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第八章中药用药剂量与用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课程名称:中药学学时:108(90/18)学分:6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8各种中药的功用及用量用法或注意

各类药的功用、处方名、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一、补益药:人参《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入脾、肺经。
《功用》: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补益智。
用于元气虚极欲脱,脉微欲绝,脾虚食少,倦怠无力,脘腹虚胀,久泻脱肛,肺虚气喘,津伤口渴,消渴及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一切劳伤虚损之症。
《处方名》:生晒参、红参、糖参、边条红参、红参须、白参参、野山参、别直参。
《用法用量》: 5—10g、文火另煎兑服,研末吞服每次1—2g、每日服2—3次。
如挽救虚脱应当用大量15—30g煎汁分次灌服。
西洋参《性味、归经》甘寒微甘、入心、肺、肾经。
《功用》: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用于阴虚火旺、喘咳痰血、热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等症。
《处方名》:西洋参、花旗参、洋参。
《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6g、或研粉末吞服每次1—2g、每日服2—3次。
《注意》: 1、人参加工切片时不宜水浸。
2、阴虚阳亢及实邪热盛者忌用,反藜芦、畏五灵脂。
3、服用人参时,不可同吃萝卜、喝茶、以免降低药效。
党参《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肺经。
《功用》: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便糖、久泻脱肛、心悸等症。
《处方名》:党参、潞党参、炒党参。
《用法用量》:煎服6—16g 注意:阴虚阳亢及实邪热盛者忌用。
反藜芦。
黄芪《性味、归经》甘微温、入脾、肺经。
《功用》:生用能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适用于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后不敛。
炙用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内伤劳倦,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崩漏、血痹及一切气血虚衰之证。
《处方名》:黄芪、北芪、绵黄芪、生黄芪、炙黄芪。
《用法用量》:煎服6—15g 大剂量可用至60g《注意》: 1、加工切片时,不宜浸泡过久,以淋润为主,过软则不易切片。
2、实证、阳证及阴虚阳亢者不宜。
黄精《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肺、肾经。
《功用》:补中益气、滋阴润肺。
用于阴虚肺燥、干咳无痰、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脾虚食少、病后虚赢诸证。
中药学课件teshu中药用量和用法PPT课件

12
(2)性别: 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
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 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 不宜过大。
13
(3)其他: ▪ 体质强弱的不同。体质强壮者,
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强,用量可稍 大;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力 较弱,用量宜轻(尤其是攻邪 药),即使是用补虚药,也应从 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16
▪ 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 动者致密,使用发汗解表药时, 对体力劳动者的用量可较脑力劳 动者稍重一些。平素嗜食辛辣热 烫食物者,需用辛热药物时,用 量可稍大,反之则宜小。
17
▪ 此外,确定药物的具体用量时, 还应当注意季节、气候、居处环 境等自然条件,做到“因时制 宜”、“因地制宜”。
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 • 熊 胆内服,~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呕吐,
故宜用胶囊剂。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 水牛角 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
每次g,每日2次。【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 大黄 煎服,5~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 • 番泻叶 温开水泡服,~3g;煎服,2~6g,宜后下。 • 甘遂 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
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用量/中药用量
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用药量,也称为剂量,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剂量采用公制,以克为单位,即1kg=1000g。
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规定可按1市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
中药用量的大小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药物的性质:药性平和者,用量宜大;药性峻猛、有毒者,用量宜小。
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小;质重无毒的矿物、贝类药,用量宜大;贵重药物用量一般宜小。
2.配伍、剂型:单味药的剂量应大;复方药味多的用量可相应小些。
同一药物在复方中作主药较作辅药用量大。
剂型不同,用量也有别。
入汤剂要比入丸散剂的用量大。
3.病情、体质、年龄:一般病情轻,病程长,病势缓用量宜小;病情重,病程短,病势急用量宜大。
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
一般老人、小儿的用量较小。
此外,还应注意病人个体差异、气候、季节及地域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最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课程名称:中药学学时:108(90/18)学分:6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中药材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材的剂量与用法中药材的剂量与用法中药的剂量分两种,一种是单味药材干品成人一日的用量,另一种是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例分量,也为相对剂量。
