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论文成品
白介素12论文(医学免疫学)

白介素12的研究新进展第一临床医学院 08中西医临床医学2008013020李玉兰 2008013175魏晓娜摘要:白介素12(IL-1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异源二聚体分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及B淋巴细胞对细菌、细菌产物及细胞内寄生物等发生反应而产生,被认为是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IL-12能激活NK 细胞、T细胞,并诱使其分泌大量IFN-γ,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多种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白介素12;T细胞;增殖;凋亡;抗肿瘤1、IL-12的发现与命名1989年,一项实验室的证据发现细菌感染或人EB病毒转染的B淋巴母细胞系可在内环境中产生一种因子,它能诱导干扰素-γ(IFN-γ)生成,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促进T细胞和NK细胞的生长。
在分析EBV转染的细胞系所分泌的因子时,NK细胞刺激因子(NKSF)被证实介导了人的T细胞与NK细胞的几种生物活性:诱导生成IFN-γ;增强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对静息T细胞有致有丝分裂作用。
NKSF在佛波酯刺激的EBV转染的RPM-8866细胞系的介导下有血中提纯,它有异源二聚体分子结构。
EBV转染的B细胞系协同白介素-2从大量可的松处理后的T 细胞诱导生成淋巴细胞激活杀伤细胞(LAKC)时,证实存在一种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成熟因子(CLMF)。
提纯并克隆CLMF的编码基因证实NKSF与CLMF是同一种细胞因子,现在统一命名为白介素12.【1】2、IL-12的分子结构IL-12是分子量为70KD(P70)的异源二聚体分子,由分子量分别为40KD(P40)与35KD(P35)的两条糖基链经二硫链连接组成。
P35cDNA序列编码一条219个氨基酸的多肽,其成熟蛋白分子量为27500,包含7个半胱氨基酸残基和3个可能的N 端糖基化位点。
P40cDNA序列编码一条328个氨基酸的多肽,其中N端的残基1-22为疏水信号肽部分,成熟蛋白分子量为34700,包含10个半胱氨基酸残基和4个可能的N端糖基化位点,以及一个理论上的肝素结合位点。
免疫学论文-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免疫学技术》课程论文 课程号:2522340任课教师 成绩 论文题目: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论文要求:教师评语:教师签字: 年 月 日正文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摘要]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多数均能自愈。
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发生死亡及遗留后遗症。
人体的病毒性感染多数呈隐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不出现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少数为显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出现症状)。
病毒感染的途径的途径有多种,其主要有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眼,口和泌尿生殖道,胎盘等。
机体受到病毒入侵后,机体会做出免疫反应,而常见的抗病毒免疫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而抗病毒感染的手段主要有利用基因抗病毒和抗病毒策略。
当人体的受到病毒入侵就会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各种抗体来杀灭相应的病毒。
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前者指获得性免疫力产生之前,机体对病毒初次感染的天然抵抗力,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干扰素等的作用。
后者指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
[关键词]病毒感染 抗病毒反应 吞噬细胞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而一旦病毒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快速识别并及时启动免疫应答反应学院 专业_ 班级 本专 学号2_姓名 _密封线 学生须将文字写在此线以下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又如何调控免疫细胞适度产生免疫效应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不损伤机体正常组织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一、病毒感染:(1)病毒感染的概念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
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如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成人几乎都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其他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也很普遍,几乎人人都患过此病。
免疫学论文

心理+饮食+运动+睡眠=健康1.健康的心理增强免疫力达到健康的目的1.1了解自己:1.1.1我平常会间歇性的做一些有关心理的测试,了解自己在这段时间的心理状况以及自己哪些方面不足、如果结果不好就去分析一下最近发生哪些让我感觉不好的事情,然后自己试着去调整;如果结果良好就继续保持那种状态。
1.1.2 我平常会有记日记的习惯,虽然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至少每天会反思一下今天过得怎么样,开心的话就开开心心地笑一下、不开心的话就把自己的不愉快写出来封锁掉,想一下这些值不值得自己去伤神,慢慢就会淡化这些不愉快,过会儿就再接着笑。
1.2 对周围的了解和相处:1.1.1 周围环境:让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就会使自己拥有一个好的心情去做自己的事情。
1.1.2 周围的人:注意自己对周围人的态度,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交一两个可以交心的好朋友。
