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大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重点

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细目一:小儿年龄分期及生育一、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属于胎儿期。
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三、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四、幼儿期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五、学龄前期3周岁以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7岁),称为学龄前期。
此期儿童易患肾炎、风湿热等疾病。
六、学龄期从6~7岁至12~14岁,称为学龄期。
学龄期 6~7岁至12~14岁,称为学龄期。
此期体格稳步增长,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及成人相同。
此期应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
七、青春期女孩从11~12至17~18岁,男孩从13~14至18~20岁,称为青春期。
此期生殖系统发育迅速,第二性征逐渐明显,应进行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教育。
【体格生长发育的常用指标】1.体重正常小儿出生时的体重平均为3kg,前半年每月平均增加700g,粗略估计小儿的体重公式:1周岁内: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77~12个月体重(kg)=6+0.5×月龄2岁~12岁:体重(kg)=年龄×2+82.身长(高)(cm)=年龄×7+703.头围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第一年的前3个月和后9个月头围都约增长6cm,1岁时头围为46cm,2岁时达48cm。
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和佝偻病后遗症,过小见于脑发育不全及小头畸形。
4.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出生时胸围平均32cm,1~1.5岁时头围胸围相等。
5.囟门前囟约在1~1.5岁时闭合,前囟检查对儿科临证很重要。
早闭或过小见于头小畸形;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克汀病或脑积水;前囟饱满为颅内压增高,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前囟凹陷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6.脊柱脊柱的变化反映椎骨的发育情况。
3个月的婴儿能抬头时,出现凸向前的颈曲;6个月后会坐时,出现凸向后的胸曲;1岁会走时,出现凸向前的腰曲。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一、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概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诊断和治疗儿科疾病。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儿童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二、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由于阴阳失衡、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辨证施治,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西医理论:西医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通过临床实验和科学研究,探索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西医注重病因学和病理学,通过准确诊断和药物治疗来治疗疾病。
三、中西医结合儿科的诊断方法1.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情。
包括望诊(观察患儿的面色、舌苔、舌质等)、闻诊(听取患儿的声音和呼吸情况)、问诊(询问患儿的症状、病史等)、切诊(通过脉搏来判断患儿的体质和病情)。
2.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主要通过检查患儿的体征、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病情。
包括观察患儿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等体征,询问患儿的症状、病史等,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四、中西医结合儿科的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儿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通过服用中药来调理患儿的脾胃功能,增强免疫力;通过针灸来调整患儿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恢复。
2.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消除疾病的病因和症状。
例如,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感染;通过手术来纠正先天性畸形或进行病变切除等。
五、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典型疾病及治疗方法1. 儿童感冒:中医治疗可以通过中药汤剂来改善患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缓解症状。
西医治疗可以使用退热药、抗病毒药等来缓解发热和症状。
2. 儿童哮喘:中医治疗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肺脾肾功能,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和程度。
中西医结合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一)

中西医结合第四章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一)第一单元新生儿疾病■考点一新生儿黄疸(1)生理性黄疸:生后 2 ~ 3 天。
总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 / L,早产儿<256. 5μmol / L。
(2)病理性黄疸:生后 24h 或 36h 内,或于生后 1 周或数周出现。
总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 / L,早产儿>256. 5μmol / L,称高胆红素血症,为病理性黄疸。
【中医辨证论治】湿热薰蒸证———茵陈蒿汤加味。
寒湿阻滞证———茵陈理中汤加味。
瘀积发黄证———血府逐瘀汤。
■考点二新生儿硬肿症中医病机:阳气虚衰,寒凝血滞。
首先区别虚与实。
治疗原则:及时复温,提供热量和液体,去除病因,早期纠正脏器功能紊乱。
寒凝血滞证———当归四逆汤。
阳气虚弱证———参附汤。
第二单元呼吸系统疾病■考点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90% 以上是病毒。
特殊类型: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 A 组病毒。
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
发热咽炎结合膜炎。
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银翘散。
暑邪感冒———新加香薷饮。
时邪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考点二肺炎1. 分类及临床特点(1)支气管肺炎:多发生于1 个月至 2 岁的婴儿。
(2)腺病毒肺炎:腺病毒引起。
多见于 6 个月至 3 岁小儿。
起病急骤,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咳剧,易发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和中毒性脑病。
(3)合胞病毒肺炎:多见于 2 岁以内。
