桩上来呢?4、讨论:种田人的梦想能实现吗?为什么?5、集体反馈:教师小结寓意:野兔是不会常常撞死在树桩的,上次是偶然,我们怎么能把偶然当必然呢?农夫怀着这种侥幸的心理在那等呀等,等到的结果是什么呢?6、如果一天,你经过那里,你会怎么劝他?7、教师小节:我们可不能象农夫那样,将偶然的事当成经常发生的事,总是梦想着不劳而获。
四、朗读课文,读中加深理解。
1、总结全文:小朋友们,你们读了寓言后知道了什么道理?2、说一说身边存在的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
3、拿出收集的寓言故事与同学交流。
4、讲故事,说说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5《守株待兔》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内容概述】【单元核心目标】1.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人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对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展开想象;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单元任务群目标】【单元任务群设计】5 守株待兔【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寓言故事中的教育意义或深刻的道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
思维能力:比较“阅读链接”的《南辕北辙》与《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的异同。
审美创造:品味寓言故事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的文言文。
课文通过种田人偶然拾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从此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什么也得不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这一道理。
关注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特点有: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关注学法指导:学习本课时,可以立足学生学习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经验,从读准字音,停顿准确和想象、补白文言文故事中的省略处着手,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大概内容。
关注积累: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叶公好龙亡羊补牢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自相矛盾井底之蛙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关注词语:文言多单音节词,如“耕”是“种田”的意思。
“株”是“树桩”的意思。
“冀”是“希望”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的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文已经不一样了,如文中的“走”是“跑”的意思,与现代的“走”的意思不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1.《守株待兔》是统编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摘自《韩非子·五蠹》,讲述了一个孩子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宋国一农夫,守着田里的一个树桩,希望能再得到撞上树桩而死的兔子。
故事说明不愿付出努力,想侥幸获得意外成功是行不通。
课文是文言文,寥寥数语,39个字,就把一个故事及议论写得清清楚楚。
它与“阅读链接”的《南辕北辙》一起,既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寓言提供了范本,又为“快乐读书吧”阅读《中国古代寓言》做了铺垫。
2.人文专题这一单元的主题“寓言故事”,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美丽的鹿角》和略读课文《池子和河流》4篇寓言。
作为文言寓言这是继《司马光》的第二篇文言寓言。
关于寓言这一主题,这是第一次以单元的形式组合出现。
3.课后练习“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
”是三上“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朗读目标提高,即学生需要在了解文言文的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基础上,在借助注释、插图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停顿,从而把课文读通顺。
4.课后的后两个练习题,指出了三下学习寓言的两个目标:(1)读懂故事内容,即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2)通过具体问题的回答,检测对寓意的感悟理解,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避免要学生高度概括寓意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1.《守株待兔》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通过三上文言文《司马光》的学习,再加上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古诗以及古代的名人名言,他们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词义与现代语言的异同有所了解,这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2.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乌鸦喝水》等数篇寓言故事,尤其是二下课文《寓言二则》更是直接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这同样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以及朗读方法虽然有了初步认识,但是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精品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精品教案教学目标:学会阅读并理解《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掌握9个汉字的写法和4个汉字的发音。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避免侥幸心理;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2.初读课文,重点教授生字“XXX释冀”,并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书写。
3.朗读教学,让学生自读、指名读,并读出每个句子中的停顿。
4.注释理解,通过解释每个句子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道理。
5.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并总结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避免侥幸心理。
6.课堂练,让学生熟练掌握9个汉字的写法和4个汉字的发音。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学目标:学会阅读并理解《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掌握9个汉字的写法和4个汉字的发音。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避免侥幸心理;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2.教授生字“XXX释冀”,并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书写。
3.朗读教学,让学生自读、指名读,并读出每个句子中的停顿。
4.通过解释每个句子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道理。
5.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并总结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避免侥幸心理。
6.课堂练,让学生熟练掌握9个汉字的写法和4个汉字的发音。
7.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本节课将继续研究《守株待兔》这篇古文,并通过细读课文来深入理解文意。
一、回忆如何朗读文言文?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练了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包括语速缓慢、停顿多等。
