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现代汉语》第六章词的类别(虚词)解析

二、连词及其运用
(一)语法特点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分句、句子、句群甚至段落以及 表达某种关系的虚词。 (二)内部词类 并列(和、同)、连贯(于是、那么) 递进(并且、而且)、选择(或者、还是、宁可……也 不…… ) 转折、因果、条件(只要、只有) 假设(如果、要是)、让步(即使、纵然) 目的(以便、以免)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 “对于…”加上名词才 可。 例:关于文风问题 关于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3、朝、向 朝、向 (1)用“朝”的句子都能用“向” 例:朝前看(向) 朝我挥挥手(向) (2)“向”可以用在动词后,“朝”不能。 例:奔向远方(×朝) 走向胜利(×朝) (3)引进指人的名词时,“朝”只能用于身体动作、姿态等具体动 作,不能用于抽象名词。下面的例子不能用“朝”。 例:向群众学习 向老师借了本书
(三)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动词 介词 他到了。 他到上海来了。 房子朝南。请朝南走。 (四)介词的误用 1、“对”和“对于”的区别 “对”可表动作的对象,意同“朝”和“向” 。 例:小黄对我笑了笑。 “对”表对待,意同“对于”。用“对于”的句子都能 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 于”。 (1)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例:大家对我很热情。我们对你完全信任。
(2)“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 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对于”只可用在助 动词、副词的前边,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后边, 可用在主语前边。 例(助动词后)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于) (助动词前)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于) (主语前) 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对于)
(3)“往”必须跟表示方向、处所的词语组合,不能直 接跟指人或物的名词组合;“朝”不受此限制。 例:朝我这儿看( √朝我看) 朝野猪身上打了一枪( √朝野猪打了一枪) 往我这儿看(×往我看) 往野猪身上打了一枪( ×往野猪打了一枪)
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研究

ZAN Hon - ig g yn ,ZH AN G u —i , CH A IYu m e ,YU h— n K nl — i S iwe
( . Cole e ofI or ato gi e ig, Zhe gz ou U n v r iy, Zhe gz ou, H e a 00 1 l g nf m in En ne rn n h i e st n h n n 45 52, Chna; i
学 的观 点 出发 , 据 目前 已有 的 虚 词 研 究 成 果 以及 对 真 实语 料 中虚 词 用 法 规 律 的 考 察 , 力 构 建 面 向 机 器 的 现 代 根 着
汉语 虚 词 用 法信 息 词 典 和 虚 词 用 法规 则库 , 旨在 为现 代 汉语 虚 词 用 法 的 机 器识 别 打 下 一 定 的 数 据 基 础 。
Ke r y wo ds:c putr a lc ton;Chi s nf m a i n r e sn om e pp ia i ne e i or to p oc s i g; f c i al un ton wor d; lngu ge kno ldge ba e; at a a w e s — ti e a rbut sofus ge; r e ba e ul s
汉语虚词研究(方法)

《汉语虚词研究·方法篇》阅读论文一、比较研究《论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的区别,[日]山崎直树,古汉语研究1993/1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洪波,语言研究1996/1先秦疑问代词“谁”与“孰”的比较,王海棻,中国语文1982/1释否定词“弗”“不”,丁声树,《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1935)论毋与勿,吕叔湘,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一卷四期(1941);又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左传》否定副词“不”“弗”特点的比较,何乐士,《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4《世说新语》中副词“都”和“了”用法的比较,李行健,《语言学论丛》第二辑,新知识出版社1958《左传》的副词“偕”与“俱”,何乐士,《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左传》的副词“同”及其与“共”“皆”的比较,《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左传》的副词“并”及其与“皆”“兼”的比较,《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古汉语连接副词“遂”和“乃”的差别,马景仑,电大语文1983/8古汉语情态副词“尚”、“犹”词义异同辨,马景仑,银川师专学报1987/1古汉语时间副词“既”“已”词义异同辨,马景仑,银川师专学报1987/3《水浒》、《金瓶梅》、《红楼梦》副词“便”、“就”的考察,李思明,语言研究1990/2《水浒全传》中的虚词“便”与“就”,李思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1古汉语情态副词“信、诚、实、果”的词义差别,马景仑,镇江师专学报1991/1古汉语时间副词“忽、卒、遽、亟、骤”的词义差别,马景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3 