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表
电力行业智能电网优化管理方案

电力行业智能电网优化管理方案第一章智能电网概述 (2)1.1 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点 (3)1.1.1 定义 (3)1.1.2 特点 (3)1.2 智能电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3)1.2.1 发展历程 (3)1.2.2 发展趋势 (4)第二章智能电网技术架构 (4)2.1 智能电网的技术层次 (4)2.1.1 基础设施层 (4)2.1.2 信息通信层 (4)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 (4)2.1.4 决策与应用层 (4)2.2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5)2.2.1 分布式发电技术 (5)2.2.2 电力电子技术 (5)2.2.3 信息通信技术 (5)2.2.4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5)2.2.5 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 (5)第三章电力系统优化管理 (5)3.1 电力系统优化管理的意义 (5)3.2 电力系统优化管理的方法 (6)3.3 电力系统优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6)第四章电力市场与智能电网 (7)4.1 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 (7)4.2 电力市场与智能电网的关系 (7)4.3 电力市场优化管理策略 (7)第五章智能电网调度与控制 (8)5.1 智能电网调度系统 (8)5.2 智能电网控制系统 (8)5.3 调度与控制策略优化 (8)第六章电力设备优化管理 (9)6.1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 (9)6.1.1 状态监测技术概述 (9)6.1.2 监测手段及设备 (9)6.1.3 状态诊断方法 (9)6.2 电力设备故障预测与处理 (9)6.2.1 故障预测方法 (9)6.2.2 故障处理流程 (10)6.2.3 故障处理措施 (10)6.3 电力设备维护与优化 (10)6.3.1 维护策略 (10)6.3.2 维护实施 (10)6.3.3 优化措施 (10)第七章电力需求侧管理 (11)7.1 电力需求侧响应 (11)7.2 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 (11)7.3 电力需求侧优化配置 (11)第八章电力网络安全与防护 (12)8.1 电力网络安全风险 (12)8.1.1 概述 (12)8.1.2 具体风险分析 (12)8.2 电力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3)8.2.1 防火墙技术 (13)8.2.2 入侵检测系统 (13)8.2.3 加密技术 (13)8.2.4 安全审计 (13)8.3 电力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13)8.3.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13)8.3.2 定期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13)8.3.3 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3)8.3.4 建立应急预案 (13)8.3.5 加强人员培训 (14)第九章智能电网与新能源 (14)9.1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 (14)9.2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的融合 (14)9.3 新能源优化管理策略 (15)第十章智能电网优化管理实施与评价 (15)10.1 智能电网优化管理实施方案 (15)10.1.1 目标设定 (15)10.1.2 实施步骤 (15)10.1.3 实施保障 (16)10.2 智能电网优化管理效果评价 (16)10.2.1 评价体系 (16)10.2.2 评价方法 (16)10.3 智能电网优化管理持续改进策略 (16)10.3.1 技术创新 (16)10.3.2 管理优化 (17)10.3.3 人员素质提升 (17)10.3.4 政策支持 (17)10.3.5 社会合作 (17)第一章智能电网概述1.1 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点智能电网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力系统技术,是在传统电网基础上,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实现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服务等方面智能化的一种新型电网。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

智能电网安全防护技术
01
02
03
安全防护技术概述
介绍智能电网面临的安全 威胁和挑战,以及安全防 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安全防护体系
详细描述智能电网安全防 护体系的构建原则、基本 架构和关键技术。
安全防护应用案例
分析智能电网安全防护在 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案例及 效果。
04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实施 与监督
信息处理与安全防护
03
分析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中的数据处理和安全防护技术。
智能电网调度与控制技术
调度与控制技术概述
介绍智能电网调度与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技术 组成。
调度与控制算法
阐述智能电网调度与控制算法的设计原理、实现过程和优化方法 。
调度与控制系统架构
详细描述智能电网调度与控制系统的架构,包括数据采集、数据 处理、控制策略和执行机构。
坚强智能电网定义
• 坚强智能电网是指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先进的传感量测技术 、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 ,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化电 网。
坚强智能电网的特点
坚强智能电网具有以下特点
