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近年来,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关键。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女角色的分工、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短期导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权力距离方面,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较小的权力距离,比如欧美国家,而中国等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较大的权力距离。

这意味着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尊重长幼有序和权威。

其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差异维度。

西方文化普遍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权利。

相反,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社区意识。

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体现出来。

比如,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空间,而东方人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团体的稳定。

男女角色的分工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很普遍,男女在就业、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享有相对的平等。

而在东方文化中,男女角色的分工往往更加传统和明确,男性主导社会和家庭的决策,女性则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

不确定性规避是另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更加接受不确定性,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风险。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并倾向于避免不确定和风险。

最后,长期短期导向是文化差异的另一个维度。

长期导向的文化更加注重未来、节制和远见,而短期导向的文化则更注重当下和即时满足。

中国文化倾向于长期导向,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延续;而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短期导向,追求即时的成功和满足。

这些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提到的差异只是一部分,且并不是所有文化都与这些差异完全吻合,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跨文化的定义: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际。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1、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2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西方世界相信人本位,人是受尊敬的名词。

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不管是辱骂殴打或是诬陷暗算,即使受攻击的一方再无能再愚蠢再有错误,也都为舆论所不容,为法律所追究,哪怕你有钱有权势。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地理空间的距离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和传播,但客观上也为中西方文化独立发展提 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便产生了文化差异。
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孔、孟等古代哲学家的 思想精华及伦理道德观念,而西方人则将黑格 尔、康德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这种 传统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人民的世 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
❖ 团团圆圆
聚会
❖ 热热闹闹
在餐厅
❖ 西方:看
旅游
中国:纪录
排队
❖ “仓廪实而知礼节”,同时也折射出资源的丰裕状况。
人际关系
❖ “多个朋友多条路”,也反映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否。
时间观念
❖ 西方:时间观念强
中国:相对较弱
意见
❖ 多思、慎言、慎行。Fra bibliotek末的街景❖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与否。
❖ “父母官”
领导
❖ 西方:个性张扬
自我
中国:谦虚、含蓄
❖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层次不同。
处理问题
❖ “不撞南墙不回头” , “不可直中取,只可曲中 求”。
❖ 西方:率直
对待愤怒
中国:隐忍
生活方式
❖ 很早实现工业化,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人格独立。 ❖ 农业大国,群居意识强,注重集体力量。
对待孩子
❖ 于丹说“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 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保有。”
想象中的对方
❖ 清朝的装束,喝的是茶水,吃的是大米饭; ❖ “卓别林”,吃的是火腿,喝的是啤酒。
❖ 边际效用递减。
时尚
三餐
❖ 西方:喜欢吃冷餐
中国:喜欢吃热餐
胃疼时的饮品
❖ 西方:可乐
中国:热茶水
❖ 西方:白天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流和互动,其中必然存在着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交际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社会在交际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交际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习惯用语。

中西方社会文化对待礼仪和礼貌的态度也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往往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追求实用和效率。

而在中国,尤其是在社交场合,讲究礼貌和尊重,注重面子和礼节,往往需要用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直接否定或伤害他人。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时间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但中西方社会对时间的理解和应用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有限的资源,非常珍贵,需要高效利用。

人们往往比较看重时间的准确度和限制性,遵守时间的约定很重要。

而在中国,时间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强调人际关系和人情味,时间的延伸和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不那么强调准时和晚到的问题,而是注重情感沟通和信任的建立。

中西方社会的环境观念也存在很大差异。

在西方,人们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对绿色环保的意识比较高。

而在中国,由于国内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

但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祖国观念、思想、观念和伦理观能够强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四、音乐节奏的差异语言和音乐在文化中都是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之一。

在西方音乐中,通常采用多重节奏和复杂节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情绪和主题。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运用简单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抒情和纯净的情感,强调音乐的自然和平和性。

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在中西文化中“以一贯之”
中华文化: “天人合一”
建立在群体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 强调
– 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和谐
– 与人的和谐: 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安分守己、谦虚谨慎
– 与自然的和谐:建筑追求人与自然浑然无痕的境界与意趣
• 风水学、园林艺术
– 服饰、饮食、建筑、戏曲等
中层文化:社会关系/制度
– 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
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
–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
2、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正式的、直接的
• 国际交流、商贸谈判、社会交往
– 非正式的、间接的
• 阅读外国小说、欣赏他国艺术、观看外国电影、 电视节目、国外观光等
– 在积淀中形成,发展变化缓慢、文化内核不 变
继承性
– 在社会发展中发展,源远流长
文化的分类
从文化对语言 运用的影响看
交际文化
蕴含在语言系统中 反映一个民族的价 值观念、社会习俗 、心理状态、思维 方式等的文化因素
知识文化
不直接影响准确传 递信息的文化背景 知识,如政治、历 史、伦理、宗教等 方面的文化因素
– 穿小鞋、对台戏、狗皮膏药等 – A lucky dog , to be top dog
字义上 (两语言:重合、空缺、半空缺、冲突词汇)
– 中文
• 一音多义字多,容易宽泛、笼统,易造成表义模 糊现象
– 英语
• 表义准确度高
7、 交际风格差异
中国人
– 重礼仪、言语含蓄委 婉,方式谦虚和蔼, 常用谦词 (e.g.,开场白)
从文化自身看