我个人有几个好朋友,平常可以开开玩笑、互相逗逗,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当自己郁闷、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找他们倾诉,说出自己的不愤,不会使自己压抑太久。
1.3 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健康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跟别人斤斤计较、不怨天尤人、不百般挑剔,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
既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会有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
2. 健康的饮食增强免疫力达到健康的目的2.1 均衡的饮食:2.1.1 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比例适中、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结构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的过量而给机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和代谢紊乱,这些都会造成不健康。
2.2 合理的饮食习惯:少食肉类性食品和动物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注意蛋白质摄取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饮烈性酒、适当饮水、少食会让人发胖的食物。
现在由于还是学生很多都做不到,但平时还是注意一点的,按时吃饭是一定做到的。
2.3 根据自身特点,适当某一单方面多摄入:身体瘦弱者,适当多吃瘦肉,鱼,蛋类,乳类,豆制品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同时也要注意脂类,多糖类及维生素,矿物质食品的摄入量,以保持营养的均衡。
免疫学结课论文-MHCⅡ类分子表达调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学结课论文MHCⅡ类分子表达调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姓名:学号:院系:班级:任课教师:二零一二年十二月MHCⅡ类分子表达调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摘要:MHC II类分子提呈经过加工的抗原给CD4 T淋巴细胞,在诱发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MHC II类分子不正常表达会引起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如裸淋巴细胞综合征(BLS)等。
目前已识别出四种不同的MHC II调控基因。
这些基因分别编码RFXANK、RFX5、RFXAP和CIITA。
其中,前三个是RFX复合物的亚基,RFX是一种结合于所有MHC II类基因启动子上的泛式表达的因子。
CIITA是MHC II类分子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其严密调控的表达模式决定了MHC I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特异性,及能否被诱导且在何种水平上表达。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D)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及自身致敏淋巴细胞,攻击自身靶抗原细胞和组织,使其产生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疾病。
MHC II类分子在AD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MHC II类分子;调控因子;CIITA;RFX复合物;AD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一个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
MHC基因产物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MHC I类和MHC II类分子。
MHC II类分子是呈现在免疫系统特定细胞表面的由α链和β链非共价键相连组成的一组高度多态性的跨膜糖蛋白[1]。
这些分子提呈经过加工的外来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的抗原受体(TCR),导致辅助性T细胞激活和分化,从而在诱发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病毒感染的疾病中,病毒的某些蛋白就是通过干扰MHC II的功能,影响了正常的免疫识别[2]。
在健康的机体当中,MHC II类分子存在两种表达模式:组成型表达和诱导型表达。
组成型表达一般只限定于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细胞中,主要包括源于骨髓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即:树突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人类激活的T细胞。
免疫学论文

简述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体外入侵,体内产生)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
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从中国人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正式记载算起,到其后的Jenner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直至今日,免疫学的发展已有三个半世纪。
前后走过经验免疫学时期、免疫学科建立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在后两个时期中,随着科学发展,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即:①1876 年后,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用已灭活及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从而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②1900 年前后,抗原(Ag)与抗体(Ab)的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特异抗体产生”这一免疫学的根本问题,促进了免疫化学的发展及Ab 的临床应用;③1957 年后,细胞免疫学的兴起,人类理解到特异免疫是T 及B 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所进行的主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结果,理解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效应与协同功能;④1977 年后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得以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
