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对比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的起源形成差异
春节
清明节
复活节
情人节
中国: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 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 气,
西方: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 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 稣诞生)
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春节的习俗,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 鞭炮, 舞狮子…
外国新年:当大钟敲响12下, 优美的乐曲 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 达旦地庆祝。
• 中国 团圆、招财进宝、年年高升 各时期节日有不同代表性的食物
• 西方 祷告、向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报告佳音,福星高照 大吉大利
中西方在宴席上体现的性格差异
中方:团团围坐,宴席要用圆桌,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西方:聚会形式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
中国: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 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
西方: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 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
大家
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

一、背景: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
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其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
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
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中国的节日主要与节气有关,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比如我们过春节时有守岁除“夕”的习俗,这就是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着民众。
比如过圣诞节时人们会感谢上帝,祈祷一切美好的梦想会变成现实。
孩子们更为高兴,因为他们会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习俗的差异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
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并且以家庭为单位。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与菊花酒、端午节的粽子等等。
中西传统节日对比

春节 元宵节 上巳节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寒衣节 下元节 冬至节 腊八节 祭灶节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三月初三 清明节前一天 4月5日前后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七月十五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十月初一 十月十五 12月22日前后 腊月初八 腊月廿三或廿四 腊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Spring Festival)
5.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 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 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 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 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 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 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 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 斗。
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 12月24日 ) Christmas Day圣诞节 12月25日
5
中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 节 西方七大传统个节日 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母亲节、情人节、 万圣节
春节(Spring Festival)
春节(Spring Festival)
4.贴春联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 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 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 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 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 俱、影壁中。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 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 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 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 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 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节日也逐渐受到关注。
虽然中西节日在很多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西节日文化,并从文化背景、庆祝方式和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背景1.中式节日文化背景: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耕文化、玄学信仰、古代祭祀相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自古代农耕文化的辞旧迎新和祭祀神灵的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与古代巫术、驱邪的风俗有关。
二、庆祝方式1.中式节日庆祝方式:中国人在传统节日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例如家人团聚、祭祀祖先、赏月、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同时,也会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例如吃元宵、吃粽子等。
2.西式节日庆祝方式: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与宗教仪式及家庭聚会有关。
例如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吃圣诞大餐,并举行教堂仪式。
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彩蛋寻找游戏、家庭聚餐以及宗教仪式。
三、寓意与意义1.中式节日的寓意与意义:中国传统节日通常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寓意。
例如春节承载着对辞旧迎新和祈福的希望,端午节承载着祈求平安和驱邪的愿望。
传统节日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2.西式节日的寓意与意义:西方节日的寓意和意义主要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圣诞节象征着爱和宽恕,复活节象征着重生和希望。
这些节日为西方人提供了反思、庆祝和共享快乐的机会。
总结:中西节日文化在文化背景、庆祝方式和寓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式节日底蕴深厚,弘扬传统文化,而西式节日则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无论是中式节日还是西式节日,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节日也逐渐融合和互相影响,成为全球文化交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春节和圣诞节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春节和圣诞节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春节和圣诞节在全球范围内,春节和圣诞节被广泛庆祝。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而圣诞节则是西方国家最盛大的稍纵即逝的节日之一。
这两个节日在文化背景、习俗和意义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这些差异,并从深度和长度角度进行讨论一、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农历最后一天和新年的第一天,这代表了旧年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开始。
春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農耕社会,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祈求丰收和家庭的幸福。
这个节日寄托着人们对于繁荣、团圆和好运的期望。
与此相反,圣诞节起源于基督教的宗教庆典。
它是为了纪念耶稣基督诞生而设立的。
圣诞节在西方国家有着深厚的宗教背景,是基督教社会的重要节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非基督徒也开始庆祝这个节日,并将它看作是家人团聚和传递礼物的时刻。
二、节日习俗和庆祝方式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和庆祝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春节通常持续十五天,期间会举办各种活动和仪式。
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舞龙和舞狮表演。
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看这些瑰丽多彩的表演,以驱逐邪灵,祈祷来年的好运。
此外,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贴门神、放鞭炮,以及合家团圆共享美食,比如饺子和年糕。
相较而言,圣诞节的庆祝方式更加庄重和宗教化。
人们会参加教堂的宗教仪式,唱圣诞颂歌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圣诞节的最显眼的特征之一是圣诞树和装饰品的摆放。
人们会精心装饰家中的圣诞树,并在树下交换礼物。
此外,圣诞节还有圣诞老人和圣诞袜的传统,人们相信圣诞老人会在圣诞夜里悄悄地把礼物放在袜子里。
三、节日意义和价值观念春节和圣诞节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意义。
春节强调家庭团聚、亲情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认为春节是家人团聚和团结的时刻,他们会努力与亲人一起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
此外,春节还意味着新的开始和希望,人们会互相祝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和事业成功。
中西节日对比-PPT精品文档