古汉语情态副词“独、专、特、直”的词义差别,马景仑,《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周生亚,中国语文1989/2《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质疑,蒋宗许,中国语文1990/2“再”与“还”重复义的比较研究,蒋琪、金立鑫,中国语文1997/3“还”和“更”,陆俭明,《语言学论丛》第六辑,1980;又载《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更加”和“越发”,陆俭明,语文研究1981/1;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稍微”和“多少”,马真,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普通话里的程度副词“很、挺、怪、老”,马真,汉语学习1991/2表示重复的副词“又”、“再”、“还”,马真,《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马真,语言科学2003/1副词“再”、“又”的语用意义分析,蒲喜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3关于“还”和“再”的区别,杨淑璋,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表示限定的“只”和“就”,《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白梅丽,中国语文1987/5“而且”和“再说”,白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6“有点”和“有些”,白兆麟,徽州师专学报1982/1限定副词“只”、“仅”的句法分布及语义制约辨析,陈伟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4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陈伟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4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以及与“全”的比较,陈子骄,蒲峪学刊1995/3试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兼谈“尽管”和“即使”、“不管”的区别,冯志纯,自贡师专学报1988/2“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郭春贵,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4时间副词“已经”和“都”的异同,郭春贵,世界汉语教学1997/2论副词“正”和“在”的语义特征,郭风岚,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2时间副词“正”、“正在”和“在”的分布情况,郭志良,世界汉语教学,1991/3、1992/2 比较句中的“更”和“还”,黄祥年,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1关于动态助词“过1”和“过2”,孔令达,中国语文1986/4“不”和“没(有)”的比较,李迎,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1/4谈谈“了1”和“了2”的区别方法,卢英顺,中国语文1991/4时间副词“就、再、才”的语义语法分析,史金生,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3试论“只要”、“只有”和“无论”所表示的条件,史锡尧,语文研究1982/1如何区别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王爱军,阅读与写作1998/1“但是”与“却”的相容性和排斥性——兼论转折句的语义关系,杨月蓉,世界汉语教学2000/1试说“都”和“全”的语法作用,赵宝珍,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表限定的“光”、“仅”、“只”,周刚,汉语学习1999/1限定副词“只”和“就”,周小兵,烟台大学学报1991/3二、系统研究副词“又”及其网络系统,史锡尧,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副词“才”的语义分析,张谊生等,《语法研究和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关于表示总括全部的“都”,程美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再谈“都”,王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2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徐颂列,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论“NP1+A+VP+NP2”格式中A的语义指向,张力军,烟台大学学报1990/3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郑贵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邵敬敏,1987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初探,邵敬敏,《汉语论丛》一,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关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邵敬敏,南京师大学报1992/4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左传〉单复句语法研究》:《〈左传〉的“皆”》、《〈左传〉的被动句式与虚词》、《〈左传〉的比较句式与虚词》、《〈左传〉的特殊句式与虚词》;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还”和“更”,陆俭明,《语言学论丛》第六辑,1980;又载《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沈开木,中国语文1983/1“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沈开木,中国语文1984/6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87/3否定载体“不”的语法—语义考察,钱汝敏,中国语文1990/1副词“别”在祈使句里的用法,彭可君,汉语学习1990/2副词“可”的语义及用法,杨惠芬,世界汉语教学1993/3论副词的语义制约,段业辉,南京师大学报1990/2表示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马真,世界汉语教学2001/3;又《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语文出版社2003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岳麓书社2005葛佳才,《太平经》中表顺承关系的“反”,语文研究2005(1)葛佳才,《论衡》中的恰幸副词,语文研究2006(1)葛佳才,系统方法在古汉语虚词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语文研究2008(3)葛佳才,否定副词在东汉的混同兼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三、认知研究沈家煊《认知心理和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2003沈家煊《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二讲: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张敏《汉语认知语法面面观》,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张敏《第二次认知革命与认知语法》,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 