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1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林蔚,祁毅,徐建刚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出现了“新常态”的态势,“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等热点对城乡规划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背景下,本文尝试对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如何传承和变革进行讨论,尝试构建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为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提供若干基础性依据: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的思想,分析领域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的转型,讨论了智慧城市方法论的演进;针对城乡规划面临的海量、多源异构的数据提出城市规划数据对象模型,为数据由信息上升到知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以流域防洪与城区排涝适应性分析模型为例,阐述了智慧城乡规划知识的应用方式。最后,在总结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构建

1引言

基于云计算与互联网信息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增长平稳保持在7%以下的新常态,深刻影响着中国各学科的发展。城乡规划学作为一门实践学科也受经济与信息环境深刻变革影响,倒逼发生革新与改变。(迈克尔·巴蒂,2014; 柴彦威等, 2014 ; 甄峰等, 2014)关于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讨论一直持续,在2005年和2010年有两次高潮,讨论重点集中于学科建设的三个基本方面:城乡规划学科的本体(核心研究对象),学科(知识)体系,价值观与方法论,为进一步深入思考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罗震东, 2012)。中国的城乡规划学科起源于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解决,“科学化”和“中国化”应当是学科成熟与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一方面,中国的城乡规划学科需要完成“科学化”进程,界定研究对象、完善理论体系、确立价值观与方法论,树立学科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同时需要完成“中国化”进程,即紧密结合中国的实践,发觉、更新、提升历史当中有益的元素,吸取传统养分、总结历史经验(杨保军, 2010)。

科学转型使得一门学科特别是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要想建立线性知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新的知识体系强调理论的发展是多角度全方位展开的,是围绕一个核心

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239)

呈立体状展开的多元、开放、包容的体系(刘小强, 2011)。城乡规划作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本土化知识形态,它的知识体系必定是多学科的高度综合集成,应当包含哲学、科学和技术三个方面或曰层次,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割裂的(孙施文, 2007)。陈前虎(2009)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分析认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内涵应包含城市科学与规划哲学两个层次;黄鹭新等(2010)认为完整的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应包括理论城市规划、技术城市规划和应用城市规划三个层面;罗震东(2012)认为城乡规划学应发展出适应于中国特定时空环境下的地方性知识,哲学、科学和技术三个层次同时对应着城乡规划学科三个方面的知识内容。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新常态”的态势,城乡发展方式及其趋势已呈现新的特征。“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智慧城市”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如何务实推进是城乡规划领域关注的重点。基于上述背景,城乡规划领域如何发挥转型期的优势与动能,推动学科的革新与实践,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城乡规划的知识体系的梳理,为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提供若干基础性依据。由上文可知,城乡规划的知识体系大体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本文尝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系统逻辑关系的分析方式对城乡规划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诠释:概念模型,通过城市科学和规划哲学两方面内容的梳理,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建立智慧城市方法论;逻辑模型,针对城乡规划中海量且多源异构的数据提出城市规划数据对象模型,并简要介绍数据挖掘分析的技术方法;数理模型,以流域防洪与城区排涝适应性分析模型为例,说明智慧城市规划知识的应用方式。

2由传统向智慧的城乡规划演进

2.1城市空间发展理论和城市规划范式的转型

三十多年的高速城镇化发展成就卓著,但同时出现了社会、经济、资源、生态与环境等系统关系不协调的复杂问题。城市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其周边广大的区域及其他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作为人口和产业在空间高度聚集的集中地,其发展的过程也是城市与其所影响的区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一定地域上的城市空间体系也越来越复杂,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更加密切。城市与区域关系的发展及演变的内在规律及机制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点—轴发展理论等一系列的理论体系,为城市规划的理论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较大的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从城乡结合的角度来解决严

峻复杂的城市问题,设想了一种完整的思想与实践体系;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有机秩序的原则也应当作为基本原则,大城市中的拥挤区域应分解并组织成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认为城市必须集中才能够有活力,拥挤导致的城市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强调了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性,其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战后西方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采用,但同时由于将城市按照机械的方式进行规划产生了大量的争议。

20世纪早期开始,以《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成为城市规划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奠基石,其与早期系统科学所定义的系统的要素、功能和结构的组成关系不谋而合。而全球城市经过二战以后的二三十年大发展,基于功能分区的规划理论逐渐不能满足城市社会人与人各种活动相互交往的需要,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需要进行修正,认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含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马丘比丘宪章》同时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从城市规划理论的内涵出发可分为城市规划基础理论和城市规划应用理论。从规划作为高度综合的应用学科特点来看,规划的应用理论更易于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而将城市及其规划从认识论上作为一个过程化的复杂系统,而后现代主义规划理念所表征的功能主义,强调多元化、人性化、自由化,提倡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尊崇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等特点,均是对强调功能理性的现代主义规划理论的反动和突破,从而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方面实现了国际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转变。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起步较晚,还没有属于中国的当代城市规划理论(诸大建、易华,2005)。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基本上还是采用二战后成熟的理性主义为指导原则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范式。然而,这种源自《雅典宪章》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恰恰是与当代城市精神所体现的大众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发展性相违背的(马武定,2004)。

中国城市问题是诸多要素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共同作用下的系统复杂性现象,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多样性和自组织等复杂系统特征。从复杂性科学视角来看,现代城市系统是一种高度融合了社会与文化多元化、生产与服务市场化、信息与交通网络化、建筑与街巷场所化、用地与景观破碎化、自然与生态脆弱化等特征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使用传统的“还原论”思想将复杂的城市系统分解为多个城市的子要素分别进行隔离研

究的方法,不能有效地认识到城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征,更不能真正了解整个城市系统的功能和运行机制。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诞生为我们研究现代城市系统提供了一种复杂性科学范式,将城市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通过城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适应性关系使得整个城市系统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

从我国规划面临的极其复杂的现实问题表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范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需求。2012年我国政府提出的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则要求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范式必须进行全面转变。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智慧城市规划研究范式,基本观点为:

中国城市规划范式的转变应以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将城市作为复杂适应系统来进行重新审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由价值理性主导的城市复杂系统认识论、本体论和适应性规划理论体系;进而,在规划方法论层面有一个全新的突破,形成一套由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与可持续价值观为导向来诊断城市主要问题、提出切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再以定性、定量和定位(空间)综合集成的系统模型化方法进行城乡系统动态发展预测和空间布局分析评价、最后将分析评价结果科学地落实到规划设计方案中。下面将从方法论基础、城市系统组成和系统分析方法框架三个方面构建智慧城市规划研究范式的方法论。