对中西方节日的看法
• ★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看,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又能让百姓感 受到异域的文化,多一个娱乐消遣的机会。 ★引进一些外来的节日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 来欢乐,能多些人们相互间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机会。 ★各大商场里已经充满了节日气氛,五花八门的 小礼品很吸引人的眼球,新鲜、刺激、有趣应该是年轻人爱过洋节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其实不管洋节土节, 都包含有家人团聚、祝福平安等吉祥的意思,所以除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年中再多一些洋节,不是多一份 快乐吗,只可惜,内地不像香港,过洋节不放假。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延续下来 的,很难说哪些是我们原始的文化、原始的节日,就像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国外先进的技术、文明,拒绝学习 外民族语言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一些节日没有什么不好。 ★只是找个多吃一顿的理由 和借口,又不是什么大事,不必认真。喜欢这个节日的人,可以在平安夜约上几个友人,共同享受这个浪漫 的节日,如果不喜欢尽可以在家休息。 ★有节就过啊,图个开心。节日虽然分古今中外,但都算是人类共 同的文化遗产,凡是节日都有个特别的意味,过节就过个意味呗。 ★圣诞节只是诸多“洋节日”在中国的 一个缩影。近些年,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众多的“洋节日”在中国都市大行其道,但这些西方节日原 有的意义已被中国的年轻人曲解,变成了“疯狂聚会”、“狂欢的盛宴”。 ★过春节总是要和父母长辈在 一起,感觉很闷,洋节就不一样了,每年的洋节都和朋友们一起过,大家没有代沟,在一起无话不谈,吃饭 点菜也不用看长辈的脸色,真好! ★排斥与跟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人交往,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春 节兴味索然,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和长辈在一起。洋节在中国还是新兴事物,难以被年龄较大的人接 受,基本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可以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不都是非常有意义 的节日吗?跟政治、民族自尊没有关系,谁不喜欢温馨浪漫的节日氛围呢?
中西传统节日对比 ppt

-
9
春节(Spring Festival)
4.贴春联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 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 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 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 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 俱、影壁中。
-
12
门神
-
13
窗花
-
14
年画
-
15
春节(Spring Festival)
6.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 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 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 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 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
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16
春节(Spring Festival)
7.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 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 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 “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 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
19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节日是不同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人们价值观、信仰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从节日的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来比较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
其次,中西的节日庆祝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国,节日庆祝往往以家庭为中心,人们会全家聚在一起享受美食、赏花、放烟火等活动。
而在西方,节日庆祝往往以社区为中心,人们会举办游行、狂欢和派对等活动。
特别是在圣诞节和万圣节等节日,人们会装饰自己的房屋、街道和商场,共同营造节日氛围,互赠礼物,享受购物和社交的乐趣。
再次,中西的节日习俗有所差异。
在中国,许多节日习俗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如春节期间的贴福字、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等,清明节的祭祖和踏青等,以及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
而在西方,节日习俗通常与宗教习俗和历史传统密切相关。
例如,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彩蛋寻找游戏,为彩蛋上色,举行教堂仪式,以纪念耶稣的复活。
除了以上的差异外,中西的节日文化还在礼物赠送、节日饮食和节日服饰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节日期间会相互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和感激之情,而在西方,赠送礼物的习俗主要存在于圣诞节。
在节日饮食方面,中国节日通常有特定的传统美食,如春节的饺子、元宵和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而在西方,不同的节日通常有自己特定的节日食品,如圣诞节的火鸡和蛋酒,感恩节的南瓜派等。
此外,节日服饰在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差异,中国节日通常会穿戴传统的礼服和节日服饰,而西方的节日服饰则更加多样化,如圣诞老人的红色礼服,万圣节的幽灵和骷髅服装等。
综上所述,中西节日文化在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两个文化的传统、历史、宗教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尽管存在差异,中西方的节日文化都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 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 讲究色、香、味俱全。 尤其是节日性美食,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 子, 离家在外的人,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晚上,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 欢聚酣饮, 共享天伦之 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 “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 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过年时吃饺子, 也带有“招财进宝” 的吉祥含义。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甜甜的粘粘的年糕, 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升。元宵节有吃 元宵的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 他比中国更重 视营养的合理搭配。因此, 有发达的食品工业, 如罐头、快餐等, KFC, 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 四、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 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 任何一个节日宴席, 不管是什么目的, 都只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 氛。美味佳肴放在中心, 它既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 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劝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我们民族 “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西式宴席, 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 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 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 可以说,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 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 交谊舞。可见, 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 而西式宴会更多 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 五、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调差异 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 崇尚色。红色源于太阳, 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 《淮南子·天文训》) , 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 令人 振奋。我们的祖先在祭、祈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 了。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 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它还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 女子盛妆为“红妆”。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原是一个贬义的词, 是“火”与“血”的联想, 它象征残暴, 流血。 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是个禁忌词, 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意义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如新下 的雪、新鲜牛奶等。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不同 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国际交往中, 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 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本 文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 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 化, 克服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 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 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 提供一个窗口。
•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 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 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 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 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 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 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 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 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 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 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 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 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 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 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 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 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 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 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们 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 惩罚。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 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 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
中西节日对比
• 圣诞节还有些时日,浓郁的圣诞风情气 息却先至。大小商店的圣诞老人、圣诞 树……不知从何时起,一些西方节日在中 国流行开来。 愚人节、情人节热闹红火,
而传统节日七夕、端午却冷冷清清,不 由有人思考:谁动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一、重西节日对对拼
• 春节vs圣诞 春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新的一年的希望。 优势:传统的中 国节日,深入人心。 劣势:过节形式太过死板,吸引不了年轻 人的眼球。 圣诞节: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 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 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优势: 全球化趋势,迎合年轻人求新的心理,符合商家赚钱的心态。 劣势:只有形式而已,西方的文化氛围求之不来。 胜负:圣诞 节在中国的商业色彩太浓厚,只是满足年轻人求新心理,传统的 春节毕竟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不容取代。春节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