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共37页文档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1)

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一、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定义:在较长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2、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农业活动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第二阶段(起飞前阶段):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经济企业家阶层形成、金融制度开始建立);第三阶段(起飞阶段):农业经济商品化;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加速,资本大量向工业集中;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四阶段(成熟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中,劳动力高学历、高技能化,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第五阶段(高额消费阶段):消费结构显著变化,耐用消费品需求大增、企业竞争异常激烈、垄断倾向日趋明显,社会化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诱导需求增长,政府调节和干预并存;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科教文卫和旅游业成为推动经济新的主导部门。
3、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2)速度、比例、效益之间的关系:一致性:高效益,必然带来高速度,比例也一般是协调的;不一致:高速度,如果比例失调,可能是低效益、不可持续的增长;4、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1)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资源充裕程度,中东地区和俄罗斯)、劳动量(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日本)、生产率(投入产出效率,德国);(2)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形成(投资及投资的外部效应)、技术进步;(3)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三驾马车(中国的三驾马车)(4)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专业化——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5、配套视频二、充分就业1、基本定义(1)充分就业:在既定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基本上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充分就业≠全部就业,允许自愿失业、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范围内的失业,都是充分就业(2)非充分就业(失业):指在既定工资水平下,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者,通过努力寻找工作,仍然无法实现就业的现象。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政策 准备金
总需求变动
货币主义
货币量
控制货币供给量
货币量→物价→国民收入
货币存量
稳定经济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 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收入政策工具是 工资—物价冻结 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税收刺激计划 收入政策目的在于:制止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念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与物价的关系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
*
1、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2、经济要适度增长, 3、国际收支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平衡。
*
*
(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整体价格水平
1
利息率不应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2
货币政策应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制止通货膨胀,保证经济正常发展
3
*
*
(四)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比较
直接目标
手段
机制
工具
最终目标
凯恩斯主义
利率
调节货币量
*
*
四、财政政策局限性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在支出方面的局限性 人们把转移支付用于储蓄 削减转移支付会受到人们的反对 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
在税收政策方面的局限性 企业在政府增加了税收后会提价 减税后人们把剩余的钱用于储蓄 在实际运用中会发生一些矛盾 时间滞差的限制
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37页PPT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衡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Hale Waihona Puke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
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
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
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
这实际上层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
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
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
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
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
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 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实际上,就现代社会而言,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这在上述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时,曾予以说明,近100 年的经济史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即把世界上许多国家近100 年中经济增长时期的物价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除经济危机和衰退外,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更是如此。
宏观经济主题讨论-如何理解经济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主题描述:
一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五个方面: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经济是其他4个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试讨论经济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所有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经济交往的货币价值记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国际收支定义为: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国家的统计报告表,说明了:1)一个国家的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收入的交易;2)该国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对世界其他地方的要求权和债务的变动;3)单方转移的平衡项目。
由于经济增长带动了进口增加,出口产品面临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带来的需求,如果进口的增长快于出口的增长,就有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
同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增加投资,在国内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外资流入可能会造成资本项目出现顺差,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收支失衡,但不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
反之,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通常要求压制国内的有效需求以减少进口,争取消除逆差,这有可能会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导致经济衰退的后果。
因此,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也很难同时并进。
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如果你是中央行长,该怎么兼顾?

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如果你是中央行长,该怎么权衡兼顾?1.不同于多数国家货币政策目标单一且政策工具仅依赖利率,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多年来一直是"四大任务":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众所周知,多目标往往隐含着冲突与矛盾,很难同时达到满意成效。
有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3.比如说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就是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4.中国仍处在改革转轨阶段,货币政策必须要考虑多目标.所以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需要动态的考虑问题. 要结合具体的中国国情考虑问题,改革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承担一定的通货膨胀,但你同时赢得了资源配置的优化,给未来的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打下基础.所以,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需要动态的考虑问题。
5.中国目前采用所谓"四大目标综合平衡"的做法是合适的,对克服金融危机也是有用的,但也会在今後有不断的演变.由于经济不象牛顿力学定律这麽简单,不会有公式加以简单化.因此,我们必须用比较复杂的思维来考虑货币政策.6.由于中国经济是一个改革转轨期间的经济,在市场化程度、在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上、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都跟发达国家不一样,也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不一样.因此我们不会选择以单一通胀为目标. 货币政策必须考虑支持资源配置优化,要考虑能源价格、天然资源的价格、住房还有公共交通等可以收费的公共事业,包括水资源价格改革,改革央行要支持,同时制定货币政策要对此留有空间. 若单纯以通货膨胀目标论,我们可能会抵制这些改革,因为它们不利于实现低通货膨胀.7.我们在充分利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外汇掉期、利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新的、切实有效可行的新的工具。
山东省委党校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及答案

⼭东省委党校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及答案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第⼀专题⼀、宏观经济管理局限性的成因主要有哪些⽅⾯?答:宏观经济管理作为⼀种政府⾏为,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克服市场⾃发运⾏的上述缺陷。
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
这种约束主要来⾃于信息缺⼝和信息失真。
⼀是由于各⽅⾯因素的制约,受到收集信息的成本限制,政府难以掌握全部信息。
⼆是信息失真。
原因,由于技术和体制原因,存在许多⾮真实信息。
这种情况同样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少数⼈集中决策的⽅式,其过程和结果受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扰。
任何⼀项决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
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式影响宏观政策的⾛向。
宏观决策的形成及其变化,在⼀定程度上是这些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博弈均衡的结果。
(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
⼀是从出现问题到决策者制定出政策并付诸实施有⼀个过程,存在时间间隔;⼆是从实施到政策见效也存在时间间隔,也就是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影响到政策的准确率。
(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他们会分析研究政府政策变化的动态和规律,根据⾃⼰的预期采取相应的对策或者防范措施。
这种市场主体对宏观决策进⾏的合理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得宏观决策的效⼒⼤打折扣甚⾄失败。
⼆、论述宏观经济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配市场经济运⾏的是市场规律。
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并充分发挥其效率,不能⼲扰市场正常运⾏,更不能代替市场,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把政府作⽤和市场作⽤都发挥好。
(⼆)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定的法律规范下进⾏。
两个⽅⾯:⼀是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是⽤法律⼿段规范政府⾏为,包括政府管理的范围、途径、⽅式等。
宏观经济学-05

6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蓄 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含义一般来说不是消极地使一 国在国际收支账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 不是消极地防止汇率变动和外汇储备变动,而是使 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
7
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由这些原因引起的有 效需求不足问题,所以不能自动地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时的均衡,就是说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必须通过干 11 预措施来扩大有效需求。这种干预被称为“需求管理”。
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经济计划 4) 收入政策 5) 产业政策
23
3)农产品价格保护支出的自动变化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 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照支持价 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维持 在一定水平。 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 升,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支持,并抛售农产 品,限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抑制了农民收 入的增长,减少了总需求。
1)
两大支柱
12
二、财政政策
1.财政的构成 2.自动(内在)稳定器 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4.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与财政方向 5.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
13
1. 财政的构成
1)政府支出:
A、政府购买(政府投资):实质性的支出,有商品和劳
务的实际交易,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构成国民 收入,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变动政府 购买支出是财政政策的有利工具。 分三种情况:一是与提供公共产品相关的购买性支出, 如提供国防服务,保证公共安全,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等 职能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为了维持政府系统运行和发挥 职能而发生的购买性支出,如行政事业费。三是直接投 资的购买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