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的眼科感染

医院感染的眼科感染

案例二:某医院发生的眼部病毒感染事件
总结词
患者因接触感染源而导致眼部病毒感染,引发结膜炎。
详细描述
患者在医院接触了一位患有眼结膜炎的病人,随后出现类似症状。通过抗病毒药 物治疗和眼部护理,病情逐渐好转。
案例三:某医院发生的眼部真菌感染事件
总结词
患者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 导致眼部真菌感染。
间接接触
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如毛巾、床单、医疗器械等,若未经严 格消毒处理,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导致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 感染。
飞沫传播
01
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会 产生含有病原体的飞沫。若飞沫 被他人吸入,可能引起感染。
02
在眼科检查、治疗等操作中,若 患者未佩戴口罩或操作人员未采 取防护措施,也可能导致飞沫传 播。
洗手和手消毒
医务人员在进行眼科检查和手术前后 ,必须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使用洗 手液和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 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手套使用
隔离措施
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应采取 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在接触患者和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 应佩戴一次性手套,以减少手部细菌 的传播。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分类
医院感染可根据病原体类型、感 染部位、传播方式等进行分类, 有助于针对不同类型采取有效的 预防和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 或污染的环境而传播病原 体,如手部接触患者后再 接触自己的眼结膜。
飞沫传播
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或 谈话时产生的飞沫传播病 原体。
详细描述
患者患有免疫系统疾病,长期使用抗 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导致眼部真菌感 染。经过抗真菌药物治疗和眼部护理 ,病情得到控制。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田甜;田鹏鹏【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5-07在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98例98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真菌性角膜炎最主要由植物外伤引起,其次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隐形眼镜的不当使用。

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卫星灶等体征,少数患者出现内皮斑和前房积脓。

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以镰刀菌属为主(73.5%),其次为曲霉属(13.2%)、念珠菌属(9.2%),其他菌属4.1%。

65例65眼患者在选择5%那他霉素滴眼液后治愈,15例15眼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其余18例18眼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联合伏立康唑后13例13眼病情好转,5例5眼病情继续恶化,最终3例3眼羊膜遮盖,2例2眼眼球摘除。

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荆州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为镰刀菌。

那他霉素眼液可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真菌性角膜炎首选药物。

临床医师应加强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了解,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IinicaI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in patients with fungaI keratiti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METHODS:The cIinicaI data of 98 cases (98 eyes) with fungaI keratitis from January 2012to JuIy 2015 in the First AffiIiated HospitaI of Yangtze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Iy reviewed. RESULTS:The main cause for fungaI keratitis was corneaI injury by pIants. The inappropriate use of contact Ienses and gIucocorticoids therapy were the next cause. AImost aII of the patients had hyphae moss, pseudopodia, immune ring, and sateIIite signs. A few of patients had endotheIiaI pIaque and anterior chamber empyema. Themajority pathogens of fungaI keratitis was Fusarium spp(73. 5%),foIIowed by Aspergillus spp (13. 2%),Candida spp(9. 2%) and others(4. 1%). Sixty-five patients (65 eyes) treated with 5% natamycin were cured. The condition of 15 patients was improved. Eighteen patients were invaIid, in which 13 patients became better and 5 patients became worse after voriconazoIe was added into the therapy, Ieading to amniotic membrance cover in 3 patients and eyebaII removaI in 2 patients at Iast. CONCLUSION: Fusarium genus is the predominant pathogen for fungaI keratitis in Jingzhou. Natamycin can be used as the preferred drug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fungaI keratitis. The cIinicians shouId pay attention to the fungaI keratitis, in order to earIy diagnosis and timeIy treatment.【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124-126)【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那他霉素;回顾性分析【作者】田甜;田鹏鹏【作者单位】434000 中国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434000 中国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临床报告·Citation:Tian T, Tian PP.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pathogens in fungal keratitis.GuojiYankeZazhi(IntEyeSci) 2016;16(1):124-126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真菌性角膜溃疡预防和措施

