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两篇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当我看完《超级工程第三季》这部纪录片后,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一系列的超级工程,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一季中,展示的每一个工程都堪称奇迹。
从能源领域的巨型电站,到交通领域的超级桥梁和隧道,再到民生领域的大型水务和环保设施,无一不让人惊叹不已。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这座大桥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以前,我只是在新闻里听说过它,但通过纪录片,我看到了它建设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和挑战。
建设港珠澳大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复杂的海洋环境。
那可不是咱们平常在小池塘里玩水那么简单!大海的脾气可怪着呢,风浪、潮汐、洋流,每一个都能给施工带来巨大的麻烦。
工程师们得像猜谜语一样,去琢磨大海的心思,找出最合适的施工时间和方法。
为了打下坚实的基础,工人们要在几十米深的海底放置巨大的钢桩。
这钢桩可不是一般的重,得用超级大的起重机才能把它们吊起来。
而且,在海底操作,可没有在陆地上那么方便。
海水的压力、能见度低,都让施工难度成倍增加。
我就想啊,那些工人师傅们得多勇敢,多有耐心,才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点点地把大桥的根基筑牢。
还有那一节节的桥梁箱梁,每一节都有好几百吨重。
要把它们精准地拼接在一起,误差不能超过几厘米,这简直就是在大海上进行一场超级精细的拼图游戏。
工程师们运用了各种高科技手段,又是卫星定位,又是精密测量,才让这些箱梁乖乖地“排好队”,组成了一条横跨大海的巨龙。
在建造过程中,还遇到了台风的袭击。
那狂风巨浪,感觉能把一切都吞噬掉。
可即便如此,建设者们也没有退缩。
他们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加固设备,保护好已经完成的部分。
台风过后,又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争分夺秒地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当港珠澳大桥最终建成通车的那一刻,我的心情跟那些建设者们一样激动。
这座大桥不仅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人类挑战自然、战胜困难的象征。
它让三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也为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超级工程3观后感(精选10篇)

超级工程3观后感(精选10篇)观后感一:《超级工程3》是一部关于中国工程建设的纪录片,展示了中国众多的高科技、高速度的建筑工程。
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纪录片让我感到自豪。
这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实力的体现。
希望这样的纪录片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全球,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尊重中国。
观后感二:《超级工程3》的每一集都有一段非常震撼人心的片段,比如海上大桥的铺设、高铁的建设等。
这些片段展示了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实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些场景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激动。
我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实力会更加强大,能够为全球的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观后感三:作为一名建筑师,我非常欣赏《超级工程3》的纪录片。
这部电视节目展示了很多引人注目的建筑项目,包括桥梁、高速公路、高铁和建筑。
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设计途径。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技巧能够帮助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观后感四:《超级工程3》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它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工程建设的成就和创新。
这部电视节目不仅展现了中国的技术实力和工程能力,更向观众传递了一种信念: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就能够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这种信念不仅在工程建设领域有着显著的表现,也可以在社会各个方面得到应用。
观后感五:《超级工程3》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它展示了中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实力和成就。