当今,免疫学正进入第五个迅速发展阶段,即后基因组时代,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
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免疫学发展的另一特色,是其理论与应用的紧密联系。
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的疾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Jenner 发明牛痘苗,到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这一事实,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类征服疾病的最为辉煌的成绩。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
免疫学论文【范本模板】

疫苗的发展前景摘要: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的疫苗数目庞大。
然而我国民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健康的诉求也水涨船高,而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品种扩增速度难以跟上民众、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儿童健康需求的增长速度。
本文新型疫苗的研究,进一步阐述疫苗的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DNA疫苗、白血病多肽疫苗、表位疫苗、登革病毒 DNA 疫苗、肿瘤多肽疫苗、发展前景1疫苗和预防接种(1)疫苗:用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制成的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生物制剂,通过疫苗接种使接受方获得免疫力。
(2)预防接种:指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对其产生反应,产生对相应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产生抗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2研究热点(1)DNA疫苗DNA疫苗的优点作为第3代疫苗,DNA疫苗发展仅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已经体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DNA疫苗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人工设计的疫苗类型,因而较第1代疫苗(减毒、灭活疫苗)和第2代疫苗(亚单位疫苗)而言更具有可调控性。
在DNA疫苗的分子设计过程中,可随意引入目标DNA序列,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性强的免疫应答,避免先前疫苗的“交叉"现象;作为第3代疫苗的重组DNA质粒,其内部序列均已研究清楚。
避免了先前疫苗的潜在致病危险和免疫反应的不完全性;DNA疫苗可在细菌内大量复制,避免了先前疫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高成本、高要求、低产量等不足。
(DNA疫苗的研究进展杨海,王芳字(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8))(2)白血病多肽疫苗白血病多肽疫苗的疗效是肯定的,但还有待理论技术的提高而进一步鉴定参与白血病免疫反应的靶抗原的本质。
虽然 BCR—ABL疫苗和HSP70肽复合物疫苗都诱导CML患者出现免疫反应,但由于在这2项研究中患者都同时接受了其他治疗,因而无法确定临床疗效的真正原因及疫苗与细胞遗传学、分子学缓解的关系。
白血病多肽疫苗已从基础实验阶段进入临床研究,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靶抗原势必被发现,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将在白血病的预防、治疗方面(尤其是防止白血病复发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免疫学的文章

关于免疫学的文章《说说免疫学那点事儿》嘿,咱今天来聊聊免疫学呗。
这免疫学啊,听着挺高深,其实跟咱的生活可紧密着呢。
就说我有一次感冒吧。
那几天天气忽冷忽热的,我一不小心就着了凉。
一开始只是觉得鼻子有点不舒服,痒痒的,老想打喷嚏。
我也没当回事儿,以为过两天就好了。
谁知道,第二天起来,头也开始疼了,嗓子也疼得厉害。
哎呀,这可难受坏了。
我就想啊,这身体咋这么不抗事儿呢?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咱身体的免疫系统在和病毒作斗争呢。
咱身体里有好多小卫士,专门负责保护咱。
当有病毒啊、细菌啊这些坏家伙入侵的时候,这些小卫士就会冲出来,和它们打仗。
咱身体的免疫系统可厉害了呢。
比如说,白细胞就是其中的一员大将。
它就像个勇敢的战士,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冲。
还有抗体,这玩意儿就像个精确制导导弹,专门对付特定的敌人。
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病。
医生给我做了个检查,说我的免疫力有点低。
我就问医生,咋才能提高免疫力呢?医生说,要多运动,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睡眠。
我一听,这也不难嘛。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了。
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会去跑跑步。
一开始跑不了多远就累得气喘吁吁的,但是我坚持下来了。
慢慢地,我能跑的距离越来越远,身体也感觉越来越有劲儿了。
我还开始多吃蔬菜水果。
以前我不太爱吃这些,总觉得没味道。
但是为了提高免疫力,我也逼着自己吃。
嘿,你还别说,吃多了还觉得挺好吃的呢。
特别是那些水果,甜甜的,水分又多。
晚上我也尽量早点睡觉,不再熬夜玩手机了。
一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但是想着为了自己的身体好,我还是忍住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身体果然好多了。
感冒也少了,精神也足了。
我这才真正体会到了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所以啊,咱可得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让咱的免疫系统强大起来。
