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复习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2=10辨析10*2=20简答4*5=20案例分析2*10=20论述2*15=30

一、名词解释

1.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经济活动人会以狡黠的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他会有目的地、有策略地利用信息,包括有时说谎、隐瞒、欺骗等。

定义:在非均衡市场上,人们追求收益内在、成本外化的逃避经济不胜任的行为。

2.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则,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正式约束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以正式文本形式颁布的、并往往以国家权威为后盾强制实施的一系列规则。

3.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从制度的形式和实施机制来看,是否有成文规则及是否有权威性的执行和惩罚机构。若制度是以非成文的形式存在,或虽有成文形式,但没有权威机构执行这套制度和惩罚违规者,则称此类制度为非正式制度。反之,制度以成文形式存在,且有权威机构付诸实施,则称之为正式制度。

4.核心制度与边缘制度:

核心制度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之中,由该社会的主流信念所决定,反映了该社会的基本特征,它是社会主导集团所奉行的社会组织原则和所追求的社会目标之具体化。在社会主流信念改变之前,核心制度是不会发生变革的。

边缘制度是同社会的主流信念相矛盾的制度安排,故它只能处于该社会的边缘,无法在该社会取得主导的地位。一个社会是否存在这类边缘制度,视该社会的核心制度在长期内能否独立生存而定。

5.交易费用:是企业(也包括个人)在寻找与其它企业或个人进行经营活动时,为在价格方面或其它方面达成协议、合同、契约,并确保其条款得以实施而所产生的成本。

6.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他人使用而不损失其生产价值的程度。(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资产就难以转向其他用途,即使进行再配置也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7.产权:产权的直接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却是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产权的本质是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将这些权利界定给不同的团体,就会得到不同类型的产权。)

8.私有产权: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某一特定的人或家庭,他可将这些权利同其他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也可通过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让给其他人。

9.共有产权:对公共产品进行数量分配必须借助于某些政治机制和强制机制,或依靠某个集体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系列权利束由集体成员共享,构成共有产权。

10.外部性:某项交易活动通过非价格机制的传递而对第三者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经济影响。

11.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如何界定,市场机制都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12.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优、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也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13.制度环境: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它由一国的基本制度决定,影响其他的制度安排。

14.制度安排:是约束经济主体之间可能的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它可能是非正规的,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

15.初级行动团体与次级行动团体:

初级行动团体是一个决策单位,其决策支配制度安排创新的进程,是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力量;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团体。次级行动群体同样是一个决策单位,其作用在于帮助第一行动集团推进制度变迁的进程。

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都是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初级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策划者和推动者,次级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初级行动集团通过推动制度变迁增加收人,次级行动集团在制度变迁中并不直接增加收入。

16.路径依赖:是指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的强大影响。诺斯:“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初始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存在的制度将影响其后发生的一系列制度,是一种惯性。

17.制度变迁方式: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方向、突破口、速度、时间路径等的总和。

二、简答题

1.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包括哪些理论?各代表人物是谁?

①交易费用理论(阿罗、威廉姆森、张五常、诺思)

②产权理论的发展(菲吕博顿、德姆塞茨、诺思、科斯、张五常、波斯纳)

③企业产权结构理论(阿尔钦、德姆塞茨、詹森、梅克林、伯勒、米恩斯)

④企业性质理论(科斯、阿尔钦、张五常)

⑤制度变迁理论(诺思、拉坦、林毅夫)

⑥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舒尔茨、贝克尔)

2.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有何关系?

(1)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①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

新制度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制度

②新制度经济学坚持完全竞争假设,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而代之有限理性假设,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完全信息和交易无成本的假设,在新古典框架中加上产权的限制和交易费用。

③新古典理论将制度和结构视为外生变量(既定不变),探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作为经济内生变量,强调竞争条件下的自利会引致利他。

④新制度经济学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用交易成本比较各种不同制度安排的经济绩效,解释经济制度的多种多样的差异性,使得经济制度有可能也有必要成为新古典框架中一个可以量化分析的维度;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制度变迁的根据。

(2)与旧制度经济学的关系:

①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制度及其变迁,但它不是在旧制度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而来。

②旧制度经济学= 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分析方法+制度

③新制度经济学在传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禀赋、技术、偏好)的基础上引入第四大基石——制度。主要理论由四部分组成:即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新经济史理论。有人将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第五部分。

3.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类行为的三个假定是什么?

(一)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

利己主义: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环境约束、资源约束、理性约束、机会约束等)追求利益(多目标整合后的总收益或最效用)最大化。理性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强大动力,既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源泉,也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利他主义: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过程,实际就是人类这种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同时,制度在塑造人们双重动机方面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这种假设源于:(1)现实生活是复杂的;(2)事物是发展的,因而其属性和状态是不稳定的和不可确知的,此二者决定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3)人的头脑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因而人的行为能力也是有限的。

有限理性不仅反映了客观现实(事物是复杂的和多变的),而且也反映了人的经济特性:个人不会为了信息的完全而不顾成本去搜集;也不会不顾算计成本去处理所有信息;人的脑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了有效利用它,必须重视节约和合理使用。

(三)机会主义倾向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人类社会各种制度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又可能会诱导出某些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可使人们不安于现状,冒风险、寻找机遇、积极创新等,从而推动各种变革,包括制度创新和变革。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一定危害,即损人利己。这种损人利己又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附带地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外部性问题;另一种是“人为的”“故意的”损害,需要强有力规则和秩序予以预防、约束、制止和制裁。

4. 简述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假设(三个核心假设与两个延伸假设)。

(1)三个核心假设:

假设一:制度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诺斯解释:用制度差别以及执行能力的差别解释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更具有说服力。

(2)奥尔森:国家之间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源禀赋和技术因素,而是在于他们之间的制度和经济政策质量的差异造成的。

假设二:内在制度通常比外在制度更加稳定。

由于不受深思熟虑的集体行动约束,内在制度通常更加具有稳定性。对于二者的考虑必须是兼顾的,外在制度的可执行能力要取决于他们对内部制度的兼容性;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这两种关系具有可转换性。

假设三: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概念的提出,最早是为了解释竞争性技术的传播现象。诺斯认为可以因此来解释制度变迁。

(2)其他两个假设:

资产专用性:由美国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森首创的。其基本含义是: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资产就难以转向其他用途,即使进行再配置也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选择资产专用性作为假定,是考虑该假定与交易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能够较为明确地解释采用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体制形式来解决经济活动中交易方式的选择问题。

正交易费用:科斯(R.H.Coase,1937) 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开拓性地指出了自由价格制度运行的代价,提出了正交易费用的制度运行成本问题,从而修正了新古典传统的零交易费用假定。威廉姆森(1975,1985) 将交易成本理论发扬光大。

5. 什么是制度?制度具有哪些功能?

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或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惯表现: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功能:1、提供激励与约束机制(核心功能)2、降低交易费用3、为经济提供服务

4、为合作创造条件

5、有利于外部利益内部化

6、减少不确定性

6. 为什么说制度是一种稀缺资源?

