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教案3

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1、对原子结构有个基本的认识。
2、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法,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得出结论。
多考虑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最新认识成果。
3、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课堂导入):1. 把49gH2SO4配成2L稀H2SO4,稀H2SO4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2. 在200mL稀盐酸中溶有0.73g氯化氢气体,求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3. 在标准状况下,11.2LNH3溶于水,配成400mL溶液,此氨水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2、出示本堂课教学目标:见上3、重点、难点化解(探求新知、质疑导学、课堂反馈):4、系统归纳:5、练习巩固(课堂作业):四、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思考]在199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ɑ粒子(质量为氢原子的4倍,带2个单位正电荷),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
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四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能让大多数ɑ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ɑ粒子发生偏转,被笔直地弹回。
根椐以上实验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
试写出其中的三点:(1);(2);(3);2、家庭作业:略五、其他资料(附板书设计):表一表二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讲解图的含义)[科技博览]六、下堂课学生课前准备要求:略。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3.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2.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三、教学难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阅读法、讨论归纳法、讲练结合法等[引入] 原子的概念[设问] 原子是如何诞生的?[指导阅读]课本P4页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少量的He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思考与交流]有谁知道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指导阅读课本后回答]氢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氦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1.公元前4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观点:把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原子。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4.卢瑟福原子模型5.波尔原子模型6.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回忆复习] 原子的组成结构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复习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人教版选修三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罗田一中余金安授课班级:高二(13)班【知识与技能】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将会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知道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α粒子散射实验的探究过程,你将会初步学会“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途径和建立模型研究微观结构的方法。
2、通过学习化学史和化学哲学思想,你将会学会信息处理的方法,并通过思考、合作与交流,理性认识原子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这节课感知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的差异,你会建立基本的物质观、微粒观和原子观。
2、通过科学探究和科学建模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你将会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求实、不断突破的思想。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4、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古代庄子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特点建立物质观、微粒观、原子观;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并认识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特点[新课引入]播放PPT两个和尚的对话,创设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化学情景。
[思考与交流]活动一1、聆听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对话,他们的对话中包含哪些观点?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投影]观看视频,了解西方从德国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到道尔顿,再到汤姆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活动二1、分小组活动:猜想原子的可能结构活动要求:以小组进行讨论活动,猜想原子内部带正电荷的物质和电子是如何分布的。
用红点表示带正电荷的物质,用黑点表示电子。
在画板上画出你们心目中认为的原子结构图形。
[点评]对学生画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做出点评,引导学生找出可能的原子模型。
[投影]观看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和过程,并根据你的猜想推理可能的实验现象;[讲]讲解用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的原理。
[投影]观看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分析是否与你预想的结果一样?[讲]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原子模型[讨论归纳]原子结构的特点:(1)原子核在原子中央,电子在原子核外分散;(2)原子核体积小,聚集了原子主要的质量;(3)电子质量小,绕核作高速运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案 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出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师:同学们,决定这千变万化世界最基本的微粒是什么呢?生:原子师:对,现在我们一起回答有关原子的几个小问题。
回忆:1.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2. 原子能否再分呢?原子如何构成?3. 原子核的构成如何?4. 质子、中子、电子的特点如何?【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师:这节课的内容有三部分:1、原子的诞生2、能层与能级3、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一原子的诞生师:现在在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目前我们已发现90多种天然元素,请问它们是怎么诞生的?生:氢、氦原子通过核聚变逐步熔合而成。
【小结】宇宙大爆炸促使氢、氦原子合成其它原子!师:这些原子的结构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几代科学家的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吏。
【展示】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1805年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1904年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1、什么是能层?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 、、、容纳最多电子数2 8 1832 5、、、、、、、、、【小结】: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 》教案设计