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有药物性味、剂型、配伍、病情、年龄、体质、季节变化等。
古方中用的为两、钱、分、厘,现代换算为克,一般是一两为30g,一钱为3g,一分为0.3g,一厘这0.03g。
现代部分药材的成人用量一般为3~15g。
用法分为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煎汤代水等。
先煎是指部分药材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矿物质、介壳类药物,应先打碎先煎,使有效成分充分利用出来,某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通过先煎可降低毒性,保证安全用药;后下是指气味芳香的药物,有效成分易于发挥,或有些药物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故用后下法减少煎药的时间;包煎是指某些药物黏性强、粉末、带有绒毛的药物,易使药液混沌或刺激喉笼而引起的咳嗽、沉底煎锅或焦化、糊化等;另煎是指某些贵重药物,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节省药材而单独另煎;烊化又称为溶化,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的药物,为了避免入煎黏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以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物加热溶化后,用煎好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霜类);冲服是某些贵重药材,用量轻少,为防止散失,需要研末用温水或药液冲服,或某些药材遇高温容易破坏其有效成分(如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或有效成分难溶解于水的药材,也只能做成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芽草、朱砂);煎汤代水是指某些药物与其他药物同煎会使药液混浊,难以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面的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或某些药物质轻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也可煎汤代水(如玉米须)。
中药的剂量分两种,一种是单味药材干品成人一日的用量,另一种是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例分量,也为相对剂量。
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有药物性味、剂型、配伍、病情、年龄、体质、季节变化等。
古方中用的为两、钱、分、厘,现代换算为克,一般是一两为30g,一钱为3g,一分为0.3g,一厘这0.03g。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一、中药的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
它主要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年国务院令)。
单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明清以来衡量计量多采用16位进制。
剂量对疗效影响甚大。
中药剂量: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5-10g,常规剂量均指无毒;洗剂:30-60g。
)【何谓剂量?如何掌握?】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除毒性大的药,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量较大者15-30g。
植物药一般5-10g,部分质地重而无毒的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药常用量为15~30g。
新鲜的动植物药常用量为30~60g。
(鲜品加倍;丸散减量;儿童酌减;外用适量。
)然而用药剂量的恰当与否,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单掌握一般用量还不够,还须掌握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势、职业,用药方法及地域、季节等变化用量,只有这样才能用量准确,取得安全高效的结果。
1、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
(1)据药材质量的优劣增减用量: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据药材质地的轻重增减用量: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之品用量宜小,矿物、介壳等质重沉坠之品用量宜大;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新鲜的动植物药含水分较多,用量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燥的动植物药用量相对较小)。
(3)据药物气味的浓淡增减用量: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
性味浓厚、作用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
中药材的配伍用量及服用法,十分难得,值得收藏

中药材的配伍用量及服用法,十分难得,值得收藏学习中草药学的目的,在于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以便在临床治病时很好地应用,让中草药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功效,及时解决病员的疾苦、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劳动。
应用中草药,除了必须掌握每一药物的性能以外,对于它的配伍、用量以及服用方法也必须有所了解。
否则,不注意药物配伍后的作用变化,不掌握药物的处方用量,或者服用方法不够妥善,虽然药能中病,但也可能因此而影响药效,不能达到治疗的预期目的。
所以按照药物的性能和病员的实际情况,重视中草蓟的具体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第一节配伍•配镜处方•配离子的离解平衡•配伍与疗效的变化(药物相互作用)•配穴法•配好豆腐餐美味更营养•配对毒蛋白可能导致疯牛病•配穴方法及其各自概念•配眼镜立等可取不可取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从中草药的发展来看,在医药萌芽时期,治疗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单味药的;以后,由于药物的发现日益增多,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因此对于病情较重或者比较复杂的病症,用药也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在由单味药发展到多种药配合应用,以及进一步将药物组成方剂的漫长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掌握了丰富的配伍经验,了解到药物在配伍应用以后可以对较复杂的病症予以全面照顾,同时又能获得安全而更高的疗效。