2.2智慧城市方法论的演进

2.2.1方法论基础

从人类科学发展进程来看,系统科学的整体论思想源远流长,三千年前的四大古文明中均有将现象视为系统加以考察的思想。以复杂适应理论为核心的现代系统科学,为解决当代城市系统普遍存在的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危机加剧等高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范式。毋庸置疑,人类数千年智慧结晶的系统思想自然成为智慧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基础。

智慧城市规划离不开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哲学提供给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范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可以从哲学层面上来考察其作为复杂系统的发展演化特征。这里,初步尝试引入集中国传统文化大成的经典著作《周易》的世界观及其后来发展成的阴阳五行学说的方法论来梳理现代城市的组构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智慧城市规划的哲学基础。

借鉴《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宇宙生成概念模型来对中国城市的基本特征进行分类描述和演变规律探索,可以梳理出组成城市的两大类对立统一的要素:物质与非物质,即将城市划分成各种形形色色空间场所的物质设施,而城市的非物质要素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群

体在城市中从事生产、生活、消费、管理等各种活动所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和生态环境等关系要素。

根据物质组成要素的相似性,将“阴阳五行学说”五种基本事物形态(金、木、水、火、土)的性质与城市规划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比,可以将城市的物质要素划分为用地(功能)、建筑(场所)、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地)五大类型,而城市中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非物质要素划分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和管理五大方面,其在特性对应上具有很好的匹配特征。对于城市的五种物质要素,它们各自具有明确的功能目标,并可清晰界定其形态特征,并分别占有一定的地表空间范围,要素相互之间在空间上呈镶嵌组合形式,因此可以看作五个高度关联的物质子系统。城市的五个物质空间子系统凝聚了城市公共和社会资源要素的投入大小,并且在空间上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能满足城市各种群体活动所需的空间资源环境支撑系统。其中,用地子系统处于统领地位,是其他子系统的空间载体和基础。

同样,以人为本的城市五种非物质要素相互耦合,共同构成了高度关联的五个非物质子系统。城市社会子系统统领整个城市复杂系统发展方向。城市社会系统所界定的城市社会各种群体既是城市物质与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城市物质高度发展下所能提供的生产、生活、文化、生态、休闲等多种丰富多彩服务的消费者。因此,城市社会子系统不仅与经济、文化、生态和管理子系统间有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生相克的作用,而且对城市五个物质子系统的支撑也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

2.2.2城市系统组成

基于中国传统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和城市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上一节我们提出了城市系统组成的十大子系统,这里进一步借鉴地球构造学说构建了城市系统的组成结构,如下图所示:类似于地球圈层构造,由里向外依次是:“地核”圈层——文化系统;“地幔”圈层——社会、经济、管理系统;“地壳”圈层——土地、生态系统;“地表”圈层——建筑、基础设施、交通和园林系统。

图1 城市子系统关系示意图

城市文化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灵魂。社会、经济和管理制度的稳定是城市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用地和生态子系统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所形成的人与环境共生的综合体及其所呈现的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和生长状态。城市“地表”圈层是城市系统城市化发展的直观体现,也是城市系统发展的直接外动力。

2.2.3系统分析方法框架

前两部分从系统论整体观视角提出了城市复杂系统的物质与非物质十大子系统概念框架与空间组织的理论模型,然而如何在城市规划实践中运用该理论模型,还需要借助系统分析方法。城市规划及其实施建设是典型的城市系统工程,其目标就是实现城市最优化。因此,借助系统工程与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城市规划研究非常有利于解决城市系统的复杂问题。

系统分析的框架可以总结为目标定位、现状分析、明确问题、提出方案、建立模型、决策(方案选择)、实施等八个步骤(蔡运龙等,2011),根据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我们提出对应于一般系统分析方法的城市系统规划分析的基本逻辑步骤,主要包括:限定问题(规划性质与限定问题)、确定目标(规划目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规划分析)、提出备选方案和评价标准(规划方案)、备选方案评估(规划评审)和提出最可行方案(规划成果)等五个方面(如图2所示)。

图2 城市规划的系统分析过程

3数据合理组织:城市规划数据对象模型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来自各种媒介和平台的大数据逐渐与传统数据一起应用到城市规划实践(王鹏, 2014),如何使从城市各个领域收集的数据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转变成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可能将是未来智慧城市规划发展的技术关键。多源异构是城市规划数据的基本特征,规划数据的复杂性由此产生,但同时,城市规划数据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即任何数据均是对某一城市空间区域或城市空间对象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段的特征的描述,这一重要特征为城市规划数据的抽象提供了切入点,借助Gruber(1995)最早提出的本体概念对城市规划数据进行结构化抽象,构建城市规划数据概念模型,以支持数据的规划语义理解和后续对数据互操作的实现。

对城市规划数据而言,按照领域依赖程度对本体层次划分,使通用的静态知识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城市规划应用问题的动态任务分离,分为顶层本体、领域本体、任务本体与应用本体。图3表达了自上而下的本体分类模式,体现了从基本数据,到城市特征信息,再到规划所需空间知识提取的过程,符合城市规划研究工作的一般过程。

图3 城市规划数据分层本体模型

顶层本体面向跨领域的共享和交流,表达一般的、常识性的信息。在城市规划数据中,空间是数据元素描述的基本对象单位,如点、线、面和这些对象的基本几何拓扑关系(图4)。

领域本体在一个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在城市规划数据领域内,赋予地理空间数据城市规划的内涵。我们依据上文所建构的城市空间十大系统,建立一组城市规划数据领域本体,在顶层如图5所示,包括用地、区划、流和位置四大类。

图4 城市规划数据领域本体图

图5 城市规划数据应用分析图

在上图中,城市规划领域十大系统都能找到对应信息所处的位置,并能依据上图找到其中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地理基底、建设用地和人口对应的空间对象都是面状基本空间实体——用地,建筑包含于一个个建设用地之中等。

任务本体指城市规划面对城市发展问题而需要开展的各项规划编制与管理项目工作。通过对城市规划数据开展各种分析,从数据中提取其所蕴含的信息,以支持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的应用。这类任务本体又可能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一些更接近领域本体的任务本体对领域本体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包括空间关系、空间过程、空间影响,同时开展一些空间评价过程;另一些本体更接近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项目,通过对空间区域或区位的各方面特征进行评价分析,回答规划问题。

在城市规划数据应用层面,应用本体直接对应于各种规划空间分析模型,包括发展规模调控、生态支撑评价、交通网络优化、用地功能拓展、服务设施调整、历史文化空间提升、城市规划方案评价等。这些本体是完整的规划问题,以回答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解答的各个关键问题。

