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观后感:那年,他们正年轻!
建军大业观后感7篇_1

建军大业观后感7篇建军大业观后感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知道,不可不察也。
90年风雨兼程,90载不屈不挠,90个岁月如歌。
当日历退下七月的外衣,时光带领我们奔向欢腾的八月,在这欢腾的时日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建军纪念日。
公司组织在哈全体员工,观看了电影《建军大业》,该片讲述了我党为挽救中国革命而建立人民军队的峥嵘历史。
年轻的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人临危不乱、不惧强权,正值青春的叶挺、粟裕、卢德铭等人在炮火纷飞的战场英勇杀敌、不畏生死,激昂的喊杀声、紧张的战斗戏、震撼的爆破场面交替出现,令人热血沸腾。
让我们为伟大的军人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和敬意。
祝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在世的老红军身体健康,祝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健在的人民解放军万事如意。
兵事以民为本,强国必须强军。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人民军队是祖国统一的保护神。
“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这一声枪响,震惊寰宇,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
他们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迫下挺身而出,在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压力下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中国,用基石般的身躯和磐石般的毅力谱写了中国漫长而艰难的抗争史。
三河坝战役这个环节是我感觉最震撼的地方。
三天的战事,三千人对三万人,绵绵战火,死的死,伤的伤,血染红了江河,脚下的土地早已变了颜色。
他们的每一个军礼,都让人为之动容。
最后两百人留下的时候,父子二人,子走父留;兄弟同军,弟去兄留。
二百人的断后,留下的是其他人撤出的希望,也是未来国家的希望。
朱德对蔡晴川说的那句:“做勇士,不做烈士。
”现在想起,依旧感到无比震撼。
最后三河坝的炮火声声,蔡晴川按下引爆器,朱德带领着撤离的队伍,驻足敬礼,让人为之动容。
二百人的断后,希望与牺牲,更展现了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八一南昌起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军队由少变大,由弱变强。
《建军大业》观后感四篇

《建军大业》观后感四篇例文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影片,《建军大业》紧跟时代要求,揭示了一支正义之师、胜利之师的历史原力,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具有史诗般的宏阔主题和时代指向。
90年前的那段历史中,让千千万万热血青年甘愿为之献出生命的,是信仰。
信仰是抽象的,然而,在《建军大业》这部电影中,艺术家们把它具体化成让观者血脉贲张、感动落泪的细节、情绪、画面,让人久久回味。
看罢电影,那一个个激人奋进的战斗精彩画面,那一张张充满朝气和带着民族情怀的脸,那一句句让人心肠回荡无法自拔的话语,令人久久不能回到现实当中。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信仰,在中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碧血一腔染山河”的马本斋。
很多人坚持自己的原则,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一场艰苦旧约的抗日战争,那么多人为之流血牺牲,不都是因为坚定的政治信仰。
在《建军大业》这部电影中,年轻的艺术家们将革命先辈年轻时期对革命事业的勇敢追求,对民族解放战争的毫不畏惧,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渝,这就是一种伟大的信仰,也正是这种信仰的支撑,才让南昌城头的那一枪响变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事业的冲锋号。
人不能没信仰,有了信仰,才有了奋斗的支持,有了精神的力量。
信仰是灵魂的支柱,没有信仰的灵魂,是毫无价值的。
同样,一个国家也需要信仰,有信仰才能进步和发展。
至于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就是带领13亿中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一个具有崇高信仰的执政党。
正是这永恒的、崇高的信仰,引领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终身!诸如《建军大业》中的革命先辈一样,他们为了我们党的事业,用血肉之躯向反动派们发起了顽强的攻击。
正是这崇高的信仰镌刻在他们的生命里,变成了性格、变成了骨血,经过了百炼变成了钢铁,铸就起中国革命的成里长城,汇聚成为一种坚不可催的伟大力量。
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三篇】

