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doc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理解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理解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理解解题技巧高考语文应试策略文言文阅读阅读程序:①整体阅读(初步把握文中写了几件事,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②看试题,认真审清题干,将选项与原文结合解答。

实词考查和虚词考查两题应在凭知识积累对该词的理解基础上再将其代入原文,看对该词的解释是否合乎语境,切不可将对词的解释与具体语境相脱离。

信息筛选题:①弄清题干的中心内容(人物的性格、品质)是什么②结合原文弄懂每一句话所表现的人物侧面(性格、品质、经历)③进行筛选。

注意区分(“直接表现”和“表现”问法的不同)文意理解题:将每一选项在文中找到落脚点,看与原文是否一致。

注:①审题认真,看选对选错。

②对选项仔细辨别比较。

古文翻译试题:①审:先整体读一遍,弄懂大致意思。

②切:联系上下文将划线句子切割成一个个语言单位(词),一定要一一对应翻译。

③翻译的方法是留: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对:一一对译;换,删,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调:语序。

④连缀成文:答题时切记:字迹工整,不要有错别字,遇到不熟悉、拿不准的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猜度。

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①”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

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实的基 础
[ 关 键词 ] 高考 ; 文 言文 阅读 ; 复 习策略 [ 中圈 分类 号 ] G 6 3 3 . 3 [ 文 献标识 码 ] A [ 文 章编 号 ] 2 0 9 5 - 3 7 1 2 ( 2 0 1 4 ) 3 0 - 0 0 4 3 - 0 2
高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的命运 。 高考
二、 以基础 为主 。 把握 好教 材
教材 中的文 言 文 范 文 是 学 生 学 习 文 言文 的基
础, 在 复 习的过 程 中 。 教 师 一 定 要 引 导 学 生 以教 材
中 的基 本 知 识 点 为 基 础 进 行 复 习 , 为 学 生 打 好 基 础 。如 果学 生连 范文 都掌 握得模 棱 两 可 , 对课 文 的 思 想 内容没 有一个 清 晰 的把握 , 那他 对 其他 文 言文
还 要 注意将 这 两方 面结 合起来 . 这 对 于提 升学 生 的
以要 重 点 对 待 思 想 导 向 性 和 可 读 性 强 的 题 材 。 2 0 1 3年高 考 的辽 宁卷 选择 《 王尧 臣墓 志铭 》 作 为 阅 读 材料 , 天津卷 以《 姚敬恒先生事略》 为 阅读 材 料 , 这 些 文章 的共 性是 都有 一定 的教 育意 义 。因此 , 在
4 3
课 堂教 学 , 可 以有效 地 扫除课 堂 教学 的盲 点 。由于
具体含义仅仅依靠 自身掌握该词 的程度很难准确
这 时就要 考 虑 “ 活用 ” 和“ 通假” 的情 况 。 近五年高考文言 阅读对人 物传记 的考查较多 , 所 翻译 出来 , 以, 在 复 习的过 程 中 。 教 师 可 以将 与教 材 内容 联 系 较 大 的人 物 传 记 引 入 到课 堂 中来 , 进 行 详 细 的 讲 解 。例 如 : 教 师可 以组 织 学 生 阅读 《 史 记 》, 让 学 生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简答题突破策略+课件19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简答题突破策略+课件19张