结合城市规划常见数据的内容特点和上文建立的城市规划数据本体,我们可以在GIS 提供的基础地理实体基础上建立城市规划数据对象模型,从而赋予基本GIS几何空间实体数据以规划内涵,为规划分析提供更高的智能化水平。构建的对象能够将底层的以点、线、面为代表的基本GIS数据包装起来,提供上层访问,同时提供适宜性转换、服务范围、开发强

度、任意空间分摊等基础空间处理能力,让上层访问时有更多精力关注任务本身而不是处理和读取数据,服务和保障了高层模型实现时的简化与智能化。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数据量的急剧增加远不是传统城市规划研究方法所能解决的,城市作为大数据的加工处理和应用的主要空间场所,需要发展一种基于大数据深度挖掘的综合分析方法,来探寻城市复杂系统中的多层次要素间的适应性相互作用规律;同时,云计算、计算机仿真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进步要求智慧城市规划建立新的规划技术基础。我们根据多年规划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了四种智慧城市规划的技术基础:统计分析技术,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模型预测技术,如系统动力学、复杂网络;结果呈现技术,即通过云计算等形式将运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应用。

4基于智慧的流域防洪与城区排涝适应性分析模型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必须立足以空间多元异构信息集成和系统模型化分析为核心的方法技术创新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城乡规划复杂多变的实践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引发的城市极端降雨时间的增加以及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内涝事件频发,给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廖永丰等, 2012),为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概念,党中央领导和住建部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相关的实证研究(董淑秋,韩志刚, 2011;王国荣等, 2012)证明自然系统对洪涝灾害的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智慧城市的管理和发展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适应性视角下的流域防洪与城区排涝适应性分析模型为例,阐述智慧城市规划知识的应用方式。

4.1洪涝灾害系统分析

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及消亡的整个演化过程是城市物质系统与区域自然环境系统交互作用的一种体现,是地球表层系统的水圈四水循环过程的副产品。因此,城市洪涝灾害过程体现了作为城市系统的支撑环境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的调控作用,城市系统的防洪排涝是城市主动适应自然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对地表水循环系统和城市系统关系的科学认知基础上的。

根据水循环原理,简要分析城市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大气的异常运动,产生超常规的降雨,暴雨经过地表植物的截留和下渗过程后,土壤水很快饱和,地下水位较高,“蓄满产流”后产生了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往水系输送,同时城区的不透水面由于没有

下渗直接产生了大量的地表径流,这三种径流同时往水系进行汇入,造成河流的水位急剧上涨,往下游的汇水量增加;水系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蓄水的能力,但是由于河道的淤塞、河流的滞洪区被侵占、水系萎缩等原因,行洪能力下降,造成超常规的洪水涌出河道,直接威胁河流经过的区域;城市一方面遭遇上游河流带来的大量径流,另外城区本身遭遇到的强降雨产生的径流也无法排出,因此从地势低洼到较高的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般而言,形成洪涝灾害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存在诱发洪水的因素(致灾因素)及其形成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二是洪水影响区有人类居住或分布有社会财产(承灾体)(许有鹏等,2012)。致灾因素、孕灾环境、承灾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灾情。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致灾因素、孕灾环境、承灾体及灾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及特征的复杂体系,这就是洪涝灾害系统。洪涝灾害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动态性和风险性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站在智慧城市的视角下,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不再是单一的自然现象,需要考虑城市与流域(区域)的协调发展。因此,实时准确的洪涝过程信息和洪涝模拟模型分析结果能够为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撑。

4.2洪涝模拟分析模型

4.2.1数据支撑

一般而言,构建城市洪涝模型主要需要四类数据:降雨数据、地表地形数据、地物水文参数以及排水管网数据。为了校验模型参数,验证模型的预测性,还需要地表及地下管网的水文监测数据。近年来,智慧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也为海量的城市精细化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支撑,3S技术的发展为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但是,数据所在的不同部门之间的成果共享效率仍然低下(刘勇, 2015),因此有必要采用上文中提到的城市规划数据对象模型对数据进行合理组织。

4.2.2模拟分析模型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降雨水量和水质管理的需求,城市洪涝模型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Zoppou, 2001)。依据计算方法不同,城市洪涝模型可以被分为3种类型(胡伟贤等, 2010):水文模型、水动力模型和简化模型。刘勇等(2015)在智慧城市需求的视角下分析和讨论了这些模型在城市洪涝模拟和预报中的适用性(见下表),他提出只要数据和技术支持,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理应是未来城市洪涝模拟的主流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刘勇, 张韶月, 柳林,等. 智慧城市视角下城市洪涝模拟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494-504.

4.2.3小结

面对当前频发的城市洪涝灾害,不仅要注重适应城市区域的水文理论研究,也要加强模拟技术和方法的实践:在智慧城市的新技术和合理的数据组织模型下提高监测数据的收集、更新、管理和共享的能力;运用合适的系统模型化方法模拟洪涝灾害系统的复杂关系,形成动态、准确、实时的结果,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通过合理的用地规划和布局,尽可能得避免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即智慧城市适应洪涝灾害系统的过程。

4.3洪涝模拟分析模型适应性规划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城市系统内部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城市规划与管理制度创新,城市社会、经济、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大加强。未来的智慧城市将强化城市土地、建筑、交通、公共设施等物质系统与社会、经济、文化、管理和生态环境等非物质系统之间的耦合联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城市多个子系统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

展。下面以模型分析结果在适应性规划中的应用尝试总结智慧城市规划知识。

图6 城市洪水灾害风险系统关系图(作者自绘)

从城市复杂系统角度看,城市物质与非物质系统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作为城市规划与管理核心的各种社会群体活动空间及其依托的住宅、公建、道路交通、管网设施、园林等物质子系统日常运行中的时空状态与洪涝影响大小密切相关,是城市规划首先要保障城市安全的基本前提。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要在用地规划中慎重考虑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比如,应该根据淹没范围和淹没水深等模型分析结果评估一定量级洪涝灾害下建筑物受到破坏的风险大小,合理的规划各种用地类型和建筑种类;交通道路和地下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防洪涝能力,但一定程度的洪水流量和流速将会彻底摧毁这些设施,给灾后的救援和重建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在城市建筑子系统中,建筑物中最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部分是居民住宅,其次是商用建筑物,主要表现为建筑物受淹、受损甚至房屋倒塌。农村的建筑物防洪能力相对较弱,城市建筑物则相对较强。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必须避开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应长远考虑城市的拓展,并非简单地选择用地开阔区域。目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山地城市往往选择交通区位良好、沿河湖等环境优美的用地进行商业中心区建设或高档居住区开发,而忽视了这些区域潜在的灾害风险,这样导致建筑、人口异常集中,一旦遭受洪涝灾害的袭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政安全将受到很大威胁。