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三篇】电影观后感:《建军大业》建军大业》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也是“建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影片讲述了中国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发动起义的故事,以及随后的历史进程。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从演职人员到故事结构,影片的每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出色。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南昌起义和三河坝战役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人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的艰辛和牺牲。
影片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让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燃情和感动。
在影院中观看影片时,当看到肆月十二日学生游行再到街头喋血,遍地横尸的场景时,不禁感到唏嘘。
影片中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例如叶挺手写“命令”,陈峰劝赵福生跟自己干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张国焘与周恩来等人开会的场景也非常精彩。
张国焘反对南昌起义,贺龙冲进来以后,谭平山提出了折中的办法,这样的情节处理非常出色。
周恩来去与朱德会面的场景也很有趣,黄志忠老师的表情非常可爱,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总的来说,《建军大业》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影片中的每个场景都处理得非常出色,让人们更加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三河坝战役是我最感动的一段,三天的战斗,三千人对三万人,真的非常激烈。
战火不断,伤亡惨重,江河被染成红色,土地也变了颜色。
黄志忠饰演的朱德、马天宇饰演的角色、白宇饰演的蔡晴川,他们每一个军礼都让人动容。
最后只剩下二百人,父子二人,子走父留;兄弟同军,弟去兄留。
这二百人的断后,留下的是其他人撤出的希望,也是未来国家的希望。
朱德对蔡晴川说的那句:“做勇士,不做烈士。
”现在想起来还是会令人落泪。
最后三河坝的炮火声响起,蔡晴川按下引爆器的时候,朱德带领大家撤离时驻足敬礼,依旧会令人感动。
这二百人的断后,希望与牺牲,对于革命先烈来说是值得的,更展现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
《建军大业》观后感9篇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上属于议论文范畴,但写作方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在观摩的基础上表达情感。
总之,就是看完之后的感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军大业》观后感的文章9篇,欢迎品鉴!【篇1】《建军大业》观后感《建军大业》是一部描写我国军队建军的爱国电影,该电影主要以1927年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展开,描写了中国军队伟大的建军篇章,展现了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
现在战火硝烟散去了,革命的精神永远伴随着,作为入党的用心分子,我们应该思考,一个是满腔的爱国热情。
我们党和国家走来多么不容易,那些军人士兵为了民族的解放,无视自己走向前线,牺牲了自己的和平,现在国家一步一步发展,构筑了自己的中国梦想,我们要珍惜,感谢,经常思考。
第二,勇敢的牺牲精神。
每次战斗,每次包围,随着冲锋号的响起,大家都像死一样向前冲,冲到前面的声音倒下,后面相继向前冲,他们真的不怕死吗?不!不!不!不!他们把自己和民族融为一体,为党、国家、人民牺牲而光荣,现在的我们幸运地生活在和平时代,但精神不如以前,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牺牲精神、服务精神、工作上认真工作、积极工作,这都是精神。
【篇2】《建军大业》观后感宏大叙事、激烈场面与微小细节、人性人情相结合,是该片的突出特点。
影片的题材,决定了宏大叙事的风格和必不可少的激烈场面,生与死构成了该片的基调,血与火染成了该片的底色。
“4.12”大屠杀中敌人的疯狂残忍、共产党人和工人阶级的拼死搏斗,充满着呐喊呼号、腥风血雨,让观众强烈感受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没有革命者的生存,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
八一起义、三河坝之战,炮火连天、枪林弹雨、血肉横飞,场面非常震撼,特别是呈现了爆炸后的火焰蹿升至三层楼高的壮烈奇观,以及蔡晴川率领200名战士与敌军血肉拼搏,最后忍着重伤拉响引爆器,200个炸点轰然巨响,烈焰腾空,以真实震撼的视听体验,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建军之初的苦难和牺牲,由衷地敬仰我军元勋和牺牲的无数先烈。
《建军大业》观后感【精彩6篇】

《建军大业》观后感【精彩6篇】《建军大业》观后感篇一我同大多数小朋友们一样,特别喜欢看电影,这次妈妈带我看的是《建军大业》。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创建第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从群星云集的影片中,我知道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等,整个过程让我震撼加热血,影片中的画面时常在脑海里回荡。
看完后,让我感悟到:我们应当缅怀革命先烈,珍惜当前的美好时光,立志做一名爱国、自强的小学生。
首先,要有自信。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尝试,时常对自己说:满分作文网“我行的,我一定能行”,坚信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能成功。
其次,加强动手能力。
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给老师和家长添麻烦。
再次,要有坚强的意志。
针对自身存在体质差和做作业拖拉的坏习惯,生活中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学习中克服依赖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学会分享,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
最后,要有创新能力。
能够创造性的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敢于大胆想象,敢于创新与发明,立志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铭记历史,吾辈当强!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二篇二通过观看《建军大业》深感坚信信仰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思想前提。
作为党员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终生恪守,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建群众感情,列宁说:要成就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把今天的努力用实现共产主义的明天联系起来。
从未做起,要有责任感,为国强盛,民族兴旺,奋斗终生。
战争是恐怖的,但没这红色的恐怖,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和平的生活。
我必须去珍惜这份幸福,握住这份幸福。
看完《建军大业》,我的心情其实也是非常的复杂。
我庆幸自己出生在黄金时代,我也为那些逝去的英灵默默哀悼,血染红的旗在我心中飘荡,战争,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离我很近;又好像发生在几万年前,离我很遥远。
心中有说不完的感慨。
如果战争之苦加与我身,我又会如何去面对,会像前任那样英勇神武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深处那时,也一定会为了自己的国家,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献上一份力量,这份力量,为他做出贡献,不论是那时,还是现在。
《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

