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经验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国外有轨电车交通的发展与启示

国外有轨电车交通的发展与启示

之 后 被 认 为 是 错 误 的 决 策 )而 逐 渐 被许 多城 市抛 弃 。 如法 国波 尔 多市 , 至 14 9 6年 已 建 成 总长 度 2 0公 里 , 0
车相 比,有轨 电车单位客运能力的交 通能耗更低 ,污染更小 ,安全性更高
( 1)。 图
n #靛 - 对
Enl i ght enm ent of For gn ei Tr am Syst em
展 有 轨 电车 交通 的 几点 看 法 。 【 关键 词 】 有轨 电车 规 划布 局 发系 统 适 用 于 单 向 每 小 时
1 ,0 20 0人 次 运 量 的 线 路 。 和 公 共 汽
车 等路 面 交 通 工具 开 始 普及 ,快 速灵 活 的 私 人 小 汽 车 日 益 成 为 市 民 出行
的 主 要交 通 工 具 。有 轨 电车 由于 需要
城 市纷 纷将现 代有轨 电 车重新驶 上
街 头 。在 很 多 国 家 ,现 代 有 轨 电车 系 统 以现代 、环保 、人 性化 的形 象进 入
Ke ywor ds:Tr am , Net o r PI w k anni ng
De el m e te er n v op n xp i ce e
络在北美、法国、英 国、西班牙等地
1 国外有 轨 电车的发展


几乎 完 全 消 失。
2 0世 纪 7 0年 代 以 来 ,私 人 小
上海城市提

姚 之浩
国外有 轨 电车 交通 的发 展 与启 示

一~一 一㈣ ~一一 _Ⅲ~ 一 _ ~ 一阳 叭一 陌~ 一
帅~ ~ ~

The D eve1 0Pm ent and

国外大城市轨道交通市域线的发展及其启示_杨耀

国外大城市轨道交通市域线的发展及其启示_杨耀
国外大城市的市郊轨道交通与市区轨道交通系
第 2 期
统都有很好的衔接换乘 。 如 :巴黎 RER , 在 设计时 都考虑了与市区地铁线等采用 同站换乘以方 便旅 客 , 缩短了换乘时间 。 在 Chatelet les Halles 站的换
市域线征文
乘是平行式的 , 旅客只需横跨站台便可完成换乘 ;而 在其他车站的同站换乘是立体式的 , 也就是旅客只 需要上下电梯便可实现换乘 。
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进行得相当顺利 。其最重要 的原因是有美国政府相关政策的促进和支持 。其中 发达的通勤铁路网络为城市格局的调整提供了强有 力的支撑 。
2 郊区线多采用干线铁路制式
市郊轨道交通线在国外常称为通勤铁路或市郊 铁路 。因为国外的市域轨道交通大多采用干线铁路 的制式 , 并且大多是在既有铁路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 以节省建设的成本 。 如 :
柏林的 Stadtbahn 穿过市中心 , 并在郊区形成两 条或若干条支线 ;S-bahn 在形成环线的同时 , 也伸向 郊区 , 形成支线 ;这些支线联系郊区之间的出行 。 3 .2 郊区站间距较大
国外市郊线的站间距普遍较大 。 轨道交通市域 线的站间距大小对新城镇的规模影响显著 。如巴黎 RER 的平均站距约 2 .27 km ;东京都市圈市域铁路 平均站间距约为 1 .5 km , 东京市行政区范围内私铁 平均站间距仅 1 .1 km 。郊区的站间距较大 , 才能提 高市域线在效区段的行车速度 。 3 .3 郊区线网规模大
第 2 期市域线征文 源自国外大城市轨道交通市域线的发展及其启示
杨 耀
(上 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 201103, 上海 ∥助理工程师)
摘 要 分析了国外一些大城市中轨道交通市域线的发 展 、 建设 , 以及线路型式 、运输 组织等 方面的 特点 。 国 外的 市域 线多为引导 城市的扩张 而建 , 多采用 干线铁 路制式 ;市 域线 的郊区段多具有支线 , 郊区段的站间距离较大 、线网规模 大 ; 郊区线与市区轨道交通 的换乘 便捷 。 指出 轨道交 通市 域线 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未 来发展 的重点 。 并 提出了 国外 轨道 交通市域线的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市域线 ;市郊铁路 中图分类号 U 239 .5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其对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的启示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其对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的启示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其对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的启示【摘要】借鉴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融资的先例及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出一些浅见。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融资1.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快速铁路、地下铁道、轻轨三种形式。

