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教案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内容分析:本单元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整数四则计算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上,紧接着认识多位数而编排,是极好的时机。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并且探索计算中的一些规律。
认识计算器是使用计算器的前提,用计算器计算是基本技能,探索规律为计算教学增添思维含量。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表:例1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或除法的一步计算例2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计算为主)例3探索计算里的规律(一)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功能键计算器在人们的家庭里已经相当普及,大多数学生都见过计算器。
所以,教材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
这句话也在告诉学生,遇到大数目的四则计算,不必列竖式笔算,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这就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也激发了研究计算器计算的兴趣。
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主要是按键,认识计算器应该知道它的常用功能键。
教材图示了计算器的开关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和消除键,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这些功能键。
学生一旦了解这些键的功能,能正确找到这些键,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了。
指导学生认识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可以让他们尝试着开机和关机,了解计算器的开关键;让他们在开机状态下按动数字键、运算符号键以及显示得数的等号键,了解这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让学生尝试使用消除键,了解这个键能修改输入的错误。
计算器上还有其他功用键,不请肄业生都认识和利用。
这些功用键放置在“你晓得吗”里作简单引见,不是基本的教学内容与请求。
(二)由易到难,利用计算器计算例1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编排的38+27和38×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
这里选择较小数的运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数字,不会因输入错误而影响例题的正常教学。
二是这些题都能方便地算出得数,把口算或笔算结果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比照,可以验证计算器的计算是否正确,从而对计算器产生信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第1课时《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教学设计

《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结构,知道一些常用按键的名称及其功能,初步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2.使学生经历认识计算器与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积累一些用计算器计算的经验,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体验计算器的学习价值,激发用计算器计算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一个计算器。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知道它有什么用吗?你在哪里见到过或使用过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指出: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
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计算器,并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揭示课题: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
二、教学新课1.认识计算器。
出示计算器挂图,谈话:学习用计算器计算,首先要认识计算器。
请同学们看这里的挂图,谁来指一指计算器上的界面一般可以分为哪两个区域?明确:计算器的界面一般可以分为显示区和键盘区两个区域,显示区主要用来显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键盘区的这些按键主要是计算时操作用的。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计算器,先在计算器上指一指显示屏和键盘的位置,再对照图中指示找一找这些键,并试着按一按,与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反馈,让学生指一指自己计算器上的开机键、关机键,数字键和功能键,并适当演示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消除键等的使用方法。
(如果有学生用的是科学计算器,也要让他们找一找相应的按键。
)指出:虽然每个同学手中的计算器型号各不相同,键盘的布局也可能不一样,但各种计算器最基本的功能都是计算,只不过有的功能多一些,有的功能少一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练习 第四单元

4. 一枚1元的硬币重6克。照这样计算,一亿枚1元的硬币重多少克?你能填写下
表吗?
枚数
1 100 10000
1000000
100000000
质量/克
6 600 60000
6000000
600000000
想一想,如果用载重为4吨的卡车来运这一亿枚硬币,那么至少需要多少辆卡 车?(6分)
600000000克=600000千克=600吨 600÷4=150(辆)
1. 算筹和( ③ )是我国古代人民的计算工具。
① 石子
② 筷子
2. ( ② )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
① 电脑
② 计算器
3.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最简便?
(1) (38675-18730)÷5( ③ )
(2) 0×7( ① )
(3) 40+31+9( ② )
(4) 17248÷11-218( ③ )
的结果。
(1) 9×9= 81
(2) 9999×2= 19998
99×99= 9801
9999×3= 29997
999×999= 998001
9999×4= 39996
9999×9999= 99980001
9999×5= 49995
99999×99999= 9999800001
9999×6= 59994
3. 一道题算完后只需按( AC )键,就可以进行另一道题的计算了。
4. (1) 818+699
(2) 62595÷321
818 818 699 1517
62595 62595
321 195
5. (1) 用计算器算一算,填一填。
432 88992 89492 268476 864 266976 266476
江宁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用计算器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用计算器计算》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计算器,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使用计算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耐心地进行指导。
此外,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难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计算器。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手操作。
2.设计好不同难度的任务,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PPT、教学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56乘以7等于多少?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工具,可以快速解决这类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开机、关机、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于键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的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并进行一些基本的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他们对计算器也不陌生,但可能对一些计算器的高级功能还不是非常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复杂的计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在计算器上进行各种计算。
2.让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在计算器上进行各种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够进行一些复杂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使用。
2.准备一些实际的计算题目,用于课堂上学生的练习。
3.准备一些关于计算器使用的资料,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计算器计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器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计算器的高级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器的使用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器使用方法进行计算,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2020年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1)(含答案)

