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简单介绍

合集下载

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于中国文化中千百年来。

陶渊明的诗歌以唐宋八大家之首,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评价他为“诗神”。

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一、生平概述陶渊明出生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原籍江苏泰州市靖江县,祖籍江西于都县,是中国南朝时期善文名士,他的家世显赫,曾祖父陶侃是东汉末年的军事将领,父亲陶青是东汉末年的大臣,对陶渊明十分疼爱。

陶渊明年少时聪明机智,学有余力,对经书、历史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研究。

他还曾经参加过举行诗经讲解的庆赞学派。

后来,陶渊明历任上虞县令、太原太守等职,他对贬官、流亡、官尽、入山等不同的官场人生态度和思想变化,都有深入的思考和记录,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主要作品陶渊明的作品主要包括散文、诗歌与书信。

在广泛的文艺作品中,以诗歌为最。

他的诗歌主题多样,不仅仅包括了官场人生、亲情友情,还涉及到爱情、自然、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有《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于304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它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一群人在一个美丽的桃花花园里建造了自己生活的乌托邦,他们在这里肆意畅游、和平安居,一直到死都不离开这个地方。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给朋友的信中描述的一个田园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政治场上奸诈不堪的批评。

三、艺术特点陶渊明的艺术特点是“清新、自然、醇厚、幽远”,他的诗歌写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醇厚朴实,笔调幽远深邃。

他的诗歌中有浓厚的田园风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躲避官场和政治阴谋的厌倦,也热爱自然风光,写下了很多美景和文学启示。

他的作品倡导诗人要有理念,要对自己的心态、情感、行动有准确、形象、明晰的理解。

四、影响陶渊明的诗歌充满着乡土气息和深邃的情感,长期以来广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方向,也成为历代文学家所学习的对象。

东晋第一位诗人陶渊明简介

东晋第一位诗人陶渊明简介

东晋第一位诗人陶渊明简介陶渊明是著名的伟大诗人,也是东晋第一位诗人,那这位诗人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东晋第一位诗人陶渊明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诗人陶渊明生平介绍陶渊明,字元亮,又字潜,浔阳柴桑人,是东晋末期到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与辞赋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父亲的具体事迹已不可考,但有一妾室,看来初期家境还不错,陶渊明有一庶妹,嫁程姓人家,故被陶渊明成为程氏妹。

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于是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时其庶母也去世了。

陶渊明自幼便修习儒家经典,后又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故其身上有儒道两家的修养。

陶渊明二十岁的时候为了谋求生计,开始了一段游宦生涯,但在仕与耕之间动荡十余年,令他看透、厌倦了官宦生活,所以在程氏妹去世之后,陶渊明便辞官归隐,在田园山居中度过了余生。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浔阳去世,死后他的友人为他私谥“靖节”,故后世又称之为“陶靖节”。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大量饮酒诗的人,以醉人的语态反应社会现实与险恶。

但陶渊明成就最高、数量最多的是田园诗,他的田园诗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唐宋的诗人、词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的造诣不在他的诗歌之下,最著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三篇。

陶渊明怎么死的陶渊明是在饥饿病痛中去世的。

晚年生活贫困,夏季挨饿,冬季受冷,年迈的身体经受不住这等折磨,被疾病缠身。

病重之际还为自己写下《拟挽歌辞》,以示自己看淡了生死之命。

不久就病死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归田园生活。

回到了家乡,陶渊明与妻子翟氏一直过着自耕自给的安适生活。

刚回到家乡是,两人生活还算富余,悠然自在,还在屋子旁种了大片大片的菊花。

陶渊明每日坐在成片的菊花旁,欣赏着菊花的绽放,喝着小酒,再昏昏然沉睡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的生活写照。

好景不长,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发生了失火事件,家里被烧得一塌糊涂。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广为传播,至今仍广受喜爱。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针石而成的自然写景,展现出他独特而卓越的才华。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

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东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结束后的南朝梁朝时期。

他的父亲陶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因此陶渊明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化和艺术。

