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生产与运作课程设计报告

生产与运作课程设计报告

生产与运作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产与运作的基本概念,掌握生产流程、生产类型及运作管理的关键要素。

2. 使学生掌握生产与运作系统优化的方法,了解提高生产效率与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

3.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与运作中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生产与运作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和决策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对生产与运作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和优化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见解,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产与运作管理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产业观念。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在生产与运作实践中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生产与运作学科的性质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生产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生产与运作基本概念:讲解生产、运作的定义,生产类型,生产过程等基本知识,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生产与运作系统:分析生产与运作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优化方法,包括流水线生产、批量生产、单件生产等不同类型的生产系统,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生产计划与控制:介绍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库存控制等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关键环节,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质量管理:阐述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介绍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等质量管理方法,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设备管理:讲解设备维护、故障分析与预防、设备更新等设备管理知识,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生产运作slp课程设计

生产运作slp课程设计

生产运作slp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产运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系统布局规划(SLP)解决实际生产运作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生产运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理解系统布局规划(SLP)的理论基础。

•学习生产运作流程的分析和优化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SLP方法分析生产运作问题。

•能够运用相关工具和技术进行生产运作流程设计。

•能够进行生产运作方案的评价和选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生产运作概述:生产运作的概念、目标、类型和过程。

2.系统布局规划(SLP):SLP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施布局设计、物流分析与优化。

3.生产运作流程分析与优化:流程分析方法、流程优化技术和工具、案例分析。

4.生产运作方案评价与选择:评价指标和方法、方案选择和决策。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1-2周:生产运作概述和系统布局规划(SLP)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第3-4周:设施布局设计、物流分析与优化。

•第5-6周:生产运作流程分析与优化方法。

•第7-8周:生产运作方案评价与选择。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生产运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室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生产运作流程的优化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生产运作管理》,提供生产运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参考书:《系统布局规划与物流管理》,提供SLP的相关理论和案例分析。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学习中心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名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是安排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的,是该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完成《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实际操作性锻炼。

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次能较为系统地综合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解决在某种给定的生产条件下企业生产活动实际问题的模拟,通过本环节的设计锻炼,对设计对象的情况、问题和材料有较好的了解,能灵活应用本课程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设计总体要求及时间安排(一)总体要求1、每位同学均须完成一个专题的设计,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专题,也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环境,自己拟定专题。

若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指运用数据库运算或计算机语言编程),均可依其掌握程度给予加分。

2、课程设计报告书内容包括:设计课题名称、命题条件、要求、设计步骤和程序、所采用理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过程、结果表述、设计心得及存在问题分析。

3、认真编写课程设计报告书,做到数据计算准确、图表清晰完整、文字表达简明扼要,并打印、装订成册。

指导教师电子邮件:******************,4、邮件要写清楚学员的姓名,课题的名称等内容,并以附件的形式发到老师的电子邮箱。

5、课程设计的封面、任务书、指导书在学校网络课堂下面的课程设计中,请学生自己下载。

提交时先交电子版,不要直接提交书面材料。

(二)时间安排8月5日前交课程设计纲要;8月15日以电子邮件形式交初稿,然后修改;8月25日交第二稿,再次修改;8月29日前打印、装订成册,并交到高教部。

(截止收邮件日期为8月28日)9月4日教师到高教部取学员上交材料评阅9月18日教师上交学员成绩三、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老师给定的材料,在下面的专题中任选其中一个专题完成设计。

[资料1]液压泵产品品种、结构与零件明细1、产品品种A—1,A—2,A—3;B—1,B—2;C—1,C—2,C—3。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封面及任务书国际学院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封面及任务书国际学院