袁毓林《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袁毓林《照应的结构限制和认知解释》,《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蒋绍愚《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史研究》,沈阳、冯胜利《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桂诗春,认知和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熊学亮,认知科学和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郭承铭,认知科学的兴起与语言学的发展,国外语言学1993/1袁毓林,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国外语言学1996/2张辉,认知语义学述评,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外国语2002/1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1戴浩一,叶蜚声译,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国外语言学1990/4谢信一,叶蜚声译,汉语中的时间与意象,国外语言学,1991/4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1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1997/2沈家煊,“有界”和“无界”,中国语文1995/5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1994/3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1995/2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2蒋绍愚,“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的体现,古汉语研究1999/4沈家煊,“差不多”和“差点儿”,中国语文1987/6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1994/4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中国语文2006/4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中国语文2008/6王寅,汉语“副名构造”的认知构式语法分析——基于“压制、突显、传承、整合”的角度,外国语文2009/4沈阳,关于“大+时间词(的)”,中国语文1996/3周韧,“全”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中国语文2011年2期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古汉语研究》2006-02四、语用研究邢福义《现代汉语》“第五章现代汉语语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沈家煊《语用和语法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2003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三讲:语用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何兆熊(主编)《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严辰松、高航《语用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史锡尧《语法·语义·语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文旭、陈治安《句法·语用·认知》,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蒋严《形式语用学与显义学说》,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胡壮麟,语用学,国外语言学1980/3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中国语文1985/6廖秋忠,“语用学的原则”介绍,国外语言学1986/4何自然,什么是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4戚雨村,语用学说略,外国语1988/4钱冠连,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现代外语1990/2沈家煊,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分界,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张绍杰、杨忠,语用学的形成、确立及其发展,外语学刊1990/4何自然,我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现代外语1994/4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易仲良,语用学的方法论与解释力,现代外语1996/1刘绍忠,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现状与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的思考,现代外语1997/3何兆熊,90年代看语用,外国语1997/4俞东明,语用学的哲学基础说略,浙江大学学报1998/2姜望琪,语言学的前沿领域——语用学,福建外语2001/4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1994/4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5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福建外语1998/2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五、语法化研究吴福祥《语法化理论、历史句法学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吴福祥《语法化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