称道:“向远方求取珍贵奇异之物导致沿路百姓
疲惫不堪,这不是皇帝抑制自己仁爱他人的主张。 又由于小人私下弄权作威作福,而损害皇帝的英 明。”言语非常恳切正直。奏章献上后,高宗下诏 慰劳勉励他,立即下令把竹子丢弃到江中。(苏良 嗣)调任到雍州,当时韦安石因明经被举荐,调任 雍州乾封县县尉,苏良嗣非常器重他。关内闹饥荒, 百姓中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苏良嗣执政崇尚严罚, 每次有盗贼出没,三日内一定被他所擒,当时人都 称他为神明。
请你来分析
我来概括
文言文简答题失分原因 (1)因没有审明题干要求而失分。 (2)因没有读懂文本,曲解文意而失分 (3)因不能有效提炼整合信息而失分
文言文主观简答题应对策略
对策一:审准题干,明确题干重点,找准文本区间。 对策二:定向精读,辨清文句意义,筛选所需信息 对策三:规范表述,明确答案要点,辨明主次信息。
①忠义:关羽拒重赏追先主于袁军可见其“忠”;杀颜良报答曹操厚遇才 离开曹营可见其“义”,他身上的忠义与我们时代的“忠诚仁义”精神 契合。
②勇武:关羽于万众之中杀颜良,降于禁斩庞德可见其“勇”,他身上的 勇武同我们时代的“勇敢无畏"精神契合。
评分细则:3分,答对1点给1分,答对两点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即可。
(补充注释)莳:移植,栽种 明经: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 试科目
苏良嗣认为从江南采集怪竹运往上苑有什 么危害?结合文本分析。
• 1.远途运输劳民伤财,有悖于皇帝约束自 己爱惜百姓的本意
• 2.宦官趁机弄权,有损皇帝名声
课堂总结
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分析文言文简答题失分原因。 ➢文言文主观简答题应对策略。
不久伍文定升任广东右布政使。尚未赴任,世宗即位。
伍文定上书检举张忠等人的罪状,并且说:“过去张忠、许 泰与刘晖到江西来,张忠自称天子的弟弟,刘晖自称天子的 儿子,许泰自称感武的将军,与天子是同僚。他们辱朝延命 官,诬陷残害良民,提出万般要求,使夺了百万余资财,致 使江西到处是饿死的百姓,盗贼汹汹而起。(现在)即使把三 人碎尸万段,也不足以向江西百姓谢罪。如今大恶人江彬、 钱宁都已经伏法,这三个人实际上是他们的党羽。请求尽快 将他们正法,用以彰显国家的典章制度。”又请求发放宸濠 的资产,还给江西,用来补给江西的经费;怜悯释放张忠、 许泰所陷害的无罪者以及宁府没参与阴谋的同宗族的人,以 清理冤狱。皇帝全部赞许并采纳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方法有哪些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方法有哪些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方法有哪些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而语文科目中的文言文部分,往往是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疼的难点。

但只要掌握了合适的复习方法,文言文也能成为我们的得分利器。

下面就来分享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的复习方法。

一、夯实基础1、积累实词、虚词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我们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将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整理归纳。

比如“之”“而”“以”等虚词,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各不相同。

对于实词,如“爱”“安”“被”等,要记住它们的多种含义。

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背诵和复习,通过例句来加深理解。

2、掌握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标志,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者,……也”是判断句的常见标志;“于”“为”等字常常用于表示被动。

在复习时,要对这些句式进行专项练习,提高识别和翻译的能力。

3、背诵经典篇章课本中选取的文言文经典篇章是复习的重点。

通过背诵这些文章,不仅能够增强语感,还能积累词汇和句式。

如《劝学》《师说》《赤壁赋》等,要做到烂熟于心。

同时,在背诵的过程中,要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更好地记忆。

二、多读多练1、阅读课外文言文仅仅依靠课本上的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阅读一些课外的文言文作品。

可以选择一些古代名人的传记、寓言故事、散文等,拓宽阅读面。

在阅读时,不要急于查看译文,先自己尝试理解,然后对照译文进行修正。

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做历年高考真题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

通过做历年高考文言文真题,了解高考的命题规律和题型特点。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和要求来进行,做完后认真分析错题原因,总结答题技巧。

同时,还可以将同一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找出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3、进行模拟练习除了真题,还要做一些模拟题来巩固知识。

【高考备考策略】文言文复习备考最有效的6种方法

【高考备考策略】文言文复习备考最有效的6种方法

【高考备考策略】文言文复习备考最有效的6种方法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

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

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

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

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

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分类整理-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材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分类整理-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材

主标题: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分类整理副标题:这类词类活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掌握翻译方法是关键。

关键词:高考,使动用法,意动用法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使动用法(一)不及物动词使动: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A.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X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 止血灵。

止:使……停止。

B.1. (沛公)从百余骑。

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 富国强兵:2. 强兵足食:3. 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

4. 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

5. 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6. 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

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安老怀少:安:使……安逸。

8.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9.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稳固。

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受苦、受累、受穷。

(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1.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2. 汗马功劳3. 生死肉骨肉:使……长肉。

4. 先破秦入某某者王之王:wàng,使……做王。

意动用法(一)名词意动: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译:把……当做。

1. 幕天席地:2. 草菅人命:3. 鱼肉百姓:4. 千金一刻:5. 友风而子雨:6. 稍稍宾客其父:7. 孟尝君客我: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二)形容词意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

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中的一大考点,相信不少同学也是费了不少心思,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考文言文复习全攻略一、文言文复习方案二、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三、解题方法与技巧一、文言文复习方案1、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