①与经济技术因素相关的自然禀赋和物质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致制度稀缺。(如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可以实行农产品的保护制度吗?人口——土地的比例关系的约束也影响产权制度供给。)

②制度比技术更具有资产专用性:在A国行得通的制度,在B国就不一定行得通。

③制度的非专利性:使用别人的制度安排无需付费,进行制度创新的人缺乏激励。

④制度变迁条件和成本限制了人们选择空间;甚至扭曲了人们的理性行为,以至现存的制度安排不仅难以达到最优水准,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

⑤无论如何强化制度创新进程,相对于人类对制度需求而言,制度供给总是相对不足。人类社会之所以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关键在于制度稀缺。

7. 怎样认识制度的起源?有哪些制度起源理论?

制度起源理论:

①合作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在理论模型中引入了制度变量后,就可以有效地说明竞争的双方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合作。(囚徒困境模型:反映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囚徒困境则说明:个人的效用不仅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囚徒机会主义动机→共同非最优选择;多次博弈后→合作比“自私”更有利→制度(合作规则)

②科斯的制度起源理论

科斯制度起源的思想揭示了交易费用与制度形成之间的关系:

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制度的产生,制度的运行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对标准经济理论“零交易费用”假设和对“制度”的抽象提出了质疑。

③诺思的制度起源理论

诺思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两类交换形式,即从简单的交换形式到非个人交换形式。

④财产制度的起源(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

从“自然状态”到“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起源的制度创新的过程。从无规则到有规则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转变到“市民社会”的关键所在。“合作剩余”的大小是我们衡量制度效率的重要指标。

制度起源理论实质就是要回答为什么存在制度、或者说制度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几种制度起源理论尽管简述角度不同,但实质都与合作有关。

8. 制度主要有哪几种分类方式?分类依据是什么?

(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分类依据:从制度的形式和实施机制来看,是否有成文规则及是否有权威性的执行和惩罚机构。

(二)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

分类依据:按制度的产生方式(或起源)划分,一种制度的产生方式是演化的方式,由这种方式产生的制度被称为内在制度;另一种制度是理性设计,由这种方式产生的制度叫外在制度。前者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它体现着过去曾有利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如习惯、伦理规范、礼貌和商业习俗;后者是被清晰地制定在法规和条例之中,并由类似政府的权威机构自上而下强加执行,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三)核心制度与边缘制度

分类依据:按照制度的不同功能划分,核心制度处于制度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地位,直接服务于制度系统的基本目标,在社会中主导作用;边缘制度处于核心制度的外围,直接服务于该社会的核心制度。

9. 什么是交易费用(内涵、外延)?由哪些因素决定?阐述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交易费用:是企业(也包括个人)在寻找与其它企业或个人进行经营活动时,为在价格方面或其它方面达成协议、合同、契约,并确保其条款得以实施而所产生的成本。

交易费用的外延:就是指它到底包括哪些具体项目。交易费用包括搜寻(产品价格、质量、合作者、代理人、生产要素等)成本、协商谈判成本(讨价还价)、签约成本、监督成本、维护与执行成本、保护性成本(防止他人侵犯)等。

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

(一)、人的因素(行为性假设)

1、有限理性

2、机会主义(最根本因素)

(二)、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交易三个维度)

1、资产专用性(最重要最独特)

2、交易不确定性

3、交易频率

(三)、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

10.从交易费用视角分析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原因?

纵向一体化就是一个企业沿着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链的前后方向进行延伸和扩展。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纵向一体化的目的在于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Williamson。他从资产专用性、不完全契约和纵向一体化三个维度刻画交易,并提出在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企业是通过纵向一体化减少交易费用,解决专用性投资

不足的装置。作为市场替代物的企业具有激励、控制和内在结构优势的属性。在经济学上,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沿着产业链占据多个经营业务,包括前向和后向两个方面。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后,企业为了有效地管理新增加的生产部门要付出一定的管理费用。因为该部门失去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在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动机机制将弱化,进而带来机会成本的损失。另外,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后,整个生产链将会延长,给生产能力平衡带来困难,使原来可能是规模经济的企业变成规模不经济。

11.运用科斯定理分析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确定?

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如何界定,市场机制都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科斯第二定律: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那么,不同的产权界定则意味着不同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

由市场界定:讨价还价(和平的;暴力的)

由企业界定:横向与纵向一体化(联合;兼并)

由政府界定:法律手段

12.产权与所有权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第一,所有权是一元的;产权是多元的,是一组权利束,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的范围大于所有权,所有权只是产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

第二,所有权指财产占有的法律形式,体现了主体意志和支配力量,具有法律赋予的强制力;主体对物或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占有权;产权反映不同经济主体在交易中对一定财产的不同方面和程度的权利,产权主体对财产的权利不一定全面和充分。

所有权是产权的核心和基础,只有在产权的一组权利(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完备集中在一个主体时,产权=所有权。

第三,产权是可分解,完备的产权一经分解,产权≠所有权。

产权分解既可以是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之间的分解,也可以是每一种权利更为具体和细致的分解;产权的可分解性使同一资源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要,这就增加了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率。产权分解后,所有者对所有权的行使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有其权利行使范围,超出范围会受到其他权利的约束和限制,或者对其他权利造成损害。

第四,所有者在法律上的所有权与实际可实施产权不完全相符。

产权的形成由所有者行使所有权的能力以及所有者的竞争优势所决定;当所有权在法律上确定之后,所有者是否能完全行使他的所有权取决于所有者行为能力和技术、交易费用等

因素,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变化,成本过高时所有者会自愿放弃一部分所有权;所有者有能力实施他的所有权或实施所有权中的部分内容,这些被所有者所实施的权利直接构成所有者对财产的产权。

第五,竞争发生的领域不同。

界定所有权的竞争发生在立法过程中,通过法律程序明确其内容与归属,它是正式的、可以在法律上证实的,不一定是均衡状态下的权利归属。界定产权的竞争既包括立法层次的竞争,也包括所有权的实施过程发生的竞争。在法律上界定所有权只是界定产权的第一步,由于所有权的界定与实施过程可能出现“公共领域”,产权的竞争将在公共领域中继续进行,直到权利的配置达到均衡状态为止。

第六,产权比所有权外延更广。(对清新空气的享有权或特定空间上的安静享用权、生育权等不能成为所有权,但可成为产权的一种形式)

只有当两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发生关系时,才会出现产权问题。产权不同于所有权,但却又与所有权有关,它涉及到的是两种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即平等的所有权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产权权利束越完整,则对应的物品的价值越大;产权如果残缺,其所对应的物品的价值就会下降。

综上所述,以法律形式明确的某项资产的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就能完全实施所有权中的全部权利,也不意味着该项资产的全部有价值的属性都已在法律上归属所有者。事实上,围绕该项资产的使用和收益,可能存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公共领域,所有者无法排除其它人在公共领域的竞争获得该项资产的部分产权。

13.产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产权不是由个别权利构成的,而是一种权利束,可以分解为多种权利并统一呈现一种结构状态。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是所有权。

14.产权的属性是什么?私有产权与公共产权含义、特点、区别?