道路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交通需求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建设更多的道路交通措施。在道路的选线时必须与防洪需求相协调,从而保障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现代化城市必须考虑的地上设施,而地下设施(管网)也必须协调发展。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及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转入地下建设的管线工程也日益增多,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如在管网的选线和铺设时不考虑防洪因素,那么在洪涝灾害发生时,一定会给城市系统造成损失。

园林绿化系统与城市其他物质系统空间相渗透,可充分发挥绿地对城市防洪减灾的作用。河道公园或休闲场所由于易于管理,且容易对用地内的人群进行疏散,一般不会影响城市的防洪安全,常布置在行洪区或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内,沿江沿河的园林景观塑造也必须与防洪需求相协调。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园林绿化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的有效作用,恢复水体自然循环,在城市防洪排涝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城市规划与管理技术为城市发展提供智慧型的决策支持手段。根据系统科学前沿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未来的智慧城市规划将着力于探寻城市复杂系统的多层次要素间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发展智慧型的规划管理技术方法,推动城市空间公共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保障城市社会公平、环境友好,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我国城乡规划学科的构建面临着非常急迫的“中国化”、“本土化”问题,对城乡规划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扩充和完善:首先,移植西方城乡规划理论体系的合理成分,通过借鉴复杂性科学思维和我国传统哲学的系统观梳理了城乡规划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范式,从方法论基础、城市系统组织和系统分析框架三个方面阐述了智慧城市方法论;其次,针对城市规划过程中多源异构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数据对象模型的组织方式;最后,以流域防洪与城区排涝适应性分析模型为例说明智慧城乡规划知识的应用方式。

通过智慧城市规划中知识内容的运用,提出能够真正服务于中国城镇化过程与城乡规划实践的知识体系,形成一套城乡规划的新范式,为上升至城乡规划的知识管理奠定重要基础。未来可以通过智慧城市规划知识平台的建立,推广解决复杂的城乡规划问题的系统模型化方法,使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中曾产生过的以数量模型分析为特征的理性主义规划得到升华。

注:本文部分内容节引自《智慧城市规划方法——适应性视角下的空间分析模型》(徐建刚等著),有删节。该书(ISBN978-7-5641-5208-6)定于2015年中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印刷出版,特此声明。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巴蒂, 赵怡婷, 龙瀛.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规划”专栏寄语[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6):8.

2.柴彦威, 龙瀛, 申悦. 大数据在中国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6):9-11.

3.甄峰, 秦萧.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的应用[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6):44-50.

4.杨保军. 城市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1):14-23.

5.罗震东. 科学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建设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 (2):54-60.

6.陈前虎. 《城乡规划法》实施后的城市规划教学体系优化探索[J]. 规划师, 2009, 25(4):77-82.

7.黄鹭新, 荆锋, 杜澍,等. 跨界与融合——城市规划的时代转型[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1-5.

8.诸大建, 易华. 从学科交叉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J]. 城市规划学刊, 2005, (1):21-23.

9.马武定. 对城市文化的历史启迪与现代发展的思考[J]. 规划师, 2004, (12):9-12.

10.蔡运龙. 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11.刘小强. 学科建设: 元视角的思考——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反思[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2.孙施文.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3.廖永丰, 聂承静, 杨林生,等. 洪涝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评估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3):361-367. 14.董淑秋, 韩志刚. 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12):37-41. 15.王国荣, 李正兆, 张文中.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 山西建筑, 2014, 40(36):5-7. 16.许有鹏. 流域城市化与洪涝风险[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

17.刘勇, 张韶月, 柳林,等. 智慧城市视角下城市洪涝模拟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494-504. 18.Zoppou C. Review of urban storm water models[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001, 16(3):

195-231.

19.胡伟贤, 何文华, 黄国如,等. 城市雨洪模拟技术研究进展[J]. 水科学进展, 2010, 21(1):137-144.

20.王鹏. 大数据支持的城市规划方法初探[C]//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 2014.

作者简介

林蔚,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祁毅,讲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徐建刚,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智慧城市总 体规划

XX市智慧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 201X年XX月 目录 1前言5 2XX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6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6 2.1.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6 2.1.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8 2.2XX市相关“十二五”规划要点10 2.2.1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点10 2.2.2XX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点11 2.2.3XX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点12 2.2.4XX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13 2.3XX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基础14 2.3.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14 2.3.2“数字城市”基础15 2.3.3“平安城市”基础16 2.4XX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基础17 2.5XX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基础18

2.5.1产业特点及基础18 2.5.2物联网技术成果基础19 3XX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21 3.1指导思想21 3.2建设原则21 3.3发展远景22 3.4建设目标23 3.5建设任务24 3.6智慧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25 4XX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规划26 4.1XX智慧城市总体框架26 4.2XX智慧城市技术架构28 5XX智慧城市应用体系规划29 5.1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和考核指标29 5.1.1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29 5.1.2应用推进的考核指标29 5.2应用体系架构30 5.3应用体系规划30 5.3.1基础设施领域规划30 5.3.2资源环境领域规划35 5.3.3社会民生领域规划38 5.3.4产业经济领域规划44

