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气象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复习重点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大气概述1.大气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在气象学上得意义。

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得垂直分布;同时,臭氧层得存在也使地球上得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得伤害,对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生存起了保护作用。

二氧化碳就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不可缺少得原材料,它得增多也会对提高植物光合效率产生一定影。

二氧化碳就是温室气体,它能强烈吸收与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与地面有增温效应。

水汽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参与大气温室效应形成,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影响云雨及各种降水,对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有着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植物及农作物得产量。

2.大气垂直分层得依据就是什么。

各层得主要特点有哪些。

依据:世界气象组织根据大气温度与水汽得铅直分布、大气得扰动程度与电离现象等不同物理性质,把大气分为五层。

特点:对流层就是靠近地表得大气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得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50~55km得高度,气温随高度得上升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

中间层就是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左右得高度,气温随高度得增加迅速降低,有空气得垂直运动,几乎没有臭氧存在。

热成层又称暖层,位于中间层顶至500km左右,气温随高度得增加迅速升高,大气处于高度得电离状态。

散逸层就是大气得最高层,又称外层,气温随高度得增加很少变化。

3.名词解释:饱与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饱与差。

饱与水汽压: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得水汽含量就是有一定限度得,如果水汽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就是饱与状态,这时得空气称饱与空气。

饱与空气产生得水汽压力称为饱与水汽压,它就是温度得函数。

相对湿度:空气中得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得饱与水汽压得比值。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与时得温度称露点温度。

饱与差:在一定温度下,饱与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为饱与差。

气象学期末复习重点

气象学期末复习重点

气象学期末复习重点绪论:1.天气:是指某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3.气象:它是指发生在天空里的风,云,雨,雪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4.气象学:研究大气的特性和状态的科学。

5.天气和气候的区别:①天气是指在特定短时间内大气的活动情况,而气候则是对月,季或者年时间尺度上大气状况的一种估计,是对多年观测的统计结果。

②气候可以持续不断,天气只能延续几天。

第一章:1.气压:大气压强,它是空气具有重量和空气分子运动的综合反映。

在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2.气温: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度量。

①摄氏温标: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为零度(0℃),沸点为100度(100℃),其间分为100等分,每等分表示1℃。

②华氏温标: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32度(32F),沸点为212度(212F),其间分为180等分,每等分即为1F。

③绝对温标:也称开式温标,用K表示。

绝对温标中一度的间隔和摄氏度标完全相同,不同是它是以理论上所说的分子热运动将完全停止时的温度记为零度,—273.16℃作为零度。

3.三种温标的换算:T=t+273;tF=9/5t+32;t=5/9(tF-32)T为绝对温度,t为摄氏温度,tF为华氏温度。

P94.相对湿度:相对湿度(f)是指空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f=e/E*100%(温度变化时,E和e都要变化,但e的变化小于E的变化。

温度上升,f会减小,反之)5.绝对湿度: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a)绝对湿度不能直接测量,可间接算出。

a=289*e/T。

6.比湿:在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之比。

7.大气垂直划分的依据:①根据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②以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的密度的高度作为标准。

气象复习大纲

气象复习大纲

绪论第一章名词解释:农业气象学、气象要素、温室效应、气溶胶。

简答题: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大气的组成?3、季节更替的温度标准。

第七章4、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第二章名词解释:辐射通量密度、太阳辐射光谱、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太阳常数、太阳高度角、下垫面、光合有效辐射(PAR)、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中性植物、光能利用率、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净辐射、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临界光照长度简答题:1.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标出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第七章)。

2.地面净辐射的概念是什么?写出地面辐射平衡(净辐射)公式并说明各项所代表的意义。

写出地面能量平衡公式并说明各项所代表的意义。

3.写出任意时刻太阳高度角公式,并说明各项所代表的意义。

会计算特定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4.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是怎样被削弱的?5.天空有时呈蔚蓝色,有时呈灰白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6.为什么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看上去呈橘红色?7.从光照时间角度分析,作物引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8.什么是光能利用率,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第三章温度名词解释:逆温、空气的绝热变化、绝热过程、绝热冷却、绝热增温、气温直减率、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积温、活动温度、活动积温、有效温度、有效积温、大气稳定度、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