这样,咱才能健健康康地生活,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嘿嘿。
解码人类免疫系统免疫学专业毕业论文

解码人类免疫系统免疫学专业毕业论文人类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体系统,充当我们身体的防线,保护我们免受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免疫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旨在解码人类免疫系统的奥秘,深入研究其机制和功能。
本文将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探讨人类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前景。
一、细胞免疫的机制和功能在人类免疫系统中,细胞免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活化和调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人体能够识别和清除各种病原体。
论文将详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1. T淋巴细胞的功能与机制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核心,起着调节和调控免疫反应的关键作用。
通过识别抗原,并与其结合,T细胞能够杀伤感染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
本研究旨在详细解析T淋巴细胞的功能机制,揭示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性。
2. 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与功能B淋巴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免疫细胞,负责产生抗体以中和病原体及其毒素。
本论文将重点论述B细胞的抗体产生机制,涉及到抗原结合、类别转换及记忆反应的过程,旨在对B细胞免疫应答机制有详细的了解。
3.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免疫调节巨噬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和破坏进入体内的病原体的能力。
本研究将探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的机制和重要性,并阐述其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二、体液免疫的机制和功能体液免疫是人类免疫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抗体和溶菌酶的作用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本文将关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1. 抗体的结构与特异性识别抗体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分子,通过其特异的结构和溶解作用,在体液中中和病原体。
本论文将解析抗体的结构组成和特异性识别机制,从而深入理解抗体在体液免疫中的功能。
2. 免疫记忆与长期免疫人类免疫系统独特的能力在于对先前感染的病原体具有记忆性,这种记忆性免疫使人体在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时能够迅速产生具有更高效性和更强力的免疫应答。
本文将详细探究免疫记忆的形成和发挥的机制,并对长期免疫应答的潜力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医学免疫学与中医痹症的关系
摘要: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免疫系统的重要生理功能就是对“自己”和“非己”抗原的识别及应答。
运用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也是当代免疫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自天然耐受现象的发现,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为免疫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现代免疫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痹,即痹阻不通。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从痹证的发病原因,治疗原则,选方用药等不同方面,探讨其与现代免疫学之间的关系,证实选用补肾精,益气血,调阴阳的方药具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现代医学免疫学痹证关系中草药
风湿免疫学的发展, 使得许多新的论点不时闪烁, 如何适时抓住、推出新观点, 对指导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会大有裨益。
我们的祖国医学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有痹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药记载,中医的痹证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类同。
RA属免疫性疾病。
一现代风湿免疫学的启迪
现代医学对痹症的研究, 从开始的单一病因说放大为遗传因子、感染因子、免疫反应、炎症介质等学说并行的研究阶段, 经历了百余年的临床与实验的反复论证, 尽管仍停留在学说层面上, 但对临床确有指导意义。
由这许多学说指导下而设置的检验方法, 开发出的药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或解除着众多风湿病患者的病痛, 说明它是有意义的, 方向是正确的。
我们用比较法来简单地对中西医对风湿免疫类疾病的病因学认识分析一下, 两者有许多相通的认识。
如遗传因子学说, 就认为类风湿类疾患与HLA - DR4 相关, 强直性脊柱炎与HLA - B27密切相关, 而中医学同样认为此类疾病与先天,即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或认为“肝肾亏虚”或“脾肾亏虚”或“气血不和”。
除感染性关节炎是由微生物直接引起外, 其它感染因子一般是通过蛋白抗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通过免疫应答和(或) 免疫复合物型损伤, 导致关节炎发生并迁延的。
此二者皆是由外因作用于易感机体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化学活性物质”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或产生抗独特型抗体”, 同时
