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量大小之功效各异

合集下载

中药合理使用指导原则

中药合理使用指导原则

中药合理使用指导原则中药合理使用指导原则导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和文化遗产,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合理使用中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介绍中药合理使用的指导原则,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使用和效果。

一、了解中药的性质和功效1. 不同中药的性质和功效各异,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了解。

中药可以起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等作用,但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2. 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口服、外用、煎煮等。

对于不同剂型的中药,使用方法和用量也有所差异。

二、个体化用药1. 中药的使用需要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使用方案。

各人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有所差异。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芳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并进行个体化的调配。

2.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使用中药,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三、遵循适应症和禁忌症1. 对于不同的疾病,中药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使用中药前,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结合医生的指导来选择合适的中药。

2. 患者应该对自身存在的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进行充分了解,并及时告知医生。

遇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中药,并寻求医疗意见。

四、合理配伍和用药时间1. 中药的配伍是中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中药配伍的原则,可以达到协同作用、减轻毒性副作用等效果,提高治疗效果。

2. 在用药时间上,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药物来决定。

有些中药需要连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有效,而有些中药则需要间断使用。

五、合理存放和饮用1. 中药在存放和饮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的卫生和药材的质量。

中药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2. 在饮用中药时,应注意正确的煎煮方法和用量。

中药的煎煮过程中,需要控制火候和时间,以提取有效成分,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语: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疗方式,其合理使用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

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

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2010级七中医袁韬曾读徐灵胎之《用药如用兵论》,深为折服,医之伐病,确如将之伐敌,用兵贵知法,杂兵乱寇数万不敌精兵数千,用药亦贵知法,经方药精力宏,组方严谨,配伍精当,故药效惊人,正如《医学传心录》所言“兵不在多,独取其能。

药不贵繁,唯取其妙”。

古今名医多言,用药组方须严谨更需变通,而变通之基础在于熟知药性。

通晓药性,用之得当,则疾病立消,有如兵家用兵,用之得当,则旗开得胜。

若医家不谙药性,用药不当,则不仅病邪不祛,反伤正气,甚者贻误性命,有如兵家用兵不当,非但不能取胜,反而损兵折将,一败涂地,此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

大二上学期,学习了“中药学”,但只多死背其性,若问如何用之则只有瞠目长舌。

又多闻中医不传之秘即在药量,现学方剂后,以方剂为线索,明晓些许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偏向,少有心得,浅而言之。

桂枝《中药学》述其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脉,温助阳气”桂枝汤中桂枝用量3两(9g),桂枝起发汗解表,温经散寒的功效而在五苓散中桂枝仅用半两,起温阳利水之功在桂枝加桂汤中,桂枝则用5两,倍于芍药,用之奔豚气,起平冲降逆之效麻黄《中药学》述其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黄用于一般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剂量在3~10g,根据地域不同,用量差别也较大,南方许多医家麻黄用量较小3g左右却多能收发汗之功,而北方医家麻黄用量较大,多与北人身体腠理较南人更为紧密扎实有关。

而麻黄若起利水消肿之功则须大剂量使用,如越婢汤用麻黄6两,而麻黄与石膏比例为6:8,故麻黄发汗作用不明显,取利水消肿之效,用治风水,麻黄量非大不能取效○6,临床上应用麻黄还须如张锡纯所言“贵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斟酌,以胜病为主,不能拘于成见”防风《中药学》述其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祛风止痉”痛泻要方中小剂量用防风,起引经入脾,辛能疏肝气,燥湿之功(李东垣言“若补脾胃,非此引不能行”)荆防败毒散等解表方中用普通剂量10g防风则起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之功。

中成药的作用和说明书上的功效并不完全一致

中成药的作用和说明书上的功效并不完全一致

中成药的作用和说明书上的功效并不完全一致中成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物形式之一,由于其方便服用和疗效显著等特点,深受许多人的青睐。

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中成药的作用与其说明书上所标注的功效并不完全一致。

本文将从中成药的定义、作用机制以及说明书上所标注的功效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异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成药的定义及作用机制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具有调理和治疗作用。

中成药的主要特点是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中草药,以达到具有广谱治疗效果的目的。

中成药经过相应的制药技术加工后,往往以丸剂、散剂、胶囊或口服液等形式供人们使用。

中成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多种中草药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等,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药理作用。

例如,有些中成药可以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达到抗菌、消炎的疗效;有些中成药可以通过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起到滋补调理的作用。

二、中成药说明书上的功效与实际效果的差异中成药的说明书通常会详细列出其功效,包括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内容。