7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12吴福祥主编《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11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7石毓智《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5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11褚俊海《汉语副词的主观化历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梁银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学林出版社2007-4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04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11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10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08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2009-08吴福祥、张谊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五)》,商务印书馆20011-07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4期孙朝奋,《虚化论》评介,国外语言学1994/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刘丹青,语法化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2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当代语言学2003/4吴福祥,语法化演变的共相和殊相,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3陶红印、张伯江,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中国语文2000/5 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中国语文2000/1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4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1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2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后”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4六、类型研究1、普及性论著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十四讲:类型理论与语言类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一、虚词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在现代汉语中,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标识语法意义、表达语气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通常不具有实际含义,但却在句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功能、分类和举例三个方面来讨论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二、虚词的功能1. 虚词的连接作用虚词能够将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连接起来,使其构成一个完整且逻辑连贯的句子。
例如,“和”可以连接两个并列主语、“就”可以连接条件与结果等。
2. 虚词的标识语法意义虚词能够标记出不同成分在句子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是”可以表示主谓关系、“了”可以表示动作完成等。
3. 虚词的表达语气虚词可以表达说话人对某种情感或态度,如“啊”表示惊奇、“吧”表示推测等。
4. 虚词的修饰作用虚词还可修饰其他成分,使其更加精确或丰富,在句子中起到修饰的作用。
比如,“很”可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
三、虚词的分类根据其功能和语法特点,虚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虚词类别。
1. 助词助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一类虚词,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表达一些文法意义和功能关系。
如:“的”可用于形容词前后修饰名词、“得”可用于动词后修饰程度、“地”可用于副词前修饰动作等。
2. 介词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等成分连用,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目的等关系。
比如:“在”表示发生地点、“对”表示动作对象、“以”表示手段方式等。
3. 连接词连接词能够连接各个句子成分或短语,并在句子之间建立联系。
如:“而且”连接两个并列句、“因为”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等。
4.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主要表达说话人情感色彩和态度,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如:“呢”表示疑问而不确定、“啊”表示感叹或命令等。
四、虚词的举例1. 助词的举例(1)我昨天买了一本很好的书。
这里的“了”起到表示动作完成的助词作用。
(2)他把自己的钱包丢在了电影院。
这里的“在”起到表示行为发生地点的助词作用。
2. 介词的举例(1)我正在图书馆学习。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在现代汉语教学中,虚词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概念。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及其语法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及其语法功能研究虚词是一种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缺乏具体含义的词类。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起着非常重要的语法功能,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起到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的语法功能。