产权的属性:1.产权的排他性2.产权的可分割性3.产权的可交易性4.产权的有界性

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某一特定的人或家庭,他可将这些权利同其他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也可通过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让给其他人。

私有产权是对价值的衡量,较强的私有产权比较弱的私有产权更有价值;产权的强度一方面由实施它的可能性与成本来衡量,另一方面还依赖于政府、非正规社会行动、通行的伦理道德规范。

私有产权的优点:A、形成自由竞争环境B、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C、降低交易费用

D、较好的激励作用

共有产权:对公共产品进行数量分配必须借助于某些政治机制和强制机制,或依靠某个集体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系列权利束由集体成员共享,构成共有产权。

共有产权特点:某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

15.简述外部性的含义、分类与解决方法。

1、含义:某项交易活动通过非价格机制的传递而对第三者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经济影响。

2、分类:根据外部影响的性质好坏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根据外部影响的实施者分为生产的外部影响与消费的外部影响;结合上述两个方面,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与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3、外部效应的传统解决办法:

庇古的传统方法:把税收和补贴作为解决外部效应的两大法宝。

16.如何理解路径依赖?它由哪些因素决定?

路径依赖是指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的强大影响。诺斯:“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初始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存在的制度将影响其后发生的一系列制度,是一种惯性。因为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另辟路径要来得方便一些。

路径依赖1:适应性的自我强化造成制度依赖或路径依赖,形成制度惯性——良性循环。

路径依赖2:既得利益集团强化既定制度的作用,他们会利用手中的权利、资源直接干预或间接游说以阻碍新制度的推行,从而形成制度刚性——恶性循环。

路径依赖3:在既定制度之下发育出来的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也强化了原有制度的惯性。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锁定。

“锁定”: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旦选择某种制度,就会对这种制度产生一种依赖并在一定时期出现制度自我强化现象。换句话说,就是制度可以在某一方向上不断繁衍复制。

决定路径依赖的因素:

1.报酬递增:是对制度收益自我强化或正反馈过程,积极学习,主动适应,制度安排之间的协调更强化了初始制度变迁方向。

2.不完全市场:意味着信息不完全和交易费用的存在,行动者的主观模型将会被不完全的信息反馈和既定路径的意识形态所修正,从而致使持久的路径依赖和不良制度居于支配性地位的状况。

3.利益因素:当主要政治利益集团的谈判力量相对均衡时,这个社会的制度就会长期处于锁定状态,既得利益集团竭力维护现有制度。

17.简述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关系。

制度环境: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它由一国的基本制度决定,影响其他的制度安排。在制度环境中,宪法和法律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新制度经济家一般把制度环境视为制度创新模型的外生变量。

制度安排:是约束经济主体之间可能的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它可能是非正规的,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

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关系:

制度安排要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制度环境决定制度安排的性质和进程,制度安排也会反作用于制度环境。

A、制度环境类似于基础性制度安排,它影响和决定其他的制度安排。制度环境是一级制度,而制度安排是在一级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二级制度。制度环境是大制度,而制度安排是小制度,大制度制约小制度,小制度又反作用大制度。

B、制度环境决定和影响制度安排的变迁,制度安排也会反作用于制度环境。一般来说,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基础性制度方面,而地方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制度安排方面。

18.什么是制度变迁方式?制度变迁可分为哪六类?并分别说明划分依据。

制度变迁方式: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方向、突破口、速度、时间路径等的总和。

19.渐进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的优缺点、适用条件是什么?

(1)渐进式制度变迁

优点:社会震动小,社会冲突弱,阻力与风险相对小,成功率较高。

缺点:第一,速度慢,见效慢,时间长,新旧制度对峙、摩擦大;

第二,容易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形成新的阻力。

第三,容易给反对者以采取抵制变迁的机会。为缓和或不激化矛盾,协调好各方关系,却可能使矛盾悬而未决,或增加新矛盾,形成新的利益集团。

第四,新旧制长期并存(双轨制)极易导致分配不公,经济与社会秩序混乱。

渐进式制度变迁适用条件:

1、原有体制的弊端已充分暴露,但旧体制的受益者甚多;

2、要求变革原有制度的呼声虽然很高,但人们对变革的认识并不一致,(如变革什么,

怎么变革,变革目标是什么)甚至相互间的认识差距很大。

3、社会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阶段间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教育

水平,对外交往程度,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相差较大。

(2)激进式制度变迁

优点:可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不会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和变迁阻力。

缺点:改革阻力相对较大,变迁成本(一次)相对较大,风险大,容易造成社会震荡。

激进式制度变迁适用条件:

1、旧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都强烈要求变革旧制度。

2、变革目标较一致,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都倾向采用某种新制度;

3、社会发展比较均衡。突进式制度变迁可能短时间解决关键性问题,但是风险大,如果缺乏较强的社会承受力,就会引发社会动乱。因此,应该从实际出发,谨慎选择,要充分考虑两种方式的预期成本、收益和风险。

20.什么是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二者有何关系,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实践中进行选择?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引入法律而实现的制度变迁。

二者关系:

(1)两者的共同点A.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B.都遵循成本——收益比较原则。

(2)两者的区别A.主体不同:诱:非政府。强:政府B.优势不同。诱:依据一致性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摩擦成本低。强:时间最短,见效最快,可有效克服搭便车。

C.局限性不同:诱:外部性和搭便车。强:主要面临统治者的偏好、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利益集团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的限制。

三、论述题

1、什么是交易费用?当你面临毕业分配、找寻工作时,包含哪些交易费用?能否降低这

一交易费用呢?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猎头公司起什么样的作用?回到计划经济由

政府统一分配的办法是否可行?这样做是不是就没有交易费用?

答:就是在法律意义上和有形的意义上的转移发生时所产生的各种金钱的和非金钱的代价。

搜寻工作的成本;由于合同、契约引起的各种费用;寻找工作时的交通费用,协商,谈判,签约成本;可以;降低找寻工作的交易费用;可以,政府统一分配的方式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有交易费用,合同,契约费用以及维护和执行成本。

2、近些年,我国东中部与西部差距有扩大趋势。形成原因目前要有地理位置论、政策倾斜论、体质差异论、人的素质差异论等。大部分认为由多种因素造成,那么主要原因

是什么?请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并谈谈如何缩小与东部差距?

答:我认为是由于制度变迁成本和制度环境所造成的。制度环境不同,西部主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而东部国有经济的比例低,非国有经济占的比例较大。从而双方不同的产权制度造就了制度环境的差异。新制度和旧的制度摩擦,碰撞,产生巨大冲突。

建议:加快西部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不断的创新为西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西部地区制度变迁成本。

3、分析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的新制度经济学依据及辩证关系。

以德治国:非正式制度;依法治国: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具有强制性,主要有法律法规、组织安排和政策以及契约、竞争规则等。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律性,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宗教信仰、惯例、习俗、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

联系:(1)二者是相互生成的。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2)二者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任何正式制度安排都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各种不同形式的非正式制度的必要补充,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约束体系。

区别:二者之间只有量的差异,而无本质的不同。(1)存在和表现的形式不同。(2)实现机制不同。(3)实施成本不同。正式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成本较高(4)形成和演变的时间长短和稳定性不同。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而非正式制度的改变却是一相当长期的过程。(5) 可移植性不同。正式规则是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但非正式制度其可移植性就差得多。(6)认知表达和传导方式不同。非正式制度形成和运行所依据的是心照不宣的默认的知识,而正式制度可以通过语言或以符号形式进行表述、传递和存储。总之,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作为社会制度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互为条件、相互补充。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关注二者的作用,不可偏废。(根据以上理论自己分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4、产权与所有权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运用产权属性分析农民土地产权、小产权房(在农民集体用地上建造的商品房)和单位福利房。

联系与区别:见简答题12;产权的属性:1、产权的排他性2、产权的可分割性

3、产权的可交易性

4、产权的有界性

农村集体土地: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民集体所有;已农民拥有使用权、占有权和部分处置权。

小产权房:所谓“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产权证不是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而是由乡政府或村委会颁发,所以叫做“乡产权房”,又叫“小产权房”。小产权房的所有权属于村集体,租房或者购房者拥有部分使用权和处置权。

福利房:如果没有变更房屋的产权登记,单位的福利房所有权仍然是归单位所有,职工个人只是有居住和使用权,职工没有所有权。

5、目前发生在我国的城市拆迁问题其症结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运用制度经济学相关

理论加以分析?

