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精品课件 高鸿业 第五版 第七章(2)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 PPT课件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利用一国家所拥有的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 国土原则:凡在本国领土上所 创造的收入,其人口包括居住 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 国的外国公民。 *GNP 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所创 造的收入,包括居住在本国的 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 民。 • 封闭条件下,GNP= GDP。 • 如果GNP>GDP,说明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GDP能够更好的反映一 国的就业情况。
随着国际经济联系加强,重视地域范围的GDP相对重 要性上升。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生产法 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 收入法
支出法 expenditure approach • 又称最终产品法 final product approach •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者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 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第1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名人名语
经济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数学家、历 史学家、国务活动家、哲学家,像艺术家那 样冷漠和正直。 ——J.M.凯恩斯
经济学家总是在分析经济事件或公共问题时,惦记着 各种模型。 ——格里高里.曼 昆
经济学特性
• 假设与简化 • 科学求证 • 争论性
本章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应该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
应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是: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 拖拉机 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 给他人的拖拉机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7版-第十七章

图17-6 政策组合
【例17.2】设m表示基础货币乘数,c表示现 金漏出率,r表示意愿准备金比率(含法定准备和 超额准备)。
(1)写出基础货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讨论c和r的变化对于 m的影响;给出同时考虑c和r变化的数学表达式;
(2)结合一个具体政策工具说明积极的货币 政策如何影响货币乘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研]
c2 m rrc r 2 c3r1cr rc3 2
(2)积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降低存款准备 金率、降低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 政府债券。以降低存款准备率为例说明:降低存 款准备金率直接减少了货币乘数的分母,使得货 币乘数增加,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 给会因为乘数的增加而扩大。
(1)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图17-1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2)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 或投资支出降低的经济效应。财政支出增加引起 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 (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 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 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图17-5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表17-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
产出
利率
1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上升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减少
不确定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如图17-6所示,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使LM曲线 向右移动,导致利率下降,以增加私人部门对利 率具有敏感性的投资支出和国民收入。为了保持 总需求水平不变,抵消国民收入增加超过潜在国 民收入的状况,政府应配合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 ,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会减少,从而消费支出 相应减少,这使IS曲线左移,总需求下降,从而 使国民收入水平下降。紧缩性财政政策带来的产 出减少刚好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的产出增加相 抵销,使得总需求水平不变。
2024年度宏观经济学讲义高鸿业版本PPT课件精品

通过调整税率和税基,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 ,进而调节总需求。
国债政策
通过发行或偿还国债,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和利率水平 。
2024/3/23
2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
松紧搭配的货币政策 与财政政策
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 松或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 以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例如,在经 济过热时,可以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 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相配合,以控制通 货膨胀并促进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衰 退时,则可以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紧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以刺激总需 求和增加就业。
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 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 口。
2024/3/23
8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024/3/23
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认为国民收入取决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短期中,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无效,因 此财政政策是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手段。
新古典主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应该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9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
乘数效应
指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通常用来描述投资、 消费等变量对国民收入的放大作用。例如,当政府增加一笔公共支出时,会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 。
加速原理
指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当产量增加时,投资支出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反之 ,当产量减少时,投资支出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加速原理揭示了产量变动对投资支出的影响机制。
宏观经济学导论
2024/3/23
REPORTING 3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总量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 资、总储蓄、总就业等。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课件

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及特点
• 定义: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 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它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 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 周期性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及特点
繁荣阶段
经济活动活跃,生产迅速增加,投资 增加,需求旺盛,价格上涨。
05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及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目标
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 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进 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实现货币政 策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 现率、利率政策等
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及传导机制
财政政策目标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及原因
• 结构性通货膨胀:某些部门或地区物价上涨速度超过其他部门 或地区,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上升。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及原因
01
02
03
需求过度
政府支出增加、投资过热 或消费需求旺盛等原因导 致总需求过度增长。
经济增长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长期性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 续的投资、技术创新和制度改进。
波动性
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 ,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 段。
经济增长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资本积累
通过增加投资,提高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 长。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及其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企业和政府如何共同决定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以及它们如 何影响总体价格水平、就业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