1. 介词:介词是一种表示位置、时间、方式等关系的虚词。
它通常出现在名词短语之前,用来指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句子“我在书桌上放了一本书”中,“在”就是一个介词,表示了书在书桌上的位置关系。
2.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起到转折、并列、因果等作用。
例如,在句子“她喜欢吃水果,但是不喜欢吃蔬菜”中,“但是”就是一个连词,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3. 助词:助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虚词,它具有词性和功能的双重属性。
助词通常出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之后,用来表示语法功能,如时态、语气、语态等。
例如,在句子“我正在吃饭”中,“正在”就是一个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者的情感、语气、态度等的虚词。
它们通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用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例如,在句子“好啊,你赢了”中,“好啊”就是一个语气词,表示赞同和喜悦的情感。
5.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惊讶、赞叹、疑问等情绪的虚词。
它们常常以单个词或重复的词形式出现,用来强调情感的强烈程度。
例如,在句子“哇,好漂亮!”中,“哇”就是一个叹词,表示惊叹和赞叹之情。
通过对现代汉语中虚词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句子中发挥着重要的语法功能。
虚词不仅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还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语气和态度,丰富了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用法也是需要注意的。
不同的虚词有不同的语法搭配和用法限制。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虚词的用法,并注意使用合适的虚词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和准确性。
总结起来,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在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研究虚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流畅。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虚与实——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读后

集 中展示 , 是对虚词研究成果 的总结 和反思后的提升 。文章对 书 中方法论 之“ ” 方法之 “ ” 虚 与 实 的结合 、 系统 的理 论构建之“ 与精致 的个案 描写之“ ” 虚” 实 的结合这两个特 色进行 了分析 , 同时对学术 研究之 “ ” 虚 与虚 词应用之 “ ” 实
的结合作 了说 明。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虚词研究方法 论》 虚词研究 ; 法论 ; ; 《 ; 方 虚 实
是一个 难 点 , 就 难 在 虚 词 意 义 之 “ ” 用 法 之 难 虚 和 “ 上 。如 果试 图在 虚 词 研 究 方 面 有所 突破 , 然 虚” 当 既可 以从微 观人 手 , 将各 个虚 词 和各类 虚 词 的语 义 、 语 法 和语 用 特点 进行 结构 化 、 精细 化 的描 写 ; 可 以 也 从 宏观 出发 , 虚词 研 究 的观 念 和 方 法 进 行 系 统 的 对
个方 面来看 该 书 给我 们 进 一 步 从 事 虚 词研 究 , 而 进 从 事语 法 研究 所带 来 的深刻 启示 。
好 了解 , 以掌握 , 也成 为语 言教 学 和语文 教 学 的 难 便 重点 和难 点 。而如 何 在 研 究 和 教 学 中形 成互 动 , 也
成 为人们 关注 的问 题 。 为此 , 界 做 了长 时 间 的探 学 索, 尤其 是近 一二 十年 来 , 界 更加 重视 虚词研 究 的 学
总结工 作 , 回顾 与 反思 中发 现 新 的研 究 理 念 和 方 在 法 。马真 教授 的《 现代 汉 语 虚 词 研 究 方 法论 》 商务 ( 印 书馆 ,0 4年 1 第 1 。以 下简 作 《 法 论 》 20 2月 版 方 )
就是这 种 研 究 背 景 下 所 取 得 的 重 要 成 果 。众 所 周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

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归类与用法摘要:词类划分是我国语法学界争论最久的问题之一, 也是语法学者意见分歧之所在。
汉语副词究竟该如何定性,这是我国语法学界长期以来议无定论的一个问题。
本文试图解释副词难以定性的原因,以及表达自己对于副词归类的看法,并且选取几个副词使用的实例来分析副词的特殊性。
关键词:副词性质用法引言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汉语中的词可以分为虚词和实词两大类。
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分【1】。
词类划分是我国语法学界争论最久的问题之一, 也是语法学者意见分歧之所在。
我国早期的语法著作多从词类讲起, 但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 大多数作者不免感到有些仿徨。
有的依据意义划分词类, 但意义是词未进入句子以前静态孤立的分类, 而当其进入动态的句子后就会发生变化。
有的依照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职务划分词类, 可词的位置和职务又经常变动。
这样, 只有得出“凡词, 依句辨品, 离句无品”的结论。
语法学界由于对词类划分标准的不同认识而引发出“词有定类”和“词无定类”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汉语副词究竟是虚词还是实词, 这是我国语法学界长期以来议无定论的一个问题。
