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了解自己的教案9篇

心理健康教育了解自己的教案9篇

心理健康教育了解自己的教案9篇心理健康教育了解自己的教案1一、活动背景在大学里,我们的生活要度过三年,在不断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不是很突出,比例也不高,可是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为响应院团委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氛围,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挥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活动目的1、增强同学的团体荣誉感,曾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班级;2、感受人生的欢乐和幸福,从而以一颗进取乐观的心来看待人生,善待生命的每一天。

三、活动宗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班级。

”四、活动主题“团结友爱、珍爱生命”五、活动形式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六、活动时间与活动地点5月25号、经贸C304教室七、活动过程1、播放心理健康班会主题曲、发放心理健康测试题,主持人向同学们介绍一下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由来。

2、请班主任讲话并经过PPT向同学们介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适方式。

3、同学们分组(8人组)讨论以下与主题相关的话题话题一:什么是班级凝聚力?如何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话题二:友情是什么?怎样坚持友谊的长久?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应当和谐,但产生了冲突该怎样办?4、小游戏:口传悄悄话(我早上已经走到寝室楼下了,发现天有点阴,可是不下雨。

我不放心,怕下雨,就回去拿了把伞,没想到之后又是个大晴天)。

从第一个人开始以耳语方式传到小组中最终一个人,再请同学们谈感受。

此练习目的是了解真相是如何变成假象的;了解传播的途径越长,失真就越大。

所以与人交往是,如果想明白真情.必须不要道听途说;传播和接收信息的人都有职责保证准确。

5、组织每位同学都讲讲班上其他同学的优点6、观看大学生自杀典型视频案例,并谈谈自我的看法。

7、《如何坚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讲座视频8、请班主任总结发言八、活动意义:经过本次班会,提高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教案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时:2课时年级: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2. 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和压力的应对策略,增强心理韧性。

3.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心理疾病,学会寻求心理帮助。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概述2.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3. 心理韧性培养4.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5. 心理疾病认识及求助途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二、心理健康概述(10分钟)1. 教师讲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15分钟)1. 教师列举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2. 学生探讨应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方法,如调整心态、寻求支持等。

四、心理韧性培养(15分钟)1. 教师讲解心理韧性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增强心理韧性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10分钟)1. 教师讲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及沟通技巧。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实践沟通技巧。

二、心理疾病认识及求助途径(15分钟)1. 教师讲解心理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危害。

2. 学生了解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三、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评估他们对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3. 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心理健康知识的实际情况。

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面对挫折和压力的应对策略,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认识心理疾病并学会寻求心理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优秀8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优秀8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优秀8篇)[摘要]本次研究通过选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三所学校的本科学生作为被试来研究近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着重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学校四个维度进行探讨。

通过本次研究帮助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现阶段的困惑,并积极应对。

做一个心理积极健康的合格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措施大学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

现阶段的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遇事容易冲动,而且没有了老师家长的束缚,在应对各种状况时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1]由此出现许多的问题,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许多的困扰。

不禁让人们深思: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如何给大学生正确定位,他们又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又是怎样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本研究致力于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二)研究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是为了评定个体在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症状而设计的。

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通过九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基本健康状况做一个调查。

(三)主要研究方法①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71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②文献查阅法:通过书籍、网络查阅了相关文献。

(四)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F检验显示,男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六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如表1所示:某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某某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某某某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下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多场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多场景)

教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韧性。

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关注同伴心理健康,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二、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概述: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分析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困扰等。

3.心理调适方法:讲解心理调适的基本原理,介绍放松训练、自我暗示、积极思考等实用技巧。

4.自我认知与成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设定合理目标,规划人生道路。

5.人际沟通与交往:讲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教授有效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心理健康维护:介绍心理保健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韧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心理健康问题,分享心理调适经验,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3.情景模拟: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心理调适过程,提高应对能力。

4.互动游戏:设计有趣的心理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知识。

5.实践操作:布置心理调适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四、教学安排1.课时:共16课时,每周1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教学进度: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共计8个主题。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操作成果等。

2.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心理测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心理健康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

2.多媒体资源:利用网络、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导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导入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2. 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

教学难点:1. 让学生从心理层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程:“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吗?心理健康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认真倾听,并做简要总结。