他年轻时曾担任官职,但后来因得罪权贵而辞职回到家乡。

陶渊明虽然辞去了官职,却没有停止学习和创作,他在家乡过起了田园生活,专注于文学创作和农业生产。

他在农田劳作中不断地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中。

他的作品既有对尘世繁华和人情世故的批判,也有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墓的诗歌中,自称“吾素好此道,至於有五柳先生之墓,不忍弃也”,可见他对自然景观和墨宝的喜爱之情,充满了幽雅诗意。

二、陶渊明的代表作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小说中,陶渊明写道:“寻常人家,婴儿口吐白乳;及至长成,摇头摆尾而已,何有於斯?”这句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寻常人生的无奈和不满,十分动人。

《桃花源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陶渊明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束缚的思想,对于后代文学及历史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同时,该小说也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深深感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2.《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章之中的一篇,其内容为咏叹退隐得自由,舒怀抒情,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归隐自由自在的向往,也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追逐自由的内心世界。

3.《读山海经》《读山海经》是陶渊明的一首诗,以洞察世事、咏怀自然为主题,将作者对于人事风云和自然景观的看法融合在了一起,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事的独特观点,表现出了作者文学特点中的特别情感和人文观念。

《读山海经》一篇,让我们了解到了陶渊明这位作者对于内心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看法,也让我们对作者的文学上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警句有哪些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警句有哪些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警句有哪些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人,深深影响着后人。

他的名言警句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人们引用的经典。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性名言警句。

一、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是东晋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他的祖籍是湖南浏阳,生于清和年间(365年-372年),卒于咸康年间(427年-432年),享年60岁。

他精通文学、音乐、园林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博学多才的文化人才。

陶渊明自幼酷爱诗词,曾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袁宏的指导。

他早年曾在官场任职,但因受到朝廷的诬陷而辞职回家,在家中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并被人称为“桃花源中人”。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卓著,著有《陶淵明集》、《陶渊明诗集》等多部作品,其中以《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最为著名。

他在文学创作中,主张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二、陶渊明的名言警句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其高尚的品德与思想精深的影响。

他的许多名言警句也成为后人引用的经典,以下为部分名言警句:1.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4. 篇章万卷,有意读书。

5. 满目荒凉惨淡,红消香断,翠疏影浸,这树那楼,见了多少风雪寒霜,历经多少春华秋实。

6.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8.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些名言警句,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反映了陶渊明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

这些话语既有深邃的哲理,又有朴素的浪漫情怀,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与哲理的深刻。

总之,陶渊明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人,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名言警句。

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更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和崇敬。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他生于陶家渊,卒于胡山,所以取名“陶渊明”。

他是东晋中期的伟大文学家,他所留下来的大量的诗歌和散文有着丰富的内涵,被后人誉为文学宝库。

他生活在动荡的年代,目睹了东晋政治腐败和社会风气不佳,深感政治乱世之苦,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透露出自己对时局不满的情绪。

陶渊明的作品情感真挚,风格简洁明快,被后人称为“陶渊明式的清新派”。

以下是陶渊明的简介和一些代表作的诗句。

一、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南陵(今安徽南陵)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成年后,他出仕于朝廷,因才能出众,很快就被晋朝的统治者重用。

但后来,他厌倦了官场的腐败和枯燥,放弃了官僚生涯,迁居于黄山之下胡山村,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

因为对官场生涯的不满和心灵的寻求,陶渊明写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漫笔、诗歌、散文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朴素,善于借助自然景色、家族历史和自身经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寄托自己的生命价值。

他的诗歌或抒情,或议论,或铭记,给后人留下了令人动容的文学遗产。

二、代表作品的诗句:1、《桃花源记》:“过春风十里,尽荠麦而独不见桃花。

……如此良夜,何心不得致此时也!”2、《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来垂钓坐,落日江山静。

”3、《临江仙·滁州送范梦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4、《登高》:“我观自古英雄列,得失荣枯一瞬间。