《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今天八一建军节,单位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电影《建军大业》,130多分钟的影片,自己被深深地震撼了,被老一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这种不怕死的精神震撼了。
随着影片剧情的深入和英雄们的为国牺牲,自己更是流下了感动、激动的泪水。
很久没有完整的观看一部电影了,更没有观看类似题材的电影。
感动之余不禁为剧中人物的专业演出和导演的力作点赞。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面临敌军3万人的尾追,朱德司令的3000人部队,在只剩800人的情况下。
要留200人断后以为让更多的人生存下去,紧急时刻,有那么多的战士争相留守,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完全是“死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万丈豪情,此刻的我就如同他们的亲人一般不舍和难过,剧情的感染力真的触动了我的灵魂。
回想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抱怨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是,还有什么资格不好好珍惜革命先辈在枪林弹雨中为我们打下的江山。
相比他们,我们真是太渺小、太普通、同时也是太幸福了。
震撼与感动之余,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正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现在,不需要我们冲锋陷阵,更不需要我们为国捐躯,只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好自己的一片天地,把个人角色的点发挥到、扩展到、进而影响到一个面,我想这才是实现我们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切实的、最接地气的做法。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记忆犹新,对于每个重要历史人物的首次亮相,字幕均会出示其当时的年龄,这让我们看到了一大批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的励志故事。
想想他们20几岁,便有如此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正义。
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再看看自己年近40岁了,也未经历过什么样的大风大浪,反而让自己缺少了工作和生活的激情,正是他们给自己打了一针强针剂,让自己从沉睡和睡梦中走出来,冲刷掉身上的暮气和雾气,以激情四射的魅力和专注力投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贡献微薄之力。
《建军大业》观后感5篇

《建军大业》观后感5篇《建军大业》观后感看完这部掺杂着血与泪的热血影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
我仿佛是回到当初年轻的共产党人创立革命武装的艰难历程。
我们现在的军事强国,背后是无数革命先贤用自己的血肉一步一步披荆斩棘闯出来的。
影片将其震撼呈现,枪炮错转的瞬间,藏着的不仅是残酷战争的缩影,还有中国共产党人骨子里的抗争与不屈,挣扎与希望。
《建军大业》观后心得信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动力的源泉。
《建军大业》这部影片为我们带来了最为真实,最为朴实的军人精神唯党和国家不可辜负。
正是这样的精神,让我们在无数年后的今天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恐惧。
《建军大业》讲述了八一南昌起义,这次起义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历史事件,头绪纷繁、人物众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艺,真实、朴素、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通过看这次电影,我深刻体会到革命政权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那些革命义士的鲜血换来的,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一切,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发扬党的精神,坚信革命理想和信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并做好本职工作。
在利益与金钱眼前、在困难、艰苦眼前,想一想为革命事业,在南昌起义总、在战争时期牺牲了的先烈们,想一想在和平年代里英年早逝仁人志士们,难道还有什么阻止不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的吗?《建军大业》是一部好的历史文献故事片。
它使我们牢记过去中国革命的斗争史;牢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人民创立的丰功伟绩;牢记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奋斗。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兴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时间一晃而逝,电影只看了不到两小时就结束了,但是在南昌起义中的艰苦奋斗的事迹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种精神将鼓励着我们前行。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信仰,一起砥砺前行,让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吧!心得体会通过观看《建军大业》,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所换来的。
《建军大业》高中观后感500字范文6篇