其一:旧拆迁体制的不适应性与新体制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旧的拆迁条例已经远远不能够应对现下面临的诸多利益问题,拆迁制度处在空白期,得不到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拆迁自然不能顺风顺水。同时,在此大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及其他利益集团钻了空子,百姓反抗对他们而言也无济于事,自焚等抗拆事件自然屡见不鲜。

其二:政府和开发商对百姓的利益“绑架”。由于拆迁过后国家会对被拆者予以补偿,一旦涉及拆迁人数众多,这种补偿背后是巨额资金。一旦拆迁的链条上产生了诸多蛀虫,拆迁自然不能朝着预期方向发展。这种“见钱眼开”的势利之心也将地方政府官员“为人民服务之心”大大挤兑,以至于不惜借着官位动用暴力来敛财。这无疑是对百姓切身利益的绑架,暴露的也是“官权滥用”的大大泛滥。

其三:行政干预与执行的不兼容性。在当下,政府在拆迁中所扮演的往往都是“搭台者”,唱着执行者“大戏”的还是开发商。政府更多的只是划块地然后交给开发商来开进大铲。有了政府作为后盾,开发商自然底气十足,就算是牺牲被拆迁者的利益也毫不畏惧。如此一来,开发商带领社会闲散人员上演“古惑仔”的现象自然得不到有效遏制。正是由于这种政策的制定与具体操作的不兼容才使得开发商有转嫁矛盾的功力。从根源上说,这种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抱团将拆迁推到了一个执行难的境地。政府就算再“以人为本”也只能在开发商侵犯群众利益后做一个“事后诸葛亮”罢了。

其四:监管部门的失位。一个完善的拆迁体系离不开严格的监管机制。在当前,拆迁新条例迟迟未出之际,监管部门的监督约束效应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方面由于地

方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一些利益勾结现象以及野蛮执法的发生——这种不作为给当前的拆迁雪上加霜,给暴力拆迁者更大底气;另一方面,有些监管部门甚至直接参与到了经济利益的争夺中,成为了拆迁的间接“分赃者”,缺乏了监督,拆迁怎能不乱?

其五:“人本主义”的缺失。暴力拆迁屡禁不止的背后其实是地方在执行中的“人本主义”遗漏,拆迁中政府没有倾注应有的人本关怀或者说为人民考虑的太少。

6、我国原来规定大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2006年春节又改为限制燃放,请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渐进式制度变迁还是激进式制度变迁)分析,应如何改变燃放烟花爆竹这一民俗,以减少火灾的发生?

根据变迁的速度可将制度变迁划分为渐进式制度变迁和激进式制度变迁。渐进式变迁是指变迁过程相对平衡、新旧制度之间的轨迹平滑衔接较好,不引起大的社会震荡的变迁方式。激进式制度变迁即在短期内,不顾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制度创新或变革的方式。由此可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激进式制度变迁,后来改为限制燃放是一种渐进式制度变迁。为减少火灾的发生,对待烟花爆竹燃放应采取渐进式制度变迁效果更好。

原因如下:

1、烟花爆竹的生产,运输,销售,管理,有着相当大的利益空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阻力

相对较大,变迁成本相对较大,风险大,会引来众多群体的反对,容易造成社会震荡。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增添喜庆气氛,也有人认为没爆竹缺了年味;单纯地“禁放”,势必造成节日文化符号的单调,进而危及传统文化的延续。因此简单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势必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变迁成本很大。

2、为了保护环境和公共安全,烟花爆竹的燃放应当限制,但考略到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

习俗,应当予以保护。在实践中应逐步对烟花爆竹的燃放进行时间、地点等的限制,而不是全盘禁止。这样才能减小社会震动,弱化社会冲突,使阻力与风险相对小,成功率较高。

综上所述,对燃放烟花爆竹进行渐进式制度变迁效果更好。

7、如何进行制度设计消除或减少腐败行为?

1.合理科学的制度设计安排避免制度的先天性缺陷

(1)用廉洁文化引导个人和集体都偏好公共利益。

(2)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制度设计主体的多元化。打破制度设计主体行为悖论的有效办法就是引入外生变量(主体),构成对制度设计主体的权力制约和利益平衡。外生变量可以是各类社会主体,包括其他民主党派、普通民众、专家学者等等。制度设计主体多元化产

生的竞争效应(形成压力打破垄断)、激励效应(利益导向公共)和约束效应(无法轻易打破约束)能防止腐败动机过早渗入到制度设计,预防“设计的腐败”。

(3)制度设计充分体现现实需求。制度设计体现现实需求是指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给相关利益主体提供有效的利益表达途径。只有人们的现实需求、合理的渴望得到了满足,制度才具备良性激励的能力,才能预防腐败。

2.实现有效的制度变迁减少制度漏洞

(1)注重制度间的协调和及时的制度补救。制度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制度的滞后性和制度间的不协调时常带来大量的制度漏洞,从而为腐败提供契机。

(2)防范制度变迁的“闭锁”风险,加强社会组织的作用。制度变迁过程要避免陷入“闭锁”通道,打破“闭锁”通道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使其作为一种新的变量不断调整制度变迁的路径方向。

(3)削弱传统文化惯性和消除功利主义哲学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不良成分,要有意识地削弱直至消除其现代影响,例如,我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使得为官者个人私欲膨胀,又使得民众缺乏维权意识。另外,受近代西方功利主义哲学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些片面的思维方式,导致部分人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名,侵犯和掠夺少数人的合法财产。部分人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是改革开放以来急功近利、私欲膨胀、腐败贪污行为等蔚然成风的重要根源之一。

3.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增强官员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1)提高腐败发现概率。腐败行为发现概率和制度的约束力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提高腐败发现概率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公职人员和非公领域的行为做最严格的规范,建立有效的腐败行为社会举报制度。

(2)提高腐败惩处概率和力度。降低腐败容忍度并对腐败行为进行严惩和威慑,有利于建立廉政制度的强约束力。降低腐败容忍度,要求一旦发现腐败行为,必须坚决依照法律进行惩处,不允许丝毫纵容。(答案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8、根据所学的新制度经济学有关理论,对我国国有经济中的“搭便车”现象的表现、根源及后果进行制度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及建议。

“搭便车”含义的界定: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而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

搭便车内因:人的经济人本性;外因:公共产品的特性滥竽充数。大量搭便车的存在会影响创新者积极性,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低效。因为其付出的成本自己独担,而收益则其他人分享。社会要保持创新活力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搭便车产生的根源: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家认为,产权界定不清、外部性、公共产品等的存在都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