国际学院《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工商12-3学号:1276801301姓名:于海波指导教师:刘存福、段永峰成绩:车间设备布置问题设某生产车间有14种零件在一条生产线上进行加工,该生产线包括代号为A、B、C……H、I、J等10台设备,设备呈单行布置,相邻两设备的距离大致相等,算作一个单位距离,各零件的加工顺序如下所示:1号零件:(7道工序)①A ②H ③C ④D ⑤B ⑥I ⑦J;2号零件:(5道工序)①A ②G ③F ④I ⑤J;3号零件:(7道工序)①A ②H ③B ④G ⑤F ⑥I ⑦J;4号零件:(7道工序)①A ②H ③C ④B ⑤D ⑥I ⑦J;5号零件:(10道工序)①A ②D ③C ④D ⑤G ⑥B ⑦G ⑧F ⑨I ⑩J;6号零件:(5道工序)①A ②G ③F ④I ⑤J;7号零件:(5道工序)①A ②E ③B ④I ⑤J;8号零件:(4道工序)①A ②G ③I ④J;9号零件:(9道工序)① A ②H ③ C ④ D ⑤G ⑥ F ⑦ B ⑧I ⑨J;10号零件:(5道工序)①A ②I ③E ④B ⑤J;11号零件:(5道工序)①A ②C ③D ④I ⑤J;12号零件:(4道工序)①A ②I ③C ④J;13号零件:(5道工序)①A ②C ③B ④I ⑤J;14号零件:(5道工序)①A ②H ③C ④I ⑤J;试根据以上资料,应用从至表法进行设备布置。

要求:(1)绘制各零件的综合工艺路线图;(2)根据零件综合工艺路线图编制初始的零件从至表;(3)分析和改进初始的零件从至表,求出接近于最优的设备布置方案。

(即零件总移动距离最小的布置方案)工艺流程图1号零件2号零件3号零件4号零件25号零件6号零件7号零件8号零件9号零件310号零件11号零件12号零件13号零件14号零件4From-to表。

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设计

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设计

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设计生产运作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划、组织、实施、监督和控制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和全面的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课程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使学生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问题解决。

一、课程目标1.掌握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和方法论;2.知晓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应用;3.能够分析解决企业中出现的生产运作问题;4.掌握生产运作管理中的数据分析工具,具备分析实际企业问题的能力;5.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手段解决生产运作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制度与流程,生产运作管理的分类。

2. 生产运作管理实践应用生产运作管理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生产运作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的应用;3. 生产运作管理工具品质管理方法、质量控制工具、统计过程控制、生产运作控制等基本工具。

4. 企业实践案例结合实际企业案例和数据分析工具,分析解决企业生产运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产运作中的企业案例进行学习,分析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创新思维和数据分析工具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PPT汇报、课程讲解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

3. 实践教学法班级小组结合实际企业进行生产推演与生产运作控制,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改进。

四、教学评价通过平时作业、课堂参与、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着重测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于在设计中尤其重视实践和综合决策方面的评价。

达到学生能够在企业生产实际中独立处理生产运作问题。

五、结语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注重实践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能够对学生未来从事相关的企业生产职业发展提供最有源源不断的保障。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与目标《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深入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与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活动中,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引入企业实际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引入信息化手段。

通过运用生产管理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运作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计1.生产与运作管理概述:介绍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职能和主要内容。

2.生产战略与设施选址:讲解生产战略的制定、设施选址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3.生产计划与库存控制:阐述生产计划的制定、库存控制的方法及意义。

4.现场管理与生产方式:探讨现场管理的任务和方法,分析各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及应用。

5.质量管理与设备维护:讲述质量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探讨设备维护的重要性及策略。

6.供应链管理:分析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探讨供应链协同与优化的途径。

7.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介绍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的理念、方法及应用案例。

8.信息系统在生产运作管理中的应用:阐述信息系统在生产运作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案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深入的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企业实际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活动中,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生产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立有效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非常重要。

本项目旨在通过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未来的实践工作做好准备。

二、项目目标1.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企业运作流程,建立企业运作管理体系。

3.学习生产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4.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仓储和配送效率。

三、项目内容3.1 生产与运作管理概述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相关术语和理论。

3.2 企业运作管理体系介绍企业运作管理体系框架、目标、要素和实施流程。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企业运作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3.3 生产计划编制和执行从订单接收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包括生产计划编制、采购管理、生产执行、质量管理等环节。

通过实际案例演练,学习生产计划编制和执行的方法和问题处理。

3.4 现代物流管理介绍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并结合实际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如何通过物流管理来提高仓储和配送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

四、项目成果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可以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分析企业运作管理体系的要素和实施流程。

2.能够编制和执行生产计划,进行采购管理、生产执行和质量管理等相关工作。

3.能够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仓储和配送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

