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风俗习惯
上海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推荐

上海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推荐
上海的风土人情
上海是中国的一座国际大都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下面是上海的一些风土人情:
上海滩风情:上海滩是上海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以其浓郁的上海文化和现代化的城市风貌而著名。
上海话:上海话是上海当地的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和词汇,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小吃:上海小吃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而著名,如生煎包、小龙虾、蟹黄包等。
上海旅游景点推荐
上海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城市风貌的地方,下面是上海的几个著名景点:
外滩:它是上海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城市风貌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夜景而著名。
东方明珠塔:它是上海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是上海的著名景点之一,以其高耸入云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著名。
上海博物馆:它是上海的一处文化景点,是上海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和文化价值而著名。
豫园:它是上海的一处古建筑景点,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景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而著名。
上海旅游注意事项
上海的气候较为湿润,建议游客携带适当的雨具和防潮用品;
在旅游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随意破坏文物古迹;
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
上海的美食口味独特,游客可以适当尝试,但要注意卫生和饮食安全;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城市,游客要注意防范旅游诈骗和其他安全问题。
上海人过新年的风俗

上海人过新年的风俗1、放鞭炮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而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乐趣型的烟花。
而以前大都站在阳台上放,“夜明珠”一点燃就往外喷五颜六色的彩弹,小朋友最喜欢,每年过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对面阳台晒的衣服烧了的事故发生,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点,还有初五迎财神的零点,总体说来,迎财神的日子要放得比过年多得多。
2、看电视说到这一点,上海人真的不大一样了。
春节联欢晚会在上海是很没有市场的,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吃,电视就是个背景音乐,爱开不开,春晚说的段子上海老人听不懂,笑不出来,歌舞还能看看。
后来随着南北文化的更深的融合,这一代的上海人开始看得多起来,也能跟上北方人民的笑点了。
3、年夜饭的保留菜和北方吃饺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饭保留菜真的是常变常新。
记得最早流行八宝饭,小朋友每年到最后看到这个都想吐。
后来又流行水果羹,现在看来,真是超级没有诚意的一道菜。
有一小段时间还流行大王蛇,但后来风头就过了。
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留在上海人民过年饭桌上的几个超级熟悉的菜应该是:门腔、松鼠桂鱼(茄汁款)、皮蛋、三黄鸡、红烧肉、虾仁、八宝饭——每家每户应该还会有增补。
4、准备年货千万不要以为现在吃的东西多了,天天可以吃到,过年就懈怠年货了。
有些年货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采购的,有些年货则要自家做准备的。
每家都有每家的做法,做出来的味道各不相同,做得最多的是爆鱼与蛋饺。
5、在家吃年夜饭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了。
以前,人们习惯在自己家吃年夜饭,近几年,一些家庭嫌做饭麻烦,年前会在饭店预订年夜饭。
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八成的人还是遵循传统,在自己家吃年夜饭。
饭店里的年夜饭很多都是事先做好的,冷冰冰不新鲜。
因为要翻台子,每年都吃得‘急吼吼’,这边还没吃完,门外已经有第二批的客人来等着了,一年到头的最后一顿饭搞得大煞风景。