简答题:1.空气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2.物体的热特性。

3.什么是γ、γd、γm?它们有什么区别?4.怎样判断大气稳定度?5.画图并说明的土壤温度垂直分布类型。

6.什么是土壤温波方程?讨论它的作用?7.什么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在农业生产上有哪些应用?8.某地五天的日平均温度分别是:10.5℃; 11.7℃; 9.5℃; 10.0℃;12.0℃。

该地五天≥10.0℃的活动积温是多少,有效积温是多少?9.什么是积温?农业积温有哪些?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在应用中积温稳定性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四章水分名词解释:绝对湿度、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农田蒸散、降水量、降水强度、作物水分临界期、作物水分关键期、水分利用率。

气象学复习提纲与资料

气象学复习提纲与资料

绪论:⒈气象学划分:主要有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动力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大气探测学以及人工影响气象学等。

⒉农业气象学概论: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和农业生产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主要任务有:⑴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的研究⑵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⑶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⑷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节⑸农业气象灾害规律的掌握及灾害防御⑹农业气象检测⒊大气的组成:干空气(氮气,氧气,氩气等),水分和固体杂质(气溶胶粒子)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对流层特点:⑴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⑵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⑶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⒋大气污染概念: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其分类:⑴固体或液体的微粒痛称为气溶胶粒子。

⑵气态化合物通称为化学污染物。

其三个环节:即空气污染物由污染源排出;经过大气运送;到污染对象第一章⒈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简称太阳高度。

赤纬: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

用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表示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间的夹角称为太阳方位角⒉可照实数:在天文学上,其地的昼长是指从日出到日没太阳可能照射的时间间隔,也可称为可照实数。

全天可照实数:t=2W▫/15°(W▫为时角)实照实数:将日中太阳直接照射地面的实际实数称为实照实数。

太阳直接照射的实际实数会短于可照实数为了区别于可照时间,把包括曙暮光在内的日长时间称为光照时间光照时间=可照时间+曙暮光时间⒊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减弱的规律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散射,反射的作用,使得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面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⑴氧气对波长小于0.2nm的紫外线有较为明显的吸收作用⑵臭氧能强烈吸收短波辐射⑶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收带主要是在红外线区⑷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杂质等也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二)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大气的散射作用主要减弱了太阳可见光区的辐射(三) 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以反射和散射作用大于吸收作用(四) 影响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经过的路径长短和大气透明程度⑴大气光学质量m(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程)⑵大气透明程度P(表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的削弱程度)⑶减弱定律(Beer吸收定律)⒋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变化太阳直接辐射辐照度的强弱与许多因子有关系,最主要的是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程度,其次直接辐射辐照度还随纬度而改变散射辐照度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程度。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作业1.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由于着眼点不同,大气上界有两种分法(普遍),一是着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1200km ;二是着眼于大气密度,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2000~3000km 。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2.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高山常年积雪,是因为其高度已达到或低于积雪存在的温度,云峰耸立是因为随高度的升高,气流中的水汽不断凝结,产生云雾。

3.已知10℃时,E 为12.3hpa ;18℃时,E 为20.6hpa 。

某地上午8时气温为23℃,e 为12.3hpa ;次日8时气温为23℃,e 为20.6hpa 。

求两天8时的Td ,用此说明Td 的高低直接与什么因子有关。

答:d T (露点)是指在空气中水汽含量,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第一天上午8时e 为12.3hpa,而10时E 为12.3hpa ,所以第一天8时的Td 为10℃。