五、参考文献1.王小云. 企业运作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2.徐李宝. 现代物流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3.宋乐.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M].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以上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具体参考文献以教师的指导为准。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报告书指导教师签字成绩评定出勤成绩:报告成绩:答辩成绩:总成绩:《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报告书设计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时间:一、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的认识(一)、课程在课程设计中的设计目的我们在学完《生产运作管理》专业课程后,进行了本次生产运作管理的课程设计。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是培养我们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运作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育环节。

通过设计巩固专业基础理论,培养与考核我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和步骤。

1.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巩固、拓展和深化所学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知识。

3.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初步掌握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提升生产运作管理意识。

4.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初步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计算能力。

5.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全面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系统设计、系统运作和系统创新。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1.在课程设计中重点是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决策、系统运作的计划与控制。

2.在课程设计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设计要求认真进行 3.在设计中分析问题的思路要正确,计算要精确,表、图要规范。

4.设计结束,提交一份4000字以上的设计报告。

5.撰写的设计报告要求层次清晰、文字叙述流畅、精炼。

二、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一)、题目内容某企业2021年度各季对A产品的需求量分别为:200件、300件、400件、300件,总需求量1200件。

可供选择的调节生产能力因素有:加班加点、存货、延迟交货。

正常生产的每件成本为10元,加班生产成本12元,每件存货费用1元,延迟交货每件损失5元,年初库存为0。

有三种计划方案:(1)采用均衡生产;(2)采用跟踪生产,每季生产250件,不足部分在第三、第四季度加班生产;(3)采用混合生产,一、二季度各生产250件,第三、四季度各生产300件,不足部分在第三、第四季度加班补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题目一:成批生产期量标准设计与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1一、课程设计说明书1(一)计算大型零件组及其三种零件的加工周期1(二)制定C618K2产品及其三种零件的生产期量标准6(三)编制“2013年1-6月份C618K2产品各月各车间投入、出产生产作业计划”7二、设计成果15设计题目二:单一对象机械加工间断流水线组织设计(资料六)19一、课设说明书19(一)计算流水线平均节拍19(二)计算并确定各工序设备需求量19(三)确定看管期内工序产量20(四)计算工作地在看管期内的工作延续时间20(五)计算工作地(设备)负荷率及流水线平均负荷率22(六)配备工人并计算每个工人的负荷率23(七)确定运输批量,确定节奏和选择运输装置24(八)、设计间断流水线标准工作指示图表24(九)、绘制流水线内各工序周转在制品占有量形成与消耗图表24(十)、流水线平面布置设计30二、设计成果32设计题目一:成批生产期量标准设计与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一、课程设计说明书(一)计算大型零件组及其三种零件的加工周期理论依据及计算公式:dd t n 准备单件序t ks T +⨯⨯⨯=∑==m1ii T T 序基ρ∑1-m 1=i i=间间T T自间序间T T T T i ++=∑=m1i ρ成套最长组T T T +=1、计算零件01-1在机械加工阶段的生产周期工段实行两班工作制,每班8小时,每日工作时间d=2×8=16(小时),大型零件组在机加车间采用1/3月批类,平均月产量为120台而每台产品需01—1两件 故 n=1/3×120×2=80(台份),定额完成系数k 为1,各设备组均为1个工作地,即s=1工序(1)刨削的加工时间为,工序(2)车削的加工时间为;同理类推则可求得一批零件的工序时间长度()dd t n 准备单件序t ks T i +⨯⨯⨯=(i=1,2,3,4,5,6,7,8)n---零件批量;单件t ---工序单件时间(小时);−--制度规定的每日工作小时数; s---加工该道工序的工作地数; k---定额完成系数;准备t ---工序准备结束时间。

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可利用公式进行求解:()()天准备单件序21.42860461128605080d d t n 1=⨯+⨯⨯⨯⨯=+⨯⨯⨯=t k s T()()天准备单件序96.22860451128603580d d t n 2=⨯+⨯⨯⨯⨯=+⨯⨯⨯=t k s T()()天准备单件序53.22860301128603080d d t n 3=⨯+⨯⨯⨯⨯=+⨯⨯⨯=t k s T()()天准备单件序29.12860401128601580dd t n 4=⨯+⨯⨯⨯⨯=+⨯⨯⨯=t ks T()()天序45=T()()天准备单件序36.32860251128604080dd t n 6=⨯+⨯⨯⨯⨯=+⨯⨯⨯=t k s T()()天准备单件序86.0=2×86030+1×1×2×86010×80=d +××d t ×n =7t ks T 则:()()()()()()()()()()天序序序序序序序基33.1686.036.3429.153.296.221.485.076543211-01=++++++⨯=++++++=T T T T T T T T ρ一批大型零件在各工序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0.4天。