然而,有些中成药的功效在实际使用中并不能完全达到说明书上所标注的效果,这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各不相同,对中成药的反应也会有差异。

即使在相同疾病的患者中,可能也会出现对同一种中成药反应不一致的情况。

2. 临床研究限制:一部分中成药的功效可能是通过由药企进行的临床试验得出的。

然而,由于临床试验的局限性和可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可能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

而且,中成药的临床研究相对于西药来说还相对较少,这也增加了其功效标注与实际效果不一致的可能性。

3. 多成分综合作用:中成药通常是由多种中草药制成的,其中的各种成分可能会相互影响,改变其药效。

此外,中成药中的活性成分往往较为复杂,具有多靶点作用,这也可能导致其复杂的药理效应很难与单一成分的作用完全对应。

4. 标准制定差异:对于中成药的标准制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谈对中药药用价值的探讨

谈对中药药用价值的探讨

谈对中药药用价值的探讨中药无论单用还是配伍组方,均可随着用量的大小、配伍的变化、炮制的不同和煎煮的各异,功效或有递增,或呈双向性,或表现出功能的多样性。

中药的功用主治,作用强弱,甚或毒副反应,均受剂量大小、配伍不同、炮制方法变化、煎煮时间、火候的影响。

临床只有全面掌握,才能准确把握,获得预期的疗效。

标签:药效用量配伍炮制煎煮0 引言许多中药无论单用还是配伍组方,均可随着用量的大小、配伍的变化、炮制的不同和煎煮的各异,功效或有递增,或呈双向性,或表现出功能的多样性。

1 剂量大小决定功效同一味药,用量大小对其功效有极大的影响。

黄连、龙胆草,1~2g小量应用,能清热健胃,增进食欲;3~6g则燥湿、泻火、解毒;大剂量应用则败胃,引起胃肠道反应而恶心呕吐。

甘草1~5g应用,起调和诸药作用;5~12g,温胃、补中、解毒;若用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起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白芍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1倍,则治疗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因为三方中三药的用量、君臣佐使地位变化,证治各异。

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功能泻热通便;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功能行气消胀;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功在开胸泄饮。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用量大于其他药味1倍有余,用在透邪;在逍遥散中,用量与各药相等,用在疏肝;在补中益气汤中,用量甚微,主要起升清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对利尿和血压的作用,剂量不同,功效相反。

黄芪的利尿作用,用量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趋于抑制。

另外,对血压的改变,用量在15g以内可以升压,35g 以上反而降压。

人参对血压的影响,也与黄芪类似,一般剂量有兴奋和升压作用,较大剂量则起抑制和降压作用。

川芎小剂量能收缩子宫,兴奋心脏;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心脏抑制。

2 不同配伍,功效各异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大多以复方的形式出现,而同一种药在不同的方中因配伍不同,发挥的功效也不同。

浅述中药用量原则

浅述中药用量原则
江苏 省泰州港 务集 团有 限公 司卫 生所 (23 1 2 52 ) 21 0 2年 3 1 月 2日收 稿
香砂 六君 丸 : 具有 益气 健脾 、 理气 和 胃之功 效 。 于泄泻兼 见 用 脘 腹胀 满 , 思饮 食 , 不 即脾 虚湿 困型 泄泻 。主治 脾 胃气虚 , 湿阻 痰
滞 。 机 不畅所 致 的泄泻 。 气 症见 : 稀溏 、 胀痛 、 大便 脘腹 暖气呕 恶 、 食欲不振、 口淡多痰、 头晕肢乏、 面色萎黄或皓 白, 舌淡苔 白腻 , 脉 细无力 。 床上 用于 慢性 胃肠 炎 、 临 消化不 良等。 香砂六 君丸 功效 与 相同的还有香砂养胃丸、 六君子丸、 健脾资生丸等。 健 脾丸 : 益气 健脾 、 食导滞 之 功效 。 于脾虚 夹滞 型泄 具有 消 用 泻 , 治脾虚 夹滞 所 引起 的泄泻 、 积 。症 见 ; 主 食 恶食 , 胀满 , 脘腹 神 萎 乏力 , 溏薄 , 而不 畅 , 薄 腻 , 虚无力 。 大便 解 苔 脉 与之 功效相近 的 还 有人 参健 脾丸 、 启脾 丸 、 枳术 丸等 。 综 上分 析 , 中成药 的组 成不 同 , 功效 各异 , 所主 的证 型也就 各 不相 同 , 上使 用就 有所 区别 。 临床 泄 泻有 寒热 虚实 之分 。 因湿 盛而 致脾 病者 , 急性腹 泻 , 多为 为 实证 ; 虚失 运 , 谷不 分 , 因脾 水 下趋 大肠 而泻 者 , 为慢 性腹 泻 , 多 为 虚证 ; 因脾 虚而 后湿 邪 壅滞 者 , 为虚实 夹 杂 。 此 虚实 之间又可 以相 互 转化 兼夹 , 急性腹 泻迁 延 日久 , 如 每可 由实 转虚 而成 慢性腹 泻 ; 慢性腹 泻受 湿 、 食所 伤亦 可急 性发 作 , 现 为虚 中夹实 的症候 。 表 这 就要 求我 们 在使 用 中成 药 治 疗泄 泻 时 , 分 清证 型 , 选择 先要 然后 适当的中成药。若脾虚泄泻者用藿香正气软胶囊、 葛根芩连微丸 则虚 者更 虚 ; 实泄 泻 者 用参 芩 白术 丸类 致实 者更 实 ; 致 泄 邪 寒邪 者用葛根芩连微丸则雪 上加霜 , 寒者更寒 ; 湿热泄泻者用理 中丸 类 , 抱薪 救火 , 者更 热 。 则 热 参 考文献 【 李世 文 , 满珍 . 药新 用 途I 攥 1 北 京 : 民 军 医出版 1 】 康 中成 M] 版. 人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A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

