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doc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doc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音乐的变化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教学难点: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和表现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品质。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语文教育一直被称为情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当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后,内在的心理倾向趋于教育教学过程,于是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因而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设计思路】由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时间、空间差距较大,因此教者充分发挥多媒体和语言文字的优势,先创设一个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初感音乐时就对音乐中的变化有所了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拉近阿炳和学生的距离,在品读体悟中产生感情共鸣,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他的敢于和命运斗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第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悲惨身世,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的师父早已离开人世。

阿炳也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贫穷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的来到二泉。

2、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他想起了什么?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学第四自然段,比较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时他想起了什么?(以前他是跟着师父来赏月,他看到了水面的月光如银,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音。

这一次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2、小结: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已经无法欣赏眼前的美景,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五自然段描写琴声的句子。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二泉映月》不但是一首乐曲,而且还是一处美丽的风景。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美丽的“二泉映月”。

2、出示词语,读词语。

茫茫月夜月光如银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似水水波映月二、体验一段人生过渡:是的,在我们的眼中这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幅秀丽的画卷。

但是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他看得到吗?(看不到)由于他是一个——瞎子。

一个瞎子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他却看不见,在他的生活中只有黑暗,无边无际的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

就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阿炳度过了一段怎样的人生呢?1、出示第三自然段,自由读2、就在这十多年中,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3、理解“整天”:什么叫整天?就这样一直过了多少年?十多年过去了,阿炳整天——带着墨镜,整天——操着胡琴,整天——卖艺度日。

4、短短的两句话,写不尽阿炳一生的不幸。

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师描述:也许是在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得出去卖艺;也许是在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还得出去卖艺;也许某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可他不得不硬挺着出去卖艺;也许,在他卖艺的路上,不小心跌倒了,有人竟偷偷拿走了他卖艺得来的钱……5、这个幕幕悲惨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吗?阿炳的身心所承受的煎熬你们感受到了吗?来,用朗读表达出来。

(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民乐《二泉映月》的演奏技巧和表演风格。

2.引导学生感受和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美。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内容1. 乐曲介绍《二泉映月》是二胡独奏曲,也是中国民乐经典曲目之一。

它是由闵惠芬谱曲,并根据古曲《二泉映月》精心编排而成。

乐曲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例如虚弦、泛音、滑弦等。

演奏中需要注意表现出曲调的起伏流畅和情感的细腻丰富。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情感和节奏1.让学生先听一遍乐曲,感受乐曲的整体情感和节奏。

2.引导学生聚焦于具体的表演细节,如起伏的强弱点、轻重缓急等。

3.让学生描述听后的感受和观察。

步骤二:学习基本演奏技巧1.介绍虚弦、泛音、滑弦等传统演奏技巧的基本原理和演奏要领。

2.分段引导学生练习掌握这些演奏技巧,重点讲解不同技巧的应用场景和演奏要领。

步骤三:合奏演练1.将学生分成小组,由一名学生担当主奏二胡,其余学生负责演奏其他乐器的伴奏部分。

2.引导学生演奏出流畅和谐的合奏乐曲,强调各乐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步骤四:表演展示1.鼓励学生在家庭作业时间里练习完善乐曲演奏。

2.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表演展示,其中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如何将乐曲情感和动态变化融入到演奏中。

三、教学方法1. 情感引导法通过情感引导法,让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感受乐曲的情感内涵,进行音乐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2. 分组实践法分组实践法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乐器和演奏技能。

3. 听音辨谐法通过听音辨谐法,让学生逐渐形成对音高、音色、韵律等音乐元素的敏感,提高其音乐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估1.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理解和演奏《二泉映月》这一传统民乐的基本技巧,情感、趣味和表现力得以提升。

2.学生能够在分组实践中体验到尊重、合作、竞争、情感沟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

3.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评估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下,逐渐提高其音乐感知、欣赏和演奏水平,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的体验。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赏“二泉映月”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学生齐读)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池边赏月。

小阿炳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共同走进那个迷人的中秋之夜。

2.[出示词语]茫茫月夜月光如银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淙淙流水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4.指名读。

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5.同学们!你们所看到的,小阿炳也看到了;你们所听到的,小阿炳也听到了。

但是,除了淙淙的流水声,还是淙淙的流水声,其它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读描写二泉月夜景色的词语,将之整合在一起,形成词串,组成诗歌,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二泉美景。

学生在读中走近这泓清泉,感受那如水的月色,悄然间已进入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做好了铺垫。

】二、叹坎坷人生1.过渡: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大了。

又是一个中秋夜,他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来到了二泉。

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2.交流:(1)阿炳看到了什么?(阿炳再也看不见了)阿炳再也看不见他儿时所看到的美景,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两个字——黑暗。

