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割席断交的故事范文.doc
割席断交的成语故事

割席断交的成语故事
成语名称:割席断交
成语拼音:gēxíduàn jiāo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朋友绝交。
实用性:一般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席:坐席,草席。
把席割开分别坐。
比喻朋友绝交。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割席断交的成语故事
汉朝末年,读书人管宁与华歆从小在一起读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两人性格不一样,管宁读书刻苦,不贪慕富贵,华歆行事浮躁,羡慕荣华富贵,渐渐地管宁厌恶他,就把两人共坐的席子割成两半,分席而坐,从此两人断绝交情。
割字开头的成语
割席断交割须换袍
包含有割字的成语
割须换袍划粥割齑割席断交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我古代寓言故事割席断交分享作文

我古代寓言故事割席断交分享作文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古代寓言故事,叫“割席断交”。
从前呀,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
他们经常一起读书、玩耍。
有一天,他们俩在院子里一块儿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
忽然,外面传来一阵热闹的声音,原来是有个大官坐着马车经过。
华歆忍不住放下书跑出去看,一脸羡慕的样子。
管宁呢,就像什么都没听见,还是专心读书。
等华歆回来,管宁拿起刀把他们坐的席子割成了两半,很严肃地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咱俩志向不一样。
”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好朋友要有相同的志向和追求。
不能被外面的诱惑分心,要专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就像我们在学校学习,不能一听到下课铃响或者有好玩的事就忘了学习。
我们要找那些和我们一样爱学习、有好习惯的小伙伴做朋友,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割席断交”的故事。
有一回,他俩在地里干活,忽然挖到一块金子。
管宁看都不看,继续干活,华歆却高兴地捡起来看了又看。
还有一次,他们一起读书,有达官贵人路过,华歆丢下书跑去看热闹,管宁却一动不动。
管宁觉得华歆太爱财、不专心,不是和自己一路人,就把席子割开,说:“咱俩别做朋友啦!”。
《割席断交》读后感

《割席断交》读后感第一篇:《割席断交》读后感话说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在一起耕地,忽然挖出一块金子,管宁视若无睹,而华歆却捡起来看看然后扔掉。
就这个细节,引发了人们一千多年的感叹。
大多都是肯定以及赞美管宁的高尚,而对华歆却颇有微辞。
我虽然很尊重古人的观点,但我不得不发问,为什么两人最终都放弃了金子,而后人评价,管宁为优,华歆却是劣呢?既然结果是一样的,但却有两种不同的判定,我不禁要替华歆喊冤。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华歆虽然放弃金子,可他毕竟捡起来过,而管宁却视之为无物。
孰优孰劣,一比可知。
我看未必,恰恰相反,我从华歆身上看到了一种“物有可舍”的品质。
他捡到金子,大可据为已有,而他扔掉了。
你不觉得不去占有不应得的东西,比未曾拥有却不想得到更加难能可贵吗?这亦为真性情。
相比之下,管宁的形象,在我看来,典型的禁欲主义修道士!看到金子,而视若无睹,我就觉得有些好笑,难道“阁下”的身上衣物,腹中酒食,皆是天外飞来之物?钱本身并没有善恶之质,只在于使用者心之善恶,又何必拒之于千里之外呢?再说割席断义之事。
说的是有一天,管宁、华歆在一起读书,这时外面有个贵族驾马车路过,管宁继续读书,华歆弃书观之。
于是乎,管宁与华歆这个学习上三心二意的同窗绝了交。
这事在现在看来,确实令人难以理解。
也许有些朋友又要指出,管宁不慕荣华,华歆却极其贪恋,孰优孰劣,又可知晓了罢。
我只能再次摆手,恕我不能苟同!此刻,我忽然想起项羽早年的故事。
一日,威武秦王载车于道,项羽见之,脱口而言:“他日,吾可取而代之。
”这事亦为后人称道,认为项羽志向远大。
同样是看马车,为什么华歆就是贪慕荣华呢?难道亦要他指着皇帝马车大吼一声“吾将取而代之”,借以显其势气而美名传世?而管宁作为朋友,着实得刻薄。
岂不闻“君子之志不可移乎?”人各有志,何必强求。
一旦对方不如自己的意,或者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就与其绝交,那么以这个作为择友标准的话,这样的人,我看倒有一个好去处——嵩山少林寺,那儿的人不恋虚荣。
割席断交的故事