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大于30g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部分中药大小剂量之不同功效用法

部分中药大小剂量之不同功效用法

部分中药大小剂量之不同功效用法一、黄芪:大剂量40g以上发挥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补气不助火,调节血压平衡作用。

①适用重症,如脑梗塞、脑血栓之中风偏枯(血压高用偏小剂量配合降压药,血压低用大剂量)适用于气虚血淤型,如补阳还五汤,大剂量用黄芪)②糖尿病及气虚浮肿甚,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③各种内脏下垂,适用于脾虚之中气下陷,宜炙用④出血症,气不摄血型,如崩漏,便血,皮下出血,吐血,内脏出血等⑤大汗、自汗,属于气虚卫表不固的临床黄芪用量在15克以下者,补益效应偏小,其作用主要在于协助补气、助气行血、托里排毒和强身保健作用,可升血压。

适用于慢性调理,经久不愈溃疡等黄芪临床用量在18~30克时,补气效果明显,升阳助火,此剂量主要治疗因气虚显著而致的头晕、水肿等病症。

黄芪使用指针也可看形体松软、肌肉萎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肚脐深陷,称之为“黄芪腹”。

二、熟地:大剂量40克以上补益肝肾之精气,纳气归元且不滋腻,善消虚痰。

清代名医王旭高则明确指出:“虚者乃平素肺肾内虚,肃降摄纳无权,脾胃气弱,不克化饮食精微,即痰饮之类……夫熟地最能消虚痰,以其能填补肾气而化无形之痰也。

”对痰喘日久有肾水不足者,不论是否夹有痰湿,即使有“舌苔黄浊不化”,熟地黄亦在所不忌,且大剂重投,大剂量投脾的正常运转肯定不能维持下去,则脾就调动肝肾之吸收的精气来运转,则“勿嫌腻膈而畏之”。

小剂量熟地把精气收入肝肾,人体脾的运转还能进行,如夹痰湿,脾运转比较吃力了,所以更滋腻不舒服,重剂起沉疴。

三、白术:大剂量40g以上,既能燥湿利水又能生津、润肠通便,适用于脾虚肠燥便秘。

四、柴胡:小剂量主要升举阳气之功,中剂量疏肝解郁之功,大剂量透邪外出,疏泄肝热,推陈出新之功。

柴胡用量大小的区别

柴胡用量大小的区别

柴胡用量大小的区别柴胡,又称黄芩,是一种传统草药,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

它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功效,被认为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肝胆疾病、焦虑抑郁等。

然而,柴胡的用量大小往往也会影响其疗效。

本文将探讨柴胡用量大小的区别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柴胡的常见用量柴胡的用量可以从几克到几十克不等,具体的用量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

常见的柴胡用量包括:1.小剂量:一般为3~9克。

适用于轻度病症或较为敏感的患者,如感冒初期、情绪不稳定等。

2.中剂量:一般为10~15克。

适用于中度病症,如肝胆疾病、失眠、头痛等。

3.大剂量:一般为15~30克。

适用于重度病症,如严重的肝火旺盛、抑郁症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病情可能需要不同剂量的柴胡,患者在使用柴胡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来确定用量。