我相信这部纪录片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也是非常有启示性的,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中国。
同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部电视节目也让我们更加自豪、更加信心满满地面对未来。
观后感六:《超级工程3》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视节目,它向观众展示了现代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惊人成果。
这些工程建设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实力的体现,更是全球建设事业的重要贡献。
这部电视节目启示我们要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三季是一部非常令人惊叹和令人兴奋的纪录片。
本季继续展示了世界
各地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工程项目,从高速公路到大桥再到高楼大厦,每一集都让人
震撼不已。
首先,我要说的是该系列纪录片的制作质量非常高。
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剪辑手法,
都非常出色。
全剧的画面非常清晰,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工程的宏伟和壮观。
另外,纪录片的配乐也非常动人,为整个剧集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紧张感。
第三季继续展示了一些全球范围内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工程项目。
其中一集讲述了迪拜
的世界最高塔——哈利法塔。
通过该集,观众可以了解到建造这座摩天大楼所需的巨
大工程和创意。
此外,还有一集讲述了中国的杭州湾大桥,这座桥横跨了整个杭州湾,连接了两个城市。
这个项目之大,让人难以置信。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中也展示了工程建设背后的困难和挑战。
无论是天气条件的不
利影响还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每个工程项目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
工程师们总是能够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将工程成功地完成。
总的来说,《超级工程》第三季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和娱乐性的纪录片。
通过观看
这部纪录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一些令人惊叹的工程项目,还能够深入了解
到工程建设背后的困难和挑战。
这部纪录片不仅让人兴奋和惊叹,还让观众对工程建
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我期待着下一季的发布,希望能够继续看到更多令人难
以置信的工程项目。
超级工程三观后感

超级工程三观后感最近看了《超级工程三》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这个纪录片里,展现出的那些超级工程,每一个都让人惊叹不已。
就拿中国的高铁来说吧,以前总觉得坐火车出行是件挺麻烦的事儿,速度慢,环境也一般。
可如今的高铁,那简直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以前出门,要是坐长途火车,那滋味可不好受。
车厢里人挤人,空气也不怎么流通,上个厕所都得穿过层层“障碍”。
而且火车那“哐当哐当”的声音,吵得人没法好好休息。
但高铁一出现,一切都变了。
我记得有一次坐高铁去另一个城市办事。
走进高铁站,那宽敞明亮的大厅就让人心情舒畅。
没有了以往火车站的那种嘈杂和混乱,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检票的时候,也不用再排长队等着人工检票,直接刷身份证就能通过,方便极了。
上了车,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第一感觉就是宽敞舒适。
座椅之间的间距很大,腿能伸得开,不像以前在普通火车上,总觉得腿都没地方放。
而且座椅还能调节角度,要是想休息一会儿,往后一靠,别提多舒服了。
车子启动了,几乎感觉不到什么晃动,特别平稳。
我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风景飞速后退,那速度快得让人兴奋。
不一会儿,时速就提到了三百多公里,可坐在车里一点儿都不觉得心慌,反而很有安全感。
我好奇地打量着车厢里的设施,每个座位前面都有一个小桌板,可以放东西、看书、用电脑。
还有充电插座,这对于出门在外手机没电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啊!再看看车厢里的其他人,有的在安静地看书,有的在用电脑办公,还有的在小声聊天。
大家都在享受着这舒适快捷的旅程。
我旁边坐了一位阿姨,她一路上都在跟我感叹高铁的好。
她说以前去看望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坐火车得晃悠十几个小时,累得要命。
现在有了高铁,几个小时就能到,当天去当天回都没问题。
听着她的话,我心里也特别有感触。
这高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的进步,更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以前觉得距离很远的地方,现在因为高铁的存在,一下子就拉近了。
还有那些建造高铁的工程师和工人们,真的太了不起了。