5.3.5城市管理领域规划47 5.4应用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1】51 6XX智慧城市运行体系规划52 6.1运行体系的预期目标和考核指标52 6.1.1资金准时准量52 6.1.2建设保质保量52 6.1.3运维周到全面52 6.1.4运行体系的考核指标52 6.2运行体系架构55 6.2.1XX智慧城市运行总体组织架构55 6.2.2XX智慧城市运行分项组织架构58 6.3运行体系规划59 6.3.1项目融资规划59 6.3.2项目实施规划64 6.3.3运行维护规划64 6.4运行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65 6.4.1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65 6.4.2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法规和政策66 6.4.3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66 6.4.4构建智慧城市运营机制67 6.4.5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67 6.4.6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67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6)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6) 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6) 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7)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7) 建设目标 (7) 建设原则 (8)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9) 总体框架 (9) 技术架构 (10) 应用体系 (11)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6)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6) 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6) 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7)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7) 建设目标 (7) 建设原则 (8)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9) 总体框架 (9) 技术架构 (10) 应用体系 (11)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行新型城镇化,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大数据时代下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20T15:51:25.0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李新星 [导读]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社会迎来了信息化的时代。 德州市经济适用房开发中心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社会迎来了信息化的时代。大数据时代下城市的规划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发展出了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目前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各国的研究学者都在集中资源研究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的发展。大数据时代下城乡规划需要体现智慧城市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发展的动力,还可以提高公民生活的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的内涵,指出大数据时代下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城乡规划的内涵,指出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期望为我国大数据时代下城乡规划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智慧城市、影响因素。 对于大数据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不同领域对大数据分析的方向不同,因此对大数据的定义各不相同。大数据的发展主要在信息科学领域、计算机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大数据由于具有数据传输快、数据容量大、数据多样性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在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将大数据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可以提高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 大数据的处理模式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数据的决策力、洞察力和优化力。大数据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信息化和科技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我国需要对社会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目前,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家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具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智慧城市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提高社会的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是网络化智慧城市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通过网络建立的信息流提高社会的工作效率。第三个阶段是智能化智慧城市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人民生活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本文重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的城乡规划和智慧城市。 一、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在急剧上涨,随之而来的人口管理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大数据时代为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捷性,不仅为行政管理带来了崭新的治理模式,也为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提供了重要保障。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捷生活,因此更加重视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发展。目前,现有的城市建设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资源紧张问题和交通住房紧张等问题无时无刻不困扰着现代人的生活,人们要想在城市建设中转变发展思想就必须要依靠大数据,通过大数据的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二、大数据时代下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 大数据时代下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规划建设中涉及的居住环境。在大数据时代发展之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更加优质的环境。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环境监管部门可以更好的做到监管工作,从而降低了环境的污染。同时,大数据时代下,可以更好的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有利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因素,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土地资源,面对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大数据时代下,城市建设规划需要建立在节约土地资源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现了节约土地资源的理念。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城乡规划 大数据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与很多领域产生联系,通过大数据一些研究学者的研究变得更加轻松了,大数据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这种理念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智慧城市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很多领域的欢迎,我国目前城乡规划的发展就在遵循智慧城市的理念,我国城乡规划运用了大数据的交通出行和信息采集等重要信息,这些都是城乡规划发展的重要保障。大数据时代下,人们通过大数据可以实现对多种类型,大量的信息数据的快速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城乡规划人员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思想,用开拓性的思维分析城乡规划,在城乡交通、通讯、银行和社交等领域充分的利用大数据的价值。同时,通过构建城乡信息平台,实现有效信息的共享。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大数据的便捷性,开创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道路。 四、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城市 1、大数据时代下的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完善性决定了智慧城市发展的速度。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构建需要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需要完善硬件方面的设施,大数据硬件方面的设施主要是指互联网和高速宽带网的建设,要增强网络的覆盖率和普及率,只有网络硬件基础设施的质量好,才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需要完善软件方面的设施,大数据软件方面的设施主要是指开放的数据信息,目前手机终端应用的不断推广正是开放数据信息的重要体现,国家通过构建开放数据信息平台,促进了大众开放数据信息的规范化和结构化发展,同时也为数据可视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2、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管理 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运行过程中的一些交通信息数据和银行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城市建设之初会在各个位置安装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每天会保存大量的视频信息,这些视频信息就是大数据管理的基础。同时,人们平时对各种软件的应用信息、智能终端刷卡信息、乘坐地铁公交的信息,这些也是大数据信息管理的一部分。智慧城市做到了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可以通过实时监控信息数据进行交通的疏导,对突发的事件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管理重视公众的参与度,公民可以通过网上平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3、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出行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车辆越来越多,车辆的增多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出行主要是

论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

论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 发表时间:2015-09-28T10:38:11.7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5期供稿作者:陆璐 [导读]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建设智慧城市是解决现阶段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优先办法,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门话题。 陆璐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 530022 摘要:智慧城市不仅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所使用过的技术进行创新,还需要城市的制度、空间资源、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建设智慧城市是解决现阶段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优先办法,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门话题。本文从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的具体发展状况、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以及对城市规划以及未来智慧城市相结合的思考等问题出发,对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进行探究。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当下,由于城市扩张速度过快,很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城市病,例如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产业发展、交通拥堵、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城市的发展中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智慧城市不仅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所使用过的技术进行创新,还需要城市的制度、空间资源、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所以,建设智慧城市是解决现阶段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优先办法,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门话题。 一、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的具体发展状况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智慧城市建设受到各国高度的重视,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 计划”等。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发源地,在提出了智慧地球的观点后,美国政府逐渐加强与商业机构的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将服务与业务创新作为发展重点的相关绿色经济政策。其中,智慧城市的具体建设是以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以及信息城市等为基础的,以信息融合、数字化、无线网络、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现代化的技术为核心内容,也就是说,智慧城市是由云计算、数字城市以及物联网等内容组成的,智慧城市可以通过职能的分析处理、感知以及建模等动态的方式对城市中的管理、运行以及生活等进行相应的优化配置与处理,从而科学合理的对城市来进行一定的规划,让城市可以在智能的状态下进行运行,从而促进城镇化融合、城市信息化、城市工业化的发展[1]。相应的,我国的智慧城市所获得的快速发展是经由温家宝总理在对无锡视察的时候所提出的“感知中国”的伟大宏图构想之后进行的。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将建设智慧城市列为现阶段的重点规划项目,并开始着手实施。宁波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推动六个智慧产业基底以及十大智慧应用建设,明确提出将宁波打造成智慧产业集群以及具有一定的国际港口城市特点的智慧城市。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都取得了相应的进步,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深圳、武汉以及厦门等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城市。在首批公布的90 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明确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在副省级以上的地方规划共22 个[2]。一个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镇的高潮已经到来。 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智慧城市是在城市的发展规划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产物,将会对城市的规划工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形态,是对城市规划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实施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 1、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行业比较广泛,包括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以及智慧能源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在对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智慧产业的业态进行创新的同时,也会促使产业规划进行创新,从而在城市的规划体系中应用新的产业规划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整合,使城市的规划工作能够更加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也使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3]。 2、从国外对于智慧城市的成功建设经验出发,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能有效促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新的产业问世,并在发展过程中作为新的中心枢纽促进整个城市的运行与发展。 3、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能够促进智慧产业的发展,智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对无限的虚拟空间进行利用,使城市的规模放大。对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相应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进而减少对空间以及土地资源的占用,加快我国的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4、在当下,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难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得到满足。例如,环境污染、公用设施匮乏、交通拥堵等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缺少准确智能数据支撑,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使用智慧城市的理念就可以使这部分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4]。 三、对城市规划以及未来智慧城市相结合的思考1、以人为本作为工作重心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来说,居民是城市组成的主体成分,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须将居民作为这一工作的主要考虑对象,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采集工具以及系统的方法来对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以便能够合理的对资源进行运用,从而编制出比较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智慧城市需要在现有的城市的核心系统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应的建设,使居民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其中包括医疗、经济、政府服务、居住、交通、公共设施以及教育等,通过城市规划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使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也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对相应的城市规划政策制定制度,深入落实,让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使智慧城市能够融入到城市的规划中,为城市建设更好的服务[5]。 2、智慧城市的公用设施规划布局、城市的道路网络与环境保障是对城市的质量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建设与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根据本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例如地形、资源以及气候等要素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对各种功能区域进行相应的划分,使用智慧城市的相应系统对分散的数据进行一定的整合,创建出一个具有综合性的系统平台,通过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整理与分析,对公共设施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使公共服务设施在建设中的局限性降低[6]。 结束语在现阶段,使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结合起来,是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的一次全新的变革,随着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态各异的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开始不断出台,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一定会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使城市规划的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1]董宏伟,寇永霞.智慧城市的批判与实践——国外文献综述[J].城市规划,2014,38(11):52-58.DOI:10.11819/cpr20141109a.[2]刘安全.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评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4).DOI: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新)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4)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7)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10)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10)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10)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11)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11)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1)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2) 4.1建设目标 (12) 4.2建设原则 (13)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4) 5.1总体框架 (14) 5.2技术架构 (15) 5.3应用体系 (17)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4)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7)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10)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10)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10)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11)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11)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1)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2) 4.1建设目标 (12) 4.2建设原则 (13)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4) 5.1总体框架 (14) 5.2技术架构 (15) 5.3应用体系 (17)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 1/ 22