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

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

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

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

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回顾1.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解释文言文的定义分析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典雅、古朴1.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学习如何抓住文言文的主题思想1.3 文言文的词汇与语法复习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与短语掌握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结构第二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训练2.1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学习识别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掌握实词与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2.2 把握文言文中的句式与句型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被动、判断等掌握句型转换的方法与技巧2.3 推断文言文中的隐含意义学习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与句意培养对文言文隐含意义的敏感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实践3.1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分析与解读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练习解题技巧与策略3.2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选取适合高考水平的文言文篇目进行阅读练习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阅读理解题目3.3 阅读理解题型训练分析与解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型练习解题步骤与答题技巧第四章:文言文翻译技巧4.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准确传达文言文的原意与风格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4.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学习直译与意译的方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巧与策略4.3 文言文翻译实践练习将文言文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提高文言文翻译的速度与准确性第五章:文言文阅读模拟测试5.1 模拟测试的目的与作用通过模拟测试检验学习成果提高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信心与能力5.2 完成模拟测试题目的步骤掌握模拟测试题目的解题步骤与策略培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文言文阅读的能力5.3 分析与反思模拟测试的结果分析模拟测试中的错误与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与策略第六章: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6.1 题型分类与特点分析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的分类理解不同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技巧6.2 题目解析与答题策略学习如何解析不同题型的问题掌握文言文阅读题目的答题策略6.3 历年高考题型回顾回顾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题型趋势和应对方法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7.1 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快速把握文言文文章大意的技巧练习通过阅读抓住文章核心思想7.2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分析文言文文章结构的方法掌握从文章结构中获取信息的技巧7.3 评价文章观点与表达培养评价文言文文章观点的能力练习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第八章: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提升8.1 文化背景知识学习了解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理解深度8.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文言文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提高在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8.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培养对文言文文学价值的鉴赏能力学习从文学角度分析和欣赏文言文第九章: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9.1 制定复习计划制定适合个人情况的文言文阅读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任务9.2 强化薄弱环节分析自己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和复习9.3 定期自我检测定期进行自我检测,检验复习效果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和方法第十章: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10.1 模拟考试训练进行全真模拟考试训练适应考试环境和时间压力10.2 考前心理调节学习考前心理调节技巧10.3 考前复习要点梳理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关注考试大纲的变化和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6.1 题型分类与特点6.2 题目解析与答题策略6.3 历年高考题型回顾重点和难点解析:历年高考题型的回顾和分析,以及对题型趋势的把握,这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浙江上虞中学陈桂芬(312300)
纵观自1995年至今十年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题,无论从其考查目的与要求、测试形式与题型、分值安排与分布,还是考查重点等诸多方面都比较稳定,既体现了高考稳中有变及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原则,又有利于加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还有利于提高高考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性,因而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得分率总是高于现代文。

但是,静观目前高考文言文复习的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至少仍存在四大误区。

一、重课外讲练,轻课本复习
因为高考文言文命题取材之于课外,特别是近两年高考文言文命题材料与模拟卷确有撞车现象,所以致使有的语文教师在高考文言文复习时,热衷于课外文言语段的讲练,满怀侥幸心理,而将课内教材的复习丢弃一边,在复习中犯了方向性错误。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命题情况来看,试题所涉及到的实词、虚词以及文化常识,越来越贴近教材。

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秘书张伟明曾撰文《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文中指出:“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本以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是在课文以内。

否则就强人所难,测试的效果也不好。

”特别是近三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充分体现了“段子选自课外,知识都在课内”的命题思路。

其中文言虚词测试题的8个句子中,有3个句子直接来自课文;文言实词的考查也大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例如:2004年浙江高考试卷的第12题就有三个选项的句子直接来自课文:“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以金笼进上”(《促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又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第11题,要求选出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项。

如果有从课内找答案的思路,做题自然就不难了。

《涉江》一诗中
有这样的句子:“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句中的“乘”课文明确注解:“登”。

如果能再稍稍联系选文的语境,就不难看出C项“使老弱女子乘.城”中的“乘”解释为“巡视”是错误的,应理解为:“登”、“登上”。

既然,今后一段时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将立足于中学文言文教材又稍高于教材,即所谓的“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那么,高考文言文复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首先立足教材:要认真复习课文,特别注意有关史传、史论作品的复习,落实教材后的附录——《文言文常用实词表》,结合课文复习归纳整理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关注《考试说明》所列的重点虚词。

所以说:谁完全抛开中学文言文教材而遨游于文言题海,谁就要犯方向性错误。

二、重题目讲解,轻文段理解
在课文复习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训练题是必要的,因为毕竟高考文言文命题取材于课外,事实上也有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但有的语文教师,特别初次接触高考复习的年轻教师,在分析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只重视文后题目的讲解,如果没有参考译文,就连文字疏通工作都省略了,根本谈不上内容的分析理解。

这种“就题论题”的复习,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如何培养提高?当然,在整个复习阶段,是不是每个课外语段都要细分析、慢理解,这有待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商榷,但如果缺乏一定量的训练积累,特别是复习的起始阶段,缺少教师对文言语段作必要的文字疏通、串讲分析,缺少学生对文言语段的理解体会,那是绝对错误的。