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

(2)阿炳听到了什么?(淙淙的流水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板书)3.是什么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声中听到了这么多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在这十多年当中,阿炳到底经历了一段怎样的人生?(板书:人生)(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出示: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4.同学们,就在这十多年当中,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留在无锡的大街小巷是一幅什么样子?你看到了吗?读给大家听听?(补充:把这三个词再仔细地读一读)5.这就是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的形象。

(引读: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初中音乐教案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9篇

初中音乐教案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9篇

初中音乐教案二泉映月第二课时9篇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景导入(课前闭眼聆听)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2、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眼睛失明、恩师去世、生活困苦,卖艺度日)3、阿炳在这个中秋夜,又一次的来到二泉边,听到这泉水声他会想到些什么呢?他的内心会是怎么样的呢?(想__听)(叹息什么?为什么哭泣?倾诉什么?呐喊什么?)二、探究学文1、于是,这时候的阿炳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2、又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但今非昔比,他的命运已经历了许多坎坷,听着那熟悉的流水声,他想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 就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来把第四小节有感情地读好。

3、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此时的阿炳的心绪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通过琴声才能表达它的情怀。

倾吐(板书:琴声————情怀)4、这时候的阿炳所拉出来的到底是一首怎样的二胡曲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听老师来朗读课文。

5、同时思考,此时的阿炳似乎在倾吐什么情怀。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9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9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优秀9篇)《二泉映月》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大家知道《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吗?3、你们对阿炳有什么了解?二、欣赏乐曲,走近阿炳1、阿炳是一位苦难的艺人,是一位民间艺人,一位盲人艺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有名二胡曲。

2、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你听到了什么?3、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首《二泉映月》呢?请把书打开,自己读课文思考。

三、以词带文,了解大意1、出示词语,点名朗读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2、启发学生竖读:每列分别写什么?应该怎样去读?3、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四、抓住重点,精读课文1、请大家拿出笔,再读课文,划出文中带有“听”的句子。

2、交流:第2节: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了吗?师傅又是怎么说的?第3节:小阿炳长大了,他又听到了什么?第4节:又逢中秋夜,他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父亲说错了吗?让学生闭上眼睛体验阿炳双目失明后的感受。

3、你们看到过卖艺的人吗?展开自己的想象,阿炳卖艺时是怎样的情景?出示:情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情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情景三:一天,阿炳病了,~~播放《二泉映月》,导语激情,让学生选取一个场景,闭上眼睛去想象阿炳卖艺的情景。

指导朗读课文第5节。

4、出示课文第6节内容。

阿炳为什么只能把自己的情怀倾诉给月夜?循环播放《二泉映月》,指导朗读课文。

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阿炳,他靠什么来支撑?五、拓展延伸,深化感受1、出示小泽征尔在指挥《二泉映月》后说的一句话: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提问:小泽征尔要跪阿炳的什么精神?板书: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二:佚名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点击数:123马建明《二泉映月》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认识我吗?生;认识!(马老师带了笔记本电脑,跟学校的电脑连接出了问题,马老师忙了好久)师:知道我姓什么吗?生:知道。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来历以及曲作者阿炳艰难的人生之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重点语句。

热爱民族音乐,懂得音乐可以表达心声,战胜苦难。

教学环节: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引发质疑。

板书课题,刚刚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二泉在哪里?二泉映月是什么?……)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自由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有些问题可能会通过你的读书迎刃而解,有的问题则需要深入地学习包括和老师、同学的交流、碰撞才能够明晰。

针对最初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初步感知“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旋律。

初步概括:二泉映月是什么?引发二次质疑:说到二泉映月是一首曲子、一首二胡曲、一首阿炳创作的曲子,此时的你又想问什么问题?(阿炳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想表达什么?这首曲子为什么能够享誉海内外?……)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出示阿炳塑像:这就是二泉映月的曲作者阿炳(简介阿炳)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文字一同走近阿炳,走近阿炳的心灵世界,走进阿炳的音乐时空。

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尤其要读准生字的读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检查读书情况:主要指导读通读顺、不读破句,合理停顿。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提问:文章哪些段落写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创作的过程?(4——5自然段)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质疑:为什么原来听不到任何声音,现在却能够听到这么多的声音?理解“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此时,如果你置身在葱茏的树林中,眼前是一轮明月,一泓清泉,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欣赏着摇曳的藤萝,你的心情如何呢?然而这么美妙的景色阿炳却再也看不到了,永远也看不到了。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二泉映月》的曲调特点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妙,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二泉映月》的背景故事,分析曲调特点。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曲调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准备音乐播放器,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片段。