构造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3、能力目标4、:能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3、情感目标:4、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重点难点】构造原理,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书写【教学方法】自学探究与启发讨论【教学过程】一、复习1、原子核外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多少?2、各能层有多少个能级?如何排列?3、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多少?有何规律?二、新授——构造原理1、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举例〗H原子:1s1;C原子:1s22s22p2;〖学生活动〗根据已有知识,写出1-18号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 第1周期 H :1s 1;He :1s 2;第2周期 Li :1s 22s 1;Be :1s 22s 2;B :1s 22s 22p 1;C :1s 22s 22p 2;N :1s 22s 22p 3; O :1s 22s 22p 4;F :1s 22s 22p 5;Ne :1s 22s 22p 6;第3周期 Na :1s 22s 22p 63s 1;Mg :1s 22s 22p 63s 2;Al :1s 22s 22p 63s 23p 1;Si :1s 22s 22p 63s 23p 2; P :1s 22s 22p 63s 23p 3;S :1s 22s 22p 63s 23p 4;Cl :1s 22s 22p 63s 23p 5;Ar :1s 22s 22p 63s 23p 6;〖小结〗核外电子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层、能级上 2、构造原理〖提问〗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和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就可以得出各种原子的电子排布呢?〖探究〗根据已有知识,试写出K 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猜想一:1s 22s 22p 63s 23p 63d 1;猜想二: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分析〗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一式,但按初中已有知识,应为二式。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 1.1《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4)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5)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美丽的四季交替,激发学生对世界本源的好奇心,从而引入原子的诞生——宇宙大爆炸理论。
(2)通过简介原子理论发展的科学史,让学生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并复习已学的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引出问题: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
(3)基于以往的电子层的知识,通过楼房、楼梯的形象类比,帮助学生建构起能层和能级的概念。
(4)根据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不是2,8,9;而是2,8,8,1;进行设疑激趣,引出构造原理。
(5)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理解能层和能级的相关概念,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3)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教学难点:(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三、教学过程结合前面的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总体包括四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导入】带领同学们以化学学习者的角度去欣赏四季的美景。
目的是以美丽的图片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内容: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电子;2. 掌握原子的结构模型,包括量子力学模型和玻尔模型;3. 理解原子的各种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等。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原子的结构模型;3. 原子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带正电荷,质量为1;- 中子位于原子核中,不带电,质量为1;- 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层轨道上,带负电荷,质量极小,约为质子、中子的1/1836。
2. 原子的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电子围绕核外层轨道运动,各层轨道能量不同,电子在吸收或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 量子力学模型:根据波动粒子二象性,用波函数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可能分布情况,电子的位置不确定,只有一定的概率存在于某个区域。
3. 原子的性质- 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原子量: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计算中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通过图示、实验等形式展示原子的结构;2.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模型;3. 提问、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结构模型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基础知识。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知识点;3. 独立思考,总结学习体会。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教学内容:1. 原子的发现历程2. 原子结构的组成3. 原子核的组成4.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5. 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2. 掌握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理解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4. 熟练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组成2.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3.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2. 原子质量数和电荷数的计算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等学习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二、讲解原子结构的组成(10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2. 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探讨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三、实验操作(15分钟)让学生进行原子结构实验,观察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10分钟)1. 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的定义2. 讲解如何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五、课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检测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整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云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教学目标】
了解电子云、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重点难点】
电子云、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教学过程】
一、引言:
01.20世纪初,丹麦科学家玻尔把原子类比为太阳系,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认为核外电子像行星绕着太阳运行那样绕着原子核运动,玻尔还因此于191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然而在后来的十年里,玻尔的行星模型却被彻底否定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02.那是因为电子是一种质量极小的微观粒子,电子在核外的运动速度又接近光速,因此电子的运动和光一样,具有波粒二相性。
此时,不可能像描述宏观物体那样,确定一定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何处。
而只能用统计的方法,确定它在原子中某一区域内出现的概率。
03.就以最简单的原子氢原子为例,这种概率统计的结果如何?有
何规律?
二、指导阅读:
01.假想给电子拍照,然后把照片叠加在一起得到电子云图像(右图)。
02.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即为电子云轮廓图,该
轮廓图即为原子轨道。
03.s能级的原子轨道和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分别如下,由此可见:s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球形的,p电子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每个p能级的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
三、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图:
01.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你已经了解了哪几个方面?
02.写出原子序数为3-10的电子排布式,到此,你能解释下列电子排布图吗?
03.阅读:泡利原理、洪特规则、电子自旋。
四、小结:
01.描述电子运动状态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02.构造原理解决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其余问题靠什么解决的?