国有经济中的“搭便车”现象的表现

(1)经营者的“搭便车”行为表现

a.变直接侵占为间接侵占;b变个人赚钱为集体创收;c.公家付费私人消费。

(2)职工的“搭便车”行为表现

a.用公家的羊圈养自家的羊;

b.在第一职业的时间内从事第二职业;

c.一些职工(如采购员、推销员)为公家经营同时干自己私事等。

(3)来自上级的“搭便车”行为:包括借用、摊派、报销、占用及资助等。

(4)来自其他经济主体的“搭便车”行为表现:

A、挂靠国有企业,或打国有企业的招牌从事个体、私人经营。

B、与国有企业合作(不等价),或借用国有企业的技术,或借用国有企业的信誉,或借用国有企业的商标等。

C、其他经济主体可能只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甚至职工给一点好处,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如回扣问题。

对策建议:1、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产生主要根源是产权界定不清(国有资产产权的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界定不清)。减少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根本举措在于重新界定国有资产产权,有效的产权约束才是克服“诺便车”的根本出路。

2、从战略上收缩国有企业。注重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不再盲目追求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全国范围实施以“国退民进”、“抓大放小”为特征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

3、建立人力资本分享国有企业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机制。

实施经营者年薪制、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等制度安排建立经理层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机制,通过职工持股、内部股等安排确定国有企业普遍员工对企业剩余的分享。

4、建立合理的产权流转机制。一直以来,困扰产权流转机制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资产的定价问题。在目前产权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暂时依靠评估认定、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局批准等办法确定价格。但是资本资产定价原则要求我们确定资产的价格

主要以未来收入的现金流为基础,而不是其重置价值或是资产价值。坚持上述原则,我们就能在利益各方充分博弈的基础上确定各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实现国有产权的合理流转,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9、影响制度变迁供给与需求的因素分别有哪些?并分别从供给与需求因素角度分析中国失业保障制度或户籍制度,并提出改进的相关建议。

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是使改变制度安排所产生的预期净利益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对制度变化的需求的因素。

A、相对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

B、宪法秩序;(宪法秩序的变化,即政权的基本规则的变化,它能深刻影响创立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和利益,因而也就深刻影响着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

C、技术变化。技术进步会改变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从而诱致制度变迁;技术进步降交易费用并使得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显现潜力等等。

D、经济发展与市场规模扩大,交易成本上升;市场规模扩大,多次交易使固定成本成为制度安排创新的一个较小障碍;市场规模扩大使一些与规模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得以创新,如股份公司制度、跨国公司制度等;降低制度的运作成本。

制度供给,取决于政治秩序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制度供给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或力量对比。

A、宪法秩序;

B、制度设计成本;

C、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

D、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

E、现存制度安排和社会规范;

F、决策者的利益。

10、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结合新疆实际,分析新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哪些制度的协同变迁?

江西财经大学新制度经济学试卷二教学内容

试卷1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人格化交易:从本质上讲是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2.科斯第二定理:“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3.中心签约人:是指企业所集中的要素各项交易契约中,在所有的要素交易契约中都出现的契约人。 4.“敲竹杠”问题,就是当人们一旦做出专用性资本关系投资后,担心事后重新谈判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契约条款或担心由于他人的行为使他的投资贬值。 5.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B.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 2.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 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 3.某化工厂将其有毒废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流中从而造成对他人的损害,这种外部性是()。B.公共外部性 4.“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制度安排本身是有成本的。至于选择何种制度安排取决于制度生产的成本与由此带来的收益的比较。”这是() D.科斯第三定理 5.在委托代理理论中,交易双方在交易协定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的利益的行为被称为()D.道德风险6.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的理论,对于经常进行的通用资产的交易,与之最匹配的治理结构是()A.市场治理 7.在科斯看来,企业契约至少具有三种不同于市场契约的新特点,但不属于的是()D.市场契约是新古典契约,而企业契约是关系型契约。 8.根据团队生产的定义及理论,下面哪种情况是团队生产() C.一个老板雇佣若干工人生产皮鞋的工厂 9.制度最核心的功能是()A.提供激励与约束 10.在诺思看来,国家统一掌握暴力进行制度提供的好处主要是()A.克服搭便车和带来规模收益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简要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12分) 1.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2.对契约不完全的主要原因,交易费用经济学将其归结为关键变量的不可证实性,新产权学派则将其归结为有限理性。

新制度经济学(多篇范文)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新制度经济学 2. 完全理性 3. 交易费用 4. 市场型交易费用 5. 产权 6. 私有产权 7. 共有产权 8. 完全契约 9. 不完全契约 10. 不完全契约 11. 道德风险12. 逆向选择 13. 剩余索取权 14. 剩余控制权 15. 公司治理 16. 正式制度 17. 非正式制度 18. 路径依赖 二、判断说明 1. 斯密看到了人的利己心,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巧妙地利用人的利己心,把人们增加自己利益的行动引导到增加社会福利的方向上来,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2. 技术进步既会降低交易费用,也会提高交易费用。 3. 政府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的唯一作用就是界定产权,因为,有了产权的初始界定,当事人可以通过产权交易解决外部性问题。 4. 私有产权意味着所有与资源有关的权利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 5. 永远不可能清楚界定所有权。 6. 在学校食堂就餐后餐具必须由同学自己送到残食台,而在校外餐馆就餐后餐具由服务员收拾,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校外餐馆的饭菜比学校食堂的更贵。

7. 在计时工资合约下,工人有赶速度的动机,由此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检查。相比之下,在计件工资合约下,工人有强烈的偷懒动机,必须对工人进行更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8. 公共物品一定是公共财产。 9. 公司的股权合约是为了节省度量企业家对企业利润贡献的费用。 10. 人们常说的“朝令夕改”就是说任何制度都可以在一天之中形成,也可以在一天内废除。 三、简答题 1.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交易费用的性质 3. 科斯第一定理 4. 产权的激励与约束功能 5. 如何根据交易的维度对交易进行分类 6. 简述按剩余收入索取结构划分的企业类型 7. 比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区别 8.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区别 四、论述与案例分析题 1. 论述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类型 2. 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机制是什么 3. 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各具有哪些特征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新制度经济学》考试复习大纲

《新制度经济学》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1.新制度经济学的三个假定:①人的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②有限理性,人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人的智力确实有种有限的稀缺资源;③第三个假定是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2.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一下问题:(1)制度的构成和制度的起源;(2)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包括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3)制度、产权与国家理论;(4)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自科斯以后,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里,到处可以看到制度、交易成本和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交易费用 3.交易费用的概念:交易费用被认为是使用价格机制的代价。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的条约得以履行,在成功地进行一项交易之前,要花代价做这些事前的工作,这就是交易费用。 4.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交易费用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 5.交易费用分为两类:一是由制度或体制的差异引起的交易费用。一是由测量商品或劳务的标准及技术变化引起的交易费用。