6、大年三十守岁迎新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上海崇明民俗文化

上海崇明民俗文化
崇明扁担戏是流传于上海市崇明区的一种非常有个性、有特点的传统 木偶戏。由一个人既当演员,又当伴奏员;既用手指演绎角色,又用嘴巴 演唱台词、摹拟口技的戏剧,在崇明岛上被称为“木人头戏”,有关行家 将这种一人表演的布袋木偶戏称之为“扁担戏”。入选了第一批上海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
图2崇明扁担戏表演崇明扁担戏是一种非常有个性、有特点的民间戏 剧。平时,民间艺人用一根扁担,一端挑着小舞台,一端挑着高脚凳,走 村串户行走在乡间。如果有人邀请演出,就选择一个较为平整的场地,放 下供表演者坐的高脚凳子,再把扁担的一头插入凳子下横档的榫里,将上 端小舞台加以固定,然后表演者躲入到小舞台后边,坐到用拖地布幔围起 来的高脚凳子上,双脚踩响在高脚凳凳面下横档上的锣钹,一阵击打之后 开始表演。表演者操动套在手指上的布袋木偶,用嘴来来摹拟剧中故事情 节里人物的道白、唱腔,间或还辅之描述打斗、格杀的口技等。
崇明山歌具有江南民歌特征,但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 崇明山歌以独特的崇明方言演唱,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崇明山 歌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主,兼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崇明山歌既干脆坦率,又生动形象,幽默含蓄、真挚感人,反映的感 情真实,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有直抒胸意的情绪宣泄,有触景生情的即兴 演唱,有对真善美的褒扬和追求,有对假丑恶的鞭挞和唾弃。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上海婚嫁习俗

上海婚嫁习俗婚宴设置的问题,有两种方式办理:一、两面都办,在上海时,以女方为主,男方父母和部分陪同亲戚到上海,男方由同事、同学、朋友组成男方宾客。
如遇无房,婚房可放在宾馆内,部分仪式放在宾馆,简单操作。
在外地时,则相反。
如果,男方坚持主婚场在男方,当离上海较近时,则可中午在上海办早中午酒席,下午赶到男方家办主酒席,但这种情况下,新人和女方较累,容易迟时。
另者,第一天办在上海,第二天赶回男方办。
二、单面办,因男女双方将来都在上海工作、生活,则只办在上海,男方大部分至亲赶到上海。
后另择时回男方处补远亲和朋友。
优点是照顾女方,能博欢心,并新人不累;缺点是花费较大用于男方亲戚的宾馆住宿、容易得到男方家人的反对其余的婚俗与普通上海人无二异,钱用出去,则万事兴,万人喜。
一场婚礼宴客要几天第一天是女方家请客,摆了20多桌酒席。
这天,男方家派人来取嫁妆,嫁妆包括彩电、音响、空调、冰箱、助动车等,共动用了3辆货车、4辆小轿车,运输“车队”浩浩荡荡,引来围观者无数。
第二天是男方家摆酒席,中午和晚上共有44桌酒席。
上午九点钟,老付他们就跟随迎亲队伍出发了。
11点多,新娘换好衣服离开娘家,清音班提前奏起了《欢乐歌》、《小六板》等丝竹曲子。
来到男方家,摆上香案,点起花烛,就开始举行仪式:首先,在丝竹乐声中,男女傧相、新郎新娘、主婚人、来宾等依次入座;证婚人宣读证书之后,新人拜天地、拜父母、相互对拜,并饮交杯酒;接下来,亲朋们观看戏曲表演。
而后,将新人送入洞房,满座宾客才开始吃饭,此时已是下午一两点。
旧时上海女子有休夫权利早在清末,上海便流行留一种“通脚”的习俗:男女经媒人介绍定亲后,为了要了解对方的人品和家境,在正式结婚之前,姑娘在媒人的陪同下,带着礼物,第一次去拜见未来的公婆、长辈和丈夫。
从此以后,姑娘便可以随时去婆家但不能过夜。
起初,这种婚俗仅限于浦西,而且只有女方才拥有这权力,谓之“女通脚”,又称“过门妇女”。
后来,随着浦西又出现“男通脚”,这种风俗也传到了浦东。
上海礼金规矩

在上海,礼金规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婚礼礼金:在上海,婚礼礼金通常由双方父母商议确定。
一般情况下,新郎父母会给新娘的父母送礼金作为聘礼,金额根据双方经济状况而定。
同时,婚礼当天,亲友们也会给新人送上红包作为祝福,金额一般为500元以上。
2. 生日、过节礼金:在上海,亲友之间在生日、过节等特殊场合也会相互送礼。
礼金金额一般根据双方关系和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为100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年幼的孩子通常会收到较大金额的礼金。
3. 晚辈给长辈礼金:在上海,晚辈在探望长辈、拜访老人时通常会给长辈送上礼金,表示尊敬和孝顺。
礼金金额一般根据晚辈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为100元以上。
总的来说,在上海,礼金的金额会根据场合、关系和经济状况而有所差别,但一般都要尊重对方的经济实力和习俗习惯。
上海的文化传统(上海的传统民俗文化)