坚强可靠: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确保电力系统 的安全稳定运行。
试点工程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企业,开展试点工程, 探索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总结评估
对试点工程进行总结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实施方 案。
监督与评估机制
制定监督评估指标
定期检查
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评估指标体系,涵盖 技术标准体系的各个方面,确保实施效果 。
定期对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 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IEC61970、61968标准及应用

基于标准的平台系统构建
标准化 维护整体模型和数据的正确性 ——核心:对象层级、关联、属性的正确性
系统A
系统B
系统A
系统B
系统F
系统C
系统F
平台
系统C
系统E
系统D
系统E
系统D
平台构建基础
达成共识的信息模型:CIM 或 ECIM 提供符合标准的组件接口 对象标识规范化,建立与平台相关系统的交叉映射
OMG
IEC 61970、61968标准体系 ——组件接口规范
IEC 61970 CIS 通用服务-基本服务
IEC 619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1968标准体系 ——组件接口规范
GDA接口 资源查询接口
GDA Resource Query GDA Filtered Query
更新接口
GDA Update Interface
主标识(Master Resource Identifier) MRID与URI的关系?
对同一个对象而言,只有一个MRID,但在不同系统中建立该对象 对应的信息对象时,可以有多个URI——不同视图下的标识可以不 同
对象标识标准化的基础
信息模型标准化 集中的标识分配(不易实现)
各个功能/子功能从其它功能/子功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各个功能/子功能对外提供自己产生的信息 各个功能/子功能协同完成共同的功能 各个功能/子功能之间以标准的方式进行互操作 互操作:正确地交换数据和正确地使用所交换的数据
要保证信息安全
逐步实现这个愿景
智能电网技术考试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1.智能电网将使人们的生活〔 A 〕。
A.更便捷、更低碳、更经济 B. 更便捷、更舒适、更经济C.更舒适、更低碳、更经济 D. 更便捷、更舒适、更低碳2.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框架可以简要概括为〔A 〕。
A.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内涵和六个环节B.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环节和六个内涵C.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环节和六个内涵D.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内涵和六个环节3.电能质量检测和治理装置是〔 B 〕技术领域关键设备研制内容。
A.发电B. 配电C. 用电D. 调度4.智能发电主要涉及〔 C 〕等技术领域。
A.可再生能源,能源,大容量储能应用B.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C.常规能源,清洁能源,大容量储能应用D.能源,清洁能源,大容量储能应用5.上风向风机的特点是〔 B 〕。
A.风电机组的转速随着风速的变化而变化B.必需安装调向装置来保持风机始终对准风向C.风速变化时,风电机组的转速几乎保持恒定D.风电机组无需调向装置,能够自动对准风向6.电化学储能分类中的液流电池的特点是〔 B 〕。
A.技术成熟,本钱低;寿命短,存在环保问题B.寿命长,可深度放电,便于组合,环保性能好;储能密度稍低C.比能量与比功率高;高温条件、运行安全问题有待改进D.比能量高,循环特性好;成组寿命有待提高,安全问题有待改进7.柔性沟通输电技术是在传统沟通输电的根底上,将〔 A 〕与〔〕相结合。
A.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掌握技术B.输电技术,现代掌握技术C.电力电子技术,输电技术D.输电技术,掌握潮流8.柔性沟通输电装置种类较多,承受不同的电力电子器件,以不同的方式与电网连接,掌握方式不同,功能也各具特点。
其中静止无功补偿器〔SVC〕的掌握方式为〔A 〕。
A.触发相位掌握B. 脉冲宽度调制C. 快速投切D. 慢速投切9.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中,〔C〕的各类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装置负责采集状态监测数据,上传至省网侧状态监测数据库,供PMS 高级应用模块及其他应用系统使用。
《物联网导论》第11章-物联网应用案例-智能电网

, 需要建设坚强的输电网,并强调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关于智能电网性能的描述,三方基
观
点相近,建设经济、环保、安全、高效的新型电网,是中美以欧特发高压展电智网能为电骨网干的网共架同、追各级求电。
网协调
中国国
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
家电网
发特展的征坚,强包网含架电为力基系础统,的以发通电信、信输息电平、台变
物联网应用案例- 智能电网
01 智能电网概述
传统能源日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是 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各种低碳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主要集中在可再生 能源发电和终端用户方面,使传统电网的发电 侧和用户侧特性发生了重大改变,并给输、配 电网的发展和安全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智能电网的概念应运而 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世界 电力工业的共同发展趋势。
通用信息模型和基于物联网的通信框架
FSGIM
Data elements Data type
Data associations Semantic checks Data optionality
Information model
Application layer