超级工程3观后感范文

超级工程3观后感范文《超级工程 3》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超级工程 3》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被震撼到了!这片子讲的那些超级工程,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就拿中国的高铁来说吧,以前我坐火车出门,那“哐当哐当”的声音,还有慢悠悠的速度,能把人急死。
可现在的高铁,那速度,“嗖”的一下就出去了!在片子里,我看到那些工程师们为了让高铁跑得又快又稳,那可是下了大功夫。
他们得研究怎么铺设铁轨,才能让列车不颠簸。
这铁轨的铺设可不是随便弄弄就行的,那精度要求高得吓人!每一段铁轨的长度、平整度,甚至每一颗螺丝的松紧度,都得精确到毫米级。
就为了这,工程师们带着一群工人,在炎炎烈日下,或者在寒风刺骨中,一点点地测量、调整。
我能想象到他们脸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还有那些制造高铁列车的工厂,那场面,真是壮观!巨大的车间里,各种机器轰鸣着,工人们忙忙碌碌。
从一个个小零件的生产,到组装成庞大的列车,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记得片子里有个工人师傅,他专门负责安装车窗的密封胶条。
这活儿看起来简单,其实特别考验耐心和细心。
他得把胶条贴得严丝合缝,不能有一点儿气泡或者褶皱。
他就那么趴在车窗边,眼睛紧紧盯着胶条,手里的工具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再说那高铁的桥梁建设,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为了让高铁能够顺利跨越山川河流,工程师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桥梁。
有的是长长的钢梁桥,有的是高高的拱桥,还有的是造型奇特的斜拉桥。
建桥的时候,工人们要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作业。
风呼呼地吹着,他们却像“蜘蛛侠”一样,稳稳地站在那里,进行着焊接、吊装等工作。
我看着都觉得腿软,可他们却一脸淡定,仿佛这对他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
除了高铁,还有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也让我印象深刻。
这座大桥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是一项超级巨大的工程。
在海里建桥可不容易啊,要面对海浪、台风等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
工程师们想了好多办法来解决这些难题。
比如说,为了在海底打桩,他们研发了超级厉害的打桩船。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两篇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两篇《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两篇篇一《超级工程》第三季首轮播放。
第三季以农业、能源、交通、中国制造、城市的 24 小时为分集主题,讲述那些维系国家经济运转的超级工程。
在越来越宏大的主题演变中,体现出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雄心。
在《超级工程》第三季中有不少十分珍贵的镜头。
在讲述能源的一集中,摄制组拍摄到了一个用 1800 吨炸药炸开煤矿的震撼镜头,收录了神秘的可燃冰的画面,更是赶在核电站安装核燃料棒前进入其中,采集到宝贵的核电站内部画面。
拍摄这些画面,除了提供视觉上的震撼和鲜为人知的现场场景外,更是为了展示对中国能源现状与未来的思考。
中国如何用世界上 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 22%的人口?这本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超级工程。
纪录片的镜头从古老的哈尼梯田开始,转到东北农场防虫害时的高强度航化作业现场,再到袁隆平研究的海水稻……从自给自足式的古老农耕方式,到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再到探索优良育种,为了说清中国老百姓手中那“一碗饭”背后的超级工程进化史,纪录片将中国粮食的过去、现状与未来一一铺开,有充满趣味的知识普及,也有对当下所面对的挑战的思考。
讲述城市的 24 小时,摄制组将开篇镜头对准了凌晨两点的街道清扫现场,这个普通人很少有机会见证的时刻正是前一天的收尾,新一天的开始,而后展现的是南水北调、夏季高峰供电等大工程背后的玄机……正是这些隐藏在幕后的超级工程,构建起当代中国百姓的幸福生活。
在《超级工程》中,每个人都是体系中的鲜活细胞,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危机与突破,在全片的结尾处,镜头对准了一个婴儿的诞生。
一部展现超级工程的纪录片,有了这样一个柔软温情到极致的结尾。
篇二看完《超级工程 .中国车》,我的内心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我看到了铁路人的努力,我感受到了国家正在日渐强大的实力,我被祖国深深的感动了。
作为一个铁路新人,赶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我是幸运的,相信日后我不仅能见证祖国铁路的发展,也会为高速铁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超级工程三观后感