第二天上午8时e 为20.6hpa,而18时E 为20.6hpa ,所以次日8时的Td 为18℃。

Td 的高低直接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4.比较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说明: (1)在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的密度谁大谁小?(2)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减小还是增大? 答:干空气状态方程P=ρd R T ,湿空气状态方程为P=ρd R T (1+Pe 0.378) (1)同温同压下,湿空气密度为=)Pe0.378(1+T R Pd干空气密度为=TR Pd ,由于)e 378.01(P T R T R d d +<所以干空气密度大于湿空气密度(2)空气中水汽压愈大,e 越大 P=)e378.01(PT R d +,空气越潮湿,e 越大,其密度越小。

气象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复习重点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大气概述1.大气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在气象学上的意义。

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同时,臭氧层的存在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对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生存起了保护作用。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它的增多也会对提高植物光合效率产生一定影。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它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和地面有增温效应。

水汽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参与大气温室效应形成,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影响云雨及各种降水,对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有着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植物及农作物的产量.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各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依据:世界气象组织根据大气温度和水汽的铅直分布、大气的扰动程度和电离现象等不同物理性质,把大气分为五层。

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50~55km的高度,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

中间层是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左右的高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有空气的垂直运动,几乎没有臭氧存在。

热成层又称暖层,位于中间层顶至500km左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升高,大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

散逸层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很少变化。

3.名词解释: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饱和差。

饱和水汽压: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水汽达到此限度,空气就是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

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它是温度的函数。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气象与气候复习提纲

作业1.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由于着眼点不同,大气上界有两种分法(普遍),一是着眼于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1200km ;二是着眼于大气密度,按此大气上界大约为2000~3000km 。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2.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高山常年积雪,是因为其高度已达到或低于积雪存在的温度,云峰耸立是因为随高度的升高,气流中的水汽不断凝结,产生云雾。

3.已知10℃时,E 为12.3hpa ;18℃时,E 为20.6hpa 。

某地上午8时气温为23℃,e 为12.3hpa ;次日8时气温为23℃,e 为20.6hpa 。

求两天8时的Td ,用此说明Td 的高低直接与什么因子有关。

答:d T (露点)是指在空气中水汽含量,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第一天上午8时e 为12.3hpa,而10时E 为12.3hpa ,所以第一天8时的Td 为10℃。

第二天上午8时e 为20.6hpa,而18时E 为20.6hpa ,所以次日8时的Td 为18℃。

Td 的高低直接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越多,露点越高(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4.比较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说明: (1)在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的密度谁大谁小?(2)在同压下,空气愈潮湿、温度愈高,其密度将会减小还是增大? 答:干空气状态方程P=ρd R T ,湿空气状态方程为P=ρd R T (1+Pe 0.378) (1)同温同压下,湿空气密度为ρ=)Pe0.378(1+T R Pd干空气密度为ρ=TR Pd ,由于)e 378.01(P T R T R d d +<所以干空气密度大于湿空气密度(2)空气中水汽压愈大,e 越大 P=ρ)e378.01(PT R d +,空气越潮湿,e 越大,其密度越小。

气象学学习资料

气象学学习资料

气象学学习资料气象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1气象学概念1.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的科学。

2.气候学:气候学研究的是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期的大气情况,瞬息万变;气候是长期的大气情况,稳定少变1.2学习气象学和气候学的重要性(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在深入了解各地气候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当地的气候资源,对于维持经济、社会、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及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其它地理学和环境学等学科的基础。

地球上的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取决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气候条件还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水文特征,同时还与岩石条件共同造就了不同的地貌和土壤特征。

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2.1大气圈和气候系统1.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物理系统,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能源。

其中大气圈是主体部分,也是最可变的部分,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可视为大气圈的下垫面。

2.大气的组成:现代大气是由多种混合气体(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3.干洁空气:把除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或干空气。

4.水汽:(1)来源:江河湖泊海等水面的蒸发,潮湿陆地和物体表面蒸发及植物蒸腾。

(2)分布:水汽主要集中在2~3km以下的低空中,高度增高水汽含量减少很快。

(3)作用:含量极少,但对天气变化有很大作用,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角色,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5.气溶胶粒子:(1)定义:主要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2)来源:人工源和自然源。