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提要:跨文化交流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因此,了解文化方面的差异首先得了解不同语言的差别,把交际看作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才不至于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字:跨文化交流;语言;冲突;交际;(一)在当今社会,由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间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和非语言的态势等。

大部分词汇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存在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与文化联想。

同一词汇在不同民族群体中引发的联想、象征的意义、蕴含的寓意不尽相同。

比如简单的颜色词语在中英语言中象征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喜庆的色彩,在中国,逢年过节或者婚庆,庆典等等活动都是用红色来衬托出一种喜庆红火的气氛;同时,红色在中国还有革命意义。

但在英语中,红色有喜庆的含义,但也有红色却有战争、流血、恐怖的意思,常常表示愤怒和犯罪。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霍桑的《红字》中的“红字”就表示通奸的罪名,在小说中红色是不贞洁的象征,而红鸟则是邪恶的象征。

其次,在语言的使用上,西方人很含蓄,包容,文雅,不会有很直接的态度,而在中国,人们很少对某些不礼貌的语言有所避讳,在语言的使用上比较随性,带给人的影响很不好,常常因此产生语言的冲突,引发矛盾。

非语言的态势方面,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然而在讲英语的西方国家,见面则不会嘘寒问暖,而是以天气为切入口,进而谈论到心情,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it is really a beautiful day.”等等。

其次,是交谈过程中的话题和禁忌,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

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摘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凸显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该文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研究范本,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家庭观念、高低语境文化的传播以及权力距离三个方面深入探寻中美文化的差异,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有效交流,减少交流矛盾。

关键词:《别告诉她》、中西文化、文化维度理论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受不同历史、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性。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在当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1简介《别告诉她》是美籍华裔导演王子逸根据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围绕着奶奶的癌症事件展开。

生活在中国长春的奶奶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为了隐瞒病情,定居美国和日本的儿子及家人们以办婚礼为借口,回到长春。

在美国长大的孙女不认同家人的做法,认为应将患病实情告诉奶奶,于是以女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碰撞与冲突。

女主在重温与体验了中国亲情的温暖后,理解了家人的做法,最终认可隐瞒奶奶病情这个善意的谎言。

本文以跨文化的视角,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影片《别告诉她》所展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探究其原因。

2.理论基础文化维度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是一个广泛用于衡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论框架,被广泛运用于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跨文化的交际实践中 (李文娟,2009)。

通过研究与分析,霍夫斯泰德将不同文化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归纳为四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

之后,他又采纳了彭麦克等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补充,增加了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自身放纵与约束两个维度,该理论逐渐完善,成为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权威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跨文化的定义: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际。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
1、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
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2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价值观,西方世界相信人本位,人是受尊敬的名词。

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不管是辱骂殴打或是诬陷暗算,即使受攻击的一方再无能再愚蠢再有错误,也都为舆论所不容,为法律所追究,哪怕你有钱有权势。

民意始终受到尊重。

但是在中国,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以人为本;但是在大义方面,中国人宁愿舍弃自己的性命,也不会舍弃伦理道德,也要去舍己为人,在道德前面,生命是不值一提的。

金钱观,西方人认为生活是美丽的。

人活着的乐趣就是领受大自然的馈赠。

钱不在乎赚多赚少,当然多总好一点,可是生活则一定要快乐。

钱是为我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钱借得越多越好。

生活是复杂的。

人活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挑战,防备各种各样的陷井,千万不可头脑简单,轻信别人。

享受生活并不是最重要的。

钱存得越多越好。

政治观,虽然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在西方,从古代希腊的民主专政,雅典的政治改革,罗马—《民法大全》体系完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法国大革命。

其民主政治的进程先于我国。

他们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权利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

虽然这样的民主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上,我认为都要略比中国先进一筹。

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更感性,西方人更理性。

东方人讲求整体性,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性;东方人重视求同思维而西方人往往追求求异思维;东方人重义轻利,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原则性;东方人的感情表达间接、含蓄,而西方人的感情表达则直接、外露。

二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外交,中国外交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外交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外交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外交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和为贵”、“尚和合”的哲学思想。

这种和合不是异质事物简单相加堆砌,而是各种不同性
质的事物相互对立、冲突继而融合趋同的一个辩证过程。

中庸思想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庸即“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以形成一种节制内敛和自我平衡的文化。

在中国,“和平共处”是其外交的根本方针,中国界定其与世界的关系为“互利共赢”,中国也表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将始终保持平和心态、兼顾各方关切、寻求与各国利益平衡。

例如,在朝核、伊核等地区热点问题等上中国都认为要“协商解决”,此外中国也一如既往呼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这些都是中国外交运用传统思想的写照。

新中国的成立后,中国现在。

已与172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世界正朝着文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在国际交往中,各国纷纷把注意力和重心转向文化领域,并把对外文化交际纳入到国家的整体外交事业中,“文化外交”应运而生。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一门覆盖面宽广而又十分复杂的学科,包括社会规范,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如果我们能够更多的了解互相之间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那么就可以更好的比避免相互交际中的误解,预防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冲突,通过拓宽各自的眼界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际的目的。

因此,要实现中西方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关系深入,就要我们在交际中,在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中不断地总结额文化差异,排除文化交际模式化的禁锢和文化差异的干扰,互相尊重,平等往来。

我们应当提高文化自信力,发扬自身文化的优势,同时能够互相合作与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冲突与融合中,兼收并蓄中,推动各自的文化向前发展。

M计算机101
施利华
2012年12月5日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