快速铁路连接城市郊区与中心区,在郊区采取全立交的地面或高架方式,进入市中心区后进入地下运行。

1.1地下铁道地下铁道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不受地面道路情况的影响,能够按照设计的能力,快速、安全、舒适地运送乘客,能够满足大运量的要求。

1.2轻轨交通轻轨交通是一种中等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系统,运量在地铁与公共汽车之间。

车型和轨道结构类似地铁,运量较地铁略小的轻轨交通称为准地铁;另一类为运量比公共汽车略大,在地面行驶,路权共用的新型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以钢轮和钢轨为走行系统的交通方式,车辆的牵引动力为电力。

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客运方式。

线路可以为地面、地下和高架。

与地面道路可以部分混行,也可以完全隔离。

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是1881年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期间展示的一列3辆电车编组的小功率有轨电车,只能乘坐6人,在400m长的轨道上往返运行。

2.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当前,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

概括起来,目前我们城市交通主要呈现出下列特点和问题:(1)城市规模逐步扩大,运输压力沉重。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国取得了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和大规模城市化的辉煌成就。

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2年的39.1%,年均增长0.88个百分点。

而大量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使城市交通面临着沉重的压力。

(2)机动车增长加快,道路容量不足。

最近几年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迅速,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

而与之对应的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虽然近十年已经有了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

东京轨道交通发展经验及启示

东京轨道交通发展经验及启示
h a v e o p e n e d r a i l t r a n s i t ,h a v e p r o b l e ms s u c h a s p e a k c u r r e n t l i mi t i n g ,t r a n s p o r t c a p a c i t y s a t u r a t i o n a n d S O o n , wh i c h c a n ' t e f f e c t i v e l y s e r v e t h e d a i l y t r a v e l o f t h e p e o p l e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r e - e x a mi n e t h e p l a n n i n g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r a i l t r a n s i t ,g i v e f u l l p l a y t o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i t s r a p i d t r a n s p o r t ,a l l o c a t i o n o f r e s o u r c e s ,g u i d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s h a p i n g t h e s p a c e t o me e t t h e n e e d s o f mo d e r n e c o n o mi c a n d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e x p e r i e n c e a b o u t t h e s c a l e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o k y o r a i l t r a n s i t n e t w o r k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a s s e n g e r l f o w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v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 u r b a n s p a t i a l s t uc r t u r e , t h e mu l t i f u n c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r a c k s t a t i o n a n d S O o n ,w h i c h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mo t e t h e s o u n d a n d r a p i d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

3、市场竞争激烈
3、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城市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果轨道交通服务质 量不佳或价格不合理,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结论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在建设和发展城市轨道 交通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和挑战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 划和管理策略,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五、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环境质量等。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 和利用轨道交通的这些优势,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环保的交通方 式,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也对城市经济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四、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的 影响
四、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1、减少交通拥堵: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大量分流地面交通流量,减轻交通拥堵 现象,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四、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节约能源: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公共交通方式,相对于私家车和出租车等个 体交通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已经成为现代城 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环境改善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次 演示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发 展的影响

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经验及其启示

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经验及其启示

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经验及其启示我国正处于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各个城市的建设空间都在拓展,特大城市更是处于城市结构的转型时期,遇到的城市问题和开发困难度尤其大。

同时我国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人口多等特殊国情,以美国式小汽车导向的蔓延式发展显然是不明智的。

笔者回顾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分析轨道交通所应扮演的角色,同时提出相关新命题,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于城市空间的概念界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概念非常的广泛,只要是处理城市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上的各种物质要素及其组合关系均可视为城市空间,既有宏观层面又有微观层面。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一般来说,其包括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和用地功能三个方面[1]。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用地功能活动及其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是一种内涵的、抽象的描述。

城市的形态则是对城市用地功能和空间结构的表象描述,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用地功能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基础,一般有生产功能、居住功能和服务功能等。

在城市规划思想界,对于城市空间的发展历来存在着争论。

对于空间结构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采取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发展等观点,对于城市形态主要集中于采取紧凑型还是分散型发展等观点,对于用地功能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混合利用还是功能分区等观点。