Transport layer
Network layer
为了在工业设备中实施FSGIM,需要设计骨干和无线网络的协议。
通用信息模型和基于物联网的通信框架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工业以太网技术已被广泛部署并促进了工厂控制和企业网络的融合,因此使用工业以太网技术。 工业以太网的示例包括PROFINET,EtherCAT,以太网Powerlink,RAPIEnet和EPA。能源决策者可 以通过访问制造应用程序级别的关键性能指标和数据分析来得到实时信息,且可以实时监控和调整 工业过程,以提高生产灵活性。 由于使用IEEE 802.15.4标准的无线电收发器无处不在,且许多最近开发的工业无线电栈是基于 IEEE 802.15.4的,如ISA100.11a,WirelessHART和WIA-PA。因此对于现场网络,使用无线电技术 IEEE 802.15.4标准。 网络层 对于工厂控制而言,透明的端到端通信,大型寻址空间,自动寻址方法,更高效的路由协议,增 强的移动功能以及自主网络形成和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IP网络处于IPv4向IPv6的过渡阶段, 因此工厂控制网络将迁移到IPv6,并且企业内部网和Internet将相互集成。 除了IPv6过渡和不同网络的集成之外,支持IP的无线现场网络的出现是另一个重要趋势。与现有 的有线解决方案相比,使用基于IP的无线技术为工业能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优势。这些技术 可以更轻松地访问与流程本身和流程中使用设备的更多的相关信息。 轻量级IP堆栈和基于IPv6的通信协议使得在无线现场网络中实现IP通信成为可能。6LoWPAN是 IPv6 和 IEEE 802.15.4 之 间 的 适 配 器 层 。 它 用 于 低 功 耗 和 有 损 网 络 ( Low-power and Lossy Networks ,LLNs),其中用于互连节点的链路是IEEE 802.15.4链路。6LoWPAN甚至可以应用于非常 小的设备,包括具有有限处理能力的低功率设备,允许它们参与物联网。在这项工作中,能源管理 器,负载和发电系统位于工业设备中,并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连接。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

VS
改进措施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标准体系 ,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04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在 各领域的应用
电力工业领域
智能电网规划与设计
制定智能电网的规划、设计标准和规范,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 和经济运行。
智能电网设备与装备
制定智能电网设备与装备的技术标准,提高设备的互操作性和兼容 性。
监督机制与措施
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确保标准体系的执行和落实。
监督措施
定期开展标准体系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标准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
评价方法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标准 体系进行评价,包括指标体系、权重分 配、评价方法等。
智能家居标准
制定智能家居的标准和规范,提升家居生活的便 利性和舒适性。
3
建筑信息模型(BIM)标准
制定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标准和规范,实现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
05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发 展展望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 的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跟踪国际技术发展趋势
密切关注国际坚强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和 优化国内技术标准,确保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
完善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涵盖各个领域和 环节,形成完整、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坚强智能电网技术人才的 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 业和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智能电网全介绍

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目录[隐藏]∙• 基本简介∙• 历史发展∙• 智能目标∙• 主要特征∙• 通信技术∙• 量测技术∙• 设备技术∙• 控制技术∙• 支持技术∙• 参考资料智能电网-基本简介智能电网结构示意图智能电网概念的发展有3个里程碑:第一个就是2006年,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
IBM的智能电网主要是解决电网安全运行、提高可靠性,从其在中国发布的《建设智能电网创新运营管理-中国电力发展的新思路》白皮书可以看出,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传感器连接资产和设备提高数字化程度;二是数据的整合体系和数据的收集体系;三是进行分析的能力,即依据已经掌握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优化运行和管理。
该方案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通过对电力生产、输送、零售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管理,为相关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及可靠性、降低成本描绘了一个蓝图。
是IBM一个市场推广策略。