超级工程三观后感《超级工程三》观后感当我看完《超级工程三》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部片子展现的那些超级工程,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咱们国家的工程建设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片子里,我看到了那些巨大的桥梁横跨在江河湖海之上,那宏伟的身姿仿佛是在向大自然展示人类的力量和智慧。
还有那长长的高铁线路,像一条条巨龙穿梭在大地之间,带着人们飞速奔向远方。
最让我惊叹的是那些超级港口,巨大的塔吊忙碌地工作着,一艘艘巨轮来来往往,装卸着数不清的货物。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这座大桥连接着香港、珠海和澳门,是一项超级工程中的超级工程。
以前,我只是在新闻里听说过它,但在纪录片里,我看到了它建设的全过程。
为了建造这座大桥,工程师们面临着无数的难题。
比如说,如何在深海里打下坚实的基础?那可不是一般的海,水深几十米,水流湍急,海底的地质情况还特别复杂。
但咱们的工程师们就是有办法,他们想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妙的方案,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记得片子里有个细节,讲的是在安装桥梁的桥段时,那可真是需要分毫不差。
每一个桥段都巨大无比,重量惊人,要把它们精准地拼接在一起,难度可想而知。
工人们操作着那些巨大的起重机,就像在摆弄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小心翼翼,全神贯注。
那场面,紧张得让人屏住呼吸。
还有那个海底隧道的建设,那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要在海底挖出一条长长的隧道,还要保证不漏水,不坍塌,这得需要多么高超的技术和多么严谨的施工啊!我看到工程师们在图纸前反复计算,在施工现场日夜坚守,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专注和执着。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台风的袭击。
那狂风暴雨,让整个工地都陷入了困境。
但是,大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困难。
他们加固设施,保护设备,等到台风过去,又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当港珠澳大桥最终建成通车的那一刻,我看到镜头里人们脸上的喜悦和自豪,我的内心也充满了感动。
这座大桥不仅仅是一座交通设施,它更是咱们国家工程建设能力的象征,是无数建设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当我看完《超级工程第三季》这部纪录片时,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那些宏大的工程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建筑和机械,而是充满了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每一项工程都仿佛是一部活生生的史诗。
在这一季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这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大桥,简直就是一个工程奇迹。
以前,我只是在新闻里听说过它,但通过纪录片,我才真正了解到它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面临着无数的挑战。
首先就是复杂的海况。
那片海域,波涛汹涌,暗流涌动,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打下坚实的基础,难度可想而知。
工程师们为了找到最佳的方案,日夜不停地进行研究和计算。
他们一次次地实地考察,一次次地修改设计,那种执着和认真,让我由衷地佩服。
还记得纪录片里有一个片段,讲的是为了确保桥墩的稳固,工程师们需要在海底进行精确的地质勘探。
他们乘坐着特制的勘探船,在风浪中颠簸前行。
船上的仪器不停地发出“嘟嘟嘟”的声音,工作人员们则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
有个年轻的工程师,脸色苍白,明显是晕船了,但他仍然紧紧地握着笔,记录着关键的数据。
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
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巨大的箱梁准确无误地安装到位。
那些箱梁,每一个都重达数千吨,要把它们像搭积木一样精准地拼接在一起,需要极高的技术和精度。
我看到工人们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地操作着起重机和各种设备,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坚定。
每一次箱梁的成功安装,都会引起一阵欢呼,那是他们辛勤付出后的喜悦。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还充分考虑到了环保的问题。
为了不影响周边的海洋生态,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在大桥建成后,还设置了专门的通道,供海洋生物自由通行。
这种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让我觉得特别暖心。
在整个纪录片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项项令人惊叹的工程技术,更是无数建设者们的奉献和付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两篇
《超级工程》第三季首轮播放。