6.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市场和企业是相互替代而不是相同的交易机制,因而企业可以代替市场实现交易。(2)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3)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4)企业在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管理费用。(5)现代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及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惟一动力。 第三章:产权 7.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决定了每个人相对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8.产权的分类:从产权的形式上来看,主要有共有制和私有制之分。9.产权的特征:(1)产权的完备性与残缺性;(2)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3)产权的明晰性与模糊性;(4)产权的实物性与价值性;(5)产权的可分割性、可分离性与可转让性;(6)产权的延续性与稳定性。10.科斯定理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臵,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状态,这也被称为“科斯中性定理”;第二个层次,在正常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利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称之为“科斯定理”。 第四章: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_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1.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命题是什么? 2.制度主义的演变大体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3.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创新点是什么? 4.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制度研究有那些流派? 5.理性的形式有哪些? 6.简述有限理性的内涵和产生原因。 7.有限理性的形式有那些? 8.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9.简述相互依赖的含义和产生原因。 10.举例说明合作剩余的形成。 11.简述制度与合作的关系。 12.互惠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13.试比较康芒斯、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交易的分析。 14.简述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 15.如何理解作为一种分析范式的交易费用理论? 16.如何理解从零交易费用到正交易费用的转变? 17.简述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特点及总体思路。 18.交易费用测量的意义和难点是什么? 19.如何衡量两个层次的交易费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0.总量交易费用(宏观交易费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21.技术进步到底是提高了交易费用还是降低了交易费用? 22.简述契约的原则。 23.履行契约的方式有哪些? 24.简述古典契约的含义和特征。 25.简述新古典契约的含义和特征。 26.简述交易的三个维度? 27.论述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8.论述不完全契约产生的原因。 29.简述制度与博弈之间的关系。 30.举例说明制度的起源。 31.简述人类社会需要制度的主要原因。 32.如何理解制度非均衡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 33.分析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水平考试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相关各方的影响。 34.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低效率的制度会随着潜在的或实际的制度安排之间的竞争而被高效率的制度自动取代。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1答案

5.三边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 6.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制度耦合的情况下,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互相冲突和抵制的部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制度结构的整体功能。 二、问答题(5*10=50) 1.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1’ 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有两条途径或思路:即激励和约束。对公司经理代理问题的“约束”思路,即“公司治理”。1’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另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外部的各种客观力量,叫做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2’ 加强内部治理,就是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和披露系统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营者很好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尽到作为代理者的义务。3’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包括一般少数股东以及潜在股东、资本市场、股票交易所等,以及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外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3’ 2.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 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1’ 1.人的因素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3’

新制度经济学 复习 要点 总结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科斯革命:科斯在微观经济学中增加一个新的成本分类,这个新的理论被接受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不能像完全理性一样时刻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行动。制度变迁:新制度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路径依赖: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变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理性: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通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 互惠制度:互惠互利的制度,即一种双方承担义务的制度,一方做出给予的另一方必须给予相应的回馈。交易费用:指交易成本在完成一笔交易费用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产权: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外部性: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动后果的不一致性。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委托人希望设计一种契约机制授权给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并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活动。 资产专用性:某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专门用途的资产就难以改变为他用,如果要改为其他用途,定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的权利,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 剩余控制权: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的所有权。 寻租:在非市场领域,通过政治行动获得比通过市场活动所获得更多的报酬。 利益集团:一个由拥有某些共同目标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个体构成的组织实体。 诺斯悖论: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方面,国家权利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安全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路径依赖:参与人一旦获得优势地位,便可以通过信念的维持来确定旧有制度。 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公地灾难;如果不确立私有产权而是采取共有产权的形式的话,必然会导致对这种物品或资产的过度利用,出现“公地灾难”。公地灾难出现于共同拥有的资源由众多人使用的情境之中。其中,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公共资源时都能获益,但如果所有的人都如此行事,就会出现资源遭破坏的灾难性局面。” 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它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非均衡带来的获利机会。 ;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诺思悖论; 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

制度经济学期末复习整理习题

制度经济学 1、制度与制度安排 2、交易成本和外部性内化的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 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逊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 4、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其实关于自我增强机制(self-reinforcingmechanisms)和路径依赖的研究,最早是由阿瑟(W。BrianArthur,1988)针对技术演变过程提出的。诺思把前人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指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是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2、交易:交易是经济主体间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3、人格化交易:买与卖同时发生,拥有对方完全信息,彼此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形式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这种交易多数发生在专业化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 4、非人格化交易: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5、间接估算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之支付的费用 6、产权: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或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 7、产权的分割: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约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8、产权的交叉与重叠:一项财产的产权束中的某项产权与另一项财产的某项财产的某项产权的实现出现相互冲突,两者不能同时实施的现象,就是产权的交叉与重叠。 9、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的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10、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形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转化。 11、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个人的权利,即有个人所拥有的各类财产权利,这也是最普遍的产权类型。 1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13、集体产权: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是一个集体,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即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14、政府产权:在理论上指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食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5、公有产权:公有产权指产权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1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同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造成其他人的消费减少。

新制度守则经济学习题

精心整理 第一章导论 1.科斯最早“发现”并提出交易存在费用是在下列哪一篇文章() A.《社会成本问题》B.《企业的性质》 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D.《联邦通讯委员会》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 A.西方发达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践所导致后果的反思和经济改革的尝试 B C.全球化 D 3 A.新制度经济学B C.旧制度经济学D 4 A.理性选择B C 5 6 B.机会主义行为假设 7 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中产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这句话是谁说的() A.科斯B.诺思 C.拉坦D.配杰威奇 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 1.康芒斯将交易分为三类,以下不属于其分类的是()

A.管理的交易B.限额的交易 C.馈赠的交易D.买卖的交易 2.交易费用是“所有那些在鲁宾逊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在这种经济中,既没有产权,也没有交易,亦没有任何种类的经济组织。……简言之,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这句话是哪位新制度经济学家说的() A.诺思B.张五常 C.阿罗D.威廉姆森 3.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 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 B.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 C.市场型交易费用+ D.政治型交易费用+ 4 A.交易的不确定性B.资产专用性 C.交易的人格化特征D 5 外的是() A.人的有限理性B C 6 A D.由第三方实施的非人格化交易 7 () A.内生交易费用B.管理型交易费用 C.外生交易费用D.政治型交易费用 第三章科斯定理 1.科斯定理最早是在以下哪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A.《社会成本问题》B.《企业的性质》 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D.《联邦通讯委员会》 2.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这一区域内的所有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福利都造成了影响的外部性是()。 A.代内外部性B.代际外部性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整理word资料24页

新制度经济学概念、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1、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最早由威廉姆森提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新古典经济学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斯)。 ?2、研究对象 –“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科斯); –“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在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诺斯)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效用最大化。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并把效用最大化假说扩展至所有人的选择,从而抛弃了新古典理论陈旧的二分法——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2)有限理性。 新古典经济学不仅把人假设为单一的“经济人”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机器,而且假定“经济人”具备完全理性,即假定人随时随地都自觉地,而且全智全能追求“最大化”或“最优化”,是具备完全理性的“经济人”。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完全理性不符合人类行为的现实,因而提出了

“有限理性”的假设。 有限理性。这种假设源于: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 ?事物是发展的,因而其属性和状态是不稳定的和不可确知的,此二者决定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人的头脑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因而人的行为能力也是有限的 ?搜集信息、处理及计算、行为本身的执行都是有成本的。由此,人们“有达到理性的意识,但又是有限的”(西蒙,1972)。 ?3)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基本意思是,经济活动人会以狡黠的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他会有目的地、有策 略地利用信息(包括有时说谎、隐瞒、欺骗等)。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作 ?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等; ?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1973)、《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198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等;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985)等; ?阿尔钦:《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1950)、《信息成本、定价与资源闲置》(1969)等; ?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1988)等; ?张五常:《佃农理论》(1969)、《企业的契约性质》(1983)等。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产权理论

