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很齐全很完整的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城轨交通场站课程设计

城轨交通场站课程设计

城轨交通场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分类。

2. 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设计原则和布局方法。

3. 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技术参数及其对线路运营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实际案例,提出优化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场站布局。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清晰表达场站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规划与设计的兴趣,增强对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责任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规划观念,注重绿色出行,提高环保意识。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为实现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概述- 场站定义、功能及分类- 场站布局与城市规划的关系2.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原则- 场站设计的基本原则- 场站布局方法与技巧3.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技术参数- 场站主要技术参数及其影响- 技术参数在运营管理中的应用4.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场站案例分析- 案例启示与优化建议5.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实践- 设计方法与步骤- 设计软件应用与技巧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具体如下:1.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概述(1课时)2.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原则(2课时)3.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技术参数(1课时)4.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案例分析(2课时)5. 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实践(3课时)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为学生讲解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技术参数。

地铁课程设计报告

地铁课程设计报告

地铁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铁的基本构成、运行原理及在我国城市交通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地铁线路图、站点分布、换乘方法和票价计算等基础知识。

3. 帮助学生了解地铁沿线的地理、文化及发展状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线路图等工具查找地铁相关信息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地铁线路、站点布局及对城市交通影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尊重和责任感,树立绿色出行的观念。

2. 激发学生对家乡地理、文化的兴趣,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年级:小学四年级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地理、社会、语文等多学科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需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注重实践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铁的基本知识:- 地铁的构成与运行原理- 地铁在我国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铁线路图、站点分布、换乘方法2. 地铁与城市生活:- 地铁沿线的地理、文化及发展状况- 地铁对城市交通、经济及社会的影响- 绿色出行与城市可持续发展3. 实践活动:- 查找并分析家乡地铁线路、站点布局- 设计一次地铁出行路线,计算票价- 调查地铁乘坐人群的需求和满意度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铁基本知识学习第二课时:地铁线路图、站点分布学习第三课时:地铁对城市生活的影响第四课时:实践活动:设计地铁出行路线第五课时:实践活动:调查与分析教学内容关联教材:《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手册》第四章:城市交通《小学地理》第三册:第二章:家乡的地理环境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有序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地铁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城市轨道轨道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轨道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轨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特点和功能。

2. 学生能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学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技术参数,如线路、车辆、信号系统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并进行初步的评估。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数据,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城市轨道交通知识,增强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交通事业发展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绿色出行等方面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及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作用2.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参数- 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车辆类型、性能及其运行原理- 信号系统及其作用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线路走向和站点布局的设计要点- 简单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实例分析4.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影响-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经济、环境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与优化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和安排。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设计1、《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主要教学内容:1.城市轨道交通概况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4.城市轨道交通车辆5.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系统6.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7.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8.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控制与安全管理能力要求: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及发展史2.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与施工3.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线路、车站及车站设备、车辆及车辆段、供电与牵引、通信与信号系统、安全防护管理、运营组织管理及行车调度的基本内容4.能对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有整体的概念课本介绍:阎国强、仇海兵主编的《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第2版)》是**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城市轨道交通概况,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控制与安全管理,共九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附有自主学习项目供学习时选用。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第2版)》是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核心教材,可供高职、中职院校选用,也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岗位培训或自学用书,同时可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课本选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第2版)》出版社名称: 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作者: 阎国强//仇海兵ISBN编号: 9787114099236/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章制度》课本介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章》为全国职业教育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规划教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章》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架构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所涉及的主要设备与岗位进行全面分析,主要阐述了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与作业标准、行车主要设备的操作维护规则,以及安全管理规则等内容。

全书分为三篇,共七个单元,具体内容为: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组织管理、城市轨道交通乘务组织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站务组织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主要设备操作维护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其他主要设备操作维护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规则与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处理规则。

城轨研学课程设计

城轨研学课程设计

城轨研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 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车站、车辆及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3. 帮助学生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布局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状况进行评价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我国城市交通事业做贡献的意愿。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出行、环保节能的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研学课程,结合实地考察和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对城市轨道交通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其发展历程。

- 学习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规划。

2. 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组成部分-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车站、车辆及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 掌握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车站布局- 学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与设计原则。

-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布局及功能。

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状况,如客流量、运行速度等。

-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相关知识。

5. 城市轨道交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 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

轨道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部分;2. 学生能够理解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运行中的重要性;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轨道交通线路、车辆及信号系统等方面的技术问题;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轨道交通线路和信号系统方案;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轨道交通运行模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4. 增进学生对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自豪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轨道专业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为轨道专业初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轨道交通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轨道交通概述- 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2. 轨道交通基本组成- 线路、车辆、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3.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信号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功能- 我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信号系统在轨道交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4.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参数- 线路类型及适用场景- 线路设计案例分析5. 轨道交通车辆- 车辆类型、结构及性能参数- 车辆的运行原理及关键技术- 车辆检修与维护6. 轨道交通运行模拟- 运行模拟软件的使用方法- 模拟轨道交通线路运行过程- 分析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应对措施7. 轨道交通发展前景- 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及政策- 轨道交通新技术、新趋势- 学生职业规划与轨道交通行业需求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共计16课时。

