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部分共64页文档
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初探

为 了让他 们 能够很 地 好理解 环 境卫 生学 中气象 因素 对 污染物 扩 散 的知识 , 客 观上需 要增 加学 时 , 但 是 每 门课 的教 学 学时数 是 有 限 的 , 这 就 要 求 我 们 改变 教 学方 法 , 改变 过去 将 学 生 需要 掌 握 学 习的 知识 全 部 放 到课 堂上解 决 的方 法 , 而将相 对容 易掌 握 、 教 材 没 有专 门介 绍但 对课 程 理解 又必 不可 少 的知识交 给学
2 . 1 调整环境卫生学理论课教学内容 , 提高学生学
习效 果 由于环境卫 生学 这 门学科所 涉及 的领 域非 常广 泛 , 学 生要 深入 理 解 环境 卫 生 学 的有关 理论 知
识, 以便在今后的工作 中能够灵活运用 , 而不是泛泛 地当作科普阅读材料来学习, 就需要相关的知识基
专 业知识
1 教 师要 不 断学 习 , 提升 自身 素质和教 学 能力
高等教育集知识的生产 、 创新 、 传播 、 应用于一
体, 肩负着 培养社 会 “ 高、 精、 尖” 科 学 技 术人 才 的重 要任务, 是社 会发 展 的支柱 和重要 推动 力量 , 在经 济 发展 中居 于 中心地 位 j 。对 大 学生 而言 , 大 学 阶 段 是他 们学 习知识 和培 养能力 的重 要 阶段 。为 了让 学 生更好 地掌 握所 学 知识 , 将 课 堂 所 学 内容 内化 为 自
摘要 : 环境卫 生学是一 门实用性和理论性都很强 的学科 , 为 了提 高教 学效果 , 需要教 师和 学生双方共 同努 力 , 教 师在 此过程 中担 负重要 作用。从教 师如何 不断提 高 自身学识 素质 和改革现 有教 学方法、 教 学 内容和考核 方式等方 面入 手 , 探讨 了促进 学
环境卫生学(整理)

1、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活动阻碍的自然环境2、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维持不变。
3、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映,产生与原先污染物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
4、接触生物标志物:体内可测到的外来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外来物与靶分子的结合产物。
5、效应生物标志物:体内可测定的由外来物引发的生理、生化等改变。
6、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机体对某环境因子反映能力的先本性或取得性缺点指标。
7、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增高。
8、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CO2等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要紧有CO二、CH4、N2O、氯氟烃(CFCs)。
9、hormesis效应:某些物质低剂量对机体有刺激(有利)作用,高剂量那么有抑制作用。
10、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若是其数量、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环境质量恶化,阻碍人体健康。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物。
12、空气离子化---空气中气体分子形成带电荷的阴阳离子的进程。
13、烟波着陆点:有组织排放时,烟气自烟囱排出后,向下风侧慢慢扩散稀释,然后接触地面,接触地面的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一样以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14、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烟囱高度加烟气上升高度一样以为,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高度的平方呈反比。
即有效排出高度每增加一倍,烟波着陆点处断面污染物的浓度可降到原先的1/4。
1五、气温垂直递减率 ( r)----正常情形下,高度每上升100m , 气温下降℃1六、气温逆增 (逆温)----必然条件下显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r<0)17、干绝热垂直递减率( rd )大气中作垂直运动的空气团,由于外界压力的阻碍,发生自身温度的绝热转变,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大气稳固度取决于 r 与 rd 的相对值和 r 的绝对值1八、大气的自净: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慢慢减少到无害程度或消失的进程,要紧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映、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hygiene: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环境: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Hormesis效应(兴奋效应):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性研究;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今后任务: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2.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3.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5.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产环境的整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性、可持续性食物链food chain:在生态环境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锁链关系。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卫生学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81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27学时),5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卫生学依据,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的对策,预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同时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理论基础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它应用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环境科学及有关分支科学的新成就、新方法来系统地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特别是由于社会生产、人类集居所形成的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阐明这些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消除和控制这些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懂得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而且还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在时间、空间上的数量变化和人体的负荷,分析环境质量与机体生物学效应之间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卫生评价,为制订环境卫生决策,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贯彻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技术训练并重的原则。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开展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毕业后从事环境卫生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力求启发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灵活应用这些理论;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初步印象。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预防专业的教学。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学时分配:2学时掌握:1.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 几个概念: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预防医学