目录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介绍 1 智慧城市项目背景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综合管理已成为推动城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城市综合管理的综合协调与沟通方面,仍然不尽完善。城市管 理工作尚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改善城市 管理体制加以解决,有些属于加强法治建设范畴。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 可以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数字化手段参与城市管理,辅助解决上述问题中的部分内 容,使城市管理形成法制、行政、技术手段“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是今后城市综 合管理发展的必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正以其信息海量化、 网络互联化、动态实时化、覆盖全面化、现实虚拟化、表现丰富化等优势,成为现代 化城市管理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手段之一。 我国许多地方早在年就着手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到现在已是遍地开花。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智慧城市建设亟待加强,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服 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已成为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 智慧城市总体构想 建设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组织保障、建设管理保障、运行管理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人才队伍保障);打造集成、高效的数据中心平 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建成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各种应用系统,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显著提高城市管 理能力和应用效果。 智慧城市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性与全局性的系统设计,将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并全面带动社会发展。智慧城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 设施和资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等技术,清晰梳理城市级基础设施和行 业应用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和竖井式建设,实现安全、可靠、开放、集约共享的智慧 城市系统。智慧城市围绕下述服务和支撑能力进行建设: 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具备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等能力。通过创 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服务环境,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信息亭都多 种方式获得信息和政务服务。 3/ 22

智慧城市整体运营规划方案

【Word版,可自由编辑!】

智慧城市规范方案 一、工作汇报提纲 第一阶段:访谈调研 (一)准备 1、准备:项目准备 2、宣传和动员的方案 (二)调研 3、对需求进行更进一步的梳理 4、确定在关注民生等五个领域切入点 5、IT的发展趋势研究对智慧城市的影响 6、与各合作伙伴的调研 7、国外城市管理对昆山智慧城市的借鉴 8、市民代表的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 第二阶段:蓝图设计及细化方案 (一)蓝图设计 9、确定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蓝图设计 10、各切入点的蓝图方案 11、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政府管理创新和新的能力建设 12、未来复合性人才的培养 (二)细化方案 13、解决方案梳理 14、关注民生的智慧城市方案 15、政府管理创新和高效管理的方案 16、扶持产业和促进产业转型 17、关注环境保护的智慧城市的方案 18、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建设方案 第三阶段:实施及纲要 (一)实施路线 19、详细的实施路线 20、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管理方案 21、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以及实施联盟管理方案 22、投资产出分析的计量模型 (二)纲要 23、昆山智慧城市各项目建设的纲要 24、智慧产业

二、确定智慧城市步骤 (一)调研现状 1、开展面向各领域各阶层的沟通交流 2、充分了解并分析城市发展现状 3、详尽总结城市实际情况、特点及各界需求 (二)归纳需求 1、结合现状调研的城果,对需求和期望进行汇总、分析、梳理和归纳。 2、为下一步制定解决对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导出对策 1、基于对实际需求的分析和归纳,制定可靠的解决方案对策 2、将需求作为主要出发点,为构建框架平台做充分铺垫。 (四)构建蓝图 1、总结前期各阶段成果,确定蓝图切入点 2、为切入点各平功能及特点做详细描述,从而形成智慧城市蓝图。 (五)实施步骤 1、归纳出推行的具体项目和举措 2、针对项目和举措,确定实施推广的优先级和实施路径 第一部分现状调研 项目组通过(1)深度访谈、(2)对某某市规划深入解读分析、(3)国内外案例研究、(4)当地政府职能研究四种方式,对某某市构建智慧城市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第一节政府、企业和市民谈度访谈 1、对政府各主要委办局进行**场、超过**人次访谈,了解政府各部门对于昆山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和建议。 被访谈人员构成:局级**人,占**%,主任级**人,占**%,科员级**人,占**%,社会公众**人,占**%,。 2、与某某市各乡镇负责人、相关企业负责人、及群众代表进行了**场***人次访谈,进一步了解了各方人士对于某某市建设需求和建议。 3、开发区以及乡镇:****** 4、企业: 节能环保企业、重点污染监控企业、高能耗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外包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纳税先进企业 5、群众代表: 医生、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教师、交警、保安、政府人员、律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法与过程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 规划方法与过程研究