制度经济学期末考试范围整理

第一章 1、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外部经济: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者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正外部性) 外部不经济: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负外部性) 2、P28产权的概念: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和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 利的集合 3、p32产权的分割:指产权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产权束中的某一项权利同时归属于不同的产权主体,并不会形成产权的分割。 4、p38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P41产权的弱化只能发生在无法依“出价最高者获得”原则进行交易的场合。 5、p44 稀缺性:指的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等的相对有限性 6、p45 产权的作用(潜在利益的体现方面) ①约束人们对经济资源的使用,防止资源滥用所导致的恶果 ②限制人们争夺有限资源的行为从而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第二章 1、p53 交易:经济主体之间所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2、p55 交易的维度:威廉姆森的交易维度理论 P56 交易的第一个维度: 资产专用性衡量某一资产对交易的依赖程度 交易的第二个维度:交易的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增加交易的复杂性 交易的第三个维度:交易的频率频率越高越降低交易费用 3、p65 为什么交易费用为制度费用? (1)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分析经济主体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基本单位.制度是经济主体之间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制度所约束的也正是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交易关系. (2)因此,如果把交易视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那么制度则是一系列交易中的规则体系.或可以说,在经济体系中,经济主体在无数次交易中所需要遵守的所有规则构成制度. (3)制度所约束的微观基本单位,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基本单位---交易。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交易费用概念在宏观上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层面上来讲,也可以理解为制度的费用。 4、p67 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 (1)人的因素: ①不完全信息: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交易双方不能签订一个预见到 一切可能性的完全契约。为了协调将来会出现的分歧,必须进行适当的安排,从而形成交易费用 ②有限理性:在有限理性假设前提下,人们只具备有限的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③机会主义: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之所以会给交易双方带来相应的麻烦,很大程度 上就是因为机会主义的存在。 (2)交易因素 ①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强,其所有者对交易的依赖性越强,越有可能被交易伙 伴的机会主义行为所损害。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2=10辨析10*2=20简答4*5=20案例分析2*10=20论述2*15=30 一、名词解释 1.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经济活动人会以狡黠的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他会有目的地、有策略地利用信息,包括有时说谎、隐瞒、欺骗等。 定义:在非均衡市场上,人们追求收益内在、成本外化的逃避经济不胜任的行为。 2.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则,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正式约束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以正式文本形式颁布的、并往往以国家权威为后盾强制实施的一系列规则。 3.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从制度的形式和实施机制来看,是否有成文规则及是否有权威性的执行和惩罚机构。若制度是以非成文的形式存在,或虽有成文形式,但没有权威机构执行这套制度和惩罚违规者,则称此类制度为非正式制度。反之,制度以成文形式存在,且有权威机构付诸实施,则称之为正式制度。 4.核心制度与边缘制度: 核心制度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之中,由该社会的主流信念所决定,反映了该社会的基本特征,它是社会主导集团所奉行的社会组织原则和所追求的社会目标之具体化。在社会主流信念改变之前,核心制度是不会发生变革的。 边缘制度是同社会的主流信念相矛盾的制度安排,故它只能处于该社会的边缘,无法在该社会取得主导的地位。一个社会是否存在这类边缘制度,视该社会的核心制度在长期内能否独立生存而定。 5.交易费用:是企业(也包括个人)在寻找与其它企业或个人进行经营活动时,为在价格方面或其它方面达成协议、合同、契约,并确保其条款得以实施而所产生的成本。 6.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他人使用而不损失其生产价值的程度。(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资产就难以转向其他用途,即使进行再配置也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新制度经济学考试要点