拓展训练2020年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4.1 用计算器计算(1)1.用计算器计算。
(1)夺红旗。
(2) 7763+1529= 4001- 3429= 59×1365= 18095÷235=259×56 -1300= 144×(391÷23)= 2015×(2014-1997)=2.2019年“五一”假期某景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6045人。
请你计算一下,2019年“五一”三天假期该景区共接待游客多少人?门票收入多少元?门票125元/人3.下面是四年级两个班各5名选手的跳绳情况:(单位:下)(1)班:102 112 98 134 124(2)班:135 96 105 127 132(1)分别求出两个班选手平均每人跳绳的下数。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4.(易错题)利用方格中的数,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不同的算式。
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并用计算器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
(1)先算它们的结果:61+75+29= 18+53+94= 68+73+24=(2)再算它们的结果:618+753+294=(3)我也可以写这样的算式:( )( )( )( )5.小宇的计算器上的数字键“6”坏了,请你帮小宇用他的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3420×36= 5292÷9÷6=我是这样算的:第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1)1.(1)5544 2463 3 758 11370 1805(2)9292 572 80535 77 13204 2448 34255 2.36045×3=108135(人)108135×125=13516875(元)答:2019年“五一”三天假期该景区共接待游客108135人,门票收入13516875元。
3.(1) (102 +112 +98 +134 +124)÷5=114(下)(135+96+105+127+132)÷5=119(下)答:(1)班选手平均每人跳绳114下,(2)班选手平均每人跳绳119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用计算器计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审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计算器上的按键及功能。
2. 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3. 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演示,引发学生兴趣。
- 学生分享自己使用计算器的经验,为新课做铺垫。
2. 学习新课- 认识计算器上的按键及功能,学习开机、关机、清屏等基本操作。
- 学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掌握运算顺序。
-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计算器。
3. 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基本的四则运算题目,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 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求解。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计算器的好处,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
- 强调计算器只是辅助工具,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审题能力更为重要。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用计算器完成以下题目:- 23 58 =- 92 - 36 =- 56 × 7 =- 144 ÷ 12 =2.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计算器解决以下问题:- 小明家买了3斤苹果,每斤8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妈妈买了4斤香蕉,每斤6元,给了售货员5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避免过度依赖。
同时,要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灵活运用计算器。
在课后作业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计算器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并避免过度依赖计算器。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学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家庭条件和个人习惯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计算器,对于计算器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学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教学难点:计算器的操作技巧,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数学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计算器的使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计算器。
2.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PPT、教案、作业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去超市购物,需要计算总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用计算器计算。
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计算器,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各个功能键,如数字键、加减乘除键、等于键等,并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觉得 用计算器计算
218+493=711
有什么优点?
2191×35=76685
3363÷57=59
2800-1798=1002
6848-579+386=6655
816÷68×274996 )
29×42=( 1218 )
10+20=( 30 )
457÷46=(9……43 )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
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人们使用计算器?
你了解计算器吗?
显示器 键盘
你会使用计算器吗? 30×18= 540 41600÷128= 325 765+469-296= 938 1234578×2×9= 22222404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438+2576=4014
625÷25=25 3028-2965=63
人的智慧才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 ——培根
有一个旧的计算器, 按键“6”坏掉了, 要算490×16可以怎么办?
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 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时,通常编 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 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 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 巨大的作用。
①142857×1= 142857 ②142857×2= 285714 ③142857×3= 428571 ④142857×4= 571428 ⑤142857×5= 714285 ⑥142857×6= 857142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 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 千余年。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 “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机,这种袖 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000万亿次, 过去需要几万次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17×25×4=( 1700 )
56÷8=( 7 )
87369×12×0=( 0 )
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在方框里填数。
105
8820
1200
100
180 9700
• 绕地球一周航海旅行,如果每天航行450千 米,大约需要89天才能完成航行。绕地球 一周大约需要航行多少千米?
先算出前面四道题的得数,找到规律后 直接写出后面两道题的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