上海的文化传统(上海的传统民俗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上海的文化传统,以及上海的传统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上海的文化有哪些?2、上海的风俗习惯(简介)3、上海特有的文化是什么?4、上海的传统文化形式有什么上海的文化有哪些?上海虽然是在元朝设立上海县的,但是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真正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上海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通商口岸,从此十里洋场渐渐繁荣,因此上海文化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的,他是东西交融,西洋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世人常称之为海派文化。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
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1.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2.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3.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4.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上海的传统习俗

上海的传统习俗
1、除夕:除夕这一天,很多上海的子女会穿上新的衣服,给家庭之中年长的人守岁,守至鸡初鸣、天微明。
到了第二天早上拜天地、祭祖先。
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
2、上海桃花节:每年3月份或者4月份举办,上海很多地方种植桃花,自1991年起,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举办了上海桃花节,以进一步弘扬桃文化,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3、春节: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
上海人会备上“元宝茶”招待客人。
同时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正月初五日,为庆祝财神诞辰,上海有接财神之举。
4、浴佛节:在上海,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这天上海人要去寺庙如静安寺去身上尘土,庙会期间,山门外百货毕集,进行土特产品交流。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一、民风民俗的概念民风民俗是指某一地域内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风俗习惯,它代表了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地域的国家,各地方的民风民俗各有特色,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下面将逐一介绍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二、北京的民风民俗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
在北京,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传统。
例如,每年农历新年期间,北京会举办盛大的庙会,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汉服,品尝各种传统美食,观赏民间艺术表演。
此外,北京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蜡染等,这些都是北京独有的民风民俗。
三、上海的民风民俗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
上海的民俗文化深受海派文化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十里洋场”。
在上海的老城区,可以欣赏到众多的老建筑、老弄堂和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的小吃店。
此外,上海市区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庙宇和祠堂,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庙会和民俗活动,如庙会、祭祀等,这些传统活动都是上海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成都的民风民俗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川西地区的交通中心。
成都的民俗文化以川剧、川菜和蜀绣著称。
川剧是四川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唱做搭配和脸谱变化独特而著名。
川菜则以麻辣味道而闻名于世,具有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法。