以高热、咳嗽、喘憋为主,可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
X 线表现:以间质病变为主,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肺气肿。
(4)支原体肺炎:学龄儿童易患。
亚急性起病。
中性粒增多。
体征与剧烈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不一致。
2. 肺炎心衰的诊断标准(1)婴儿心率>180 次 / 分;幼儿>160 次 / 分。
(2)呼吸>60 次 / 分。
(3)突然极度烦躁不安,发绀。
(4)肝脏迅速增大。
(5)心音低钝,或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简介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技术和理论来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的学科。
背景
中医和西医在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时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中医强调整体调理和激发自身免疫力,而西医注重利用药物和先进的医疗技术进行治疗。
结合中西医的优势,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儿童疾病。
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和方法
1. 综合辨证施治: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结合西医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全面把握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中西药结合:根据儿童病情,灵活运用中药和西药,发挥两者的优势,达到最佳的疗效。
3. 针灸和推拿疗法:中医的特色疗法如针灸和推拿,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症状,促进康复。
4. 营养调理:结合中西医的营养学理论,根据儿童的特殊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应用领域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适用于各种儿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但
不限于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同时,该学科也在预防儿童疾病、提高儿童免疫力等方面具有
重要意义。
发展前景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临床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
大患儿和家长的认可。
随着人们对综合医疗的需求增加,中西医结
合儿科学的发展前景广阔。
结论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结合中医和西医的
优势,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
该学科的快速发展为儿童
健康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儿科学

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儿科学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儿科学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儿科学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细目一: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1.小儿生理特点2.小儿病理特点3.小儿稚阴稚阳观点的意义细目二:年龄分期1.年龄分期标准2.各年龄期特点及与预防保健的关系细目三:生长发育1.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体重、身高、囟门、牙齿)2.各年龄段呼吸、脉搏、血压常数3.生长发育规律4.小儿感觉、运动和语言发育细目四:四诊概要1.儿科望诊的主要内容2.指纹诊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3.啼哭声的诊断4.儿科问个人史、预防接种史的内容5.儿科基本脉象6.小儿按诊(皮肤、头颅、胸腹、四肢)第二单元营养和营养性疾病细目一:营养基础能量、营养物质、水的需要细目二:婴儿喂养1.母乳喂养的优点与方法2.辅助食品添加原则3.小儿保健的主要内容细目三:营养不良1.营养不良的中西医病因,临床表现及分度2.营养不良的中西医病机3.营养不良的中西医治疗细目四: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佝偻病的病因2.佝偻病的临床表现3.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诊断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鉴别诊断6.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7.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急救处理8.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1.新生儿黄疸的概念2.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3.湿热熏蒸证、寒湿阻滞证的症状、治法、主方第四单元免疫性疾病细目一:支气管哮喘1.哮喘的病因:内因、外因2.哮喘发作期的中医病机3.哮喘的诱因4.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5.3岁以上儿童哮喘诊断标准6.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7.哮喘的中医分期辨证论治8.哮喘发作期的西医治疗9.哮喘的预防细目二:急性风湿热1.风湿热的西医病因2.急性风湿热的临床表现3.风湿热的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及jones诊断标准4.急性风湿热的治疗与预防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厌食1.厌食的概念2.厌食的病因及主要病机3.小儿厌食的辨证论治及其它疗法细目二:婴儿腹泻1.婴儿腹泻的中西医病因及病机2.婴儿腹泻的临床表现3.婴儿腹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4.小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脱水的分度5.婴儿腹泻的中医分型证治6.婴儿腹泻的西医治疗原则(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7.婴儿腹泻的液体疗法细目三:鹅口疮1.鹅口疮的病因及临床特征2.心脾积热证、虚火上浮证的症状、治法、主方第六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及临床表现2.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兼挟证(挟痰、挟滞、挟惊)3.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邪感冒证的症状、治法、主方细目二:急性支气管炎1.支气管炎风寒咳嗽证、风热咳嗽证的症状、治法、主方2.支气管炎痰热咳嗽证、阴虚咳嗽证的症状、治法、主方细目三:肺炎1.肺炎的中西医病因2.肺炎的分类方法3.支气管肺炎、腺病毒肺炎、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4.肺炎心衰的诊断标准5.肺炎病原学治疗的抗生素药物选择6.肺炎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的症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7.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心阳虚衰变证的症状、证候分析、治法、主方8.肺炎心衰的西医处理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大纲—儿科学相关内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完结)