第一章 1、新制度经济产生时代背景:①20世纪初至30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和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计划经济体制实践是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直接诱因。②20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外部性”问题的变得越来越普遍,是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又一重要诱因。 2、发展时代背景:①19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践所导致后果的反思和经济改革的尝试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绩效差异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这反过来促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繁荣。 ②使制度和新制度经济学引起注意的另一变化是全球化。 ③新制度经济学在近些年的兴旺与大量经济转型国家的存在及其这些国家对制度经济学的需要也密切相关。 3、NIE的基本假定①对经济人假设的拓展②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③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4、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5、机会主义行为:威廉姆森假设,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最大能力地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自私且不惜损人,只要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已,这就是机会主义。 6、三种关系 1)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①新制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②新古典的“硬核”和“保护带”③新制度对新古典保护带的修正④NIE没有抛弃新古典的“硬核”⑤NIE研究纲领的要点 新制度与新古典的关系概括①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②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2)与旧制度经济学的关系 ①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②新制度相比旧制度的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③二者之间的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制度及其变迁,但它不是在旧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3)与马克思制度分析的关系①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把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对新制度经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 1、交易费用:就是在法律意义上和有形的意义上的转移发生时所产生的各种金钱的和非金钱的代价 2、交易费用的外延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和政治型交易费用三类构成,或者由制度交易费用和给定制度条件下交易的费用两类构成。 3、康芒斯交易类型:①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和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买卖的交易过程必然存在谈判和交易后可能发生争执的问题。买卖的交易的一般原则是稀少性。②管理的交易,是一种以财富的生产为目的的交易。交易双方是一种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也含有一定谈判成分。管理的交易的一般原则是效率。③限额的交易也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在限额的交易里,上级是一个集体的上级。 4、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 1)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通常人们经济活动的动机是有目的、有理性的,但仅是有限的条件下的理性行为,包括计划成本、适应成本,以及对交易实施监督所付出的成本。②机 会主义行为,分为事前的和事后的机 会主义行为,采取措施遏制机会主义 产生新成本。2)与特定交易有关的 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 定性③交易的频率 3)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是指潜在 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5、资产专用性 ①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 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 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与沉入 成本概念有关。” ②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 些特定的交易时,所投入的资产就具 有专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易 过早地终止,所投入的资产将完全或 部分地无法改作它用,因为在投资所 带来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中都包 含了一部分不可挽救的成本或沉入 成本。所以,契约关系的连续性意义 重大 ③主要类型:1)场地专用性,比如, 在某一特定场所兴建厂房的投资。此 类投资专用性很强,投资之后再想改 作其他用途就非常困难。 2)物质资产专用性,如专用的模具、 机械设备等。 3)人力资产专用性,指工作中有些 人才具有某种专用技术、工作技巧或 拥有某些特定信息,他们所掌握的技 术和知识专门服务于某项交易,一旦 这项交易被取消,那么这些技术和知 识便全部或部分地失去意义。 4)专用资产。 6、对交易和费用的界定:①在西方 经济学中,费用即代价,包括可以用 金钱表示的代价和难以用金钱表示 的代价。②康芒斯将交易界定为,以 财产权利为对象,是人与人之间对自 然物的权利的出让和取得关系,是所 有权的转移,它不等于自然形态的物 质即财产本身 第三章 1、外部性的分类: ①从外部性的影响效果可分为正外 部性与负外部性。 ②从外部性的产生领域可以分为生 产的外部性与消费的外部性。 ③从外部性产生的时空可分为代内 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 ④从外部性影响的范围可分为公共 外部性与私人外部性。 ⑤从外部性的方向性可分为单向的 外部性与交互的外部性。交互的外部 性的一个特例就是双向外部性。 ⑥从外部性的可分性可分为可分的 外部性与不可分的外部性。 外部性的后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因经济的外部性不能为市场所涵盖, 它必然导致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领 域产生种种扭曲,其结果是整个经济 的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状态。 2、X非效率:X非效率是指独家垄断 下企业经营目标偏向于守成而非进 取,从而造成效率低下。垄断企业不 仅会造成低配置效率,而且会造成缺 乏动机、有机会不利用的X低效率。 3、寻租和设租: 寻租是社会中的个体利用合法非法 手段获得特权以占有租金的活动。 设租是权力个体在政府对经济活动 的干预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阻止供给 增加,形成某种生产要素的人为的供 给弹性不足,造成权力个体获取非生 产性利润的环境和条件。 4、科斯定理第一定理:含义:如果 市场交易费用为零,权利的初始安排 向新的安排转变(即人们交易产权) 不存在代价和阻力,即使初始安排对 于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来说 是不合理的,市场机制也会无代价地 改变这种安排,将资源配置到需要的 领域和最有用的人手里,以解决外部 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二定理含义: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 现实世界,产权初始分配状态不能通 过无成本的交易向最优状态变化,因 而产权初始界定会对经济效率产生 影响。 说明:科斯第二定理说的是,在交易 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初始界 定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第二定理的推论:第一推论:在 选择把全部可交易权利界定给一方 或另一方时,政府(或法院)应该把 权利界定给能以较低相对交易费用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方。第二推论: 一旦初始权利得到界定,仍有可能通 过交易来提高社会福利。但是,由于 交易费用为正,交易的代价很高,因 此,交易至多只能消除部分而不是全 部与权利初始配置相关的社会福利 损失。 ——第三定理:含义:在交易费用大 于零的现实世界,制度安排的生产本 身是有成本的。至于选择何种制度安 排取决于制度生产的成本与由此带 来的收益的比较,其中,净收益最大 的制度安排就是最佳的选择。最佳的 制度选择自然也意味着最大的经济 效率。 说明: 科斯第三定理则强调在交易费 用大于零的世界,制度的生产本身有 成本,并且这种成本也会影响制度的 选择和经济效率,这是对科斯第二定 理的进一步扩展。 第四章 1、产权含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 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 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 认可的行为关系。 2、产权与制度产权的关系: ①产权的本质是人对财产的一种行 为权利,这种行为权利又体现了人们 之间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认 可的关系。 ②人们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 关系总是离不开产权制度的维系,有 产权关系必然存在产权制度。 ③所谓产权制度,不过是制度化的产 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 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 一系列规则。 3、1)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 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 特定的人的产权安排。 2)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 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 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则称这种产权为 共有产权。 3)集体产权是一种介于完全私有产 权和共有产权之间的中间形式。集体 产权是指产权的主体是一个集体,行 使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 做出,即由集体的决策机构以民主程 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4)国有产权也是一种介于完全私有 产权和共有产权之间的中间形式。国 有产权在理论上是指产权由国家拥 有,国家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 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4、产权的功能产权的功能就是界定 和实施产权的功能,它是相对于产权 没有得到界定和实施的情形而言的。 产权的功能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 的。产权的宏观功能主要是界定产权 实现的资源配置功能和收入分配功 能。 一般认为,产权的微观功能主要是① 激励与约束②减少不确定性③外部 性内部化。 5、产权安排多样性及原因:第一, 资产本身的稀缺程度。一般来说,越 是稀缺的资产越容易被确立为私有 产权。反过来,不稀缺的资产就容易 处在共有产权的状态。 第二,资产的属性的多样性。有些资 产可以采取私有产权形式,有些则不 适宜或不可能采取私有产权形式,而 只能采取共有产权形式,这在很大程 度上是由这些资产的属性决定的。 6、使产权安排的成本降低的因素: 第一,通过划分产权,明确不同产权 主体的权利、责任边界,使权利与责 任对称,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 束机制,减少交易成本。 第二,适时地排解产权纠纷,重新界 定产权,使外部性(收益和损害)内 在化从而减少外在成本。 第三,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使产权边 界清晰,主体定位明确,产权交易的 客体和主体都规范化和显性化,交易 环境的透明化增加,从而降低交易信 息费用。 第四,赋予产权制度的开放性,使不 同的制度之间可以转化,从而使人们 能比较自如地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 交易方式。 7、为什么私有产权是最有效的产权 安排呢? 首先,产权的交易是否自由。在这 方面私有产权的优势非常明显:由于 产权属于唯一的经济主体,产权的让 渡取决于所有者的独立决策,交易的 复杂性相对较小。 其次,产权的激励约束作用大小。 在私有产权下,产权主体明确,保证 了产权主体排他性地获得行使产权 的收益,有利于激励产权主体以最高 的效率来使用其产权。 第三,一种产权安排是否有效率还 取决于它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 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 励。在私有产权下,私产所有者在做 出一项行动决策时会考虑未来的收 益和成本,并选择他认为能使他的私 有权利的现期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方 式来做出使用资源的安排;而且,私 产所有者为获取收益所产生的成本 也只能由他个人来承担,因而在其他 产权形式下的许多外部性收益在私 有产权下能够被最大程度地“内在 化”,从而产生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的 激励。 8、共有产权低效的原因 首先,共有产权的交易比私有产权 的交易困难。共有产权在共有组织成 员之间是完全不可分的。共有产权不 具备产权利益的“匿名可转让性”。 共有产权的“共有”特性所派生出的 较高的交易费用,阻碍了以交易来实 现共有产权的最优配置。 其次,在共有产权下,共同组织内的 每一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 拥有的产权,共同体内的成员依然可 以自主地做出选择,而共同体内的其 他成员无权干预。因此,这种产权常 常给资源的使用带来较大的“外部 性”。 9、公地悲剧的含义:任何时候只 要许多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 会发生资源和环境的退化。 10、公地悲剧类型:资源枯竭型 公地悲剧:这种悲剧发生时,是以其 公地“产品”或生长物的枯竭为代价 的,如野生动物的减少,森林的滥采 滥伐等。 环境破坏型公地悲剧:在这种公地 上,人们不是去尽力夺取其产品,而 是滥用自己的权利,肆意向公地排放 有害物,结果导致这种公地的环境质 量遭到破坏。 11、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 公地悲剧的原因,一般都将其简单地 归结为公地的共有性质。 思路:一是如哈丁所说“将公地出售 以转化为私有产权”。二是对不能私 有的公地,则有:其一是由国家对公 地的进入权进行限制。主要有以下几 条措施:①对制造了外部性(即公地 悲剧)的企业或个人征税;②限制每 个企业或个人的产量;③限制开采资 源的企业或个人的数量;④给每个企 业或个人以一定的开采资源的配额, 并允许企业或个人交易配额;⑤提供 一种促进企业或个人自我组织以实 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环境。其二,对 公地进行自主制度设计和自主治理。 12、工地悲剧加剧的原因:第一、消 费者需求。第二生产的技术状况。第 三、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 13、工地悲剧对策:第一,要改变消 费者的一些不合理的偏好。第二、要 多采用有利于减缓工地悲剧发生的 替代技术和替代产品。第三、要不断 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们的平均 工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