本节课中,我们将继续练并尝试读出停顿。
二、指名朗读,根据学情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5《守株待兔》教案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学生能够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含义,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劳而获的思想是错误的,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培养学生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理解“守株待兔”的含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寓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PPT、生字新词卡片、教学挂图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生字新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发兴趣教师手持“兔子”和“农夫”的图片,以生动的表情和语调对学生说:“同学们,看,我这里有两张图片,一张是活泼可爱的兔子,另一张是辛勤耕作的农夫。
你们知道吗?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你们能猜出这个故事是什么吗?”给予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随后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猜测,无论答案是否正确,都给予鼓励和肯定。
教师进一步引导:“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都充满了好奇心,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守株待兔》。
”2.揭示课题教师在黑板上端正地写下课题《守株待兔》,同时让学生跟随教师的笔触在空中书写,加深对课题的印象。
请学生齐读课题,注意发音准确、声音洪亮。
教师简单介绍:“‘守株待兔’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故事,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看看它到底讲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标注出来。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阅读节奏。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选择几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统编版三年级下语文5《守株待兔》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
5.守株待兔【教材分析】《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
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极偶然的事情、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懂得不要把一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
背诵课文。
3.能说出“阅读链接”《南辕北辙》中乘车人所犯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评议,补充指导。
)
2.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寓言故事,那时的寓言是用古人的书面语写成的,也就是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出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1)重点指导“耒”。
(课出示“耒”字的汉字演变图)
(2)学习生字“冀”。
“冀”现在是河北省的简称。
(与“翼”比较不同之处)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3.再读课文,注意语速和停顿。
(1)回忆朗读文言文。
学生自由练读,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文言文声断气连的读法。
课出示: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4.齐读。
三、细读课文,了解文意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翻译句子,并交流探讨难理解的句子含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通过合作学习仍未解决的问题。
(2)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指导朗读:放缓语速,适当停顿,重读你想要强调的位置,体现古文的韵味。
(4)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翻译,学生读原文,加深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
指名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二、展开想象,讲述故事,感悟寓意
1.读课文,想想怎样才能将故事讲得更加生动。
2.师引导想象:
(1)“兔走触株”中的“走”字是什么意思?(跑)兔子当时是怎样跑的?(特别快)还有哪些词也表示快的意思?(快如闪电、疾驰、飞奔等)
(2)野兔为什么这样拼命地跑?(学生猜想:有可能它遇到了猛兽或者猎人,正在逃命。
)师小结:正是因为特殊的原因,
这只野兔急于逃命才慌不择路跑到了种田人的地里,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而死。
那么可以知道这只野兔撞死在种田人地里的树桩上是一种巧合。
(3)种田的人看到撞死的野兔是什么心情?(高兴)还有哪些词也表示高兴的意思?(心花怒放、喜出望外、眉开眼笑等)他会怎样处理这只野兔呢?(他可能会美餐一顿或将兔子卖了换钱。
)
师小结:种田人将野兔捡回家后,他又产生了怎样的想法?他又是怎样做的?
(4)“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
(他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想:万一有兔子再撞到树桩上,我就又可以吃到美味的兔肉了。
)
(5)对于他的这种想法,你怎么评价呢?(板书:心存侥幸)结果会怎样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6)大家想一想:他为什么被宋国人嘲笑? 3.观察课文插图,学生展开想象讲述故事,鼓励学生用上自己喜欢的词语。
指名讲故事。
(配上图片,给予提示)
4.师总结:同学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这样讲出来的故事会更加具体生动。
三、感悟道理
1.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自己不主动努力,怀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得到意外的收获是不对的。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板书:心存侥幸一无所获)
师总结:不要幻想不劳而获,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是我们学这则寓言获得的启示,也是我对你们最大的期望。
2.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1)播放古筝曲,学生随着曲子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2)试着背诵。
四、阅读链接
1.学生默读故事,思考: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最终离楚国越来越远。
)
2.那么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意孤行,不听别人劝告)
3.故事中的人由于不听别人劝告,犯下了错误。
生活中你们经历过这样的事吗?(学生自由讨论,互相说一说)
4.寓言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课出示道理)
[教学板书] 5.守株待兔起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经过:放下农具守株待兔结果:兔不复得被人嘲笑心存侥幸一无所获[教学反思]在学习《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回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句子大意。
然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接着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想象,找出种田人“守株待兔”的原因,分析其过程和最终结果。
再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