4)小儿查指纹: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虎口至指端,风关、气关、命关
①辨证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适用于 3 岁以内小儿
2
16、小儿粪便:生后 3~4 天内,大便呈黏稠糊状,褐色,无臭气,2~3 次/日,是为胎粪 1)母乳喂养:2~4 次/日,颜色金黄,粪质如糊状,有酸臭味 2)牛乳喂养:1~2 次/日,偏干,粪色淡黄,有腐臭味
②照射时间不宜超过 3 天 ③光疗时注意补充核黄素
④当结合胆红素>68.4μmmol/L(4mg/dl)时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即青铜症,此时应停止光疗
⑤光疗时适当补充水分及钙剂
8、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湿热熏蒸 阳黄,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 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 阴黄,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小便短少,舌质偏淡苔白腻 温中化湿退黄 茵陈理中汤
6)学龄期:6-7 岁入学~12-14 岁进入青春期前
7)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基本停止生长的时期
女孩 11-12 岁~17-18 岁;男孩 13-14 岁~18-20 岁(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 2、各年龄期特点及与预防保健的关系
1)胎儿期:以组织与器官的迅速增长和功能渐趋成熟为其主要特点 2)新生儿期:发病率高;保健重点—合理喂养、保暖、预防感染
3)婴儿期: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半岁之后,易患感染性疾病;保健重点—母乳喂养、计划免疫
4)幼儿期:智能发育较前突出;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
5)学龄前期:智能发育更趋完善,易患肾炎、风湿热;保健重点—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6)学龄期: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基本完成 7)青春期:生殖系统发育渐趋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明显;保健重点—进行生理、心理卫生和性知识教育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重点

绪论●《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书中提出了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北宋钱乙,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医家《小儿药证直诀》后世称为“儿科之圣”●陈复正《幼幼集成》,将繁杂的指纹望诊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并以三关测轻重,即“风轻、气重、命危”,至今为临床所采用第二章儿科学基础围生期(围产期):指胎龄满28周至生后7足天。
(胎儿晚期、分娩过程、新生儿早期)婴儿期:从出生到满1周岁。
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体重计算公式:①≤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时体重+0.7*月龄②1~12月龄婴儿体重(kg)=6+0.25*月龄③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2*年龄+8颅骨囟门闭合时间:①前囟:约在1~1.5岁时闭合②后囟:出生时已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于生后6~8周闭合小儿的生理特点: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清吴鞠通概括小儿脏腑“稚阴稚阳”)②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稚阴稚阳:说明小儿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需要不断地生长发育,充实完善所谓“纯”:指小儿未经情欲克伐,胎元之气尚未耗散所谓“阳”:以阳为用,说明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断乳年龄:当婴儿长到8~12个月时可以完全断乳●中医望闻问切——望诊(尤为重要)脉诊:小儿病脉不必细分28脉,而以浮、沉、迟、数、无力、有力六种基本脉象之纲,以辨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脱水性质:①等渗性脱水②低声性脱水③高渗性脱水第三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征: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④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上感相当于中医的“感冒”兼证①夹痰——肺脏娇嫩②夹滞——脾常不足③夹惊——神气怯弱,心肝有余中医病因病机p68肺炎:相当于中医的“肺炎喘嗽”。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肺系病证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目的要求】1.了解感冒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熟悉感冒主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
熟悉感冒的两个特殊类型2.掌握小儿感冒的特点,常见兼夹证的产生机理与辨证治疗。
高热惊厥的西医治疗措施。
【教学内容】1.小儿感冒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
2.证治分类及小儿感冒兼夹证夹痰、夹惊、夹滞的产生机理及其辨证论治。
3.疱疹性咽峡炎、咽结合膜热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咳嗽【目的要求】1.了解咳嗽的儿科发病情况。
熟悉咳嗽的病因病机。
咳嗽与肺炎的鉴别诊断。
2.掌握小儿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1.咳嗽的概念,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
2.支气管炎的诊断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
3.风邪犯肺外因,肺脾虚弱内因。
风寒、风热犯肺,痰热、痰湿蕴肺,肺气、肺阴亏虚,导致肺失宣肃的病机。
4.证治分类及咳嗽的西医治疗及中成药的辨证选用。
第三节肺炎喘嗽【目的要求】1.了解肺炎喘嗽的概念和发病情况、分类、临床表现及几种特殊类型肺炎的临床表现。
2.掌握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常证与变证的辨证论治、西医治疗、心衰的诊断标准及抢救措施。
【教学内容】1.肺炎喘嗽的概念,主证,儿科临床发病情况。
2.肺炎喘嗽的临床诊断及几种特殊类型肺炎的临床表现。
3.冒受风邪的外因,正气不足的内因。
常证风寒、风热、痰热、痰浊闭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导致肺气闭郁、宣肃失司的病机;变证心阳虚衰、邪陷厥阴的产生机理。
肺炎喘嗽常证与变证的演变与转化。
4.证治分类及心力衰竭的西医诊断与抢救措施,肺炎喘嗽的调护。
第四节哮喘【目的要求】1.了解哮喘的儿科发病情况、其他治疗方法及调护。
2.熟悉哮喘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掌握哮喘的诊断标准。
3.掌握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的辨证论治及急性发作期的西医治疗。
【教学内容】1.哮喘的概念,发病情况。
哮喘与肺炎喘嗽的鉴别诊断。
2.肺、脾、肾功能失调,痰饮内伏的内因,与感受外邪、接触异气的外因和哮喘发病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 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 族的繁衍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 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