割席断交的故事篇一:成语故事_割席断交【释义】指朋友之间因意趣不合而断绝交往。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是东汉末年有名的隐士,他在辽东隐居了三十多年,三国时的魏文帝曾请他出来做官,他一直不肯答应。
管宁年轻时,曾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名叫华歆,他们在一起种地,一起读书,过着很平淡的生活。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地里锄草。
忽然,管宁的锄头挖在一块坚硬的东西上,发出很响的声音。
管宁以为是块石头,就把它挖出来,却原来是块黄灿灿的金子。
管宁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块金子,顺手捡起来丢到了地边。
华歆听见了响声,扭头一看,见是块金子,忙跑过去把它拾了起来,脸上露出了贪婪的神色。
他正要把金子收起来,却看见了管宁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顿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他又看了金子两眼,只好把它又丢到了地上。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坐在书房里读书。
那时候,人们都是席地而坐。
他们俩坐在一条席子上正读着,忽然从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
原来是有一位当官的乘着马车路过,前呼后拥,十分气派。
管宁只顾读着书,根本没有听见外面的吵闹声。
而华歆却读不下去了,他忍耐不住,就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
他看了好一阵,直到那位当官的走远了才回来。
华歆坐下以后,心里却还是静不下来。
他忍不住对管宁说起刚才那位官员来,说他的场面是如何阔气,气派是如何大。
他说得眉飞色舞,脸上流露出非常羡慕的神情。
管宁听着,心里非常厌恶。
他这时已看清了华歆的真实面目,知道他向往的是荣华富贵,与自己的志向完全不一样,就拿刀把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成两截,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从今以后,我们互不相识!”“割席断交”又作“割席分坐”。
篇二:读《割席断交》有感读《割席断交》有感“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
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
割席分坐的成语故事

割席分坐的成语故事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他们的感情很好,不仅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而且形影不离。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到院子里锄草,忽然发现了一块金子。
当时,管宁视若无睹,仍旧挥动锄头,而华歆却动心了,立刻就拾起了金子,放在一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的放下了书本,跑出去看。
管宁见华歆这样的不专心,又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发现他见到了金子动心的事,就坚决的割断了并坐的席子,把座位分开,面色严肃的对华歆说:“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里面,以后的人,凡是遇到朋友之间志趣不合,感情破裂,以致断绝往来,就称为“割席绝交”。
2 割席分坐的材料【注音】gē xí fēn zuò【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解释】席:坐席。
把席割断,分开坐。
比喻朋友绝交。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比喻朋友绝交【近义词】割席断交【反义词】和好如初【年代】古代3 割席分坐的点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无论是在学习或是工作上,都要专心一致;如果一起学习或工作的朋友不是这样的话,不但没有办法互相琢磨,互相协助,反而会影响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成效;这样的朋友,真是不交也罢。
你认为呢?割席分坐的成语故事2【成语】:割席分坐【拼音】:gē xí fēn zuò【解释】:席:坐席。
把席割断,分开坐。
比喻朋友绝交。
【成语故事】: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他们的感情很好,不仅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而且形影不离。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到院子里锄草,忽然发现了一块金子。
当时,管宁视若无睹,仍旧挥动锄头,而华歆却动心了,立刻就拾起了金子,放在一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的放下了书本,跑出去看。
管宁割席的故事

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割席的故事导语: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有点苛求于人,但是,华歆贪慕虚荣,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
这告诉我们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应当要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管宁割席的故事《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他们在田里锄草。
管宁挖到了一锭金子,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
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子摸来摸去,爱不释手。
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
”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声叹气。
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
这时一个大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
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华歆却被这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
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两半,痛心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
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管宁割席”。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如果不肯亲近有道德的仁者,无形中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危害。
一旦让小人有机可乘,你所做的一切会一败涂地,甚至有可能堕入罪恶的深渊。
【内容扩展】: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4、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5、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割席断交——道不同不相为谋