3.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1)这些图片中的人物分别处于什么心理状态?(2)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有哪些表现?(3)心理健康对我们有什么影响?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区别,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个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心理健康案例,引导学生分析:(1)案例中的人物遇到了什么问题?(2)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3)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点评。

三、互动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问题的应对等方面。

2.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并撰写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小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案例分析、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篇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使大学生能够:1. 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3. 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4. 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5. 促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模块一:心理健康概述1.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征;2.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 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

模块二:压力与应对1. 压力的来源和影响;2. 压力管理的重要性;3. 压力应对策略的介绍和实践。

模块三: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1. 的优势与需求;2. 情绪的种类和表达方式;3. 情绪管理的技巧和实际应用。

模块四:积极心态与心理抗逆1. 积极思维的培养与实践;2. 固定心态与成长心态的区别;3. 心理抗逆力的提升方法。

模块五: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1.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2. 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3. 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沟通技巧的实践。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实践体验: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馈评估: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教学资源1.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2. 互动性强的投影片和教学课件;3. 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问卷和测评工具;4. 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六、教学评估1. 开展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通过定期测验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3. 面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反馈;4.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标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和学习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心理素质,提高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概述: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重要性。

2. 情绪管理:如何识别、理解和调节各种情绪,提高情商。

3. 压力应对:认识压力,学会缓解压力,提高抗压能力。

4. 人际沟通:提高沟通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和谐。

5. 自我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自信。

6. 心理素质拓展: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活动体验:组织心理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

5. 个人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心理健康概述2. 第3-4课时:情绪管理3. 第5-6课时:压力应对4. 第7-8课时:人际沟通5. 第9-10课时:自我认识6. 第11-12课时:心理素质拓展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 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心理素质提升。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收集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 活动材料:准备心理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5. 作业模板:提供作业模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正文在当今社会,随着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心理压力。

因此,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提供一个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范本,旨在帮助高校教师更有效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素养提升。

一、课程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1. 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识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3. 掌握基本的应对策略,提高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优化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影响因素及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常见心理问题与应对:分析抑郁、焦虑、压力过大等常见问题,并提供科学的应对方法。

3. 情绪管理技巧:教授如何有效管理和调节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 人际交往与沟通:指导学生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

5. 自我认识与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明确个人优势与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计划。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通过专题讲座引入知识点,随后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案例分析:使用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情境,提出解决方案。

3.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增强同理心。

4. 心理测评:利用专业心理测试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自我反思报告:要求学生撰写自我反思报告,总结学习成果和个人成长经历。

四、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第二周: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第三周:情绪管理技巧训练第四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培养第五周:自我认识与发展指导第六周:综合应用与实践第七周:课程总结与反馈五、评估方式1. 平时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给予评分。

2. 作业与练习: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健康是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观念大学生涯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

在这里,不管他们愿意与否,他们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

但是,当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之梦时,会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的复杂,有时甚至是那么的难于驾驭。

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有人开始调整目标、重塑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有的人则选择了逃避与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去对抗生活。

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

因此,在大学阶段,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观关系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一、大学是什么?(讨论)“它是人生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它是智慧的时期,也是愚蠢的时期;它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它是光明的时期,也是黑暗的时期;它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失望的冬天;我们前途有着一切,我们前途什么也没有;我们正在直升天堂,我们也正在直坠地狱。

”人生的路有许多,但关键时候只有几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

健康的新概念:1、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2、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3、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6、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7、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8、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9、是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10、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是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是情绪健康。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境相符合。

3、是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

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正常。

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三、克服“亚健康状态”1、什么是亚健康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

“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各项身体指标无异常,但与健康人相比,生活质量低、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生活缺乏动力、学习没有目标、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感觉生活没劲。

躯体反映为睡眠质量不高,容易疲劳,身体乏力,食欲不振。

尽管亚健康状态并非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极易引发相应的心理问题。

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很多,除由于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身体疾病等因素外,心理疾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大学生应做好以下方面:1、适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大学生应坚持适宜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或者选择参加各项能延缓人体各器官的衰退老化的健身运动,如游泳等。

2、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

人体对各种物质的需求量都有一个度,过量摄入将会适得其反,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长期过量进食,尤其是饱和脂肪酸过量会导致亚健康状态。