第一单元绪论一、预防医学概述1.定义: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环境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的目的。
◆研究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研究对象:个体和群体◆工作模式:环境-人群-健康◆研究工具: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防治对策,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研究目的: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人群生活质量。
2.内容◆空间:从宏观到微观◆时间:过去、现在和将来◆服务对象:个人、家庭、社会◆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具体包括:(1)研究各种疾病和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特点不同的空间,时间和人群间(性别、年龄、职业)的分布特点并比较其差异。
(2)研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改善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防制疾病,增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制定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的对策和措施,并对措施的效果加以考核和评价。
3.特点(1)研究的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的重点是健康人和无症状患者。
临床医学面对的是单个病人,采取抢救治疗措施。
如发生传染病疫情,预防工作者应采取:◆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等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等◆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易感人群:免疫预防、药物预防(2)预防医学把环境和机体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
例如:在克山病患者的研究中,预防医学就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克山病患者的影响。
在低硒的基础上,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
(3)预防医学的对策和效益产生于疾病发生之前。
比临床医学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而临床医学的对策和效益产生于疾病发生之后。
(4)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更侧重向宏观领域发展。
而临床医学更侧重向微观领域发展。
4.预防医学发展简史:三个阶段(1)个体预防:多限于个体为对象进行治疗和预防,卫生学。
预防医学_精品文档

1.定义: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环境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的目的。
◆研究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研究对象:◆工作模式:环境-人群-健康◆研究工具: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防治对策,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研究目的:2.内容◆空间:从宏观到微观◆时间:过去、现在和将来◆服务对象:◆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具体包括:不同的空间,时间和人群间(性别、年龄、职业)的分布特点并比较其差异。
改善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防制疾病,增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3.特点如发生传染病疫情,预防工作者应采取:◆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等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等◆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易感人群:免疫预防、药物预防(2)预防医学把环境和机体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
例如:在克山病患者的研究中,预防医学就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克山病患者的影响。
在低硒的基础上,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
(4)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更侧重向宏观领域发展。
而临床医学更侧4.预防医学发展简史:三个阶段-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卫生革命,疾病预防的重点从传染病转向慢性病,1.医学模式(1)定义: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们对自身生命、生理、病理、治疗、预防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2)发展阶段:五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2.健康观:即人们对健康的看法,是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本质的认识。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以人为本的,研究人的生存环境、卫生问题和卫生保障体系的一门学科。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人口聚集区、城市、乡村等,包括房屋、食品、水源、空气等方面。
而环境卫生则是指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的卫生水平,预防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对人类的危害,达到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稳定发展的目标。
一、环境卫生学的概念环境卫生学是以环境卫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建立和发展现代的环境卫生理论和技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环境卫生包括环境和人类卫生两个方面,是指在正常环境条件下,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它主要通过对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交通环境等进行科学的定量研究,建立和发展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技术,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卫生学的基础环境卫生学的基础包括环境科学、卫生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等。
其中,环境科学是环境卫生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变化规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卫生学则是环境卫生学的应用基础,主要研究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病因、流行病学、预防措施和卫生教育等问题。
社会医学和预防医学是环境卫生学的补充基础,前者主要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后者则主要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环境卫生问题环境卫生问题是指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带来的威胁和影响。
环境卫生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环境:水是人类生命必需的物质之一,但是在水源污染、水生态退化、水资源匮乏等方面,会给人类造成很大的困扰。
2、空气环境:空气可以为人类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但当空气污染、大气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时,可以带来危害。
3、土地环境:农田、城市用地等,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在地质环境、土地污染等方面会造成困扰。
4、噪声环境:噪声污染可能对人类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如头疼、失眠、竖眼、耳鸣等。
总之,环境卫生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必须重视此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预防医学_环境卫生学

通过对大气卫生章节的学习,要求熟悉大 气的结构、理化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掌握大 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大气中 主要污染物的特点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 大气质量标准的制订原则;熟悉大气污染对健 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了解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大气卫生监督和管理。
【课程学习要求 】
COPD 2.降低机体免疫力
唾液溶菌酶含量下降 SIgA减少 主要影响物:细颗粒物、O3 3.引起变态反应 哮喘 变应性鼻炎 4.其他 有毒元素可引起各系统各器官的病变, 慢性中毒等。
(三)心血管疾病
短期和长期研究都表明:细颗粒物浓度和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有关
(四) 肺癌 大气污染程度与肺癌的发生和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 毒理学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空气中的砷、BaP等污 染 物有致癌作用 吸烟与大气污染可能有协同作用。
掌握: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圈的分层)及卫生学意义。 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大气污染的危害:直接危 害(包括公害事件),间接危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 的破坏)。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一次最高容 许浓度和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的概念,制订大气卫生标准 的原则、方法及其应用;我国的大气卫生标准。大气污染 对健康影响的调查与监测(目的、内容和方法)。
二、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氮、氧、二氧化碳、氩等
水汽 空气中的水份
气溶胶(aerosol) 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 和液体颗粒
三、大气的物理性状
1、太阳辐射 紫外线的分类
UV-A:400-320nm,穿透皮肤能力强,生物活性弱 UV-B:320-290nm,90%被臭氧层吸收 UV-C:290-200nm,被臭氧层吸收 紫外线的作用 色素沉着、红斑、抗佝偻病、杀菌、免疫增强 日光性皮炎、光电性眼炎、皮肤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