①土壤、岩石风化或火山喷发的尘埃。

②烟尘及工业粉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1.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差异: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主要部分,是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

是研究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的科学。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形成的天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1. 大气的主要物质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悬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质所组成。

干空气+水汽+大气气溶胶+空气污染物质大气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P10表格)2. 大气的垂直结构及物质含量差异(着重对流层与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征。

)1)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主要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是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

三个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垂直对流运动。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气温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自下而上又可细分为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和对流层顶五个副层:。

贴地层:这一层的特点是气温变化受地表面影响十分明显。

气温日变化特别剧烈。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也很急剧。

白天随高度急剧下降,夜间和清晨随高度而增大,后者即所谓的逆温现象。

此外,这一层的风速微弱,湿度较大。

摩擦层:摩擦层也叫行星边界层。

在这一层中,空气对流和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尘埃等杂质的含量也多,因而低云、雾、霾等多在这一层内发生。

摩擦层以上的大气,受地面摩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因此也成为自由气体。

对流中层:此层受地面的影响要比其下两层小得多,该层处于对流层的中部,它的气流状况基本上可以表示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

此外,大气中的云和降水现象大多产生在这一层内。

对流上层:这里的云都由冰晶或过冷却水滴组成。

本层的风速较大,而水汽含量较少。

对流层顶:对流层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过渡层。

此副层温度随高度的递减很慢或几乎呈等温状态。

2)平流层:平流层中水汽含量极少。

平流层中的微尘。

平流层内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垂直混合作用显著减弱。

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

大约到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在55KM高度上可达-3℃。

3)中间层:中间层内水汽含量极少,几乎没有云层出现。

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4)4)热层:热层又称热成层或暖层。

该层大气物质主要是原子氧。

该层中,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

5)散逸层:暖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统称散逸层。

6)气候是个系统(P17)3. 总结与提要(P27)第三章辐射系统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是由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天文位置来决定的,又称为天文辐射。

除太阳本身的变化之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2.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过程:1)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到达地表。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面。

2)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有:水汽、臭氧、液态水及固体杂质等。

3)大气接受的太阳辐射并不多,特别是对于对流层大气来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的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是其主要热源。

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大气介质散射后自天空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的辐射,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现象:1)定义:光通过密度或折射率不均匀分布的介质时,除在光的传播方向外,在其他方向也可见到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在传播方向外的光称为散射光。

2)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但散射只是改变辐射的方向。

3)空气中的散射分为分子散射(也叫瑞利散射)和粗粒散射(也称漫散射)。

P394.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P44-46:地面辐射指地面发射的指向大气的辐射。

它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只有一小部分直达宇宙空间。

属于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是指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它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一部分被周围的大气吸收,只有小部分到达宇宙空间。

5. 天文气候带:由天文辐射所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由此将全球气候按纬度分为七个纬度气候带,它反映了全球气候的基本轮廓。

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寒带、极地带。

P546. 总结与提要P.55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天文辐射的强度随日地距离而变化,影响天文辐射强弱最关键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正是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地球表层大气温度出现早凉午热的日变化和冬寒夏暑的年变化。

第四章大气的热力学过程1. 干绝热过程:将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又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称作干绝热过程。

2. 湿空气的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该过程称为湿绝热过程。

3. 焚风效应沿着山坡向下吹的干热风称为焚风。

湿润的大气越过山后便会又干又热。

(计算题P78 题5)4. 空气温度的局地变化:(可能是填空)1)单位时间内个别空气质点温度的变化称作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

2)某一固定地点的空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称作空气温度的局地变化。

5. 总结与提要P77第五章大气中的水分1. 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1)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一般条件:一是大气中的水汽要达到或超过饱和状态,二是要具有凝结核或凝华核。

2)水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水汽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2. 地表面的凝结现象的解释p85-p87:1)当空气与冷的地面或物体接触时,若贴近地面或物体上的气层温度下降到露点时,气层中的水汽便达到饱和,如果温度再继续下降,多余的水汽便开始在地面或物体表面上凝结,从而产生露、霜、雾凇、雨凇等水汽凝结物。

