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1届高三11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2021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本试题卷共12页,48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合乎要求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这反映了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25.《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26.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反映了明朝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27.图8是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进口棉纱、棉布数量变化图。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飞速发展B.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大量输出商品C.洋务企业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中国成为英国纺织品最大的海外市场28.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5届清远市普通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高三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为我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调址分布图。

这可用于说明.()A. 中华早期文明的多元特征B. 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C. 我国较早进入了阶级社会D. 各区域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2. 东汉晚期,规定婚姻之家不得为上下级官员。

亲属若在同一地区或者同一机构为自者,必须将品级低者调往其他地区或者机构。

甚至规定两州人士有婚姻者,其家人不得交互为官。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完善考试选官制度B. 瓦解宗法体系C. 遏制王国势力膨胀D. 加强中央集权3. 有学者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舞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足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该学者的观点是()A.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B. 现代观点要比传统观点更加可信C.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定论D. 历史研究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展开4.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刘晏出任盐铁转运使,对盐法进行改革。

在食盐的运输和销售方面,放弃传统的“官运官销”,改为由盐政机构将统购食盐按官方定价卖给商人,再由商人运销各地,史称“借商销盐”,这一变化(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 废除了食盐专营政策C. 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D. 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5. 史载,宋仁宗的贵妃张氏欲以其伯父为宣徽使……既降旨,御史中丞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

广东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阶段测试历史含答案

广东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阶段测试历史含答案

广东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11月份阶段测试历 史2020年11月21日本试卷共6页,22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这说明A.国家一统局面被打破B.各部族交融得到加强C.宗法制度已走向瓦解D.周王室势力开始衰落2.据下表1可知,3世纪上半期表1汉魏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统计表(摘编自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大族小姓平民合计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汉(196—219年)38 29.0 19 14.5 74 56.5 131曹魏(220—239年)60 38.7 38 24.5 57 36.8 155曹魏(240—264年)74 47.1 59 37.6 24 15.3 157A.门阀士族势力受到抑制B.汉代选官制制度得以延续C.豪强地主垄断人才选拔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3.唐宋时期人们注重服饰仪表,有“衣裳不知洁,人前满面羞。

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的诗文记述;朱熹更指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

据此可知唐宋时代A.理学观念影响了生活服饰B.礼仪教养的准则深入人心C.史料实证可借助诗文记述D.崇尚穿着折射了社会富有4.982年,北宋太宗下诏,将荒芜的土地分给那些“勤稼穑”而缺乏种子和土地的农户。

2020_2021年广东省清远市某校高三(下)一模历史试卷(有答案)

2020_2021年广东省清远市某校高三(下)一模历史试卷(有答案)

2020~2021年广东省清远市某校高三(下)一模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孔子的礼学思想重在个人的修养及伦理道德,要求人们的视、听、言、行等都要全然符合礼的规定。

汉初,儒者贾谊论礼则强调制度规范,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变化()A.表明先秦儒学具有普适性B.有助于儒学价值体系的重构C.使道德修养成为治国基础D.改变了汉初治国理政的理念2. 东晋吴兴太守会见宰相谢安时,“唯设茶果而已”,权臣桓温为扬州牧时,“每宴唯下七奠盘茶果而已”;齐武帝临死前也曾下诏规定“以茶饭代替牲祭”。

这反映出东晋南朝时期()A.饮茶之风盛行全国B.统治者倡导节俭之风C.南北生活习俗相似D.贵族们反对铺张浪费3. 《唐律疏议·名例》在谈到立法宗旨时指出,圣人(国家)立法的直接目的是“防其未然”,其深远意图则是“存乎博爱”,而圣王(国家圣主)为此之所以要动用刑罚,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由此可见,唐代法律()A.顺应了普通民众的意愿B.体现了“德主刑辅”的理念C.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D.为君主实施仁政提供保障4. 《宋史·邢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昺答:“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当时所刻书籍,不仅“有定价出售”,而且国子监刻印的书籍,也“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

上述史料可以说明,宋代()A.政府垄断了印刷品市场B.印刷术发生重大变革C.印刷品仅限于儒家经典D.文化知识得到了传播5. 明末清初,各地区间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客商在商业中心建立会馆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例如南京下浮桥油市街的“安徽会馆”、甘雨巷的“太平会馆”等。

这说明当时()A.农产品商品化迅速发展B.工商业市镇迅速崛起C.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D.商业资本的日趋集中6.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为53万担,远远超过鸦片战争前最高年出口量的13万担,此后出口量继续上升。