割席断交——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俩总是形影不离,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睡觉,相处得很融洽。
一次,他们一起在菜地里锄草。
突然,管宁的锄头碰到一个坚硬的东西,发出“当”的一声。
管宁非常奇怪,用锄头拨了拨旁边的泥土,在黑黝黝的泥土中,出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东西。
管宁蹲下身发现是块黄金,说道:“我当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一锭金子。
”接着他继续干自己的活,好像刚才的事没有发生一样。
“什么?金子!”在远处干活的华歆扔了锄头跑了过来,捡起金块捧在手心里仔细地端详着。
管宁看着华歆的样子,带着责备的口气说道:“钱财是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的,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该贪图不劳而获的东西。
”华歆听了,嘴里说:“这个道理我也知道。
”但手却还捧着金子,一副舍不得丢下的样子。
管宁一直盯着华歆,华歆不好意思了,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丢下金子干活去了。
但是,华歆心里还一直惦记着那块金子,时不时地看上几眼,干活不再像之前那样带劲了。
管宁看了看他的样子,也没再说什么,只是暗自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俩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
突然外面沸腾起来,敲锣打鼓的声音夹杂着人群看热闹时吵吵闹闹的声音。
于是,管宁和华歆走到窗前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是一个达官显贵乘轿经过这里,轿子旁边跟随了一大队佩带着武器的随从,威风凛凛,非常有气派。
管宁看了看,又坐回席子上继续看书去了,毫不理会外面的热闹,似乎外面根本没有发生什么一样。
但华歆不一样,他完全被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
他嫌趴在窗子上看不清楚,便干脆丢了书,跑到大街上跟着人群认认真真地观看着车队。
管宁看着华歆的所作所为,抑制不住内心的失望,叹了一口气。
等到华歆回来后,管宁就用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但决绝地说:“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不适合做朋友。
从今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一刀两断。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割席断交成语故事