第二个是奥巴马上任后提出的能源计划,除了以公布的计划,美国还将着重集中对每年要耗费1200亿美元的电路损耗和故障维修的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建立美国横跨四个时区的统一电网;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最大限度发挥美国国家电网的价值和效率,将逐步实现美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统一入网管理;全面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
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智能电网有三个目的,一个是由于美国电网设备比较落后,急需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电网运营的可靠性;二是通过智能电网建设将美国拉出金融危机的泥潭;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智能电网的高级量测体系结构

智能电网的高级量测体系结构智能电网的高级量测体系结构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通过集成先进的测量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了电网的智能化管理。
以下是关于智能电网高级量测体系结构的详细分析。
一、智能电网高级量测体系结构概述智能电网的高级量测体系结构(AMI,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是一套集成了智能电表、通信网络和数据管理系统的系统。
它不仅能够实现电能的精确计量,还能提供实时的用电数据,为电网的运行和维护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1.1 智能电表智能电表是高级量测体系结构的核心,与传统电表相比,它具有双向通信能力,能够实时地将用电数据发送给电网运营商,同时也能接收来自电网的控制信号。
1.2 通信网络通信网络是连接智能电表和数据管理系统的纽带。
它采用多种通信技术,如无线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等,确保数据的实时传输和高可靠性。
1.3 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是高级量测体系结构的大脑,它负责收集、存储和分析智能电表上传的数据,为电网的运行和维护提供决策支持。
二、智能电网高级量测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智能电网的高级量测体系结构涉及多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共同支撑着系统的高效运行。
2.1 智能电表技术智能电表技术包括高精度计量技术、低功耗设计、安全认证机制等。
这些技术确保了电表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2.2 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的基础。
它包括无线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等,这些技术各有优势,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通信方式。
2.3 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
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快速响应电网的运行需求,为电网的优化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2.4 安全技术安全技术是保障智能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它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智能电网的安全防护体系。
三、智能电网高级量测体系结构的实现与应用智能电网高级量测体系结构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硬件部署、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多个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NDW 3
发电
10.
常规电源网源协调
ZNDW 3.1
1.
常规电源网源协调技术条件标准系列
已有
11.
2.
常规电源网源协调试验标准系列
已有
12.
3.
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技术规疋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
13.
4.
新能源发电并网特性测试标准系列
部分在制定,部分待制定
14.
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并网
36.
柔性交流输电
ZNDW 4.3
14.
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导则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37.
15.
柔性交流输电设计建设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38.
16.
柔性交流输电运行控制标准系列
待制定
总序号
技术领域分类
技术领域
分类编号
序 号
标准系列名称
目前状态
39.
17.
柔性交流输电试验标准系列
待制定
40.
18.
柔性交流输电设备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41.
线路状态与运行 环境监测
ZNDW 4.4
19.
线路状态与运行环境监测系统建设标准系列
待制定
42.
20.
线路状态与运行环境监测系统运行管理标准系列
待制定
43.
21.
线路状态与运行环境监测系统评估流程标准系列
待制定
44.
22.
总序号
技术领域分类
技术领域
分类编号
序 号
标准系列名称
目前状态
列
分待制定
57.
变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ZNDW 5.3
10.
变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功能规范标准系列
待制定
58.
11.
变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算法技术标准系列
待制定
ZNDW6
配电
59.
配电自动化
ZNDW 6.1
1.
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标准系列
线路状态与运行环境监测系统状态检修功能规范标 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45.
23.
