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学与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学科,它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重点不同,更加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源和潜能的发展。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提供以下启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源。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以问题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扰,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资源。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点、强项和潜能,通过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积极资源,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成长的动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出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自信心和乐观情绪。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个人主观感受到的幸福程度,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理解和满足感,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尊和自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幸福的内涵,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正的幸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
心理弹性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能够保持心理稳定和适应力。
高校学生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等。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复原力和成长可能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应激反应和应对策略,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志向和激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也对社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注重学生的积极资源、关注心理需求和幸福感、培养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以及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积极心理学强调乐观情绪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而乐观情绪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增强抗压能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乐观情绪,教导他们如何看到事物的积极一面,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情感。
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优势和特长。
大学生正是在探索自我、发掘潜能的阶段,因此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心理健康测评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树立自信心。
学校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减少心理压力。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教导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心理学还认为,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如善良、正直、宽容、感恩等都是积极的心理品质,它们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内心的平和与欢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导他们如何去善待他人、如何去感恩生活,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多启示。
它不仅强调个体的优势和特长,还注重乐观情绪、积极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观念,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希望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3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的建议:
1. 了解心理健康:学生们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包括常见的
心理健康问题和应对策略。
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
行为,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挑战。
2. 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睡眠、饮食和运
动习惯,以及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时间。
这些习惯可以帮助学生们保持
身心健康,减少焦虑和压力。
3. 寻求支持:学生们应该学会寻求支持,包括与朋友、家人或专业心
理咨询师交流。
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问题,并获得支持和建议。
4. 培养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应对压力和焦虑的重要技能。
学生们可
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练习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5. 建立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支持系统,分享感受
和经验,并获得他人的建议和支持。
6. 接受自己:学生们应该学会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这
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减少自我批评和焦虑。
7.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学生们感到自己无法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应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学生们识别和
应对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治疗方案。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提供
相应的课程和资源,帮助学生们建立积极的心理素质,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年轻化、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包括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各种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挑战。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他们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其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全面发展和成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2.分析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4.评估实践效果,验证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探讨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以上目的的实现,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点、长处和积极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Vo . No 15 .1
J u n l f Hih r d c t n o r a o g e E u ai Ma a e n o n g me t
Jn 0 l a .2 1
积极 心理 学 与高 校心 理健 康 教育
UR L : ht : / w. n i n t c / ea l3 1 7 G 2 1 01 5 1 4 . 1 hm l t / ww c k . e/k ms d t i 2. 7 4. 4. 0 1 0 . 0 2 0 5. t p / DO I C : NKI 3 — 1 7 / 2 1 1 5. 0 2 01 :2 7 4 G4 01 0 0 1 4 . 5
身拥 有 的 正 向 品质 加 以研 究 , 高校 心 理 健 康教 育 工作 提 供 了新 思路 。积 极 心 理 学 理 念 下 的 高校 心 理 健 康 教 为 育应 着 重 培 养 学生 积极 的 心理 品 质 和 心 理体 验 , 建积 极 完 善 的校 园 文化 环 境 , 过 “ 极 的 宣传 氛 围 、 织 系 构 通 积 组 统 、 育活 动 、 估 体 系、 预 策略 、 程 体 系” 教 评 干 课 六大 模 块 , 造 学 生 的 积极 人 格 , 高 学生 的 心 理 素质 , 而推 进 塑 提 进
一
、
积 极 心理 学 概 述
20 0 0年 , 国心理学 家 S| ma 美 e g n和 Ciset i s zn— k
mhl 在《 国心 理学家 杂志》 i y ai 美 上联 名发 表 了《 积
极 心理学 导论 》 文 , 们 宣 称 : 当代 心 理 学 正 一 他 “ 处 在一个新 的历 史转 折 时期 , 理学 家扮 演 着 极 心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摘要】现代社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然后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实践效果。
展望未来,建议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现状分析、问题、挑战、对策、案例分析、展望、建议、未来、希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当前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体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学校教育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焦虑、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适应能力不足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心理负担和心理困扰。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主要关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缺乏对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无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旨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旨在为今后改进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深入关注。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日渐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深入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指出了其丰富的指导意义。
首先,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积极心理学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性,它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和情感取决于他的自我认识及其对他自己的看法。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为基础,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格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看待自我,接受自我,以正面看待他人,培养自尊自信,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
其次,积极心理学可以引导大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应教授大学生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使他们具备正确应对生活中复杂情绪变化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消极情绪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障碍,可以让人产生消极的心态和态度,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消极情绪的滋生。
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个性和价值观。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与健康的价值观和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关于价值观和个性的知识,从而形成信念、原则和归纳性观念,引领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积极心理学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实现。
每个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欲望去实现自己,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有关实现自我的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思维方式,以一种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态度,主动开展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重大,应赋予其应有的重要性,并以之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参考。