一般而言,把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看作虚词大家都不会有意见,然而是否能把副词归入虚词,自古及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在现代汉语中, 副词的句法功能相对比较简单, 然而, 一些常用副词不仅使用频率很高, 而且用法丰富多样,尤其是作为一种个性强于共性的功能词, 其内部各成员在音节、组配方式、语法意义、语义指向、语用特点、篇章特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情况相当复杂。
因此, 自从《马氏文通》以来, 副词一直是汉语词类研究中引起争议和存在问题最多的一类。
本文在参阅前辈的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试图对副词的性质归类与用法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并尝试提出初步的看法。
一副词的性质归类自从《马氏文通》以来,关于副词的性质归类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虚词;二是实词;三是半虚半实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绪论一、汉语虚词研究的简单回顾中国古代的虚词研究,从汉代到清代有着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
古代语文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早在汉代,古人就有了对“词、语助、助语”(虚词)的研究,刘勰的《文心雕龙》已经按功能和位置把虚词分为发端、送末、札句三类在语言使用中把词区分为虚词和实词两大类的,据现有文献的记载,在我国,最早见于宋人的著作,不过,当时都把“词”称作“字”。
宋朝有个叫周辉的文人在他的《清波杂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词人张炎在他的《词源》中也写道:“词之句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砌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
”可见,当时所谓的“实字”就是指那些表示具体的事物和概念的词,大致接近于现代所说的名词,而“虚字”则主要是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有时也可以指代词、数词,甚至部分谓词。
当时,人们又把“虚字”叫作“词、助字、语助、助语辞”等。
我国最早的虚词词典、元朝卢以纬的《语助》(又名《助语辞》),曾对文言中的“语助”做了简明而系统的解释第一次。
清代的虚词研究代表了语文学时期虚词研究的高峰,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即是清代虚词研究的代表作。
这时期人们对虚字的认识又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人王鸣昌在他的《辩字诀》中,已能根据虚字的功用将其细分为六类:起语虚字、按语虚字、转语虚字、衬语虚字、束语虚字和歇语虚字。
当然,当时的研究还不能算真正的语法研究,主要是为训释古籍和指导写作用的。
古代的虚词研究往往是出于实用目的,因为构文之道,不外虚实两字,而经传中实字易训,虚字难释。
因而为通经辨志就必须考释灵活难释的虚字。
由此产生了“声气说”和“性情说”。
古人深感虚词体现了文章的神情声气、抑扬顿挫、起承转合。
文章气韵的顺畅,神情的毕现,都与虚词的运用有关。
所以古人注重虚词的语文感受及其在句子组织中的表达作用,带有直观性和体验性。
这些研究特别注重对语气词的研究,可以说古代的虚词研究就是以语气词为核心的,这些语气可分为八类:(1)感叹语气;(2)疑问语气;(3)肯定语气;(4)禁止语气;(5)承接语气;(6)转折语气;(7)假设语气;(8)应答语气。
《马氏文通》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汉语词类研究的真正开端。
《马氏文通》第一次明确地把实字和虚字用为语法学概念。
它在词类分别上基本套用拉丁语法,把汉语的文言词分为九类:其中实字包括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类。
之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对虚、实分类各不相同,但都有所发展。
建国后的一系列语法教材基本上也都沿用了虚实二分说,只不过在具体划类上不太一样,大家可以参看朱德熙《语法讲义》、胡裕树《现代汉语》还有咱们用的黄廖本《现代汉语》。
近年来的研究,多数论著不再二分,而是三分,分成实词、虚词、特殊类三大类。
大家可以参看北大本《现代汉语》,张斌本《现代汉语》,邢福义《汉语语法学》。
关于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最后再向大家推荐几本参考书: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北大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侯学超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朱景松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还有一些虚词研究的专著,主要有: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齐沪扬《现代汉语虚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另外关于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的专著还有很多,如果大家有兴趣研究,不妨再扩充阅读一些。
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按词的语法功能,我们把现代汉语的词分为以下十五类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状态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以及叹词、拟声词。
我们把其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这五类称为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状态词、代词、数词、量词称为实词,叹词、拟声词作为特殊词类另归并为一类。
虚词是跟实词相对的。
从意义上看,虚词所表示的意义比较虚灵,不像实词那样实在、具体。
从语法功能上看,虚词除了能充任状语外,不能充任别的句法成分,即不能充任主语、谓语、述语、宾语、补语、中心语等主要的句法成分。
虚词在语言中的实际作用主要有四方面:第一,帮助表达实词之间某种语法获语义关系。
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语法关系的实例如:(1)木头和桌子都搬走了。
(2)木头的桌子都搬走了。
例(1)用“和”,表示“木头”与“桌子”之间是联合关系;例(2)用“的”,表示“木头”与“桌子”之间是修饰关系。
再如:(3)她满意得笑了。
(4)她满意地笑了。
例(3)用“得”表示“满意”和“笑了”之间是动补关系;例(4)用“地”,表示“满意”与“笑”之间是修饰关系。