03.可见,学习原子结构的方法如何?
五、课后作业:
01.图1和图2分别表示1s电子的概率分布和原子轨道。
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图1中的每个小黑点表示1个电子
B.图2表示1s电子只能在球体内出现
C.图2表明1s轨道呈圆形,有无数对称轴
D.图1中的小黑点表示某一时刻,电子在核外所处的位置
02.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该能级原子轨道数的二倍,其理论依据是()A.构造原理B.泡利原理 C.洪特规则 D.能量最低原理
03.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时,总是()A.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B.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
C.自由配对,优先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D.自由配对,优先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
04.基态原子的4s能级中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共有()A.1种 B.2种C.3种 D.8种
0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基态硅原子的是()
A B C D
06.人们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自旋方向相反的2个电子,称为“电子对”;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称为“未成对电子”。
以下有关主族元素原子的“未成对电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一定含有“未成对电子”
B.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一定不含“未成对电子”
C.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可能含有“未成对电子”
D.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可能不含“未成对电子”
07.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转变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 B.碳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
C.碳原子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 D.碳原子要向外界环境释放能量
08.下列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外的电子象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故称电子云
B.s能级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处在该轨道上的电子只能在球壳内运动
C.p能级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随着能层的增加,p能级原子轨道也在增多
D.与s电子原子轨道相同,p电子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随能层的增大而增大
09.已知锰的核电荷数为25,以下是一些同学绘制的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的电子排布图,其中最能准确表示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是()
A B C D
10.若某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d15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元素基态原子中共有3个电子B.该元素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
C.该元素原子最外层共有3个电子 D.该元素原子M能层共有8个电子
11.以下能级符号不正确的是()A.3s B.3p C.3d D.3f
12.下列关于氢原子电子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的多少,黑点密度大,电子数目大
B.黑点密度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C.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D.电子云图是对运动无规律性的描述
13.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1,3s23p1和2s22p4,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A.X3YZ3B.X2YZ2C.XYZ2D.XYZ3
14.第三能层含有的轨道数为()A.3 B.5 C.7 D.9
15.在下列所示的微粒中,氧化性最强的是()A.1s22s22p2B.1s22s22p5 C.1s22s22p63s1 D.1s22s22p6
16.下列能级轨道数为3的是()A.s能级B.p能级 C.d 能级 D.f能级
17.下列关于能层与能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B.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能层序数
C.同是s能级,在不同的能层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不相同的
D.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同。
18.4p能级只填充一半电子的原子,其原子序数是()A.15 B.33 C.35 D.51
19.下列原子各电子层中电子数不合理的是()A.21Sc:K(2) L(8) M(8) N(3) B.24Cr:K(2) L(8) M(13) N(1)
C.32Ge:K(2) L(8) M(18) N(4) D.29Cu:K(2) L(8) M(18) N(1)
20.化合物YX2、ZX2中,X、Y、Z的核电荷数小于18;X原子最外能层的p能级中有一个轨道充填了2个电子,Y原子的最外层中p能级的电子数等于前一能层电子总数,且X和Y具有相同的电子层;Z与X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
回答下列问题:
⑴X的电子排布式为,Y的轨道表示式为;
⑵ZX2的分子式是,YX2电子式是;
⑶Y与Z形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该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种类是。
21.下面是s能级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试回答问题:
⑴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形,每个s能级有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形,每个p能级有个原子轨道。
⑵s电子原子轨道、p电子原子轨道的
半径与有关,其关系是。
22.下图是N、O、F三种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如有需要,可以利用本练习中出现过的信息)。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N、O、F形成氢化物的分子组成,与上述基态原子内的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⑵画出C原子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
⑶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对基态C原子形成CH4分子的微观过程提出合理的猜想。
附部分参考答案:
20.⑴1s22s22p4⑵SO2⑶CS2极性键
21.⑴球形 1 纺锤 3 ⑵与能层序数n有关。
能层序数n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22.⑴1个氢化物分子中的H原子数目等于其对应的基态原子中的未成对电子数
⑵
⑶基态C原子有1个2s电子激发到p轨道,形成4个未成对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