此外,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绣工精细、图案别致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这些传统文化都是成都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广州的民风民俗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广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州的民风民俗以粤剧、客家菜和喜庆活动为特色。
粤剧是广东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唱腔婉转动听和演员的精湛演技而闻名。
客家菜则以清淡、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广州还有许多传统的喜庆活动,如赛龙舟、舞狮子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广州的民俗文化。
六、西安的民风民俗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如果你见到一个上海人在早晨用开水冲泡昨日剩下的米饭,并以此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请你不要嘲笑,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
在上海,“荡马路”是人们下班后,周末,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最流行的休闲方式。
如果你是个青年小伙子被一个年轻漂亮的上海女孩子相约去荡马路,小心点!她就要爱上你了。
走亲戚你要记住带点礼物。
你一到,主人会寒暄一番,然后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
宴请时主人未入席,请你不要急着动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开始进餐。
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会先吃饭。
宴席散后,主人不让客人收拾碗筷,并且再次上茶,烟,糖果,瓜子等。
有客人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
客人告辞,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车站或送上车。
在上海人的婚宴中,宴席开始时你一定要记住祝愿新郎新娘“百年和好,白头到老”;宴席过半后,新娘再一次换装(一般在宴席中要换三套服装),在新郎的陪同下向参加婚宴的来宾敬酒点烟。
记住你一定要大大方方地接受,不要推让,否则会让人不高兴。
海人的方言和俗语十分有趣,摘抄一些如下:方言释义方言释义吾----我侬----你伊----他(她)阿拉----我们祐----你们伊拉----他(她)们侬好----你好谢谢侬----谢谢你对勿起----对不起再会----再见钞票----钱嗲----俏美,优异发嗲----撒娇困觉----睡觉汰浴----洗澡混堂----浴室找头----找零头*头----出租车,计程车汰头----洗头白相----游玩,嬉弄门槛精----处事过分精明坍台----丢脸笃定----有把握啥----什么啥人----谁辰光----时期轧闹猛----凑热闹轧车子----乘拥挤的公交车打朋----开玩笑,不认真勿搭界----没有关系,不必介意帮帮忙----算了吧,不要帮倒忙开大兴----吹牛,说大话拆烂污----不负责任斩(宰)----欺骗,敲诈空心汤团----不能兑现的许诺毛毛雨----小意思,很容易上海婚礼风俗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
虽然部分有趣味的传统礼仪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甚具阅读价值。
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此机会,一窥他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仪式。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
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送礼.上海松江民俗风情逢婚丧喜庆,亲友间例须送礼,称“送人情”。
遇红白事,所备礼物的价值,略高于前番对方赠送给自己礼物的价值,称“抬一抬”。
一般作客不计较礼物的价值,送与不送,送多送少无所谓,但上门探望病人,或准备在主人家吃饭的一般是要送礼的。
礼物分钱、物两类,50年代前,平时作客送礼盛行“黄篮头”,粗竹篾编成,上覆红纸,内装水果;“包扎”,又称“牛头包”,黄粗纸包成长方梯形,上覆红纸,内装桂圆、蜜枣、胡桃、红、白糖等;“盒头”,厚纸盒装贮的糕饼类。
贺寿送面条、寿糕,造屋上梁送馒头、糕,迁新居送面条、定胜糕,探望产妇送胡桃、云片糕、红糖,丧事送缃布、纸绽,年节有清明节送青绿饺,端午粽子,过年送鲜鱼、猪肉、鸡、鸭、年糕等。
60-70年代,礼轻。
80年代起,贺生育送滋补品和童装等,贺寿多蛋糕,乔迁送蛋糕、工艺品等,丧事送“白人情”,有钱、被面、纸绽等。
年节子女孝敬老人送补品,其余亲戚来往多送蛋糕、水果。
旧俗送礼的如今大多改为送钱。
送钱历来用红封袋,马虎的用红纸包裹。
只有逢丧事用白纸。
钱额喜事成双数,丧事成单。
人情花费以贺婚礼最大。
孵茶馆.上海松江民俗风情“孵茶馆”,即上茶馆喝茶,是松江人最传统的消遣方式。
唐、宋时,茶馆称为茶肆、茶坊,明代起始称茶馆。
清代,松江的茶馆已遍及城乡。