真菌性角膜溃疡预防和措施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更易受到感染。
要保持隐形眼镜的清洁和正确使用。
谁容易感染真菌性角膜溃疡? 眼外伤患者
眼外伤后,角膜更容易受到真菌感染。
任何眼部创伤都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
谁容易感染真菌性角膜溃疡? 免疫力低下者
如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群体,易发生 真菌性角膜溃疡。
这些人群应定期检查眼睛,及时发现问题。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健康教育
增强公众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认识,普及预 防知识。
通过社区活动、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健康宣 教。
如何科学应对真菌性角膜溃疡 ?
如何科学应对真菌性角膜溃疡?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症状,应迅速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方 案。
延误治疗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失明。
如何科学应对真菌性角膜溃疡? 遵循用药指导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预防和措施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真菌性角膜溃疡? 2. 谁容易感染真菌性角膜溃疡? 3. 何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4.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5. 如何科学应对真菌性角膜溃疡?
什么是真菌性角膜溃疡?
什么是真菌性角膜溃疡? 定义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角膜的感染性疾病,由真菌引 起,表现为角膜上出现溃疡。
不要用水清洗隐形眼镜,以避免细菌和真菌污染 。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定期眼科检查
每年或有症状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 现潜在问题。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有效避免严重后果。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避免自我用药
如出现眼部不适,切勿自行用药,应及时就 医。
专业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合适的治疗方 案。
按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不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及真菌学研究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及真菌学研究

1 F / l 3 涂 布方 法 : 照 K B法 , 0C U m 。( ) 参 — 涂好 后 0m n 贴 4 ) 标 准 : 据 广州乐 通 泰生 物 科 技公 司提 供 的判 断标 根
准, 见表 1 。
表 3 6株真菌类 别及药物敏感一览表 4
w c b a n d fo te c l v t n 7 p f n w o d a n s d w t u g 1c r e  ̄u c r n es n i vt st n i n i h h o ti e r m u t a o so 5 a e  ̄ h ig o e i f n a on a l e ,a d t e st i e a t u — h i i f i h h i i o f
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2 置 6℃、 3 7℃孵箱各
1管 , 养 5~1 。按 菌 落与镜 下 特点行 形 态学 鉴 培 0d 定 。必 要时转 种葡 萄 糖 马铃 薯 琼脂 培 养 基 , 菌种 鉴
B的敏感率为 3 .1 , 26 % 见表 3 6 。4 株真菌对伊 曲康
唑、 两性 霉素 B 酮 康唑 和氟康 唑 的总敏 感性 分 别 为 、 8.3 、0 8 % 、69 % 和 2 .4 , 04 % 6 .7 3 .6 17 % 差异 有 统计
月在 我 院诊 断为真 菌性 角膜 溃疡 患者 的临床 资料 及
竹等崩 伤 8例 ( 眼) 1 .4 ) 8只 (4 o % 。 3 发病 特点 : 者 以农 民和园艺 工作 者居 多 ,8 . 患 4 例 占 8 . 1 , 龄 以青 壮 年 (0~4 4 2% 年 2 9岁 ) 主 , 为 占 5 .5 , 数 患 者 (3 1% ) 植 物 性 角 膜 擦 伤 96 % 多 6.6 有 史 , 病 以秋 冬 季 为 多 , 7 . 8 , 中 9~1 发 占 0 1% 其 1月

感染性角膜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感染性角膜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真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是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致盲性角膜病,在我国居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率的首位[1]。

该病主要与植物外伤有关,近年来其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角膜感染的主要真菌菌属在不同地区差别较大。

发达国家及气候较寒冷地区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念珠菌属;我国主要以镰刀菌属(占70%~80%)和曲霉菌属(占10%)为主心[2]。

本病有明显的致病危险因素,多与植物性眼外伤、配戴角膜接触镜、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以及患慢性眼表损伤性疾病有关[2]。

真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角膜上皮损伤后,真菌的孢子或菌丝通过黏附进入角膜基质,在毒素和水解酶的作用下向角膜基质内侵袭性生长。

不同种属真菌感染所致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不同,这主要与其毒力强弱、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及机体免疫状况有关。

研究发现镰刀菌属的菌丝在角膜内主要呈水平生长,曲霉菌属菌丝和念珠菌属的假菌丝主要呈垂直生长[3]。

严重感染时,真菌的菌丝可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眼内,引发真菌性眼内炎。

二、临床表现感染早期眼部刺激症状一般较轻,病变发展较细菌性角膜炎缓慢,与细菌混合感染时,病情可迅速加重。

眼部可出现明显的异物感或刺痛、视物模糊等症状,伴有少量分泌物。

典型体征可有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内皮斑、卫星灶和前房积脓等。

(1)菌丝苔被:表现为角膜病灶处灰白色轻度隆起,外观较干燥,无光泽,与下方炎症反应组织紧密相连。

(2)伪足:在角膜感染病灶边缘呈树枝状浸润,也称为毛刺。

(3)卫星灶:位于角膜主要感染灶周围,与主病灶之间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小的浸润或溃疡灶。