第三季以农业、能源、交通、中国制造、城市的24小时为分集主题,讲述那些维系国家经济运转的超级工程。
在越来越宏大的主题演变中,体现出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雄心。
在《超级工程》第三季中有不少分珍贵的镜头。
在讲述能源的一集中,摄制组拍摄到了一个用1800吨炸药炸开煤矿的震撼镜头,收录了神秘的可燃冰的画面,更是赶在核电站安装核燃料棒前进入其中,采集到宝贵的核电站内部画面。
拍摄这些画面,除了提供视觉上的震撼和鲜为人知的现场场景外,更是为了展示对中国能源现状与未来的思考。
中国如何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这本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超级工程。
纪录片的镜头从古老的哈尼梯田开始,转到东北农场防虫害时的高强度航化作业现场,再到袁隆平研究的海水稻……从自给自足式的古老农耕方式,到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再到探索优良育种,为了说清中国老百姓手中那“一碗饭”背后的超级工程进化史,纪录片将中国粮食的过去、现状与未来一一铺开,有充满趣味的知识普及,也有对当下所面对的挑战的思考。
讲述城市的24小时,摄制组将开篇镜头对准了凌晨两点的街道清扫现场,这个普通人很少有机会见证的时刻正是前一天的收
尾,新一天的开始,而后展现的是南水北调、夏季高峰供电等大工程背后的玄机……正是这些隐藏在幕后的超级工程,构建起当代中国百姓的幸福生活。
在《超级工程》中,每个人都是体系中的鲜活细胞,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危机与突破,在全片的结尾处,镜头对准了一个婴儿的诞生。
一部展现超级工程的纪录片,有了这样一个柔软温情到极致的结尾。
篇二
看完《超级工程、中国车》,我的内心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我看到了铁路人的努力,我感受到了国家正在日渐强大的实力,我被祖国深深的感动了。
作为一个铁路新人,赶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我是幸运的,相信日后我不仅能见证祖国铁路的发展,也会为高速铁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纪录片从小到大,既给我们见识了工程背后一线职工的努力,又展现了那些伟大工程的建造。
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不仅是对我们每家每户,还更是对铁路行业有特别的意义。
在40天内,将会发生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这个星球每年最大的人口迁徙,相当于要把这个星球近一半的人口都运输一次,这是对一个国家交通运输能力最为严苛的终极考验。
而高铁列车,由于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和更大规模的运营,已经成为了客运的绝对主力,以占铁路总量六分之一的里程,承担了超过百分之六的
运量。
所以,高铁的飞速发展可以预见,这是便民之路,也是强国之路。
但是,高速铁路的发展背后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
由于高速运行,高铁就相当于一个地面飞行的机舱,但它所面对的环境,比天空还要更为复杂。
首先钢轨要必须平整,当列车高速行驶时,如果轨道上有两根头发丝直径的凸起,轨道和车轮产生的冲击力能达到7吨,这个力量对高速行驶的列车绝对是灾难。
此外还需无缝连接。
大家都知道我们做普通火车会有“咯噔咯噔”的声音,那是钢轨的连接处有缝隙造成的,而这个缝隙对于高铁来说是致命的。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中国工程师靠自己的努力,拿出了一套无缝钢轨的生产和焊接技术。
再有,铁路需要跨过我国水网,路网,跨越既有的京沪铁路······。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要让铁路尽可能笔直,又要保证地基的稳固,我们中国工程师又拿出了500吨的自动架桥机方案。
此前我一直不知道那些钢轨是如何铺就而成,特别是架在桥上的线路,通过这个片子是涨知识了,也让我由衷钦佩中国铁路人的伟大,看的我也想成为一个技术师,去为祖国添砖加瓦。
两万公里的高铁线路,每天4200多列高铁列车,同时要面对复杂的地质和气候变化,中国高铁面对的挑战史无前例。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挑战的出现,让中国积累了海量的运营管理经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的高铁运营管理已然走在世界的前列,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亮。
设计师丁叁叁
研究的新款高速列车,在正徐高铁开通时,跑出了420公里的中国速度。
作为连接两大动脉的郑徐高铁,在接入既有铁路网时,只有30分钟的时间来更换设备,更新软件数据。
郑州东站的工作人员,在下面进行了上千次的模拟接线,只为这一次不能有差错的连接。
这些工作背后的辛苦我想只有经历过才懂得。
镜头的不断切换,使我作为一个铁路人,一次次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从工程师的自主研发,到掌握核心技术,再变成服务大众的便利出行。
所有超级工程都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面貌。
时空与距离的概念正在悄然改变,所有取得这些成就的背后,正是几代铁路人,数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才有了今日我们发自内心的领先世界的自豪感。
这,就是祖国。
作为铁路的青年职工,我们更应该去努力追赶时代的脚步,有理由相信,日后的丰功伟绩,将由我们大家一起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