指经济活动水平随时间而波动的现象,包括经济 的扩张、高峰、衰退和谷底。
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经济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人 口增长、政策调整等;经济周期则反映了经济活 动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
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中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受到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 口等因素的影响。
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古典综合学派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和传统微观经济 学的结合,强调价格刚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主张政府干 预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所获得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价值总和。
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
农村改革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 施农村改革,包括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农村市场化改 革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和农民收入。
城市改革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 施城市改革,包括国有企业 改革、金融市场开放等,促 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
级。
开放政策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 施开放政策,包括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推动自由贸易区 建设等,扩大了对外经济合 作和交流。
高速增长时期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贸易自由化、产业升级、企 业改革等,实现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
泡沫经济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导致经济陷入长达20年的停 滞。
结构改革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企业重组、金融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等,以应对经济 停滞问题。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课件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课件一、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问题的学科。
在我国,高鸿业教授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件将简要介绍高鸿业教授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1.总需求和总供给高鸿业教授认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总供给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技术水平。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会导致价格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会导致价格下跌,进而引发经济衰退。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高鸿业教授强调,宏观经济调控应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相互配合,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3.通货膨胀与失业高鸿业教授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难题。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失业则会导致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增长。
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降低失业率。
4.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高鸿业教授指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现象。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而经济周期则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
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应关注经济周期,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5.对外开放与宏观经济高鸿业教授认为,对外开放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对外开放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国内经济稳定。
因此,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实现国内外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结论高鸿业教授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目录•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01宏观经济学导论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总量进行综合考察,来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特点宏观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综合性体现在它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整体性体现在它考察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性体现在它揭示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等阶段。
流派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主张政府应减少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价格粘性的存在,主张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及流派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1 2 3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需求。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萧条的原因,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新古典综合学派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都是必要的,主张政府在经济中发挥调节作用。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乘数效应加速原理03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总需求不足工资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本ppt课件完整版