这些争论促使城市空间向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一)交通引导城市形态演变理论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J.S.Adams(1970)从交通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形态(主要包括用地结构)的发展历史分为以下四个时代:步行与马车时代(1890年以前);电车时代(1890-1920年);汽车时代(1925-1945年);高速公路时代(1945年-现在)。

1975年Schaeffer和Sclar系统地探讨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他们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在交通系统影响下经历了由“步行城市”到“轨道城市”直至“汽车城市”的过程。

国内外轨道交通经济带发展实践与经验借鉴

国内外轨道交通经济带发展实践与经验借鉴

国内外轨道交通经济带发展实践与经验借鉴1、国内轨道交通经济带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城市交通矛盾日趋严重,大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结构性缺陷暴露得更加充分。

道路拥堵、环境污染、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对即有的城市交通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交通整体布局改革迫在眉睫。

城市轨道交通以方便、快捷、环保的设计理念,高效、安全、准点的运行原则,已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了我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建设以地铁等高效优质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己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南京、武汉、长春、深圳、大连、成都、沈阳12座城市,先后建成并开通运营了48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运营里程1395公里。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北京和上海以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召开为契机,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上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腾飞为时机,其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更趋活跃。

今后一个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将异军突起,其建设将带动沿线房地产业的大幅升值,为沿线带来巨大商机,促进沿线经济带的发展,进而拉动地区GDP的增长。

2005年国家公布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指出:“在百万人以上城市,要优先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

根据建设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预计总里程将达到约1700km,总投资将达到6200亿元。

国内轨道交通工程培育扶持了一批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壮大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综合实力,推进了产品国产化进程,填补了国内制造业空白,减轻了轨道交通建设初期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所带来的巨额外汇支出。

国外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比国外来说,我国轨交智慧化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同时具备后发优势,在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智慧轨交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以及人文社会层面的“智慧化”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国外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文|赵迪 丁波涛图1智慧轨交的框架体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化率已从1990年的26.4%快速上升到2019年的60.6%,而且预计2035年还将攀升到70%以上。

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带来了巨大的城市交通压力,而轨道交通又是城市交通的重中之重。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报告,我国城市轨交系统2019年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237.1亿人次,同比增长12.5%,总客运周转量为2003.1亿人次,同比增长13.8%,城市轨交在运力、能耗、服务、安全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剧。

要应对这一挑战,必须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造新型智能轨交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拓展交通运能、保障运行安全、促进绿色环保。

国外智慧城市轨交发展状况近年来,面对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能压力以及日益严峻的社会安全威胁,世界各国都大力推进新兴数字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智慧轨交体系。

1.洛杉矶智慧城市轨交发展状况洛杉矶轨道交通系统在4752平方英里范围内,服务超过980万人,在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随着城市人口增多以及技术设备老化,洛杉矶城市轨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此,洛杉矶城市轨交公司于2018年提出“Metro Version 2028”计划,旨在结合互联网发展与数字化进程,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化,以全方位提高洛杉矶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该计划由三个愿景组成,分别是:通过消除交通问题实现洛杉矶内个体、群体的共同繁荣;在洛杉矶任何一处均实现24小时的快速、便利交通与换乘;创造更多高质量城市轨道交通选择。

为实现以上愿景,其在城市轨道交通的智慧化方面做出了以下三方面努力:(1)高质量的出行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经验及其启示我国正处于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各个城市的建设空间都在拓展,特大城市更是处于城市结构的转型时期,遇到的城市问题和开发困难度尤其大。

同时我国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人口多等特殊国情,以美国式小汽车导向的蔓延式发展显然是不明智的。

笔者回顾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分析轨道交通所应扮演的角色,同时提出相关新命题,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于城市空间的概念界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概念非常的广泛,只要是处理城市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上的各种物质要素及其组合关系均可视为城市空间,既有宏观层面又有微观层面。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一般来说,其包括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和用地功能三个方面[1]。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用地功能活动及其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是一种内涵的、抽象的描述。

城市的形态则是对城市用地功能和空间结构的表象描述,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用地功能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基础,一般有生产功能、居住功能和服务功能等。

在城市规划思想界,对于城市空间的发展历来存在着争论。

对于空间结构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采取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发展等观点,对于城市形态主要集中于采取紧凑型还是分散型发展等观点,对于用地功能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混合利用还是功能分区等观点。