……秦皇汉武异时空,唐明遗庙成今日。

”5、《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空。

……未了悲余情,迟日梧桐影。

”6、《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欲饮琼浆遍,无酒盈觞论。

”7、《读书》:“阅尽天下兴亡事,此身为我谁为天。

”以上就是陶渊明的简介和代表作品的一些诗句,这些诗句深刻反映了陶渊明批判现实、憧憬理想的思想感受,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美好的憧憬。

他的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和传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主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以及其著名的名言。

一、陶渊明的生平经历陶渊明,字元亮,号晋卿,生于今江苏淮安市涟水县,是东汉末年(公元3年)至西晋初期(公元4世纪)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陶潜是当地的小官,家境优越。

17岁时,他考取了进士,成为唐朝官员,曾在江南、淮南等地担任过多个县令和刺史职务,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成就。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为官德政、退隐思考的时期;中期返乡种田、诗歌创作的时期和后期以文论时事、与世无争的时期。

尤其是他在中期因为反对当时官僚集团的统治而选择回到故乡隐居,以田亩为生,净心修身,用诗歌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成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史和田园文化发展史有着重要的贡献。

二、陶渊明的文学作品陶渊明一生写作大量,估计达两千多篇,所创造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极为丰富多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富有人情味,他的诗歌在题材上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描写和对人性本质的反思,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观点。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品流传至今,其《桃花源记》更是中国文化经典之一。

此外,他还有一些哲学隐喻和杂谈的作品,例如《归去来兮辞》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的探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

三、陶渊明的人物形象陶渊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清心寡欲、追求自由独立的田园墨客,他忠于自己的性格特点,宁肯选择隐居而舒适地生活,也不愿意掩盖自己的真正内心。

他的形象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代表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四、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的名言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

他的名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关于田园生活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名言有哪些呢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名言有哪些呢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名言有哪些呢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人物,他的诗文不仅被称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品,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虽然出身于社会上层,但他对于民间生活的深入了解,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怀,从而使得他的文学风格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做了一位高官,还著有大量的诗文,其中不乏经典之笔。

下面我将就陶渊明的简介资料、代表作品和名言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简介资料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江西泾阳(今峡江县)人,生于公元365年,死于427年,享年62岁。

他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曾担任过豫章太守、临川太守、太常等官职。

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因为王莽干政等原因而离开官场,隐居在各地田园之中,同时也参与和平、善政、救亡的行动。

在他的田园生活中,他坚守了“去俗从真”的信条,追求了人间真情和道德美德,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之作,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

二、代表作品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最早见于《太平广记》,是一篇文言小说。

它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式幸福社会,人们在那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阳光温馨,水波澜澜,民风纯朴,乌龟鹤鸣,鸟语花香。

这篇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2、《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首诗,与《桃花源记》相对应。

他在绝望中回头看自己曾经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然后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自然,回到真实的生活。

这首诗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倾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他追求真实自我的渴望。

3、《饮酒》《饮酒》是陶渊明的一首诗歌,写饮酒忘忧的情景。

他感叹人生的短暂,抛开了外界的纷扰和烦恼,畅饮美酒,宛如置身于聚会的欢乐中。

这首诗歌表达了陶渊明乐观的人生态度,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要追求自我幸福和快乐。

三、名言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事业成功后的困难和成就感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苦乐的理解。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作品有哪些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作品有哪些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作品有哪些陶渊明,一个不朽的文化巨匠,他的文化底蕴深厚,作品流传千古。

陶渊明,一个草木悠悠、山水幽深的人,如今被后人亲切地称为“陶渊明先生”,成为了千古文豪。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陶渊明的地位不容置疑,他的诗作、散文以及《桃花源记》等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成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一、个人简介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人。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化人,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其文学造诣深厚,被称为“陶渊明先生”。

陶渊明在他的人生中曾经经历过很多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他22岁之前,他在京城做了一名政府官员,直到咸安七年(公元384年)的八月,他才辞官归隐,离开了都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二、作品简介陶渊明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在他的一生中,他写了很多著名的诗、散文和文学作品并以其简练而丰富的语言风格闻名于世。