2. 教材准备:备好教材《二泉映月》的乐谱和相关讲义。

3. 辅助教具:提前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曲调的美妙。

2. 学习:讲解《二泉映月》的故事背景,介绍曲调的特点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3. 分析:通过音乐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曲调中所蕴含的情感,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4. 演奏:邀请学生自愿演奏《二泉映月》中的一部分,练习演奏技巧并感受音乐乐趣。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学生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深入思考。

五、课堂延伸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泉映月》的音乐特点,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2. 创作乐曲:鼓励学生根据《二泉映月》的灵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展示个人创造力。

3. 欣赏比较:邀请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二泉映月》演奏,比较各个版本的差异和亮点。

六、课堂作业1. 听音乐:要求学生回家听完整版的《二泉映月》,体会曲调的完整流畅。

2. 感想写作:让学生写一篇感想文章,分享自己对《二泉映月》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二泉映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音乐欣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引导和实践,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成长。

感谢大家的配合和支持,一起为学生的音乐教育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教材
音乐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音乐教案 / 初中音乐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音乐可以提高气质与生活品位,社会上对学音乐的人最常见的评价是有气质有品位,学习音乐可以提高想象力,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音乐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验乐曲的悲凉、向往光明的情绪情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2.通过欣赏,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那种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他那种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出示二胡图片,认识
二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背景介绍
华彦钧(小名阿炳):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二泉映月》中“二泉”指什么?
“二泉”原本指无锡蕙山二泉亭附近的泉水,当地群众称为“天下第二泉”。

乐曲名称为后人根据此境命名。

器乐《二泉映月》
1.《二泉映月》的演奏乐器及形式是什么?
2.它所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背景简介:
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

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学唱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表露出的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会这样瞎、穷?
2.从平静转为激昂。

表现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3.请同学模仿引子中叹气的声音演唱好引子部分。

4.在教师带领下演唱主题部分,注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三、介绍乐器---二胡
二胡又名南胡,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千斤、弓等,张弦二根,大多采用五度定弦。

弓夹在两弦中,琴筒上蒙蟒皮。

音域为d1-d3(a3)。

音色柔和优美。

本世界初,刘天华先生写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为独奏乐器。

(具体由课件展示)
4、作品欣赏
1、播放《二泉映月》片断,感受乐曲哀婉、凄凉的情绪。

师:让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欣赏乐曲——《二泉映月》。

四、学习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感受主题音乐,并唱一唱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乐曲的主题音乐
生:随着音乐用“嗯”轻轻地哼唱
(2)播放音乐主题2
a、听到这里同学们感受到这位盲艺人内心怎样的痛苦呢?(学生各抒己见)
b、这位街头流浪的音乐家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孤独地用他心爱的乐器倾诉心中的坎坷、痛苦、不平,音乐中多次出现这样一个感人的音调(出示音乐主题——哼唱体验)
c、这一主题不断变化、发展,音乐层层推进,产生了最为愤慨的、激动人心的高潮,让我们继续欣赏,当你听到高潮时可举手或用合适的神情、动作表示出来(放至高潮处)
d、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有何震撼?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e、命运对他如此不公,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倔强刚毅的阿炳终于发出了激愤的呐喊(出示高潮音乐,一起唱唱、议议)
f、这是他对命运的挣扎和反抗,是他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愤怒,是他积淀已久内心情感的全部发泄(播放高潮及过渡句)
然而苦难生活也磨练了阿炳倔强刚毅的个性:不向命运低头,勇于向黑暗现实挑战。

g、乐曲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音乐中还有一个更为深情、细腻的尾声,让我们一起倾听主题的最后重现(播放尾声音乐)意犹未尽的尾声给了我们怎样的遐想?
五、拓展延伸
师:出示刘天华、闵惠芬的图片和有关资料
1.了解江苏二胡演奏家——刘天华
2.欣赏有关的二胡曲目——《光明行》、《空山鸟语》片断音乐
师:《二泉映月》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叙述了阿炳一生颠沛流离的悲苦遭遇。

一开始是一个简短的引子,接着作者的感情由沉思到感慨以至怒号那血泪的控诉,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请同学用铅笔在音乐的伴奏下为阿炳或二泉映月画一幅画。

并讲解你的作画意图。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了民族乐曲《二泉映月》,通过欣赏不仅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体会了乐曲的如泣如诉、如悲如怒的情调及二胡的演奏效果,还有作者在充满坎坷和磨难的生活中那种倔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
的精神文化遗产,课后同学们多搜集欣赏一些民族器乐曲,更深的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