一、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方法研究 通用的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及创新方法: (一)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的构成要素 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的构成要素应由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设定、战略规划、主题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等五个要素组成。 1. 建设目标设定 组织建设目标的内容应是其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组织使命的陈述,建设目标描述主要内容应包括“确立核心价值观和使命的陈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描述应具有以下特质:(1)基于城市管理的公共性,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制定主体应是全体市民与市政府官员,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应是市民与政府的共同建设目标;(2)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应表达出整个城市的共同核心价值观和理想追求;(3)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作用的时间是长期的,不会随内外部环境改变而轻易改变,因为它是激励、指引一个城市长期奋斗的理想,如果经常反复修改,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要注意,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设定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过程,需要首先对城市的现状进行充分全面的调研分析;完成需求分析和宏观的发展定位;识别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以确保发展目标可实现;最终提炼升华成为既忠于现实实际,又带有激励色彩的建设目标。 2. 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去实现其建设目标,包括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体系框架、实施方案的拟定。智慧城市建设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和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智慧城市建设战略规划可包括下述内容:战略路径选择、战略方法模型选择、战略进程规划等,而其特质应是:(1)智慧城市的建设战略应由政府高级官员主导,在市民、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下完成。(2)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存在多个战略规划。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要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一个战略可能无法覆盖这样的任务。在一个建设目标期内,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 发表时间:2018-09-18T14:08:11.9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作者:陆光连 [导读] 随着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对城市建设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558100 摘要:所谓“智慧城市”,即以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作为支持,实现卫生、安全、服务、环保等多个领域智能化运作的城市建设理念。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基于空间尺度下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基础进行了阐释;其后,围绕合理利用数据库技术、强化信息动态采集力度、提升城市居民建设参与度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基于空间尺度下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据库系统;近人尺度 引言:随着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对城市建设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构建以安全、服务、环保为中心的智慧城市成为了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据此,我们有必要对基于空间尺度下的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进行分析研究。 一、基于空间尺度下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基础 所谓“智慧城市”,即以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作为支持,实现卫生、安全、服务、环保等多个领域智能化运作的城市建设理念。显而易见,在智慧城市的理念背景下,城市规划发展必须要将各类现代技术及其配套设施作为基础。具体来讲:首先,网络建设为智慧城市的数据产生提供了结构基础,是相关人员获得城市规划分析依据的重要保障;其次,各类传感器为智慧城市的数据采集提供了设备基础,是相关人员掌握城市运行动态的必要手段;最后,数据信息管理平台为智慧城市的数据处理和响应提供了基础,是相关人员了解数据变化规律、实现城市规划可靠性与前瞻性的工具支持[1]。 二、基于空间尺度下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可行策略 (一)合理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智慧城市规划 为了实现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建设、运行以及管理的智能化,必须要应用数据库技术,将城市区域中各个行业的数据信息与城市空间体系结合起来,构建出一套完整、庞大的网络数据库。这样以来,在依靠建模技术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时,相关人员便可将具体的数据信息落实到设计方案当中,进而真实、生动地展现出城市空间中的交通线路分布、市政管线配置、建筑物形态等,为城市规划结果的科学合理做出支持。 同时,还可围绕某一城市建设领域建立出针对性的数据库系统,实施出特定方向的城市规划与分析活动。举个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甲骨文公司为美国芝加哥市设计开发了名为“CLEAR”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在“CLEAR”系统的城市犯罪地图当中,相关人员便捷地查看到芝加哥市的所有犯罪数据及变化趋势,进而对城市空间内不同区域的治安状况、犯罪类型做出分析。 (二)强化各类城市信息的动态采集力度 在智慧城市的规划运行当中,除了原有数据信息、数据趋势的整合、分析和处理以外,实时信息的应用采集也同样同样重要。因此,相关人员还必须要在城市区域内构建出全面覆盖的传感通信网络,以此对城市空间的环境、电力、交通、商业等各个方面做出监测响应,并采集到大量真实的数据信息。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为相关人员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出实时性、动态性的数据支持,使其对城市运行周期内的细微变化做出了解,进而实施出科学、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决策;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相关人员对当前城市运行状态下的能耗情况、安全水平、环境质量、人口结构、经济动向等信息体系进行全方位考量,为城市未来的精细化、改革化发展指明方向。 同样以上文所提芝加哥市的“CLEAR”数据库系统为例:在原有数据库网络架构的基础上,甲骨文公司还联合芝加哥市政府,将区域内各个街区的摄像头传感器与“CLEAR”数据库相连,并设计开发了相应的图像识别功能。这样以来,在摄像头传感器的支持下,芝加哥警察局相关人员在使用城市犯罪地图进行数据分析时,还可具象化地获得各犯罪活动的监控视频、动态图像,以及基于图像识别功能产生的罪犯身高、外貌特征、是否携带枪支武器等“二级描述”。由此,芝加哥警察局相关人员即可实施出阶段性的禁枪策略,或将犯罪信息面向社会公布,以此使各街区居民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自身所处城市环境的治安情况,并采取出相应的自我保护策略[2]。 (三)积极提升城市居民的建设参与度 要想保证智慧城市下城市规划的顺利开展,提升城市规划的实际价值,就必须要做好“近人尺度”的适宜性,积极实现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信息交互。从当前来看,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设备的应用普及,城市居民参与城市活动、促进城市发展的方法和渠道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此时,政府相关人员在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当中,可在网络中通过官方网站、三维地理共享平台等工具,向公众展示出当前城市的面貌形态,说明城市建设的规划预期,并开放相应的评论区、电子邮箱,鼓励城市居民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体验感受。这样以来,一方面可有效实现传统城市建设活动公示手段的现代化改革,提升城市居民的参与便利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集思广益,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加多元化、实际化的数据信息支持。 总结:总而言之,在数据库技术、遥感技术等新型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必然结果。由本文可知,通过分析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基础,提出开发城市数据库系统、设置信息传感器、开通居民参与渠道等手段策略,能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出完备的数据信息支持,强化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可靠性与前瞻性,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做出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梅,陈岳本,蔡震.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3):58-59. [2]王广斌,彭荔,杨洋,马国锋.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考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3(02):1-5.

智慧城市项目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

智慧城市项目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 1项目实施方案 1.1 实施步骤 第一步、人员任命 第二步、技术交底 第三步、现场准备 第四步、现场勘查 第五步、设计图施工图施工方案现场确认 第六步、编制点表(终端设备安装点位信息登记表) 第七步、编制预算 第八步、编制计划(分部实施计划,材料进场计划,质量管理计划,确定质量标准)第九步、按计划组织实施,按质量标准实施,做好变更控制,编制进度报告 (含收入,点位完成比,现场问题等) 第十步、分部分项分工序验收,随工验收,完成一个点位编制一个分部分项完工报告第十一步、随工资料档案管理 1.2 立项 公司组织级确定项目正式成立 人员任命,确定项目实施具体负责人,即项目经理,授予项目经理权限,约 定项目经理岗位职责

具体职责范围包括:接收技术交底、编制计划、项目采购申请、编制进度报告、组织 项目验收、各方沟通等 具体权限范围包括:申请并在公司的监督下使用项目运营费用、项目实施费用、项目设备材料申请及使用、组织施工队伍 1.3 计划 1.编制进度计划 根据甲方要求,结合现场情况,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并与项目相关干系人就实施计划进行沟通确认。 智慧城市项目进度管理计划编制方法: 根据现场情况编制实施点表 确认实施点表中各点位的时间计划 汇总各点位时间计划,编制整体进度计划 规定进度计划变更流程 2.编制成本计划(人料机使用计划) 深化设计,编制各点位预算,包含设备材料预算,施工预算(人力资源、施 工机具),汇总成总体预算 根据分步实施计划,制定材料进场计划,施工队伍进场计划,施工机具租赁 计划 成本跟管理计划需与进度计划同步变更 3.编制质量管理计划 根据分步实施计划,及细分的施工工艺步骤,设定质量控制点及检查点质量管 理方法:现场抽查,远程检查,检查记录及图像影音资料存档质量标准及施工 工艺:符合国标和设计图纸要求 4.编制安全管理计划 编制安全培训,安全例会时间表,项目部各人员按时参加安全会议