以下是他的代表作品:1.《桃花源记》:这是一篇短篇小说,记录了一个幸福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不满和对片刻安宁的渴望。

2.《归园田居》:这是一篇散文,描写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生活,秉持着自己的信念,过着简单而自在的日子。

3.《饮酒》:这是一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对于饮酒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升华。

4.《读书》:这是一篇散文,陶渊明在文中阐述了自己对于读书的理解和看法。

5.《桃花源》:这是一首诗歌,描述了作者发现桃花源时的情景,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纷扰世事的厌倦和对自然美好的向往。

6.《闲情偶寄》:这是一篇散文,写了作者日常生活中见闻和思考的点点滴滴,在文中反映出了作者对于人类命运和自我的探索。

三、创作风格陶渊明的创作风格简洁明了,他的文字流畅自然,洒脱不羁,给人以美好心境,松弛身心。

他的创作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互融合、万物归一,又有抒发士子情怀的特点,从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总之,陶渊明先生的创作生涯至今仍广受后人的推崇和喜爱,他的美好思想和杰出贡献将永远刻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成为我国文化的一笔重要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表于 2010-3-7 10:20 |魏晋诗歌创作的巅峰——陶渊明诗诗歌, 巅峰, 创作, 陶渊明魏晋诗歌创作的巅峰——陶渊明诗生活在东晋后期的陶渊明是两晋诗坛的殿军。

在士节不振,玄风煽炽的时代环境之下,陶渊明以其特立独行的高洁品格和旷逸清真,质直淳朴的诗歌作品,跻身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魏晋以来的诗歌创作至此达到一个高峰。

1。

身世、思想与隐仕选择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

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名臣陶侃,祖父陶茂亦官至太守。

不过由于陶侃出身寒微,种族不明,在东晋始终未进入士族行列,所以其子孙到了渊明父辈这一代,就湮没无闻,隔绝于仕途了。

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大名士孟嘉的女儿,因此在他早年,一方面生计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①;一方面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

史称其有高趣,博学善著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②。

因为门户寒微,陶渊明直到29岁,始出仕州祭酒之职,然而耿介的性格令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六七年之后,到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左右,陶渊明再度出仕,到荆州刺史桓玄府中任属吏,两年后,孟氏母卒,他再次辞职回家。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为镇军将军,陶渊明又到镇军府出任参军,不久后转到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府中。

次年3月,安帝反正,府主解职,陶渊明亦决心归隐。

苦于乏资,遂在这年8月接受彭泽县令之职。

但官场中的折腰逢迎依旧令他难堪,于是在这年11月毅然弃官归家,终身不再求仕。

在归田之初,陶渊明的生活还算安定,然而自义熙四年(408年)之后,他的家园开始频频遭到火灾、战祸的破坏,到义熙七年左右,遂移居到寻阳负郭的南村。

在此期间,陶渊明目睹了政治舞台上刘裕的北伐和篡政活动,个人生活方面也经历了因水、火、风、虫灾及亲人丧亡带来的种种艰难,但躬耕之志终不变。

熙九年朝廷征他为著作郎,亦坚辞不就。

进入晚年,陶渊明的生活更加贫困,有时甚至到断炊乞食的地步,中年后就染上的痁疾(即疟疾),亦日益加剧。

朝廷中,刘裕最终篡位成功,并用残忍手段弑杀了退位的晋帝。

这一切使陶渊明更感受到世事如幻和世途黑暗,对现实愈加不肯妥协,刘宋江州刺史檀道济曾于以米、肉的馈赠,他麾之而去.到元嘉四年冬十一月,陶渊明于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

陶渊明这位伟大诗人一生的思想原则和处世态度,都是通过其仕隐之迹而具体表现的,对他这方面心态的了解,有助更深刻理解陶诗。

无疑,陶渊明内心在出仕和归隐间,是存在深刻矛盾的。

他的曾祖陶侃,在东晋是一位注重事功,不废儒学的经世之臣,给陶氏家族留下了重儒的传统。

受这种影响,陶渊明自幼研读诗书儒术,崇尚立善有遗爱的人生理想,而且毕生保持了儒学的思想信仰(如无这种信仰,是很难在人生困境中坚守固穷之节的);对祖上的功业,陶渊明也十分敬仰,在诗中一再称述桓桓长沙,伊勋伊德,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①。