也是这些病理产物成为风湿类疾病的罪魁祸首, 而中医风湿病研究中恰恰缺乏这一层面的理论支撑。
二痹证的病因与现代免疫学
中医的痹证也称为痹、历节病、鹤膝风等,对其病因病机论述的甚多,但较早见于《黄帝内经》。
可知,痹证的病因首先是人体正气虚弱后,六淫侵入人体而致病。
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病因有二,一是感染细菌病毒等;二是易感性与遗传基础,即RA 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实验证明, T 细胞尤其是CD4 +T 细胞参与RA的激发和延续。
患者全身功能性T 细胞受体库细胞发生改变, T 细胞自身稳定功能受损,外周耐受机制紊乱,T细胞平均克隆体积比正常人大10 倍,异常增殖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与其他正常细胞竞争性生长,当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体积增大到某一阈值时,成为致病性T细胞并竞争性地抑制其它正常T 细胞增殖,导致T 细胞克隆多样性明显减少,大量表达CD4 +CD28 -表型的具有自身反应性的T细胞,它们占RA患者T细胞总量的50 %。
在RA 患者的血象中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ESR、CRP升高,RF、抗“O”阳性,这些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与T 细胞异常有关,而T、B 淋巴细胞及各种免疫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即骨髓,此免疫学的理论与《素问·逆周论》曰: “肾者水也,而生子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 ……病名骨痹,”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三痹证的方药与现代免疫调节
中医认为痹证的主要病因是肾虚,气血阴阳不足,治疗上提倡扶正为主。
最近研究表明,具有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有提高免疫系统作用,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活性玫瑰花结形成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四君子汤属补气健脾方药,它具有刺激免疫细胞和抗体的生成作用,调节免疫功能,还具有抗突变和抗肿瘤的作用;补肾阴肾阳的冬虫夏草对网状内皮系统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使血清中IgG及皮质酮增高,脾脏明显增重,脾中浆细胞增生;人参可使家兔白细胞数量增加,提高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免疫球蛋白IgM的含量,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黄芪有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中医在治疗痹证的漫长岁月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很多经书记录了较多治痹证的中药,由白术、茯苓、薏苡仁、何首乌、牛膝、泽泻、升麻、茜草、防风、肉桂、甘草等组成的补泻方药能显著降低血清TNF2A、IgG、IgM、IgA的含量和RF的阳性率,明显提高CD8 +的含量,能纠正免疫失调,抑制体液免疫和调节细胞免疫的作用[4 ]。
用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生地黄、白芍、防风、忍冬藤、青
风藤、威灵仙、鹿含草、赤芍、地龙、桂枝、生甘草组成的类风湿冲剂能显著降低RA 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升高CD4 +和CD8 +,降低CD4 +、CD8 +。
由上述可见,远古的《内经》等经书虽成书于条件简陋的社会,但其中治疗痹证用补肾精、益气血、调阴阳的方药,不仅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从现代免疫学中找到了较可靠的理论依据。
另外,具有清热解毒、驱除六淫的中草药如大青叶、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金银花等对致病细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杀灭的作用,所以在上述的具有调节免疫的中草药中增加适当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治疗,痹证—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将会明显提高。
中医在这一世界性疑难病的领域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临床科研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纵观世界科技史,无不以实践为基础,而后确立理论,当理论确立之后,它能对实践起到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它就如同一盏明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指导着实践。
就中医的发展史, 也不例外。
人类的疾病在不断变化,人类的科技水平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医学的每一个发展,都是根据不同时代的疾病谱,综合同时代科技、实践之大成,凝结成新的理论而形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嘉玲,鲍春德主编.风湿病疑难问题.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4
[2]张化彪.脾虚是痹证的发病之本.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5):58
[3]李桂兰.中药对结缔组织疾病免疫异常的调节作用[J ] . 天津中
医,2002 , (19) 4 :21.
[4]石义刚,王效东,顾卉,等.白术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
影响的临床研究[J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 ,10 (1) :241. [5]寇秋爱,房定亚.类风湿冲剂治疗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34 例临床
疗效观察[J ] .中医杂志,1995 ,36 (9) :5371.
[6]赵贵铭,沈丹.康痛酊离子透入治疗风湿痹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
医药研究,1999,15(6):24.
[7]杜天信,韩新峰,高书图.寒湿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病的临床
观察[J].中医正骨,2002,1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