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中草药的作用及用法大全

中草药➢灯心草甘,淡,微寒。
归心、肺、小肠经。
1,利水渗湿,利水通淋,热证之小便不利,淋漓涩痛。
2,清心火,除烦,心热烦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儿夜啼,惊痫等症。
➢珠子参苦,甘,微寒。
归肝、肺、胃经。
3-9克。
可单味煎汤或研末服。
外伤出血,研细粉敷伤口。
祛风除湿,补肺,养阴,舒筋活络,滋补强壮,补血止血。
烦热口渴,关节疼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咳血,外伤出血,吐血,便血,月经不调,熟品气血双亏,虚劳咳嗽。
通活经络。
➢生姜皮辛,凉。
归脾、肺经。
2-5克,温中回阳、温肺化饮、温经止血用干姜;止泻止血、温中散寒用炮姜;生姜皮利水渗湿行水消肿;生姜辛温解表、发汗解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化痰。
利水渗湿,行水消肿,兼和脾胃。
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多配合其他渗湿,利水,行气药同用。
➢地枯蒌辛、甘,平。
9-12克,利水消肿,化积滞,面黄肿胀,胸腹肿胀,食积腹泻,痢疾,痞块。
化道等各种癌症。
➢金雀根甘、苦,辛,平。
归肺、脾经。
15-30克。
益气,补脾,祛风除湿,活血, 肺脾气虚之倦怠乏力,咳嗽,盗汗,眩晕耳鸣,浮肿,妇女月经不调,白带,乳少,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等。
➢茺蔚子苦,微寒。
有小毒。
归心包、肝经。
4.5-9克。
过量中毒症状:突然全身无力,下肢不能活动呈瘫痪状态,严重的可出汗虚脱。
理血活血化瘀,调经,清肝明目。
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头晕胀痛,崩中带下,产后瘀血作痛,肝热头痛,目赤肿痛,或目生翳膜等症。
➢楮实子寒。
归肝、肾经。
煎服:6-12克。
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勿食。
小儿多食损牙。
补益,补阴,补肾,清肝明目,利尿。
腰膝酸软,虚劳骨蒸,体弱,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气浮肿➢胡芦巴苦。
归肝、肾经。
4.5-9克,阴虚火旺者忌用。
补益,补阳,温肾阳,散寒祛湿,止痛。
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寒湿脚气,腿膝冷痛无力,小肠寒疝,少腹连睾丸作痛等症。
亦可癌症病人表现腰酸体软,四肢不温,怕冷,小便清长,精神不振,阳痿,闭经,免疫系统低下等脾肾阳虚证候者。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3-10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 3-10g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 5-10g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 5-10g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5-10g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3-10g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薄荷3-6g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6-12g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5-10g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5-10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 3-10g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10-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 5-15g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10-15g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
5-15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胃、大肠、肝经。
2-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
归肝胆、大肠肾膀胱经。
6-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3.清热解毒药治湿热病药金银花微苦辛甘,寒。
归肺心胃大肠经。
10-15g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辛,寒。
归心肺、小肠经6-15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板蓝根 10-15g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0-30g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鱼腥草辛,微寒。
归肺经 15-30g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白头翁苦,寒。
归大肠经。
6-15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治咽喉肿痛药射干 6-10g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胃、肾经。
10-30g 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寒。
归心肺胃肾经。
中草药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总表

解表药
清热药
3清热解毒药
泻下药
无
无
祛风湿药
1祛风湿散寒药
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2利尿通淋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驱虫药
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1养心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1补气药
收涩药
无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清热药
泻下药
1润下药
无
无
祛风湿药
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驱虫药
止血药
1温经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
3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1补阳药
收涩药
无
3固精缩尿止带药。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常用中药用法用量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常见中草药功效归纳表