儒学信仰加上对先辈勋绩的感念,陶渊明思想上一度渴望立志建功,他在《杂诗》中回忆年轻时的追求,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诗句;早年的多次出仕,也都带有将用世理想付诸实行,希望有所作为的用意。

但现实一再使陶渊明深受失望打击,在桓玄荆州府中任职时所写的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①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年版。

②《南史》卷 75 、76《沈道虔传》、《臧荣绪传》、《吴苞传》、《沈麟之传》、《徐伯珍传》。

①《洛阳伽蓝记》卷二。

晋太康寺,北魏重建后更名灵应寺。

塔仍为三级。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②等诗,表现了他的惑然心情。

在《辛王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更有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的感叹。

他深悔于自己的告别田园,产生了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的洁身远世之心。

作刘裕镇军参军后所见到的世局激烈动荡和世事变幻无常,更促成陶渊明济世理想的破灭,因而他厌倦尘事,决意终返班生庐①了。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固是由于严酷现实使他的政治抱负无从实现,不过这一选择也并不纯然是被动的。

在质性自然的渊明内心还存在另一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②的无为退隐思想倾向,他在老庄哲学方面极高的造诣体悟,不仅发自天性,也和他外祖父江夏名士孟嘉的精神影响有关。

后来陶渊明曾亲自为外祖撰写了《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对孟嘉任怀得意,融然远寄的人品风度极为倾倒,而他自己同样具有尚酒任真,高逸远怀的性格特征,之所以退出政治是非之地,也是得到其热爱自然,委质自然的人生哲学支持的。

然而由于家贫,陶渊明必须禄仕求生,赡养家庭,这对于他退出仕途的选择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古今多少士人,正是受与牵累,口腹自役,沉沦官场不得出,丧失了自我。

陶渊明在此方面的表现则最充分地显示出他高洁坦荡的人品。

他本身并非不言衣食的假道学之流,深知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③之理,所以为彭泽令,也坦然承认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但官场中的种种污浊,为性刚才拙的诗人所不能容忍,缠绵人事以至丧失理想,更为诗人所深惧,所谓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①;流浪无成,惧负素志②。

他对自己的人生有过痛苦的内省,不仅是在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挂冠赋归之初,也在归田之后面临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③困窘生活之时。

他并不讳言内心贫富常交战,诗中亦偶见人皆获其宜,拙生失其方的牢骚感喟。

但终究道胜无戚颜,以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④的为人态度,坚持了平生的价值理想,实现了伟大的自我人格。

②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年版。

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 216页。

②《魏书?释老志》。

③《陈书》卷 19 《马枢传》。

①罗哲文等:《石窟寺》,《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年版。

②《祭从弟敬远文》。

③《咏贫士》七章之一。

④《感士不遇赋》。

2。

陶诗的思想艺术价值陶诗平淡、朴素、浑厚、醇美,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诗人一方面承继了《诗》、《骚》、《古诗十九首》及曹植、阮籍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所作挚至温厚,托意深远,尤其与阮籍《咏怀》的精神最为相通⑤;另一方面,他也是前无古人的,其诗发语天然,豪华落尽,淡而不枯,浅而不俗,哲理之外,复有情韵,且在题材、境界诸方面都有创意,尤其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开辟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崭新领域。

由于陶渊明胸襟的旷逸,思想的深邃,吟咏之中,高风亮节,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其诗乃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

尽管在当时,陶诗因没有迎合文坛华丽雕琢的流风而不被南朝人看重,《诗品》仅列为中品,《文心雕龙》甚至不予提及,但梁代萧统对之仍有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⑥的高度赞誉。