(4)免疫环:在角膜感染灶周围的环形致密浸润,与感染灶之间有一模糊的透明带。

(5)内皮斑:位于角膜内皮面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常见于病灶下方或周围。

(6)前房积脓:是判断角膜感染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发生于感染已达角膜深基质层,或菌丝已穿透角膜后弹力层进入前房者。

眼科真菌性角膜炎诊疗技术

眼科真菌性角膜炎诊疗技术

眼科真菌性角膜炎诊疗技术真菌性角膜炎(funga1keratitis)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由于发病与植物外伤有关,中国是农业大国,目前真菌性角膜炎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首位的感染致病菌。

一、真菌的一般特性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细胞壁和完整的核,少数为单细胞,大多为多细胞,由丝状体和抱子组成。

真菌种类繁多,有10余万种,引起人类疾病约200余种,有报道70余种可引起角膜的感染。

二、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真菌与细菌在结构、形态及组成上有很大的差别。

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体外有一层坚硬的细胞壁,一般由四层不同结构组成,最外层是糖菌类;第二层是糖蛋白;第三层是蛋白质;第四层是几丁质的微原纤维。

各种真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完全相同,菌丝与抱子外的细胞壁结构也不相同。

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称酵母菌。

多细胞真菌大多长出菌丝与电子,交织成团,称丝状菌或霉菌。

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两种形态可以互变。

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外形与细胞很相似,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抱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体。

角膜很少有酵母菌感染。

丝状菌能长出菌丝,菌丝延伸分枝,长出抱子,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泡子形态不同,是鉴别的重要标志。

(一)菌丝真菌的泡子以出芽方式繁殖,逐渐延长至丝状,按菌丝的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为部分向下生长深入被寄生的组织或培养基中,吸取和合成养料的菌丝。

按菌丝的结构分为有隔和无隔菌丝两类。

(二)抱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泡子。

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泡子又可发芽伸出芽管,发育成菌丝体。

电子又分;①分生抱子:由生殖菌丝末漏细胞分裂或收缩形成,也可在菌丝侧面出芽形成;②叶状抱子:由菌丝内细胞直接形成;③抱子囊泡子:为菌丝末漏膨大成抱子囊,内含许多抱子。

三、致病性(1)致病性感染:主要是一些外源性真菌感染,角膜感染以外源性为多见,通过机械刺激和代谢产物作用,引起局部的炎症和病变。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常见于眼科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后继发感染。

眼科学第七版第十三章玻璃体疾病(文字内容)

眼科学第七版第十三章玻璃体疾病(文字内容)
眼科学第七版第十三章玻璃体疾病(文字内容)
【导读】玻璃体是眼内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玻璃体疾病除了年龄改变导致的病理状态, 绝大部分来自于视网膜疾病和脉络膜疾病,内容涉及获得性改变和发育异常性改变。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玻璃体手术迅速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多种眼后手段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学习本章可以对玻璃体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包括玻璃体手术在内的治疗方法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 概 述
玻璃体是透明的凝胶体, 主要由纤细的胶原(collagen)结构和亲水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组成。球样玻璃体的容积约4ml, 构成眼内最大容积。玻璃体周围由视网膜内界膜构成后部不完整的基底层(basal lamina)。连接视网膜的玻璃体厚约100-200μm,称皮层玻璃体。在晶状体和周边视网膜之间,前部的皮层凝胶暴露于后房的房水。晶状体后的玻璃体前面的膝状凹,又称“环形膈”(“annular gap”)。
3. 电生理检查视网膜电流图显示a波振幅正常,b 波振幅下降。
【治疗与预后】
该病不合并视网膜脱离时,无手术指征。合并玻璃体出血时,最好采取保守治疗。当合并视网膜脱离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二、Wagner玻璃体视网膜变性和Stickler综合征
(一)Wagner玻璃体视网膜变性
4. 视网膜血管瘤(retinal angiomatosis).
5 炎性疾患伴可能的缺血性改变:(1) 视网膜血管炎(retinal vasculitis),(2)葡萄膜炎(uveitis)包括扁平部炎
6. 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常见于老年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导致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出血量大时血液从视网膜下进入玻璃体腔,最常见的是脉络膜息肉样变。