3. 云的形成过程:使水汽达到饱和而凝结是云形成的基本条件。

形成云的过程就是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的过程。

空气中的水汽过饱和得以维持,云就继续增长。

空气中的凝结核可以大大减少形成胚胎时期水滴所需的饱和水汽压,有利于云的形成,这个条件一般认为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对于云层的形成来说,其过饱和主要是空气上升的绝热冷却引起的。

产生大气上升运动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①动力抬升:暖湿气流受锋面、辐合气流的作用被迫上抬,或在运行中受地形阻挡产生上升气流。

②热力对流:大气层结不稳定或地面受热不均匀而产生上升运动。

由对流运动形成的云多属积状云。

③动力上升与热力对流相结合:潜在不稳定气流整合层被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由于潜在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

除了动力抬升以外,有时低层的绝对不稳定气流造成的局地对流也可把整层的潜在不稳定气流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

4.降水:从云中降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水1)降水的形成过程(P99):①水成云形成的降水②冰成云形成的降水③混合云形成的降水2)冰晶效应:这种由于冰水共存引起冰水间的水汽转移的作用称为冰晶效应。

这种效应是混合云形成降水的重要理论之一。

5.总结与提要p102第六章气压变化和大气的水平运动1.气压系统: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由于各地气柱的质量不相同,气压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气压场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气压形势,这些不同的气压形势统称气压系统。

P109—116 细看2. 大气的水平运动:1)空气的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除了空气的重力之外,还有以下影响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分布不均)、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摩擦力(空气层之间,空气与地面之间存在相互运动)、惯性离心力(空气作曲线运动)。

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3)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4)地面摩擦力对风的影响:表现为风速减慢、风向收到干扰,气流有斜穿等压线,从高压吹向低压的特征。

P125-1263.总结与提要P128第七章大气环流1. 三风四带示意图2. 大气环流基本特征:平均纬向环流、平均经圈环流、平均水平环流。

(P137-141仔细阅读)3. 大气环流的影响因素:形成的基本因子:太阳辐射因子、地球自转的作用、地表性质的作用、地表摩擦力的作用(P131-137仔细阅读)4.总结与提要(P151-152)第八章天气系统1.天气系统1)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

2)天气系统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2 气团1)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2)暖气团一般含有丰富的水汽,容易形成云雨天气。

3)冷气团一般形成于干冷天气。

3.锋:1)大气中冷暖气团相遇后,其间有一个界面,由于湍流、辐射等作业,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的界面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层,这个过渡层就称为锋。

2)锋的特征:锋在空间呈倾斜状态是锋的一个重要特征。

锋面倾斜的程度,称锋面坡度。

3)根据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P159-1604)天气现象4. 温带气旋和反气旋:1)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涡旋,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气旋又称低气压,气旋中心气压值越低,气旋越强,反之越弱。

2)反气旋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涡旋,在北半球,空气作顺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反气旋又称高气压,反气旋中心气压值越高,反气旋越强,反之越弱。

P170-1735.副热带高压:1)副高对我国的影响: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天气系统,副高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高的进退与中国夏季的降水及旱涝有密切的关系。

P1792)副高异常对我国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旱涝情况P179-1806.热带气旋台风的形成、特征与影响P86-1891)定义:发展强盛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地面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以上),在印度洋地区称为热带风暴,在大西洋地区和东太平洋地区称为飓风。

台风多发生在南北纬5°-20°的海面温度较高的洋面上。

2)台风形成的条件:广阔的高温洋面、合适的地转参数值、气流铅直切变小、合适的流场。

3)台风的特征:台风是一个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涡旋,发展成熟的台风,按低层流场的水平分布,可分为外圈、中圈、内圈。

4)台风的影响:它带来的天气主要是狂风暴雨,台风引起的的风暴潮也是造成主要破坏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