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1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林蔚,祁毅,徐建刚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出现了“新常态”的态势,“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等热点对城乡规划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背景下,本文尝试对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如何传承和变革进行讨论,尝试构建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为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提供若干基础性依据: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的思想,分析领域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的转型,讨论了智慧城市方法论的演进;针对城乡规划面临的海量、多源异构的数据提出城市规划数据对象模型,为数据由信息上升到知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以流域防洪与城区排涝适应性分析模型为例,阐述了智慧城乡规划知识的应用方式。最后,在总结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构建 1引言 基于云计算与互联网信息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增长平稳保持在7%以下的新常态,深刻影响着中国各学科的发展。城乡规划学作为一门实践学科也受经济与信息环境深刻变革影响,倒逼发生革新与改变。(迈克尔·巴蒂,2014; 柴彦威等, 2014 ; 甄峰等, 2014)关于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讨论一直持续,在2005年和2010年有两次高潮,讨论重点集中于学科建设的三个基本方面:城乡规划学科的本体(核心研究对象),学科(知识)体系,价值观与方法论,为进一步深入思考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罗震东, 2012)。中国的城乡规划学科起源于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解决,“科学化”和“中国化”应当是学科成熟与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一方面,中国的城乡规划学科需要完成“科学化”进程,界定研究对象、完善理论体系、确立价值观与方法论,树立学科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同时需要完成“中国化”进程,即紧密结合中国的实践,发觉、更新、提升历史当中有益的元素,吸取传统养分、总结历史经验(杨保军, 2010)。 科学转型使得一门学科特别是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要想建立线性知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新的知识体系强调理论的发展是多角度全方位展开的,是围绕一个核心 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239)

谈谈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

谈谈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 发表时间:2018-09-04T11:12:23.8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刘行艳 [导读] 大数据的定义多种多样,不同领域给予了不同的阐释。 重庆何方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 401121 摘要: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有力的可行性帮助。人们能够通过使用大数据充分地认知利用大数据解决当前的规划建设难题,从而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去改变现有的诸多困境。本文重点利用大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并且使其发挥出强有力的预判作用,从而推进城乡整体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智慧城市 大数据的定义多种多样,不同领域给予了不同的阐释。目前,大数据主要应用在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学科中,人工智能是其适用领域,主要有传输数据的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信息数据传输的多样性,拥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人们可以借助大数据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智慧城市。 1大数据时代 所谓的大数据,其实就是一种数据信息量巨大、数据信息结构比较复杂以及数据信息类型众多的一种数据结合形式,大数据基于云计算处理语音应用模式而形成的一种数据资源共享,通过大数据能够将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全面结合。时代不断进步,促使数据量不断增加,同时业务的竞争力也就变得越来越激烈,传统的数据信息收集与处理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数据需求,这就需要使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挑战。 2大数据时代下的城乡规划 2.1智慧化多规协同体系 在以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时候,大多都是由政府规划建设部门负责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管理部门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大数据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方面。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通过海量收集和处理分类,从而为城乡规划带来极大的数据支持。 2.2智慧城市空间规划体系 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包含着多个环节,其中,最主要的工作环节就是城市总体规划环节。从根本上对智慧城市的空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和谐稳定地发展。在应用大数据对智慧城市的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规划的总体目标就是要使城市的发展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确定城市发展定位时,要充分结合城市现有的发展状况,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大数据在对智慧城市空间资源进行整理时,不仅需要处理好智慧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与土地资源和土地规划的关系,同时还需要充分对网络数据进行严谨地分析与整理,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实现智慧城市用地规划的科学性。 2.3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重点 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时,需要着重注意规划与建设的重点问题。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规划设计和整体推进,还要注重技术方面的创新。规划与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实现统筹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只有从根本上做好规划设计工作,才能够在往后的建设与规划过程中科学地分配现有资源;同时,在整体推进时,才能够实现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协调一致。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创新,能够打造出的良好社会和谐氛围,同时也能够保障技术创新的各种信息安全,最大限度地实现智慧城市规划目标。 3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城市 3.1大数据基础设施 对于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使用大数据首先需要规划基础设施,只有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信息化覆盖,才能够确保大数据在全方位无死角。基础设施信息化,可以提升整体数据的收集速度,还能够实现对不同阶段数据的快速处理。对于大数据来说,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互联网。对于国外的很多城市来说,互联网已经建设得较为完善,很多超高速宽带和网络十分便捷。对于全球城市来说,手机已经成为大数据的重要设施。通过开放相应的数据平台,能够实现对民众意见和建议的收集,还能够实现相应的可视化服务。 3.2智慧管理 对于目前的城市运行来说,很多领域都是可以用数据的形式进行收集和处理。对于城市的重要领域,交通、市政等都是城市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通过对这些行业数据的处理,能够获得城市的真正运行信息。城市智慧管理可以全面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通过大数据的处理,可以使用摄像头等工具,实现获取各种城市视频信息。目前很多城市都已经开始运用智能终端刷卡机,通过手机软件等,可以实现城市市民获取相应信息。另外,利用大数据对城市进行智慧管理,还能够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对于城市的相应突发事件,可以进行及时地管理和处理,确保提高对城市的智慧管理水平。 3.3智慧出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逐渐提升,大数据对人们的城市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智慧出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目前城市的智慧出行,主要是通过摄像头对城市的整体交通进行监控,将监控所得到的相应数据进行处理,可以获得全城的综合交通情况,进而通过全面的道路选择,实现智能出行。对于城市的很多停车场来说,目前都安装了相应的传感器,通过全面的传感器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相应的停车信息,能够实现市民的智能出行。 3.4智慧环境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相应的环境,但是到目前为止,智慧城市环境还没有被人们高度重视,目前主要推行的就是低碳生活和相应的低碳理念。人们未来生活聚集地主要是在城市,随着车辆和建筑物的不断增加,已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问题之一便是城市能源的合理使用与控制。在对环境进行智慧控制时,需要对每个用户的真实用电(气)情况进行管理和控制,获得相应的数据进行针对性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