城轨的课程设计

城轨的课程设计

城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2. 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车站、车辆及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3. 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规划。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案例,评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城市交通发展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空气污染等方面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工与协作。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通过课堂讲解、实地考察等方式,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任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环节,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城市发展,为未来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选择以下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组织: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及功能-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与现状2. 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组成- 线路、车站、车辆及信号系统- 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与相互关系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线路走向、站点布局原则-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方法与步骤4.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估方法- 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城市轨道交通概述第二周: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组成第三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上)第四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下)第五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估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如下: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知识第二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车站第三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与信号系统第四章: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第五章: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三、教学方法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城轨课程设计

城轨课程设计

城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营管理知识,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优势,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和供给,评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可行性和效益,运用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和实践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营管理知识。

1.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优势,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城市轨道交通的原理: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原理、车辆原理、信号原理、通信原理、供电原理等。

3.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运营计划、运营、运营控制、运营评估等。

4.城市轨道交通的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了解其建设背景、建设过程、运营状况和效益评估。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营管理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城市轨道交通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使学生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运作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验法:学生参观城市轨道交通的现场,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和管理。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很齐全很完整的课程设计
轨道交通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老师:江苏大学武晓辉老师
一、项目背景及镇江市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
镇江市位于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东端,江苏省的西南部,北临长江,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东、南与常州市相接;西邻南京市。

镇江市域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定位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镇江城市总体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城市空间布局将极大突破现有形态,“扩充两翼、向南延伸”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镇江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镇江市为江苏省辖地级市,现辖京口、润州、丹徒三区,代管句容、丹阳、扬中三市。

另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行使市辖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镇江全市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人口311万人, 市区户籍人口103.3万人市, 市区常住人口122.37万人,人民政府驻润州区南徐大道68号。

内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镇江城市总体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城市空间布局将极大突破现有形态,“扩充两翼、向南延伸”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镇江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空间的拓展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轨道交通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发展水平规划:
近期( - ):城市化水平达到:55% 城镇人口162万
中期( -2020):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城镇人口184万
远期(2020-2050):城市化水平达到:70% 城镇人口231万
城市等级规模规划:
中期:形成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和38个小城镇的等级结构。

远期:形成1个特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1个小城市和27个小城镇的等级结构。

镇江位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

镇江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镇江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江苏省中等偏上水平。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27.09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5.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8元,增长18.1%,;人均GDP73947元,居江苏省第5名。

“三次产业”分
别实现增加值129.06亿元、1549.4亿元、1248.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2.5%和12.3%。

镇江高新区位于我市主城区的西部,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后,就与东部的镇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形成“两翼”,在提升经济体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经济质量,形成主城区“一体两翼”格局。

同时,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立等重大机遇形成叠加优势。

经济发展规划:
近期:人均GDP达到3.0万元,产业结构为5.5∶53.5∶41,财政总收入完成80亿元以上
中期:人均GDP达到6万元,产业结构为4.5∶51.5∶44,财政总收入150亿元以上。

远期:人均GDP达到12万元,产业结构为1.5∶49.5∶49,财政总收入320亿元以上
镇江市城市交通只要以城市公交和公路为主,对外交通以高速和铁路水运。

镇江市公共交通,营运车辆583辆,折合594标台,市区万人拥有公共客运车辆6.79标台,营运线路44条,线路总长643.6公里,年客运量8500万人次。

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的实施没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建城区
范围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增加速度很快,但公交场站建设滞后于城市规模的发展。

公交车增加了,无场可停。

镇江市道路、广场用地为145.3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64%,人均道路面积3.85平方米/人,与国家指标8—15平方米/人相比差距很大。

镇江市现状交通网络含交通结点(交叉口)78个,其中信号交叉口11个,环形交叉口5个,其余均为无控制交叉口。

连接路段数212个(双向106个)、总里程63km,其中主干道(单向路有效通行两个机动车道)7km,次干道(单向能有效通行一个机动车道)24km,交通性支路(单向不足一个有效车道)为
32km(有效机动车道中扣除了非机动车占用宽度)。

分析表明,在机动车高峰小时,13%的路段和29%的交叉口出现交通拥挤或阻塞,机动车高峰期间非机动车道交通状况良好,在非机动车高峰小时, 28%的路段和20%的交叉口出现交通拥挤或阻塞现象。

现状网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网络结构不完善交通网络中,有很多断头路,道路功能不明确,干道网密度很低,东西向交通仅中山路一条主干道,大部分交通量集中于该干道上,造成了交通阻塞。

2.道路交叉口形式不合理有大量交叉口为三路交叉口,且信号控制交叉口仅占1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