常见中草药功效归纳表
1. 人参
- 功效:补气养血、益气健脾、提神益智、调理免疫力、延年益寿。
- 使用方法:煮汤、炖煮、泡茶、制成药丸等。
2. 当归
-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益气活血、养血安神。
- 使用方法:煎汤、泡酒、炖煮等。
3. 甘草
- 功效:调和药性、补脾益气、解毒止痛、清热祛湿。
- 使用方法:煎汤、泡茶、制成颗粒剂等。
4. 黄芪
- 功效:补中益气、抗疲劳、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
- 使用方法:煮汤、泡茶、炖煮等。
5. 白芍
- 功效:养血调经、活血散淤、止痛祛痹。
- 使用方法:煮汤、泡茶、制成药丸等。
6. 丹参
-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降血压、保护心血管系统。
- 使用方法:煎汤、泡茶、制成颗粒剂等。
请注意,上述中草药的功效归纳仅为常见情况,具体使用中草药时,应遵循医生或草药师的建议,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和用量控制。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具体中药材的疗效,如需详细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或草药师。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本草纲目中本区常见中药材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葱白【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胃经。
【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主治】感冒风寒轻症;阴寒盛、格阳于外;外用疮痈疔毒。
【用法用量】3-10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与蜂蜜共同服。
2.生【性味】辛、温。
【功用】(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
配大枣能调和营卫。
(2)温胃止呕:用于胃寒腹痛呕吐,常配半夏。
(3)解毒:解生半夏、生南星以及鱼蟹毒。
【用法】3~10g,或三片。
生用发散力强;煨用偏于温中。
附:生皮:性味凉。
功能和脾行水,主要用于水肿。
用量5-10g,煎服。
二、辛凉解表药1.菊花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
归肝、肺经。
【功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成分】花和茎含挥发油,花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等【药理】1、抗病原体作用。
2、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
【用法用量】10-15g。
煎服或入丸散。
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清热明目和平肝多用白菊花。
【注意事项】无野菊花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肝、肺经。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成分】含野菊黄酮甙、野菊花甙、野菊花酯、苦味素、挥发油等。
【药理】1、降压作用。
2、抗病毒抗菌作用。
【用法用量】10-18g。
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无2 根本品为豆科植物野或甘藤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
归脾、胃经。
【功能】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项强痛。
【成分】主要含黄酮类物质,有大豆甙、大豆素、根素等。
【药理】1、解热作用2、降压作用3、扩心冠脉4、增加脑血流量5、对胃肠平滑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6、根煎剂小鼠口服有避孕作用;能使正常家兔血糖先升高继而降低。
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

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且兼行气止痛。入心、肝、脾三经。心主血,肝藏血,脾通血,故能主治一切血症,为血病之要品,尤为妇科良药。因此,凡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胎产等症,不论血虚血滞,皆常用为主药。另外也可用于痈疽疮疡、跌打损伤、肠燥便秘。总之,凡属血虚血滞所引起的一切病症,均可使用,而以血分有寒者最为适宜。当归惟属补润之品,又有活血之功,故湿盛中满,大便泄泻,及崩漏经多之症,则不宜用。
茯苓【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用法用量】9~15g。
生甘草: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黄芪是补气药,是用蜜炙过了的,增加了补中益气的补益作用.【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党参:[功效]:益气、生津、养血。[应用]:1、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能补益中气,常配黄芪、白术等。2、用于肺气亏虚的咳嗽气喘,语声低弱等。能补益肺气,可配黄芪、五味子等。3、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及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有益气生津和益气生血的功效。
炒白芍:炒后长于养血和肝,多用于肝旺脾虚痛泻者。炒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北沙参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山药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
伤,痈疽疮疡。
酒当归活血通经。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
扑损伤。
用法用量:6~12g
赤小豆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9 ~30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菊花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 5~9g
金银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用法用量:6 ~15g
巴戟天
功能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3~9g
麦冬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用于肺燥干咳。
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用法用量:6~12g
黄精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15g
何首乌
功能主治:解毒,消痈,润肠通便。
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
高血脂。
用法用量:6 ~12g
西洋参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
用法用量:3~6g
石斛
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鹿茸
功能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
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用法用量:1~2g,研末冲服
海马
功能主治:温肾壮阳,散结消肿。
用于阳痿,遗尿,肾虚作喘,症瘕积聚,跌扑损伤;外治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3~9g。
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红参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
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用法用量:3~9g
三七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3~9g;研粉吞服,一次1~3g。
外用适量。
天麻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
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用法用量:3~9g
地黄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用法用量:9~15g
陈皮
功能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3~9g
灵芝
功能主治: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虚劳咳喘。
用法用量:6~12g
柏子仁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止汗,润肠。
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阴虚盗汗,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3~9g
决明子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9 ~15g
玄参
功能主治:凉血滋阴,泻火解毒。
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疠,白喉,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9~15g
无花果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
主咽喉肿痛;燥咳声嘶;乳汁稀少;肠热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痢疾;痈肿;癣
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煎水洗。
绿豆
功能主治:清热;消暑;利水;解毒。
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
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120g;研末;或生研绞汁。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