眼的病原微生物

眼的病原微生物

7
(4)中介体mesosome 增大细胞膜面积
(四)核质
组成:环状DNA双链
作用:控制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性状
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
细菌的特殊结构 一、荚膜
形态: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合成,并向细胞壁 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的粘液状物质,厚者为荚膜;薄者微 荚膜
染色:一般染色法不易着色,光镜下呈透明圈 形成条件: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在机体内或营养丰富 的培养基中易生成。 作用1)抗吞噬和消化2)抗干燥:荚膜含较多水分3)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如溶菌酶、补体等因素的侵害
.
13
三、细菌感染的途径和类型
①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患者,带菌者,带菌动物 2、内源性感染 3、医院获得性感染 ②传播方式与途径1、呼吸道感染:吸入飞沫或灰尘 2.消 化道感染。 3.创伤感染 4.接触感染 5.节肢动物叮咬感 染 ③隐性感染:指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强,或侵入的病原菌 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 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获得一定免疫力,重要传染源。 ④显性感染: 1、毒血症:毒素入血,病原菌不进入血流。 2、菌血症:病原菌入血,但在血中一般不繁殖 3、败血症:病原菌入血,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严重的全 身中毒症状 4.脓毒血症:化脓性病原菌进入血流,在血中大量繁殖, 并随血流转移到其他器官引起化脓性病灶。 5.带菌状态
化学组成与结构:因菌而异,主要成分:肽聚糖
细胞壁 肽聚糖
厚度 磷壁酸 外膜 青霉素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连桥
厚,20-80nm
聚糖骨架 侧链
薄,10-15nm
四肽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状真菌
1.曲霉菌属为最常见的腐生真菌,孢子在空气中播散,可存留于呼吸道、皮肤、黏膜上。

一般不致病,但条件致病。

生长迅速,培养2~6天即出现白色绒状菌落。

致眼病的常见曲霉菌有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等。

曲霉菌所致眼病有角膜溃疡、巩膜溃疡、眼外伤或手术后眼内炎、全眼球炎。

偶致结膜炎、泪小管炎。

免疫低下者曲霉菌致播散性葡萄膜炎、眼内炎。

2.嫌刀菌属土壤、水、有机物中常见的腐生菌,常致水稻、蔬菜、水果病害,可见于皮肤、呼吸道。

镰刀菌产生蛋白酶、胶原酶,常致角膜脓疡,另可致眼内炎。

致眼病的常见镰刀菌为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等。

类酵母型真菌、酵母型真菌
1.白色念珠菌可寄生在正常人体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黏膜。

菌细胞卵圆形。

革兰染色阳性,深紫色,簇集排列。

一般胚基上生长为白色或乳酪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湿润,微隆起。

该菌为重要条件致病菌,机体免疫低下或菌群失调时菌细胞形成链状假菌丝深人组织内引起念珠菌病,组织内芽生细胞及假菌丝常同时存在。

眼及其附属器皆可感染该菌,表现眼睑念珠菌病、湿疹性睑缘炎、假膜性结膜炎或球结膜鹅口疮、角膜溃疡、术后眼内炎即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2.新型隐球菌土壤中存在。

圆或卵圆形酵母样芽生细胞,2~5um。

革兰染色阳性,墨汁染色在菌细胞周围见相当于菌体2倍宽得多糖荚膜。

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亲和性,播散到脑致脑膜炎。

继发累及近视眼手术眼部表现斜视、上睑下垂、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视网膜炎、转移性眼内炎、玻璃体视网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等。

真菌的微生物学诊断
病灶区刮片、前房、玻璃体吸取液涂片甲醇固定后Gram、Giemsa、Grocott Gomori 六甲烯四胺硝酸银染色或直接用氢氧化钾、乳酚棉兰、蓝墨水湿片光学显微镜检查真菌。

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査常可快速诊断。

病灶区取材分离培养真菌常用试管斜面培养,依菌落生长速度、外观形态及显微镜下真菌形态鉴定其种属。

载玻片小培养镜下观察其菌丝、分枝情况、顶囊、抱子头、孢子等特征更有利于鉴定。

为出外取材时或实验室污染,病灶区刮片与培养结果相符或重复出现同一种真菌时更有病因学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