这些争论促使城市空间向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一)交通引导城市形态演变理论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J.S.Adams(1970)从交通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形态(主要包括用地结构)的发展历史分为以下四个时代:步行与马车时代(1890年以前);电车时代(1890-1920年);汽车时代(1925-1945年);高速公路时代(1945年-现在)。

1975年Schaeffer和Sclar系统地探讨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他们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在交通系统影响下经历了由“步行城市”到“轨道城市”直至“汽车城市”的过程。

Newman和Kenworthy于1996年再次深入研究了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把城市空间形态划分为传统步行城市、公交城市和汽车城3个阶段[2]。

通过对比“轨道城市”和“汽车城市”,可以发现轨道城市形态明显比汽车城市形态要紧凑,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因此90年代以后国外城市交通开始进入公共交通复兴时代。

(二)轨道交通与土地价值关系理论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William Vickrey(2001)提出,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应按照其边际成本来收费经营(运行良好的系统其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而通过区周边的土地收入来筹集建设资金。

而Roderick B.Diaz(1999)通过研究亦发现轨道交通具有高度的可达性效能,不仅能够节省轨道交通利用者的出行时间和经济成本,而且也能够减少道路交通的拥挤程度从而产生“磁力效应”,吸引各种生活、商务、商业、文化、娱乐等设施向轨道站点周边集中,刺激站点周围土地的高密度开发[3]。

但同时根据可达性递减原理,轨道交通周边的用地价值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三)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开发理论基于对小汽车导向的郊区蔓延的反思,Peter Calthorpe(1993)在其著作《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中建构了大都市地区的新发展模式——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开发理论(TOD)。

其提出了TOD设计的九大原则,涉及选址、土地利用的混合模式、密度、环境、空间尺度等方面[4]。

Cervero(1997)则提出了TOD模式成功的3个原则: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和设计(Design),合称3D。

因此,TOD的核心内容是:以公共交通车站(一般为轨道交通车站)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在这个范围内混合使用土地,实行中、高密度开发;将覆盖面广、使用选择性强的公共设施围绕车站集中布局,便于居民使用;通过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各种出行方式的高效率换乘,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

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实例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成功案例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有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日本的东京以及新加坡等。

(一)丹麦的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是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外围地区紧凑发展的典型案例。

早在1947年,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将不得不向外扩展,以轨道交通导向发展的著名“手指形状规划”被采纳(如图1)。

该规划明确要求城市要沿几条狭窄走廊发展,走廊间有限制开发的绿楔隔开,但当时未提出走廊的边界宽度。

1987年的区域规划的修订版中正式规定,所有的区域重要功能单位都要设在距离轨道交通车站步行距离1km的范围内。

随后的1993年的规划修订版更是依据国家环境部制定的“限制引导”政策,要求区域内被轨道交通服务所覆盖的地区,要在当地直接规划区域到距离轨道站点1km的范围内进行集中城市建设。

现在,在车站周围已经有足够的可利用土地以满足哥本哈根区域未来三十年里各类城市用地使用的需要[5]。

在车站地区(如图2),可采用了TOD的土地发展模式,开发从车站向外发散,连接居住小区,轴线两侧集中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新城中心区不允许小汽车通行,步行、自行车和地面常规公交在该区域共存,这使得轨道交通出行非常方便,使人们愿意选择在车站周围进行工作或居住,促进了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

(二)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在过去的50多年里,斯德哥尔摩已经从战前的单中心城市转变成了战后的以地铁为骨架的多中心大都市,城市的土地使用形态也与地铁线网紧密结合。

这要归功于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城市的扩张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系统覆盖的新城,利用轨道交通来引导城市结构的形成。

但要真正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结构,避免新城成为“卧城”,就需要在疏解城市人口的同时也疏解城市的功能。

因此在设计第一代卫星城镇的时候,规划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按照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相等的比例来规划新城的规模,即达到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平衡。

最后新城次中心的确削弱了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吸引力,诱发高效的、双向的交通流。

由于轨道交通引导的多中心结构的成功塑造,在高峰期,斯德哥尔摩规划交通系统的双向客流量之比为45:55,这在其他轨道交通系统中并不常见。

然而,多中心的结构在当前正受到挑战,正如规划的那样,斯德哥尔摩第一批新城(Vallingby,Farsta和Skarholmen)有大体相当的就业和居住数,后来的新城却大不相同:Spanga新城就像是一个大的居住区,居住人口是职工数的三倍,最近规划建设的新城Skarpnack也是以居住为主,基本上成为了“卧城”。