柴胡用量大小的影响疗效的影响柴胡的用量大小直接影响其疗效。

一般而言,小剂量柴胡具有较弱的药效,适用于轻度病症的治疗,如一般的感冒、胃肠道消化不良等。

中剂量柴胡具有中等的药效,可以用于较为严重的病症,如肝胆疾病等。

大剂量柴胡具有较强的药效,适用于重度病症,如重度抑郁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同时,柴胡的用量大小还会影响疗效的持续时间。

小剂量柴胡作用较为温和,疗效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相比之下,大剂量柴胡作用较为强烈,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不良反应的风险柴胡在合适的用量下一般是安全的,但高剂量的柴胡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等。

因此,在使用柴胡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调整用量。

柴胡用量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对柴胡的反应也可能有所不同。

同样剂量的柴胡可能在不同人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合理的用量需要根据个体差异来确定。

总结柴胡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其用量大小对疗效有明显的影响。

小剂量适用于轻度病症,中剂量适用于中度病症,大剂量适用于重度病症。

同时,柴胡的用量还会影响疗效的持续时间。

然而,患者在使用柴胡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用量大小之功效各异A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得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

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10~15g 开胃15~30g 安神大于30g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就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得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得头痛,只要就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得调节作用。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得双向性作用。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就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得胸胁胀痛等症;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得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柴胡6克解肝郁,柴胡10克升举阳气,柴胡20---30克可清热,柴胡两钱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以上用者。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她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得功能。

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

详见章次公医案。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D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得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得用量仅3g。

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得四妙勇安汤,当归得用量竟达60g,主要就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得恶露不行,小腹疼痛得生化汤,当归得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得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

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

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

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丹参大剂量--失眠- 上海--姜春华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得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本品苦寒,入肝、心经。

其药理作用为:镇胃降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

大黄1~5 g有致泻作用。

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

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

其机理为大黄鞣酸得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得致泻成分得作用。

鞣质得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得产生而止泻F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1枚-轻量-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得重量约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防己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汗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G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得作用。

H合欢皮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

0、9~1、5 g用于调养气血。

在温补剂中加入少量红花,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头晕、眼花气冷等。

12~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取其有破瘀通经之功。

红花小量养血与血,大量则活血化瘀。

其药理作用就是破瘀活血通经,表现为兴奋子宫、降压、扩张血管。

黄芪常用量为9~15g,在王清任得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

10克以下升压,15-30克降压,40克以上调节血压得动态平衡15g以下能升血压,30g以上可降血压,气虚难汗者用之可汗,表虚多汗者用之可止。

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得影响,量在15g以内可升高血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叶天士(我不知道少用与多用得程度到底就是如何)J决明子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泌尿道感染; 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

鸡内金粉 3 g,用于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

4、5~12 g用于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得胃纳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

15~18 g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K苦参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得失眠症。

L人参常用量为5~10g,用于复脉固脱时可用至15~30g;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发汗之力甚柔与,又甚绵长。

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彻底微汗,翌晨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胆草小剂使用有开胃建胃之功,大剂则清肝胆湿热效著M麻黄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马兜铃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时可致呕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关木通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小便不利;麦芽催乳、回乳有以下三个观点:生麦芽通乳,“生”取其“生发”之意,量在30g 以下;炒麦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

生、炒麦芽均可单独用于回乳,量60-120g。

生麦芽、炒麦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为60g。

P胖大海1~4枚,有开肺解表、清热利咽之功,用于风火犯喉而致得声音嘶哑。

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头目风热疾患,合并有大便热结者。

Q牵牛子少用可泻下通便,祛除肠中积滞,多用则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积水。

R肉苁蓉6~12 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

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

15~18 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

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就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得药物。

S升麻少用(6g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10g以上)有升阳举陷之效。

3~10 g,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

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

30 g时,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得疗效苏木量小与血,量大破血赤芍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白芍6~30 g。

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30~45 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

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

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得确有较好得止血效果。

------《岳美中医话集》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芍药甘草汤得芍药用量要大。

桑白皮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之功,15g有利尿及轻泻作用;水蛭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5~10g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12~15g,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原因不明得症瘕痞块,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石菖蒲1、5~3 g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

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

4、5~7、5 g用于开窍。

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

9~12 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热淋。

3g治疗冠心病;6~10g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及梅核气(神经官能症);30g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慢性肠炎所致得久泻。

山楂6g祛瘀力强;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三棱常用剂量得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她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得5~8、33倍。

生地大剂量--类风湿-- 上海--姜春华熟地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她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90-120克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山茱萸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W五味子大剂量,约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

四川---刘祯吉1、5~3 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

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6~9 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

12 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X希签草6~9 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