因此,药物的配伍对于临床处方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出现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有些药物因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但是也有些药物却可能互相对抗而抵销、削弱原有的功效;有些药物因为相互配用而减轻或消除了毒性或副作用,但是也有些药物反而因为相互作用而使作用减弱或发生不利人体的作用等等。
对于这些情况,古人曾将它总结归纳为七种情况,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一)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
例如用一味马齿苋治疗痢疾;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鲜品、药物在丸、散剂中的剂量另有不同; 普通药物而言,以成人内服一日量标注; 贵重药材或有毒药品多以每次量标注; 以公制的克(g)、公斤(kg)为剂量单位。
一、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方寸匕
16位进制 1斤=16两=160钱 1公斤=1000g=1kg 1两=30g,1钱=3g,1分=0.3g
尖首刀匕
三、确定剂量的依据 (一)药物方面
质量 质地 气味 毒性 作用 干鲜 用量
较差 轻 淡薄 无毒 缓和 鲜 稍大 较好 重 浓厚 有毒 峻烈 干 偏小
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黍
粟
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二)用药方面
(1)方药配伍
单方用量比在复方中大,同一味药在方中主药比辅助药大。
二、应用形式
无论应用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制成适 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从特定意义上来说, 剂型决定着应用形式。目前,中药应用形式,可从 常用剂型中反映出来。
传统
新增
供内服:汤、丸、散、酒、 注射剂
糖浆、露等剂型。
胶囊剂
供外用:软膏、硬膏、散、 气雾剂
丹、熏、涂擦、浸洗等剂型。 片剂
给药途径也是影响药物疗效因素之一。
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以 及作用强度。有的药物甚至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
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
传统
口服给药 皮肤给药 吸入给药 舌下给药 粘膜表面给药 直肠给药
新增
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 穴位注射 静脉注射
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病证与药物 对给药途径的选择,是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用水、火候、时间、滤取药汁以及特殊
煎法中的先煎、后下、包煎、烊化、 另煎等不同要求)。
3.了解服药方法。
总论
请预习各论部分 第一章 解表药
以后的课程以介绍单味药的功效及临床 应用为主,为本门课程的主体内容。
★ 第一:概述部分,重点是每章药物的含 义、功效、分类名称、主治证、配伍特点、 使用注意等。
★ 第二:单味药物,重点是功效及临床应 用。掌握药物还包括性味、特殊用法用量、 炮制功效、常用配伍等。
1、毒副反应。山豆根3~6g10g 2、疗效反而降低。 3、产生相反的效果。
①导致中毒,损害器官功能;关木通 ②含有双向作用的成分。
三七皂苷A稀者收缩血管,浓者扩张血管。
第二节 中药用法
“所谓用法,就是指药物的应用方法。” 包括了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 法以及服药方法。
一、给药途径
鱼腥草
2、后下-2
有效成分不耐煎煮
大黄 钩藤
番泻叶 麦芽
3、包煎 有毛状物
辛夷
枇杷叶
3、包煎
粉末状
海金沙
蒲黄
复齿鼯鼠
五灵脂
3、包煎 药液粘稠不易过滤
车前子
葶苈子
4、另煎
名贵药材
人参
西洋参
羚羊角
5、烊化
6、冲服
鹿角胶
阿胶
7、煎汤代水
芒硝
第三节 中药的服法
(1)服药时间
依据病情需要、药物性质和胃肠状况而 定。有空腹服、饭前服、饭后服、睡前 服、定时服和不拘时服等。
(2)剂型
汤剂比丸散剂用量大。
(3)使用目的
一物多用时,目的不同,用量不同。 槟 榔:消积、行气、利水3~10g
驱虫30~60g 牵牛子:少则动大便,多则下水。 柴 胡:发汗解表10g左右
升阳举陷3~5g
三、患者方面
体质 虚弱 强壮
年龄 性别 病程 病势 职业
老少
青壮 年
女 新病 轻缓 脑力 劳动
(2)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1剂,煎好后分2~3次 服。病情急重可服4次,甚至昼夜不停使药 力持续。
(3)服药温度
寒证热药多热服,热病凉药多冷服以助药性, 是谓“正治”;特殊情况需要也可热药凉服、 或凉药热服。
1.掌握中药剂量的含义。熟悉用药剂
量与药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因素。 2.熟悉中药汤剂的煎煮法(包括器具、
供体腔:栓、钉、药条(药捻) 冲剂
等剂型。
膜剂
滴丸
三、煎煮方法
★ 一般煎煮方法 1、煎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
2、煎药用水--洁净澄清,无污染。
3、加水多少--吸水量+蒸发量+药液量。
(药渣的燥药材宜煎前浸泡20~30分钟。
种子、果实类浸泡1个小时。
5、煎煮火候及时间--一般宜先武火后文火(10-15
分钟)。不易煎出的久煎。
6、趁热滤汁--趁热(绞渣取汁) 7、煎煮次数--2~3次,取不同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
特殊煎煮方法 1、先煎 动物角、甲、贝壳、矿物、附子、草乌等
水牛角
鹿角
鳖甲
龟甲
石决明
牡蛎
磁铁石
赭石
2、后下-1
含挥发性有效成分
沉香
薄荷
总论 第八章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与用法 教学课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剂量的含义。熟悉用药剂量
与药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因素。 2.熟悉中药汤剂的煎煮法(包括器具、用
水、火候、时间、滤取药汁以及特殊煎法
中的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
等不同要求)。 3.了解服药方法。
第一节 中药用药剂量 一、剂量的含义 ★★★
男 久病 急重 体力 劳动
生活 用量 习惯 清淡 宜少
辛辣 稍大 热烫
四、因时、因地制宜
炎热的地方(季节)用温热的药偏轻; 寒冷的地方(季节)用温热的药偏重; 干燥的地方滋润的药偏大; 潮湿的地方滋润滋腻的药偏小。
••••••
剂量超量
在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药物 的作用也会相应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