线路状态与运行环境监测设备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
46.
输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ZNDW 4.5
24.
输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功能规范标准系列
待制定
47.
25.
输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算法技术标准系列
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表
总序号
技术领域分类
技术领域
分类编号
序 号
标准系列名称
目前状态
ZNDW1
基础与通用
1.
术语与方法学
ZNDW 1.1
1.
智能电网的术语与方法学
待制定
2.
2.
电力关键设备和系统的功能安全要求
待制定
3.
3.
通信网安全防护技术导则标准系列
待制定
4.
安全
ZNDW 1.2
4.
信息系统与设备安全技术标准系列
已有
60.
2.
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标准系列
部分在制定、部分待制定
61.
3.
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控制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62.
4.
配电自动化系统检测试验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63.
5.
配电自动化设备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64.
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并网
ZNDW 6.2
用电
74.
双向互动服务
待制定
总序号
技术领域分类
技术领域
分类编号
序 号
标准系列名称
目前状态
19.
10.
大容量储能电站并网运行控制标准系列
待制定
20.
11.
大容量储能电站能量转换系统技术规氾标准系列
待制定
21.
12.
大容量储能电站监控系统功能规范标准系列
待制定
22.
13.
并网型大容量储能设备标准系列
待制定
ZNDW4
输电
23.
ZNDW 3.2
5.
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控制标准系列
待制定
15.
6.
新能源发电监控系统功能规范标准系列
待制定
16.
7.
新能源发电并网设备标准系列
待制定
17.
+朮且心坛台匕N?址卄IW1
ZNDW 3.3
8.
大容量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标准系列
待制定
18.
人容量储冃匕系统并网
9.
大容量储能电站并网特性测试标准系列
待制定
ZNDW5
变电
48.
智能变电站
ZNDW 5.1
1.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已有
49.
2.
智能变电站建设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50.
3.
智能变电站运行控制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51.
4.
智能变电站设备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52.
变电设备状态与运行 环境监测
ZNDW 5.2
5.
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评估和检修系统建设标准系列「
待制定
53.
6.
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评估和检修系统运行管理标准系 列
待制定
54.
7.
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评估和检修系统评估流程标准系 列
待制定
55.
8.
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评估和检修系统状态检修功能规 范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56.
9.
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评估和检修系统监测设备标准系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5.
5.
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6.
6.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系列
已有
7.
电能质里
ZNDW 1.3
7.
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量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ZNDW2
规划设计
8.
智能电网规划设计
ZNDW 2.1
1.
智能输电网规划设计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9.
2.
智能配电网规划设计标准系列
6.
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标准系列
待制定
65.
7.
分布式电源及微网并网系统设计规范标准系列
待制定
66.
8.
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接入配电网特性测试验收标准 系列
待制定
67.
9.
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接入配电网运行控制标准系列
待制定
68.
10.
分布式电源并网设备标准系列
待制定
69.
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
特咼压输电
ZNDW 4.1
1.
特高压交流设计标准系列
已有
24.
2.
特高压交流系统设备及试验标准系列
已有
25.
3.
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标准系列
已有
26.
4.
特高压交流工程运行维护标准系列
已有
27.
5.
特高压直流设计标准系列
已有
28.
6.
特高压直流系统设备及试验标准系列
已有
29.
7.
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标准系列
已有
30.
8.
特高压直流工程运行维护标准系列
已有
31.
柔性直流输电
ZNDW 4.2
9.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导则标准系列
待制定
32.
10.
柔性直流输电设计建设标准系列
待制定
33.
11.
柔性直流输电运行控制标准系列
待制定
34.
12.
柔性直流输电试验标准系列
待制定
35.
13.
柔性直流输电设备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ZNDW 6.3
11.
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标准系列
待制定
70.
12.
分布式储能系统并网系统设计规范标准系列
待制定
71.
13.
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特性测试验收标准系列
待制定
72.
14.
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运行控制标准系列
待制定
73.
15.
分布式储能系统并网设备标准系列
待制定
ZNDW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