()天间间4.24.061-m 1i i 1-01=⨯==∑=T T由题可知,平行系数85.0=ρ,每六个工作日可加上一个星期日()天基间12.3=6+1-011-01T T()天基间加2273.21333.164.231-011-011-01≈=++=++=T T T2、计算01-2零件在机械加工阶段的生产周期由于每日工作时间d=2×8=16(小时),大型零件组在机加车间采用1/3月批类,平均月产量为120台,每台产品需01—2一件,故n=1/3×120=40(台份), 定额完成系数k 为1,各设备组均为1个工作地,即s=1()()天准备单件序68.02860301128602040d d t n 1=⨯+⨯⨯⨯⨯=+⨯⨯⨯=t k s T()()天准备单件序07.12860251128602540d d t n 2=⨯+⨯⨯⨯⨯=+⨯⨯⨯=t ks T()天准备单件序68.02860301128602040d d t n 3=⨯+⨯⨯⨯⨯=+⨯⨯⨯=t k s T()天准备单件序85.02860201128602040d d t n 4=⨯+⨯⨯⨯⨯=+⨯⨯⨯=t k s T()()天准备单件序46.02860401128601040dd t n 5=⨯+⨯⨯⨯⨯=+⨯⨯⨯=t ks T则()()()()()()()()天序序序序序基49.346.085.086.007.186.085.0543212-01=++++⨯=++++=T T T T T T ρ一批大型零件在各工序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0.4天()天间间6.14.041-m 1i i 2-01=⨯==∑=T T由题可知,平行系数85.0=ρ()天基间85.0=6+2-012-01T T()天基间加51.56.149.32-012-012-01≈=+=+=T T T3、计算01-3零件在机械加工阶段的生产周期每台产品需01—3一件,其余条件同上,n=1/3⨯120=40(台份)()()天准备单件序07.12860301128602540d d t n 1=⨯+⨯⨯⨯⨯=+⨯⨯⨯=t k s T()()天准备单件序86.02860301128602040d d t n 2=⨯+⨯⨯⨯⨯=+⨯⨯⨯=t k s T()()天准备单件序53.02860301128601240d d t n 3=⨯+⨯⨯⨯⨯=+⨯⨯⨯=t k s T()()天准备单件序65.02860201128601540d d t n 4=⨯+⨯⨯⨯⨯=+⨯⨯⨯=t ks T则()()()()()()()天序序序序基64.265.053.086.007.185.043213-01=+++⨯=+++=T T T T T ρ一批大型零件在各工序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0.4天()天间间2.14.031-m 1i i 3-01=⨯==∑=T T由题可知,平行系数85.0=ρ()天基间64.0=6+2-012-01T T()天基间加484.32.164.23-013-013-01≈=+=+=T T T4、计算大型零件组的生产周期由已知,计算生产周期时每6个工作日可加上一个星期日,即企业采用的是6天工作制。

