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合集下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电子云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解释电子的基本性质,如负电荷、量子化等。

引入电子云的概念,解释其表示电子分布的方式。

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示例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

利用动画演示电子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子不能随意分布在原子核周围。

1.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简答题,让学生回答关于电子基本性质的问题。

让学生绘制简单的电子云示意图。

第二章:电子分层排布2.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规律。

了解不同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

2.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包括K层、L层、M层等。

解释每个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如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2.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的分层排布。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不同层上的排布规律。

2.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填写不同层上的电子数量限制。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原子核,绘制其电子的分层排布图。

第三章:电子亚层排布3.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规律。

了解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规律,包括s亚层、p亚层、d亚层等。

解释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如s亚层具有较低的能量。

3.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在同一层内的亚层排布。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亚层的排布规律和特点。

3.4 作业与评估: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区分不同亚层的名称和特点。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原子核,绘制其电子的亚层排布图。

第四章:电子自旋排布4.1 学习目标:掌握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

了解电子自旋量子数和自旋状态。

4.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解释电子自旋量子数和自旋状态的概念。

4.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和图解展示电子自旋排布的规则。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掌握写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写出其电子排布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或黑板草图,展示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学生准备铅笔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教师简单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即原子核和原子核外的电子。

2.提问:你有了解过电子在原子中是如何排布的吗?步骤二: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1.展示幻灯片或黑板草图,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a.距离原子核越远的层次能容纳的电子数越多;b.第一层能容纳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最多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最多18个电子;c.每一层都要首先填满前一层后,才能填充更远离原子核的层次。

步骤三:示范写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1.以氢(H)为例,展示幻灯片或黑板草图,给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即1s^12.解释:“1”代表第一层,即最里层的层次;“s^1”代表在s轨道中只有一个电子。

3.提问:根据规则,氢的电子还有其他可能的排布方法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4.给出其他可能的回答,如2s^1、2p^1等,解释为什么这些回答不是正确的。

步骤四:学生练习写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1.学生根据提供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写出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教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步骤五:练习扩展1.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布规律,了解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2.学生针对周期表中的元素,通过观察其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规律。

步骤六:总结1.回顾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梳理学生对电子排布的常见错误,进行纠正和详细解释。

3.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电子排布对于物质性质的影响,如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导电性。

2.结合应用场景,讨论不同元素的电子排布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进行实验验证。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案5A【学习目标】1. 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轨道能量顺序图;2. 学会用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表示原子结构;3. 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书写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学习重、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法、探究总结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鲍林近似能级图多电子原子中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顺序如下规律:1.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s<nP<nd<nf2.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2s<3s<4s……3.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p x、2p y、2p z轨道能量相等*4.各原子轨道能量高低的顺序:ns<(n-2)f<(n-1)d<np(能级交错现象)用鲍林近似能级图总结如下:指出:大多数原子的核外电子在轨道中填充顺序与能级图相符合,但有个别过渡元素例外(如:Cr、Cu)[拓宽介绍]电子核外运动状态的三个参数:a、主量子数n(主量子数n相同的电子位于同一个电子层,n主要决定着电子的能级)主量子数n 1、 2、 3、 4、 5、 6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b、角量子数l(角量子数l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并和主量子数n一起决定电子的能级)角量子数l 0、 1、 2、 3 、4…相应原子轨道 s、 p、 d、 f 、g…c、磁量子数(磁量子数m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取向)磁量子数m = 0,±1,±2…我国化学家徐光宪总结归纳出能级的相对高低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的关系为:规律:(n+0.7l)愈大则能级愈高(n+0.7l)第一位数字相同的,能量相近,合并为同一能级组能级组的划分是导致周期表中化学元素划分为周期的原因[过渡]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涉及电子层、原子轨道和电子自旋。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位置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排布规律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化学反应、物质性质等方面的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学生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材。

2. 教学辅助材料: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实际案例资料。

3. 信息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2. 第2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的基本概念2. 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3. 能量最低原理4. 保里不相容原理5. 洪特规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发展,引出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问题。

2. 讲解: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阐述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3.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讲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洪特规则,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重要性。

7.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介绍一些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电子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以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3. 学生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第二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2 教学内容电子云的定义和特性。

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第三章:泡利不相容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四章:能量最低原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五章:洪特规则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六章: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图和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6.2 教学内容电子排布图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电子排布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电子排布的能级图的绘制,以及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采用示例法,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原理和规则的讲解。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解释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 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解释在一个轨道上,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且它们的spin 值相反。

4. 讲解洪特规则:解释电子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排布时,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5. 示例: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

6. 练习:让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原子的氧化态、化学键的形成等。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并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洪特规则的例外情况: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若这些轨道的能量相同,电子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这就是洪特规则。

但在某些情况下,电子会违反洪特规则,例如铁原子的d轨道电子排布。

2. 介绍能级交错现象: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可能会出现能级交错的现象,导致某些能级的能量高于其他能级。

这种现象在解释某些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时具有重要意义。

七、案例分析1. 分析氢原子的电子排布: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解释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教学素材: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案例和练习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原子光谱、化学性质等现象。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第六章:核外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第七章:能量最低原理第八章:泡利不相容原理第九章:洪特规则第十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2. 课时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与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适用学科
初中化学
适用年级
初中二年级
适用区域
全国新课标
课时时长(分钟)
60
知识点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考点/易错点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考点/易错点1.核外电子排布
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考点/易错点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考点/易错点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Cl-
联系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考点/易错点5、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共价化合物:(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答案】C
【解析】因为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可以由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直接得到,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三、例题精析Leabharlann 【例题1】【题干】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原子中所含的质子数为16 B.该原子属于金属元素的原子
C.该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D.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教学难点
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