割席断交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为大家带来割席断交成语故事,快来看看吧。
割席断交成语故事1【注音】gē xí duàn jiāo【出处】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解释】席:坐席,草席。
把席割开分别坐。
比喻朋友绝交。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朋友绝交【相近词】割席分坐【同韵词】削肩细腰、山不厌高、笑中有刀、瓦解冰消、朽木难彫、杀人如蒿、满腹牢骚、薄利多销、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喜溢眉梢。
【成语故事】汉朝末年,读书人管宁与华歆从小在一起读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两人性格不一样,管宁读书刻苦,不贪慕富贵,华歆行事浮躁,羡慕荣华富贵,渐渐地管宁厌恶他,就把两人共坐的席子割成两半,分席而坐,从此两人断绝交情。
割席断交成语故事2成语名称:割席断交成语拼音:gē xí duàn jiāo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朋友绝交。
实用性:一般感情色彩:中性词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年代:古代成语解释:席:坐席,草席。
把席割开分别坐。
比喻朋友绝交。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割字开头的成语割席断交、割须换袍包含有割字的成语割须换袍、划粥割齑、割席断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割席断交的故事范文
篇一:成语故事_割席断交
【释义】指朋友之间因意趣不合而断绝交往。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是东汉末年有名的隐士,他在辽东隐居了三十多年,三国时的魏文帝曾请他出来做官,他一直不肯答应。
管宁年轻时,曾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名叫华歆,他们在一起种地,一起读书,过着很平淡的生活。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地里锄草。
忽然,管宁的锄头挖在一块坚硬的东西上,发出很响的声音。
管宁以为是块石头,就把它挖出来,却原来是块黄灿灿的金子。
管宁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块金子,顺手捡起来丢到了地边。
华歆听见了响声,扭头一看,见是块金子,忙跑过去把它拾了起来,脸上露出了贪婪的神色。
他正要把金子收起来,却看见了管宁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顿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他又看了金子两眼,只好把它又丢到了地上。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坐在书房里读书。
那时候,人们都是席地而坐。
他们俩坐在一条席子上正读着,忽然从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
原来是有一位当官的乘着马车路过,前呼后拥,十分气派。
管宁只顾读着书,根本没有听见外面的吵闹声。
而华歆却读不下去了,他忍耐不住,就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
他看了好一阵,直到那位当官的走远了才回来。
华歆坐下以后,心里却还是静不下来。
他忍不住对管宁说起刚才那位官员来,说他的场面是如何阔气,气派是如何大。
他说得眉飞色舞,脸上流露出非常羡慕的神情。
管宁听着,心里非常厌恶。
他这时已看清了华歆的真实面目,知道他向往的是荣华富贵,与自己的志向完全不一样,就拿刀把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成两截,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从今以后,我们互不相识!”
“割席断交”又作“割席分坐”。
篇二:读《割席断交》有感
读《割席断交》有感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
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
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
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
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
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
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
说?
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
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
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
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
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篇三:割席断交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管宁之所以要与他的好友华歆「割席」绝交,不是因为有甚么大的政治矛盾或观点歧异,而仅仅是因为「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时的两个细微末节引起的「分歧」。
一是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有片金」,管宁看都不看,视为瓦石,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
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
二是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
热闹。
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
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
故事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关德行。
事情很小,确实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读书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
华歆拒金品德高尚
管、华二人「割席」之后如何呢?前述故事中「因小见大」的「大」,即日后二人的作为、抱负、成就等等究竟怎样呢?这些问题之所以耐人寻味并吸引著人们亟欲穷根究底,实乃管、华二人日后的发展与「结局」,关涉到当初的「割席」是否确能「预见」未来?是否确能折射出二人终生的成败得失?
《三国志.卷十三》之《魏书十三》载有《华歆传》。
据此传,此人后来成就为一个了不起的栋梁之才,以至三国时期的大人物如袁术、孙策、孙权、曹操等,都曾先后相邀其出山为官,并委以重任。
魏国建国以后,华歆又先后在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担任要职,官至相国、司徒。
然而,华歆虽身居宰辅高位,却严于律己。
他的廉洁清贫是世所公认的,史称他「素清贫、家无担石之储」,以致魏文帝听说后感动不已,下诏说,现在宫中的饮食是美味多样的,而华歆官为司徒,却以蔬菜下饭,这太说不过去了;特地赐给他御衣,并且给他的妻子儿女全部做了衣服。
传记中还记载著一则「华歆拒金」的著名故事。
当初,华歆受天子之召,离开孙权去京城任职时,宾客好友前来
相送者逾千人之众,赠送给他几百金的钱财。
华歆当面都不予拒绝,却暗地里给各份礼金都写上馈赠者的姓名,临别时,他召集各位宾客,诚恳地说:「我本不想拒绝诸位的好意,然因单车远行,所载礼物太多,会因财宝惹眼而招来意想不到的灾祸,所以只好将所载礼物给各位留下了。
」于是照单发还。
此举不仅清廉,而且「策略」得很有分寸。
宾朋无不叹服其道德人品。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管宁割席》中华歆拾金「视之而掷」的细节。
看来,管宁当年的小题大做,是很值得怀疑而站不住脚的了。
欲让官管宁更显襟怀
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
他曾上书天子,劝谏其「留心治道」而减少「征伐之事」;他听说战事征役频繁「颇失农桑之业」,又上书恳请重视农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
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
」这些强农固本、富国安民的政治见解,在今天读来仍具有现实意义。
故尔史书称道他「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歆「红火」之后对待旧友管宁的态度。
《华歆传》写华歆官至司徒时,将管宁当作品德高尚、卓尔不群的人才而向天子举荐;华歆官至太尉时,又上书欲「让位」于管宁。
由此可见华歆对管宁当年「割席绝交」的过分之举,非但没有耿耿于怀,挟嫌泄私,而且以极其大度的胸怀,出以公心,举贤荐能。
华歆其人之德行高洁亦由此可见一斑。
顺便提及,《三国志》中《管宁传》称管「心怀道德,胸藏六艺,清静谦虚,廉洁清白」,足见管宁也确是德才兼
备的人才。
交友勿苛「断交」须慎
窃以为:《管宁割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从细节入手,以「见微而知著」为著眼点,作为封建士大夫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的文本,仍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参考意义的。
「见微而知著」虽有其可取的一面,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
须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不以一眚掩大德」,这才是冷静客观、宽容大度的交友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