帮助表达实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实例如:(5)张三把李四说了一通。
(6)张三被李四说了一通。
(7)张三对李四说了一通。
例(5)—(7)表面看,包含的词语基本相同,所差只在使用的介词不一样。
其实,介词使用的不同,改变了句子内部实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例(5)用“把”,“说”是“责备、数落”的意思,“张三”是“说”的施事,“李四”是“说”的受事;例(6)用“被”,“说”也是表示“责备、数落”的意思,但“张三”成了“说”的受事,“李四”成了“说”的施事;而例(7)用“对”,“说”却表示“陈述、诉说”的意思,“张三”是“说”的施事,而“李四”成了“说”的与事了。
第二,帮助实词添加某种语法意义。
(8)我看见他拿了两个苹果。
(9)我看见他拿过两个苹果。
(10)我看见他拿着两个苹果。
同是动词“拿”,例(8)“拿”后面带上“了”,表示“拿”这个行为动作实现或者说完成了;例(9)“拿”后面带上“过”,表示“他”有“拿苹果”这一经历;例(10)“拿”后面带上“着”,表示“拿”这一行为动作的持续。
显然,“了”、“过”、“着”帮助动词添加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
第三,帮助改变词语的表述功能。
例如“吃”,是动词,从意义上说,表示行为动作;从表述功能看,表示陈述。
但是,如果后面加上助词“的”,“吃的”就成了名词性成分了,从意义上看,表示事物了,可以指“吃的东西”(如“我先去买点儿吃的”);从表述功能看,表示指称了。
第四,帮助表达某种语气。
例如:(11)他有儿子了。
(12)他有儿子啦!(13)他有儿子吗?例(11)句末用“了”,句子表示陈述语气;例(12)句末用“啦”,句子表示感叹语气;例(13)句末用“吗”,句子表示疑问语气。
再如:(14)今天一定会下雨。
(15)今天也许会下雨。
(16)今天难道会下雨?例(14)—(16)都是谈论“今天会下雨”的事,但例(14)用副词“一定”,句子表示一种强烈的肯定语气;例(15)用副词“也许”,句子则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或然语气;例(16)用副词“难道”,句子就表示一种疑问语气。
副词在汉语中实际上也是起着上述四方面的作用,虽然副词的语法特征是只能作状语,一般都归入实词,但副词的个性很强,每个副词的用法也很复杂,我们在这里不刻意区分把副词归入虚词还是实词,而是像研究其他虚词一样来研究副词,学习它们的用法。
三、虚词研究的重要性汉语是虚词特别丰富的语言,这是由汉语特性决定的。
汉语不像英、法、俄等语言那样有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也不像日语和朝鲜语那样有粘着形式,虚词就成为汉语非常重要的表达手段。
如果我们把实词比作人体的血肉和骨骼的话,那么完全可以把虚词比作人体的经络。
汉语的虚词是封闭型的,包括极不常用的不过1000个左右。
但是,虚词的意义比较虚,用法也比较复杂,越是常用的虚词,意义越虚,用法越复杂,也就越不容易掌握。
中国人初学写文章,也常常出现文理不顺的现象,其中约有一半问题出现在虚词用法不当上。
外国人学习汉语,虚词更是一个难点。
中国人的问题主要是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虚词使用不当,外国人学习汉语主要是一开始就受母语的干扰。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汉语虚词的研究,学习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特别是近义虚词的辨析,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也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下边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虚词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这学期的课主要讲哪些内容。
(1)a.什么都好。
×什么也好b.什么都不好。
什么也不好c.他做什么事都很认真。
×他做什么事也很认真。
d.他做什么事都不认真。
他做什么事也不认真。
这个例子主要说明我们要注意辨别意义相近的虚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在周遍性主语句里,“也”只用在否定句中,“都”则不受限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又”和“也”,“不”和“没”等等。
(2)a.这事儿你千万不能告诉他。
这事儿你万万不能告诉他。
b.那鬼地方你千万不能去。
那鬼地方你万万不能去。
c.*我千万没想到事情会那么糟。
我万万没想到事情会那么糟。
“千万”只用于祈使句,而“万万”既能用于祈使句,也能用于陈述句。
(3)*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在学业上跟上了其他同学。
*练习被我做好了。
不该用这些虚词。
(4)*县政府许多干部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气愤。
护林员后应该加上“的”。
(5)*顾老师除了会说日语外,陈老师也会说日语。
“除了”没有放对地方。
(6)*不管价钱再贵,也必须把它买下来。
虚词搭配不当。
(7)两国领导人进行了极其亲切友好的谈话。
(8)回头有时间我再详细告诉你。
(9)还好有你帮忙,要不我到天黑也忙不完。
(10)如果那样改的话,我们的预算就会增加很多。
这几个词主要涉及现代汉语虚词的词汇化问题。
方位词的引申用法方位词的基本用法是表示方位、处所、时间,也可以引申用来表示方面、范围、条件、情况、过程等。
1.桌子上就放了一本书。
2.天花板上安了一个圆形的吸顶灯。
3.他的包忘车上了。
(歧义)4.每逢周末,她喜欢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
5.最近,我们的企业技术上又领先了一步。
6.实际上我已经吃过饭了。
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我们的坚持下,对方答应了我们的条件。
忙乱中,他连眼镜也忘了戴就走了。
第一章副词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
常用来说明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等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情态以及肯定或否定的情况。
有时也用来表示两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副词是介于功能词(function word)和内容词(notionword)之间一个复杂的集合(set):既具有实词的某些语法特点,比如可以充当句法成分,部分具有指代功能,有些还可以独用或成句;又具有虚词的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粘着、定位、虚化、封闭,个性强于共性,语法意义突出,词汇意义相对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