《建军大业》高中观后感500字范文6篇《建军大业》是“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
由刘伟强执导,韩三平担任总策划及艺术总监。
你是否看过《建军大业》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建军大业》的高中观后感500字7篇,欢迎阅读。
↓↓↓更多观后感相关内容推荐↓↓↓《建军大业》的高中观后感500字篇11927年,周恩来29岁,粟裕19岁,林彪19岁,陈赓24岁,叶挺30岁,贺龙31岁,邓小平22岁。
这注定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时代。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拉开了北伐战争刚刚取得重大成果之际,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序幕。
1927年4月12日,上海工人运动游行示威,“打倒反动军阀,打倒军人政府”的呼声洪亮整齐,国民党的军队却用冷冰冰的枪口对准了人民大众。
当第一声枪声响起,上海就乱了,中国就乱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发动了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
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屠杀遍地。
在投降与反抗的抉择下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停止了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领导政策,开始筹备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要反抗,要干一票大的——南昌起义。
脖子系上红巾,胳膊缠着白布的战士们,斗志昂扬,喊着口令:“山河统一”的雄心壮志。
他们就要奔上战场,直面流血与死亡的风险,不是不怕,不是不苦,只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为了更多的人活下去,他们别无选择。
或许,此去一别再无明天,可是他们无怨无悔,心若磐石。
这是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的武装反抗的第一枪,这一枪混着血与泪的相融,混着笑与泣的交合。
“激战”,短短一个词两个字,写出了多少人的一生。
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
9月18日,部队进抵广东大浦县城。
9月20日,前委根据形势发展做出了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九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约3000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三河坝战役打响了。
以3000军力对敌三万,守坝三日,非一般人可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军大业》观后感:那年,他们正年
轻!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建军的《建军大业》早早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曾经军旅,“八一”军旗永远在心里,8月1日、建军节纪念日当天,特意错过首映的戎装褪去的自己,走进影院,看这部未上映就已备受关注、有些争议的电影。
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第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重大历史题材、惨烈的场面、“党指挥枪”……,对这段历史早已烂熟于心的自己,整个影片反映的历史内容并未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震撼。
最大的感慨:那年,他们正年轻!
那一年,朱德40岁,毛泽东33岁,贺龙31岁,叶挺30岁,周恩来29岁,卢德铭22岁,粟裕仅仅19岁!正是这群年轻人,在上海工人运动的胜利果实被窃取、惨遭镇压、手中的枪支被交出去之后,苦苦思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的未来。
毛泽东,附身农村,在城市建立政权碰壁的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下,俯身农村寻找革命的中坚力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对当时中国革命错误道路的呼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是年轻就是有远见的体现;告别妻儿、在妻子“别回头”的“要求”中投身
革命的毛泽东、南昌起义中运筹帷幄的周恩来、面庞略显稚嫩却心怀天下的邓小平、历史危局中做出入党选择的贺龙、临危受命掩护部队突围宁死不退的蔡晴川和卢德铭……,诚如《人民日报》总结:年轻,就是有远见、就是有智慧、就是有态度、就是有情义、就是有胆略、就是有决断、就是有力量、就是有担当、就是有勇气、就是有朝气!《建军大业》,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这一历史事中的这群年轻人,对当下、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更多的是震撼:年轻的他们,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创造了历史!
满屏“小鲜肉”、英雄后人认为“革命历史被严重的娱乐化,是对革命历史的羞辱和歪曲”……,《建军大业》受关注甚至争议其实可以理解:说到底是一种艺术再现、故事片。
年轻的演员,即使“演技”再好,也难完整再现历史这一幕的紧迫、惨烈。
和平年代、温室中的盆景,与山河凋敝、战火中浴火而生的茕茕苍柏是有质的区别。
期望一个演员能完全再现一个历史人物并非不可能,前提是对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对角色有深厚的感情之后加上娴熟的表演技能。
作为一个对“小鲜肉”、“明星”平时不感冒的自己来说,在对电影中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命运”几乎做到“剧透”的情况下,“演技”好与坏并不在意,看重的是这些“小鲜肉”能否基本再现历史事、让观看的人在“颜值”之外对历史、尤其是历史“小白”们对那段历史有个基本的了解,影片、“小鲜
肉”们基本就属于“及格”的行列。
《建军大业》的成功之处,在于更多慕“小鲜肉”之名而来的年轻人,在走出电影场之后,暂时的“忘却”“小鲜肉”们,更多的记住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挺、贺龙、卢德铭、蔡晴川、粟裕这群年轻人。
而这,才是《建军大业》启用演艺圈大半娱乐明星、决定用年轻人演年轻人的初衷!
蔡晴川、卢德铭,倒在革命道路上的年轻人,没有走到历史的今天,共和国的将军谱上也没有他们的名字,却是为了革命理想献出高贵生命的无数志士的缩影。
那年,他们正年轻,对和平环境下更多的同龄人来说,《建军大业》应该能引发更多共鸣、感恩:同是年轻人,如果说那年那时代的同龄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风雨中加速成长、成熟,成为年轻人的楷模的话,处在深化改革、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伟大历史关头的同样的年轻人,应该从那年那些同龄人身上汲取些什么?《建军大业》,历史事的脉络。
《建军大业》,当代年轻人的励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