因此均衡适量的营养是维护健康的基本手段之一。

3、保持心理健康。

长期的精神刺激和压力以及长期的压抑愤怒等负性情绪,也是导致亚健康的一个方面的因素。

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精神,是防治亚健康的精神基础。

大学生可适当培养业余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练字画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4、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日常生活中戒除不良习惯和嗜好如吸烟、酗酒、偏食,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自觉构筑控制亚健康发生的第一道防线。

克服不良生活方式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身体基础。

5、适时干预。

采取药物预防、保健品调理、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对失眠多梦、口腔溃疡、消化不良和躯体疼痛等症状,可适当用药或理疗或心理治疗等,使机体能转归健康。

案例分析:学生A,男,省重点高中毕业生,考入外地某工学院,报到后感到大学校舍等环境还不如原所在中学,老师也不像心目中的大学老师。

“这哪像个大学”,极度失望,情绪败坏,军训中擅自回到家中。

父母亲友反复劝说,他越发烦躁,坚决不肯再上这所大学。

请你评估学生A的行为是否合适,他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第二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入大学的学生,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有什么目标?”“我为什么上大学?”等形而上的问题。

当我们再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请你向别人描述你自己时,你首先想到的特征是什么?是你的性格特征如外向、内向还是外表特征如高、矮、胖、瘦?还是社会类别如男女等?事实上,你可能更倾向于用概括性的语言对自己做一个总体评价。

如“我是一个追求优秀的大学生”,“我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但有些懒惰自制力弱的人”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真实体现。

自我意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从知、情、意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从自我本身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我们的分类见表2-1:1、正确的自我认知“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

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

我们不妨自己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他观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寻找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质,将其归类。

你描述的维度越多,你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例:这是一位大二学生的自我描述:我是一个内向、坚强、上进、自信、有理想、懂事、好学、乐于助人、嫉恶如仇、争强好胜、渴望成功与优秀、有一点自私、妒忌心强、自制力弱、说些小谎的大学男生。

在父母眼中:我是一个懂事、有些害羞、不用父母操心、上进的、不乱花钱、有些懒惰的大男孩;在兄弟姐妹眼中(只有一个妹妹):我是妹妹心中可以依靠与信赖的大哥,是一个诚实守信、爱护妹妹的好哥哥;在同学眼中:我是一个大方、乐于助人、受人尊敬、好人缘、有些懒散、追求自由的人;在老师眼中:我是一个默默无闻、成绩优秀、自律、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恋人眼中:我是一个懂得爱、有责任感、守时守信、有幽默感、坚强的好男人。

这是一个学生的自我描述,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当自己将这些描述清晰地整理出来时,你可以与你的同学与家人、朋友、恋人沟通,听取他们对你自己评价的认同度,这也是自我过滤的过程。

先将自己的优点列出,并得到大家的认同,再写出自己的弱点,请大家帮助分析,这些澄清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思考题1、只有你处在一个群体中,比如课题、寝室或者在家里,就可以进行这个测试。

你需要做的事情是写下五各最能描述自己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找到你的好友或者父母或者老师,让他们写下最能描述你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比较你们的结果。

如果你的观察与别人的观察是一致的话,那么结果落入以下这个表格的A区,说明你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如果位于B、C区,则说明你在自我探寻的道路上还需要努力。

位于D区意味着自己的观察和别人的观察完全不能吻合,说明你是个难得糊涂的人,在自我人际关系的形容词(越详细越好)。

在3-5张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请老师和同学公正、客观地写下对你的评价。

在3-5张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请父母或亲戚公正、客观地写下对你的评价。

什么这么评价,请他\她尽量举出你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3、心理活动:理想自我的选择步骤①(1)以诚实的态度列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包括以下3个方面。

物资自我(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社会自我(地位、经济条件、亲友关系),精神自我(智力、性格、气质、兴趣、态度)。

优点:不足:(2)在自己的不足中,有一些是自己不喜欢却又无法改变的,应该去接纳它们。

另一些则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要加以改变。

步骤②假设自己是演员,那么喜欢演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喜欢:步骤③你有自己崇拜的人吗?如果有,那么列出自己崇拜的人的名字:列出他们身上使你崇拜的特征和品质:步骤④综合以上3个步骤,归纳出为自己选择的理想自我特征: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6、读读下列的文字,谈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有一天,一群动物聚在一起,彼此羡慕对方的优点,抱怨自己的缺点,于是决定成立一所学校,希望透过训练,使自己成为通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