概述
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秦汉以前~秦汉时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三、中医儿科学的成熟期(宋、金、元时期) 四、中医儿科学的飞跃发展期(明清时代~解放前) 五、中医儿科学的崭新期(新中国成立~现在)
医案精选 难点与对策 经验与体会 预后与转归 预防与调理
现代研究
基础研究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名家、专家论坛 中西医结合思路 评述 古籍精选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 的医家及学术著作。
3、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 进步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三、中医儿科学的成熟期 (宋、金、元时期)
《颅囟经》的学术贡献: ①首创了“纯阳”理论:“凡孩子3岁以下,呼
为纯阳,······”。 ②论述了小儿“惊”、“痫”、“疳”、“痢”、
“火丹” 等疾病的证治。 ③提出了小儿脉法:一呼一吸七至为平脉。
三、中医儿科学的成熟期 (宋、金、元时期)
2、宋初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书中能 较明确的鉴别天花和麻疹,对小儿脉法的 论述认为:
⑴喂养方面——节乳:哺乳次数、技术、母乳选 择法、母乳的禁忌症以及用猪乳作为人工哺乳 的方法
⑵小儿卫生方面:注意沐浴与清洁,重视日光与 空气的利用问题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天和暖无风时,令母将儿抱日中嬉戏 ,数令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 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于帏帐之中,重 衣温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催 儿不任风寒”————小儿必须加强耐寒锻 炼及阳光沐浴的重要性
王焘《外台秘要》40卷中86门均为小儿 疾病的防治,儿科用方多达400首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4、孙思邈《千金方》书中把“少儿婴孺方”2卷 列于卷首,用方多320首,为我国最早记录 儿科理法方药的著作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 大”————优育
5、介绍建国以来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 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6、介绍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了解中医儿科学的发 展方向。
[思考题] 1、试述钱乙的学术成就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 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 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 学学科。
三、中医儿科学的成熟期 (宋、金、元时期)
1、《颅囟经》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流行 于唐末宋初人托巫方(黄帝时代人所著),现 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共2卷。 书中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阐述小 儿脉法、囟门诊察法;论述了惊、痫、疳、痢、 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共 载56方,其中外治方达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 外五官诸科疾病。
4、造血系统疾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5、心血管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
6、结缔组织及免疫疾病:过敏性紫癜 7、神经系统疾病:小儿癫痫、儿童多动症
8、传染性疾病: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治疗
辨证治疗 其他治疗 西医治疗
名医、专家经验方 单方验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艳晖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怎么看待西医辩病中医辩证? 怎样学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重点
1、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 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 2、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营养不良、厌 食症、消化性溃疡 3、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 合征
3、体质特点: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中记载有:婴儿者,
其肉脆、血少、气弱”。并论述了先天因素致 病。 4、医案记载: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 鬲病,并记录为儿科最早的医案。 5、儿科分科的记载和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1、南北朝 医药书中专门立出儿科 王末钞《小儿用药本草》 徐叔响《疗少小百病杂方》
[内容要点] 1、中医儿科学的概念,中医儿科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和区别。
2、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进展及取得的重 要成就。
3、了解《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 《备急干金要方》建立的学科基础;
[内容要点] 4、介绍钱乙的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的突出贡献;曾
士荣、万全、张景岳、夏禹铸、陈复正、吴瑭等医 家的学术建树。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2、隋唐时期,政府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 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 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介绍小儿方面 疾病多达6卷,有255候,详细阐述了小 儿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候
“三岁以上,五岁以下可以切脉,但与 大人有异,五岁以上则与大人相同”
胎教、养胎以及妊娠食忌
三、中医儿科学的成熟期 (宋、金、元时期)
3、《小儿药证直诀》北宋钱乙,字仲阳, 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 写而成。全书共3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 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该书刊于公 元1119年,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 350年。 钱乙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秦汉以前~秦汉时期)
1、疾病记载: ①“贞子疾首”,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
的记载。(是指商王武丁妹妃之子头部生病。) ②《五十二病方》有“婴儿病痫”、“婴儿瘛”
的记述。 2、小儿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
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秦汉以前~秦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