[6](三)日本的东京被誉为轨道交通王国的日本东京是世界上典型的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大都市。

在东京首都圈内由17条国铁JR线(新干线)、13条私营铁路系统构成的巨大的铁路及轨道交通网络骨架。

东京现有380个站,为日本1/4人口近3000万人提供服务。

东京全天交通方式构成中,轨道交通占了58%,中心区高峰小时交通方式构成中轨道交通甚至达到了91%。

如今东京已经形成了铁路与城市轨道网维系的多中心结构,主要分为“一核七心”的东京市区城市结构和以轨道网络为骨架的都市圈多中心结构(如图4)。

东京都市圈的形成是在轨道交通系统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

东京郊区的居民沿着辐射状城市轨道形成区域发展,并在城市轨道交通的终点站产生城市次中心。

在东京大都市圈中,商业区的分布越来越密集的沿轨道线分布(如图5)。

例如,比城市中心还要高度发展的商业区是山手线上的池袋、新宿和涉谷等地区。

直到1940年,东京等有轨电车和国家铁路等辐射线路,延伸到郊区的私营铁路不允许进入城市中心,被迫将终点站建在山手线上,一些大的私营铁路公司在池袋、新宿和涉谷等站设置了换乘站,这些换乘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客流。

于是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娱乐区和中等商务区。

[7]显然,轨道交通对于商业的集聚和城市中心的形成具有极为明显的推动作用,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将引导多中心的城市结构的形成。

(四)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总面积约为7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50万(2007年)。

在1967~1971 年期间,新加坡编制了第一个概念规划。

这是一个环状发展方案—Ring Plan(如图6),发展环的核心是水源的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活动;城市中心在南海岸的中部,将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沿着快速交通走廊(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和高速公路) ,形成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镇(new towns),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将疏散到这些新镇。

[8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指导规划以土地使用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为核心,根据概念规划的原则,快速交通将导向新城的发展,而在当时新加坡政府选择了高速公路的导向开发,先后建成了8条高速公路,串联了各新城,但是为建设快速公路网络,新加坡耗用了12%的国土资源,与用于解决86%的国民居住的住宅建设所耗用的土地面结相当,这与新加坡土地资源匮乏的国情产生了根本的矛盾,而且交通拥挤开始出现。

为此,新加坡改变了以高速公路导向的土地发展模式,转而以轨道交通来进行导向发展,同时积极的控制小汽车的数量。

从1987年第一条地铁线的投入使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新加坡的轨道线已经拓展到了7条,轨道交通线车发展成为最为集中的交通走廊。

新开发的轨道交通连接新市镇,用地布局采用TOD 策略,促使轨道交通成为居民主要的通勤交通方式。

现阶段,所有的城市新中心均位于轨道交通旁,使得“环状规划形态”得到了保持。

轨道交通在结合新市镇发展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强调与站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的协调,对土地使用进行优化,在靠近站点的周边地区、出入口方便可达的地区优先布置一些综合性的、易于吸引人流的商贸、购物、居住等设施,从而强化其对人流的吸引,改善对地区的服务。

[9对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一)国外轨道交通引导空间发展经验总结1.在大城市结构转型时期,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例如新加坡在上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导向发展那样,不仅会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会产生严重交通拥挤。

2.轨道交通有利于多中心结构的形成,轨道交通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为外围中心提供了增长点,同时其运营速度达到30-40km/h,解决了外围次中心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联系不便问题,这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日本的东京有着非常好的体现。

3.轨道交通有利于紧凑城市形态的形成,站点可达性随距离增大而减小的特点围绕站点开发能控制在一定的边界内,例如在步行的距离内,从而为城市的紧凑发展提供了可能。

哥本哈根正是利用这一点,将城市建设严格限制在轨道线路1km的范围内,保护了开放空间。

4.轨道交通有利于促进用地功能的混合开发。

轨道交通能吸纳大量的客流,为站点地区提供了商业、办公以及居住开发的客源,吸引了多样化的业态,使得围绕站点公交站点的土地混合开发程度高,这在四个案例中都有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