01
03 02
各类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比较分析
01
财政政策效果
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影响总需求 和总供给
产业政策效果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和转型升级
03
02
货币政策效果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 投资和消费
区域政策效果
通过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和实现均衡发展
用于分析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制定 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等。
编制步骤
包括交易分类、数据收集、数据整理 和汇总等。
注意事项
需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标准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汇率决定理论及影响因素剖析
汇率决定理论
影响因素
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国 际收支理论等。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政 府干预等。
固定汇率制度有利于稳定国际 贸易和投资,但可能牺牲货币 政策独立性;浮动汇率制度有 利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国际收 支自动调节,但可能加剧汇率 波动。
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
改革进程回顾
包括汇率并轨、参考一篮子货币、扩大汇率 浮动区间等。
改革成效评估
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 方面进行评估。
宏观经济学高鸿 业版本ppt课件 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宏观经济学导论 • 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增长 • 失业、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 财政政策、政府支出与税收制度 • 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制度选择 •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价及调整策略
01
CATALOGUE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特点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y*
四、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短期) 设货币工资具有“刚性”
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1 AS E1
P
AS
AD0 AD1 E0 E1
P0
0
E0
y0
P0
y*
y
0
y0
y*
y
五、常规总供给曲线
P AS
0
y*
y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现实应用
一、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现代市场经济可能会陷入一种非充分就业的均衡; 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能刺激经济。
三、古典总供给曲线(长期、短期的极端情况) 设价格与工资完全有弹性,即迅速调整
P P1 P0 AS
P2
0 W/P2 W/P0
0
y*
NS Nd
y
W1/P1 =W2/P2= W/P0 W1>W,W2<W
W/P1
0
N*
N
P P1 P0 AD1 AD0
AS E1 E0
影响总需求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对产出不产生 影响。 y
P
AD1 AD
P1 P0
AS
E1
E0
0
y0 y*
y
二、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P AD P1 P0 E1
AS1 AS E0
案例:石 油对总供 给的冲击
0
y1 y*
y
练习题
1. 请填表 A)潜在产出增加; B)总需求大副上升; C)利率上升,抑制了总需求; D)一次中东战争导致世界石油价格的上升,这 抑制了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并全面提高了 投入品的价格; E)一场巨大的灾难使潜在产出下降25%。
事件 A B C D E
凯恩斯学派 价格 产出 下 上 上 上 下 下 ? 下 上 下
古典学派 价格 产出 下 上 上 无 下 无 ? 下 上 下
2. 设在一个“纯粹”的凯恩斯模型中,总供给曲 线在GNP小于潜在产出时是完全平坦的。请填 表 ————————————————————— 凯恩斯学派 古典学派 经济政策 价格 产出 价格 产出 税收增加 无 下 下 无 政府支出增加 无 上 上 无 减税 无 上 上 无 政府支出减少 无 下 下 无
r r1 r2 0 P P1 P2 0
IS
E1
LM(P1)
E2
LM(P2)
y1 y2
AD
y
y1 y2
y
四、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r IS r2 r1 0 P
P1
IS’
E1
E2
LM
r1 r2 y P
P1
E1 E2
LM
IS曲线移动
支出
LM’ 设增加政府
IS
y1 y2
AD AD’
LM曲线移动
增加货币供 给量 结论:扩张 性财政政 策和扩张 性货币政 策使AD曲 线右移
3. 解释下面这段话:“提高政府开支能够 增加产出数量,并使私人支出正常进行; 当政府把馅饼切去较大的一块时,馅饼 本身实际上也变大了。” 请说明这段引文与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 济学派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的联系。
4.设总需求函数为P=80-(2/3)y,总供 给函数为y=y*=60。求: 1)经济均衡时的价格水平; 2)若保持价格水平不变,而需求函数为 P=100-(2/3)y,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3)若需求函数为P=100-(2/3)y,价格 可变动,那么价格水平及变动幅度各为 多少?
二、劳动市场均衡理论(完全竞争市场) 劳动需求函数 Nd= Nd(W/P) 劳动供给函数 N s= Ns(W/P)
(W/P)1
W/P
Nd E
Ns
(W/P)0
当价格与工资完 0 全有弹性时, N0= N* 。
N1 N0 N2
N
例3:设短期生产函数是Y=14N-0.04N2, 劳动需求函数为Nd=175-12.5(W/P), 劳动供给函数为Ns=70+5(W/P)。当P=1 和P= 1.25时,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业量 和名义工资率及经济的短期产出水平。
第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基本概念 1.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 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包括消费需 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案例:谁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总需 求。 2.总需求函数: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之 间的关系。
3.价格与总需求的关系 1)利率效应(凯恩斯效应):M不变, P↑ →实际货币余额M/P↓→r↑→i↓→AD↓ 2)实际余额效应(庇古效应): P↑→人 们手中持有的货币的实际价值↓→C ↓ 3)税收效应: P↑→T ↑→Yd ↓→C↓
y1 y2
AD AD’
P2
0
y1 y2
y
y1 y2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基本概念 1.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它描述了经济 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 般而言,总供给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 技术水平决定。 y 2.宏观生产函数和潜在产量 (1)宏观生产函数 y=f(N,K0) 长期 y=f(N,K) 短期 y=f(N,K0) 0 N * * (2)潜在产量 y =f(N ,K0)
3.短期与长期在国民收入中的特殊涵义 例2 从长期看,经济运行的好坏主要是由(名 义/实际/潜在)GDP增长源决定的。从短期 看,经济运行的好坏是由(进口/消费/外生变 量)决定。指出下面这些变量基本上属于短期 因素还是长期因素。 (1)劳动力增加 (2)石油价格 (3)现有资源 (4)财政政策 (5)技术发展速度 (6)货币政策
二、总需求函数的数学推倒:两部门经济下,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i(r)=s(y)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m=L1(y)+L2(r)=M/P 例1: -1000+(1-0.5)y=2500-240r 1000/P=0.5y-260r 得 y=3640+960/P
三、总需求曲线的推倒 P(M/P) m r i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