由零件组生产周期计算公式:成套最长组T T T += 可知()天成套大加28622101=+=+=-T T T(二)制定C618K 2产品及其三种零件的生产期量标准1.计算各个车间的加工批类和批量()天台524120==q()天大加大坯8512031R R =⨯==()天中加中坯245120R R ===()天小加小坯4851202R R =⨯==()天热8512031R =⨯=()天装8512031R =⨯=()台份大加大坯4012031=⨯==n n ()台份中加中坯120==n n ()台份小加小坯2401202=⨯==n n ()台份装4012031=⨯=n2、计算各个零件组及产品在各个车间的生产周期 根据题中所给的生产周期可知:=16天 =12天 =20天 =10天=18天=13天=5天由零件组生产周期计算公式:成套最长组T T T +=可知()天成套大加286221-01=+=+=T T T3、计算产品及零件组在各个车间的生产、投入提前期C618K 2产品装配出产提前期0=装出DC618K 2产品装配投入提前期()天装装出装投13130=+=+=T D D 大型零件组机械加工出产提前期()天保装大加装投大加出1858-813-=++=++=T R R D D大型零件组机械加工投入提前期()天大加大加出大加投462818=+=+=T D D中型零件组机械加工出产提前期()天保装中加装头中加出3458-2413-=++=++=T R R D D中型零件组机械加工投入提前期()天中加中加出中加投542034=+=+=T D D小型零件组机械加工出产提前期()天保装小加装投小加出5858-4813-=++=++=T R R D D小型零件组机械加工投入提前期()天小加小加出小加投761858=+=+=T D D大型零件组毛坯准备出产提前期()天保大加大坯大加投坯出5158-846-=++=++=T R R D D大型零件组毛坯准备投入提前期()天大坯大坯出大坯投671651=+=+=T D D中型零件组毛坯准备出产提前期()天保中加中坯中加投中坯出59524-2454-=++=++=T R R D D中型零件组毛坯准备投入提前期()天中坯中坯出中坯投711259=+=+=T D D小型零件组毛坯准备出产提前期()天保小加小坯小加投小坯出81548-4876-=++=++=T R R D D小型零件组毛坯准备投入提前期()天小坯小坯出小坯投911081=+=+=T D D由以上计算结果汇总成生产期量标准表,见批表2(详见P 16页)由以上计算的期量标准绘制出产品及其大型零件组在各车间的期量标准时间关系图表,见批图1(详见P 15页)(三)编制“2013年1-6月份C618K2产品各月各车间投入、出产生产作业计划”1、计算2013年1月初各车间投入、出产累计数年初累计数:由在列品表知 (单位:台份) 装配出产累计数=0 装配投入累计数=0+40=40 大型零件组:机加出产累计数=40+40=80 机加投入累计数=80+40=120毛坯出产累计数=120+40=160 毛坯投入累计数=160+40=200 中型零件组:机加出产累计数=40+80=120 机加投入累计数=120+120=240毛坯出产累计数=240+80=320 毛坯投入累计数=320+120=440 小型零件组:机加出产累计数=40+240=280 机加投入累计数=280+0=280毛坯出产累计数=280+240=520 毛坯投入累计数=520+0=520 2、由公式:q ⨯+=出装出出D L L q ⨯+=投装出投入D L Lq 为平均日产量为5台/天由上可知1月份累计数及生产任务计算表如下:2月份累计数及生产任务计算表3月份车间投入出产累计数及月份任务计算表4月份累计数及生产任务计算表5月份车间投入出产累计数及月份任务计算表6月份累计数及生产任务计算表由以上6个月各月各车间投入、出产累计数及生产任务表汇总为2013年1—6月份各月各车间投入、出产生产作业计划表,见批表3二、设计成果大型零件加工周期计算表批表1生产期量标准表批表2标准标准量车间及制品批类(月)批量(台份)生产间隔期(天)生产周期(天)生产提前期(天)投入提前期(天)装配C618K2产品1/3月批40 8 13 0 13机加大型零件组1/3月批40 8 28 18 46中型零件组月批120 24 20 34 54小型零件组2月批240 48 18 58 76毛坯大型零件组1/3月批40 8 16 51 67中型零件组月批120 24 12 59 71小型零件组2月批240 48 10 81 9141 80 41 80 41 802013年1-6月各月各车间投入出产生产作业计划表批表3题目二:单一对象机械加工间断流水线组织设计(资料六)一、课设说明书(一)计算流水线平均节拍理论依据及公式:(1)三班制工作的时间利用系数为0.96 (2)平均节拍Q F r =则平均节拍Q K F ÷⨯=制r =8×3×0.96×60/440=3.14分/件 考虑实际情况,取r=3分/件 (二)计算并确定各工序设备需求量S 计i 表示第i 道工序设备需求量 计算各工序设备需要量如下rt11=S 计07.1320.3==考虑实际情况,取21=S 11.2332.6t 22===rS 计考虑实际情况,取32=S 88.2364.8t33===rS 计考虑实际情况,取33=S96.0388.2t 44===rS 计考虑实际情况,取14=S 93.0380.2t 55===rS 计考虑实际情况,取15=S 92.1376.5t66===rS 计考虑实际情况,取26=S (三)确定看管期内工序产量看管期内的产量件看看403602r=⨯==T Q 分/ (四)计算工作地在看管期内的工作延续时间对于有多个工作地的工序,我们通常采用的有平均分配和集中分配两种分配方式,但是考虑到效率的问题,我选择集中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