广东省2021届高三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联合测评(11月大联考)历史含答案

广东省2021届高三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联合测评(11月大联考)历史含答案
广东省 2021 届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联合测评
历史试卷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以前的士主要是武士,西周时,不仅士的来源发生了变化,而且数量也大大增加。这 种变化反映了 A.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B.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C.思想文化氛围相对自由 D.礼乐制度受到冲击 2.《张家山汉简》中有涉及家庭暴力的法律条文,如规定“妻悍而夫殴答之,非以兵刃也, 虽伤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妇贼伤、殴譬夫之泰父母、父母、主母、后母,皆弃 市”等。由此可见汉代 A.重视缓和社会矛盾 B.延续了先秦的宗法制度 C.司法体系严密细致 D.儒家伦理与法律相融合 3.自居易《策林·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一文中说,“君之命行于左右,左右颁于方镇,方镇 布于州牧,州牧达于县宰,县宰下于乡吏,乡吏传于村青,然后至于人”材料体现了唐朝 A.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 B.社会控制不断强化 C.基层治理的制度创新 D.政令贯彻的有效性 4.宋代东京的富人们“衣不肯著布缕细绢、钠絮组敝、洗灌补绽之服,必要绮罗绩毅、绞消 靡刚、新鲜华架、缔增绘画”,即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到了节庆日亦“新洁衣服, 把酒相酬”。这反映了宋代 A.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动 B.城市消费市场较为活跃 C.理学观念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D.积贫积弱局面得以改观 5.有学者指出,“纲常名分成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准尺,历史的‘是’‘非’全以这把 尺子来衡量。所以史学地位虽然重要,但最终又只能在从属理学的地位上”。该学者意在 强调,这种评价标准 A.歪曲了历史的真实性 B.削弱了史学的客观性 C.确立了理学官方地位 D.反映了皇权专制加强 6.右图为载于 1908 年 4 月 17 日《江汉日报》的时政漫画 《实行之社会主义》,该漫画 A.蕴含平均地权之深意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抨击了清政府的改革 D.预言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7.1915 年,财政总长周学熙说:“中央威信已著,各省解款皆能如数而至。 关、盐两税亦集权中央,故库有存余,且约计每年可余二千万。”材料从侧面反映民国初年 A.政府强化专制统治 B.民族危机有所缓和 C.经济发展取得实效 D.政权认同逐渐提升 8.毛泽东的《兴国调查》(1930 年 10 月)记录,广大贫农分配了土地和山,特别是抗了租、 平了债、平了地富的谷,物价也便宜了,还“由了老婆”,省却各项应酬费,减少了烟赌与盗 贼等。由此可知

2021年高三历史摸底考试试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年高三历史摸底考试试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年高三历史摸底考试试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记载表明(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诸侯悉至”是履行随从周王作战,保卫王室的义务,与朝觐天子无关,故A项错误;受封诸侯要随从作战,有义务提供军赋,故B项正确;诸侯赶来救援,而非联合反叛,故C项错误;周王室面临西部少数民族犬戎的攻伐,故D项错误。

【答案】B2.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

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

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汉将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与军事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也与法律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汉朝尚未建立,不存在政治制度上的冲突,故C项错误;汉将大多为六国后裔,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反映出秦朝文化心理上的统一还不够完备,故D项正确。

【答案】D3.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

届高三11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001]

届高三11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001]

届高三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分,共分).《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料反映了().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

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

这个事件主要反映.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2020-2021学年广东清远高三上历史月考试卷

2020-2021学年广东清远高三上历史月考试卷

2020-2021学年广东清远高三上历史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有学者说:“持续不断而又存在于不同层次的封建,需要源源不断的土地供应作为制度实施的前提条件。

一旦土地资源紧张乃至枯竭,封建制便难以维系。

”对这一观点的准确理解是()A.该学者认为封建王朝的衰亡源于土地兼并B.该学者认为土地国有是封建制的基础C.该学者总结了西周封建制走向瓦解的原因D.该学者认为维系封建制需要不断的开疆辟土2. 下表是不同史籍对赤壁之战的记述:从上表中可以得出的共同信息是()A.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B.孙刘两家联合抗曹获得胜利C.周瑜靠火攻打败了曹操D.曹操战败的主要因素在自身3. 王国斌认为,到明清时代,中国的皇帝和地方精英之所以能够应对空间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的治理挑战,基本上是因为从上往下的直接治理和从下往上的间接治理能够相互配合。

这表明()A.官僚政治不断成熟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家国同构一脉相承D.科举制度不断完善4.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C.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D.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5.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设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该历史现象表明()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城市发展受行政因素影响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6. 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清远市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2020.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
题目要求。

1.商王对其臣下及妻妾子妇亦多用“令”“呼”“取”等词。

下表是甲骨文资料中商王对诸侯的用语举例。

据此可以得出
A.商朝存在明确的君臣关系B.商朝家族统治色彩浓厚
C.商王与诸侯的关系较和谐D.国家结构已经十分严密
2.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虽出现用经文解释法律,对此后法律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将这一影响称之为“以礼人法”或者法律的儒家化却并不适当。

这主要是因为
A.儒家经典未涉及法的解释B.法治与儒家治国理念相悖
C.汉武帝重视法家法治理论D.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
3.《唐律疏议》中记载,“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处,刺史、县令以时检校。

若须修理,每秋收讫,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

若暴水泛滥,损坏堤防,交为壬患,先即营修,不拘时限”。

该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唐代
A.地方官有修缮河堤义务B.农业水利工程有待完善
C.农业面临自然灾害困扰D.政府对民生工程的重视
4.下图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帝师胆巴碑》(拓片局部)。

该作品
A.开创了新的书法体例B.兼具艺术与史料价值
C.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原D.说明佛教开始中国化
5.严复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即撰写《救亡决论》一文,喊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

梁启超也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认为“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

数年之后,乡井不知谁氏之藩,眷属不知谁氏之奴,血肉不知谁氏之俎,魂魄不知谁氏之鬼”。

这反映甲午战败
A.引起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分化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推动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
6.“闯关东”通常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时期内,我国山海关内的百姓去东北谋生的历史。

下图反映的是民国时期山东省民众“闯关东”的情况,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引发山东省民众第一次“闯关东”高潮
B.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致使山东省民众“闯关东”骤减
C.华北事变导致山东省民众出现第二次“闯关东”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