近几年全国高考题的文言文选文出处大都集中在经典史籍中,从取材看,以记叙文为主,带有一定的情节且含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因此,在复习训练时,拿到一个文言语段,在粗看文段的基础上,总要先弄清:文段写了谁,写了他哪几件事,如果是一件复杂的事,前因后果如何,事情的经过怎样等问题;进而去理解文段要表现人物怎样的良好品质。

例如,2001年春季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题,选文写的是明朝徐九思的事迹。

分析时,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作如下分析理解:
又如:对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文可作如下分析理解:
很显然,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事例以及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内容都分别在文段第二部分。

教会 学生作这样的分析理解,不但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另外在对文段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不仅做13题 、14题容易多了,而且对前几题词、句的推敲也提供了可靠的语境。

总之,为准确答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重技巧传授,轻知识积累
解题固然需靠技巧,但更要凭实力,即知识、能力的积累。

解题技
徐 九 思 清政为治 勤政为民 吏治严明 惩豪恩民 爱惜百姓 翻修道路 为民减负 赈灾救民 治水除患
田 单 受命危难之际 施行反间之计 利用火牛之阵 兵临城下 推为将军 一施:燕王换将 再施:同仇敌忾 又加:假降、懈敌 夷杀骑劫
收复失城
巧掌握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知识、能力的某种缺陷,又能使解题既快又准。

但是,解题技巧的掌握与运用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为基础,解题技巧就毫无意义。

目前,各种语文报刊上介绍有关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技巧的文章比较多,有的教师与学生错误认为这些东西是万能钥匙,忽视了在课内外阅读中对有关文言词、句知识的积累,这是主次颠倒,舍本就末。

如上所述,目前的高考文言文命题越来越贴近课本,所以,教师应首先指导督促学生十分注意课本中有关虚词、实词等知识的积累;其次,在课外训练中也要注意积累。

如果学生积累丰厚,对课文了如指掌,那么做高考文言试题肯定会得心应手,取得更高的分数。

例如,2001年春季高考试卷第11题,要求找出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

B项容易判断,而ACD三项相对有点难度,但如果能注意课内外知识的积累,其实也容易。

像A项“始视事
..,恂恂若不能”句中的“视
事”一词,在课文《张衡传》中出现过:“视事
..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课文注释:“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

”显然A项是正确的。

要理解C项“尘土积三尺,雨雪
..,泥没股”句中的“雨雪”,如果能注意课外积累,也就简单。

两汉乐府诗《上邪》中就有句子:“山无陵,江水
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句中“夏雨雪”就是“夏天下雪”的意思,“雨(yù)”在句中当动词用。

联系选文语境,可以
肯定C项是正确的。

D项中“行旅
..便之”的“行旅”是作为句子的主语,
应理解为名词性的意思,如能再联系《岳阳楼记》中“商旅不行”的句子看(句中的“旅”为“客人”),很显然,“行走旅游”这个动词性的解释是不正确的,“行旅”应理解为:“过路的客人”。

此题的答案为D。

四、拘泥《考纲》,忽视综合
02年始要求考生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而之前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之间的变化体现了对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要求在提高,这样可以考查出考生各种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

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传统要求就是“信、达、雅”,在这三个词
中,“雅”是高标准要求,中学生较难做到,但“信”,即忠于原文,是应该做到的。

为了做到“信”而力求“达”,就要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个要求去做。

可是,我们的有些学生看到《考纲》中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加了“*”符号,以为不是考试范围,在复习中对文言特殊现象不加重视,结果在具体翻译句子的时候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导致得分可怜。

例如;02年高考要求翻译的两个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和“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都蕴含着文言特殊现象,第一句是个倒装句式,翻译时注意调整,应这样“其谓李将军也?”,实际是个宾语前置句,语序对了,分数如数到手;第二句前两个小句直译即可,也不会出现纰漏,第三小句要注意了“为”谁“尽哀”,这就是说,有成分省略了,为了语意明确,必须补完整。

又如03年高考中第一个翻译句“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这个句子里有两个词须体现词类活用,“廷”应译为“在朝廷”或“当廷”,名词作状语,修饰“折”;“面”也一样,名词作状语,译为“当面”,修饰“从”,否则,造成语意不明。

所以说,复习备考,立足《考纲》,但不拘泥,知识总是相通的,在文言翻译备考时,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在译文中见分明,平时切莫忽视。

练武要练功,积累就是练内功,功到自然成。

如果仅凭技巧,那只能是花拳绣腿,在高考竞争比试中派不了大用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