在各种茶馆中,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者”,有“日夕流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可惜者”。
民国时期,“全县城乡茶馆不下数百家”,无论城乡,大多喜好上茶馆品茶聊天。
民国时期,松江喝茶消遣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士绅文人借房屋宽敞之家,以诗社、团体为名创办的茶室,供审社团内部成员聚饮,如松江城中的“鼓斋”、“小徘徊”等。
这类茶室,生人非经介绍一般不得入内。
社团成员多是地方头面人物、富绅财主,故茶室环境宜人,陈设雅致,茶具精细,且都雇有工役,招待服务,一应俱全。
另一类是向公众营业的茶馆。
室内列方桌、条凳。
喝茶者每人一把茶壶、一只酒盅,自斟自饮。
茶房手提紫铜长嘴大水壶,东奔西忙,吆喝招呼,冲水沏茶,极为热络。
老年人喜欢早起,久之,养成喝早茶习惯。
有的每天四五点钟就到茶馆沏茶解闷,故茶馆开门营业极早,一般三四点钟就要升火烧水。
上午是茶馆的营业高峰时段,午饭后茶客渐稀,下午三四点钟关门打烊。
茶客大多上固定的茶馆喝茶,有的茶客甚至据有固定的坐位,老板每天为其保留,其他茶客也不会侵占。
茶客有时要喝上半天的茶,老板决不会有催赶的言语举止。
茶客将茶盅倒置在桌上,则表示不再喝了,茶房才可收掉茶壶、茶盅。
平时上茶馆喝茶开消很省,约合两个烧饼钱,故一般农民、工人都有这个消费能力。
每年春节期间,茶馆有“喝元宝茶”的习俗。
新岁中,从大年初一起,至正月三十这段时期内,茶房见老茶客第一次光顾,以橄榄两只加泡茶中(称元宝茶),再以香烟一盒、桔子两只、西瓜子数十粒待客。
每位老茶客都得喝上一次元宝茶。
老茶客必以钱币犒赏,金额视当时市况而定,多少亦茶客的身份而殊,抗日战争前,一般身份的茶客多给银洋二三角,约是茶房所费瓜子、香烟开消的二三倍。
元宝茶所需的食品均由茶房自办,犒赏也由茶房自得,老板只收取茶资,不分犒赏。
当年的服务业除茶馆外,理发店、浴室等也有此俗,是服务业职工在新岁中的一项收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各行业职工、各阶层人士在松江都有他们固定的茶馆作为聚会之所。
解放前,比较明显的有以建筑工人为主要茶客的茶馆,有以搬运工人为主的茶馆,有生意人聚集的茶馆,有职员、文人聚集的茶馆,彼此不轻易去其他茶馆喝茶。
在茶馆里,品茶聊天,谈山海经,议论时局,交流新闻等是基本内容。
有些商人常借茶馆洽谈生意,称商业茶座;码头工人、建筑工人借茶馆拆账分成;冤家争斗,帮会矛盾,团体龃龉,请中间人在茶馆调解讲和,平息事态,称“吃讲茶”、“讲开”。
过去的茶馆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解放后,城乡茶馆逐步减少,直至“文化大革命”前,松江还有数家茶馆,每个集镇基本上保持有一家茶馆。
茶馆的旧俗基本革除,茶客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较少涉足。
到80年代,因开茶馆经济效益欠佳,大多转业,松江城中仅有两家公园内开设的茶馆。
90年代中期起,松江城内开出许多茶室、茶庄,装潢考究,陈设豪华,虽然也以品茶为主,但收费高昂,一次茶资要合一人三四天的伙食费,与传统的茶馆不能同日而语,一般工薪阶层不能问津。
上海迎财神.上海民俗风情【迎财神】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
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壁上高挂财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财神爷送财降福,各商铺店肆也都在这时举行仪式迎接’财神’。
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将新制的旗帜挂在财神位前,待祭好财神后才算新的一年开始营业。
店主在这天要设’利市酒’宴请全体伙友,凡红帐报造、职业进退、当年营业大计,都在酒宴上宣布,所以往往有不少雇员在这天被解雇。
50年代后此俗渐废,80年代后,上海地区又出现燃放爆竹迎接财神的现象。
龙华撞钟每年除夕之夜,龙华古寺都会举行撞“龙华晚钟”活动,人们欢聚在龙华古寺,撞108响“龙华晚钟”,祈安祝福。
撞钟、听钟,烧头香,品尝越年面,观看百名和尚迎新祝圣延寿普佛仪式,参加迎新联欢活动等等,是龙华撞钟活动的主要内容。
龙华撞钟此外,上海的旅游节庆还有长兴岛的柑桔节、植物园的牡丹花会、奉贤风筝节、豫园元宵灯会、静安迎春民俗文化节、上海啤酒节等,这些节庆也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龙华庙会龙华庙会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办的规模盛大的龙华庙会期间,寺内佛事兴旺,香客如云;镇上集市繁荣,古风犹存;各种地方戏曲和各地民间文艺表演,精彩纷呈。
龙华庙会成了上海地区最有影响的大型传统庙会。
上海桂花节每年农历八月,徐汇区都会在桂花飘香的漕河泾风景区举办上海桂花节。
从1990年起已经举办了六届。
桂花节以桂林公园、康健园、桂林路购物街和“桂花村”为活动区域,以游园赏桂、民族艺术展演、美食购物为主要内容,成为上海秋季最具影响的大型节庆活动之一。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海民俗风情为期一周左右的国际茶文化节在每年的四、五月间举行,自1994年起连续举办了四届,参与人次共达180万。
茶文化节的中心区域在闸北区,辐射到全市。
中心会场设在全国最大的宋园茶艺馆。
活动内容包括茶艺茶道表演、茶文化交流、茶学术研讨、茶菜茶点展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