积极心理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Absr c i h r c s fc n tu tn a mo o s c m p s,fc sn n “p stv y h lg ” t x l r h e l ie st t a t:n t e p o e s o o sr c ig a h r niu a u o u ig o o i e ps c oo y oe p o et e fmae unv riy i
ZH AI Yua —y n n — ua ( d ctnl c neD pr n, i uir ece ol e Zb hn og2 50 C ia E uao a Si c eat t Zh Jno ahr l g , ioS adn 5 10, hn ) i e me o T C e
女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问题导 向转 向健康关注 , 注重 积极人格特 质的培养 , 强调 积极 的情 绪体验 , 为女大 学生构建 了积
极 的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系 统 。
关键词 : 积极心理学 ; 女大学生 ; 心理健康教育
M e t lHe lh uc to o m a e Co l g t e s Ba e n Po ii e Ps c o o y n a a t Ed a i n fFe l l e S ud nt s d o stv y h l g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与健康教育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受到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
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却扭转心理学过于关注负性心理的局面,它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是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为高校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人们的心理出现了以往未曾遇到的众多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尤为重要。
大学生是日益庞大的一个群体,由于扩招,数量、质量、生源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未曾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如何更有效地缓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采取有效的方式塑造一批健康完美的人才,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
可以说,它的创建,扭转了以往心理学中对于人类心理中负面因素研究过多,而忽略了个人身上本应具有的正面积极的力量这一局面。
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三大领域,即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具体到大学生层面,便可以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激发大学生创造力等方面。
中医理论中有“治未病”一说,而积极心理学在一定层面上讲,也类似于这种理论指导下的践行者,如果做得得当,则不仅能防患于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之“新”,在于他们在学习环境、知识结构、角色认知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一种动荡之中,如果不能及时确立一个明确积极的目标来引导他们的人生方向,当代青年群体中常见的茫然、颓废、散漫等负面情绪就会乘虚而入。
大学生群体是自我角色认知最模糊又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之一,在很多情况之下,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目标,对于自己未来未作有效规划,因此,用一种积极而非消极、自省而非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内在的潜力,树立明确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应该是最有效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帮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不仅只是活着。
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更加强调对于全体学生的一种辅导,这其中既有心理问题学生,又包括一般学生。
因此,积极心理学并未否定传统心理学的模式,而是对其的有效完善和补充。
在大学新生中问题学生毕竟是少数,虽然应当引起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对其他绝大部分学生的教育。
从大学生一入学起就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实践,将培养他们独立积极的人格、幸福感、自信心和创造力纳入日常的辅导中,既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进而通过这种力量和信念的传递,使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孤独感、不适应感有所缓解,又可为他们开展大学生活树立一个明确有效的目标。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选择
1、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以消极心理学为基础
传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为基础,关注心理问题、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检测和矫治,热衷于制订心理病态的标准,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
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教育目标定位不准
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优化个性品质,排除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发展,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性质上理解,可以分为两种:即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其中积极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而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消极心理学为基础,以心理问题为取向,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定位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人格缺陷等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上,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解决心理问题,过多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中最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严重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2) 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其工作重点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上,实现学生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
而在消极心理学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高校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的弱点和缺陷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只关心和帮助心理出现异常的学生,而对学生主体发展中的最重要、最积极的优势和正面力量缺乏关注和引导,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严重削弱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3) 教育手段缺乏创新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和活动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三项:一是在咨询室为自我感觉不适而主动上门求助的学生咨询;二是对个别问题较严重但却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启动危机干预;三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讲座、专家现场咨询以及心理自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从总体上看,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比较单一,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教育方式创新不够。
当前高校开展的学生咨询、心理辅导活动以及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主要侧重于一般的理论说教,教学也多采用灌输的方法,缺少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体验的研究,教育效果不明显。
2、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以积极心理学为主导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主题是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对有自杀倾向的个体的危机干预也颇受重视。
在这种模式下,许多学生对于如何增进自身的积极体验无所适从, 更谈不上去积极培养和主动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可以说大多数普通学生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获益甚微。
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诞生与发展为新时期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在吸收消极心理学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的视野,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把关注的重点和方向放在学生的潜力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上, 而不仅仅局限于病态心理的预防与治疗。
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保证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全、积极向上、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
四、积极心理学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培养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它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和生活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
因此,积极人格的塑造应是我国健全人格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2.实现学生自我成长,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校要始终把引领学生自我成长,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放在重点工作位置上,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寻找自身的积极因素,让学生更多地从幸福、快乐、希望、爱、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并利用自身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等闪光点建立自尊和自信。
3.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更加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4.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相结合。
在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如何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就成为学生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生,而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因此,有论者指出:“目前大学生的发展性困惑,从表面上看是情绪,认知方面的问题,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反映的是生活观念与心理发展的滞后。
”在价值不断重塑、文化日趋多元的今天,传统的知识模式和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适应这种变化,应对这种变化,便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个新的要求。
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为以后的就业和自我完善打下基础。
而在这之中,积极心理学的介入,无疑会为课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通过将生涯规划作为一条主线,将学生们自我实现的愿望、潜力的发挥、积极进取的品质穿插进去,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从而为今后的择业和就业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
[2]何娇.浅议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5):68-70.
[3]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6,(04):52-55.
[4]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