经过时光磨洗之后,陶诗的不朽,更得到历史的肯定。

从苏轼关于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①的评价里,可见后代诗家对陶诗的推崇程度。

前人每称陶渊明是田园诗人,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②。

其实陶渊明除了描写田园景物的诗之外,尚有许多以历史事件人物,政治时事、以至哲学抱负、思想追求为题材的作品。

风格既有淡泊闲适的一面,也有豪放激烈的一面,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他的伟大人格。

譬如其涉及时政的诗,表现了陶渊明于隐居中关心世事的情怀,后人每比之卧龙诸葛,正是看到这一点。

而他的政治诗,一般可分三类,即直接抒发意见;用比兴之法寄意于平常景物的吟咏描述;及借廋词隐语隐射时事、以古典喻今典的作法。

陶集中有《赠羊长史》诗,作于义熙十三年,当时刘裕北伐取得了取长安灭后秦的空前勋绩。

陶渊明虽归隐近10年,但仍对东晋收复关河进而统一九州之业极为关注,同时又对刘裕的野心感到不安,因此在出使祝贺的友人临行之际,写了这首情感复杂的诗。

诗的前半部出于对收复关中的兴奋,情调颇为高昂;后半部分则包含了对商山四皓高蹈隐居之节的敬仰、对时人竞逐荣利的感慨、易代之际汲汲富贵者贳患的忧虑等多种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当时国事的隐忧。

这是述及时事比较直接明显的一类,但是像《饮酒》、《拟古》、《读山海经》中的一些诗,涉及政治的方式则比较隐晦。

如《拟古》九首,实际上是一组彼此相连的抚今追昔,感慨时事之作,在从往事到现实的追忆之中,蕴含了对晋宋间政治的思考与批判。

它们写作的时间,正是忽值山河改的宋武帝永初元年,以《拟古》为题,在当时形势下不过是借古人杯酒浇自己块垒,避免在抒情言志时触发政治机网。

尽管如此,这组诗涉及时政仍颇为广泛,不仅有指刘裕为曹操的辞家夙严驾、隐喻晋宋之际知识分子人生道路选择的荣荣窗下兰、总结东晋亡国教训的种桑长江边,也有直接抒发愤世之情的少时壮且厉.⑤方东树:《昭昧詹言》中即每以阮公陶公并称。

⑥《陶渊明集序》。

①《魏书》卷 84 《张伟传》、《刘献之传》、《张吾贵传》、《梁祚传》。

②《魏书》卷 84 《张伟传》、《刘献之传》、《张吾贵传》、《梁祚传》。

至于著名的《述酒》一诗,更是陶渊明有感于刘裕弑逆所作。

诗中使用大量典故,隐射揭露从桓玄到刘裕的篡晋过程及为此所使用的残忍手段,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诛及无辜暴行的愤激和谴责。

虽然触及的问题十分尖锐敏感,但含蓄的写法,终令诗人免于文网。

除了感慨政治,陶集中还有大量寄托胸襟抒发怀抱的诗。

陶渊明是一位哲学上有相当超悟的诗人,由于儒玄两方面的修养造诣,他继承了自嵇阮以来魏晋杰出诗人对自然社会的独立思考,以卓尔不凡的思想与实践,在对人生至道的把握上超越了前人。

所作《形影神诗》在这方面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组诗。

这组诗将三个富含哲学意味的词拟人化,使之相互对答以阐明主旨,构想新巧。

诗前有一序: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辩自然以释之,可见作者作此诗的目的用意,是有鉴于世人对生命中某些表象的迷惑,欲阐明真正的自然之道以破其执①。

如《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馀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这里写了形的痛苦。

形即人的物质自然存在,它的苦恼是徒为万物之灵,却不能长生不朽,超越物质生命。

此苦无法解除,就产生了魏晋以来放达享乐,消极顺从自然的人生观。

接下来的《影答形》诗云: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影虽然解劝形不要执著于长生,但它自己赖形而存,痛苦更甚于形.实际上,影所代表的,正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切欲念名心,所苦亦在于身死名没,所以它希望以立善建立功业来求得精神的不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