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部分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3.3正确使用词语(虚词)教学目标明确考点要求,掌握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几种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考点概要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实词合并命题,更多体现在语病辨析题中,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题点讲解(一)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五看”辨析虚词使用正误1.看词性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连词,但“诚然”还可充当副词意思是“实在”。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过分推崇文笔,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孱弱的文学观。
文笔差劲不行,但仅仅文笔好,也实在不配自傲。
若沉迷其中,对自己抚词弄句的能耐沾沾自喜,可能耽误自己更上层楼。
退一步说,在随笔里,对文采的推崇应有所节制。
文采若不能与主题、风格水乳交融,只是一种美感噱头,类似汤面上的几根青葱、奶油蛋糕上的几朵花。
A.虽然就算还绝对B.固然即使也充其量C.诚然尽管却或许D.当然如果仍实际上2.看搭配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混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关联词语如下: (详见课件)[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定延续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活动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高考备考之——虚词

一正确使用虚词
• ㈠考点解读
• • ⑵、试题特点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选 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虚词使用 的正误。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注重常用虚词的使 用,现代汉语的虚词总量比起实词来要少得多。 尽管数量较少,使用频率较高,但高考涉及的虚 词是更常用的。
㈡经典案例
• 小说家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_____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______讲故事或作报告, _______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_______ 不写稿子,______应像一篇文章。 (1998年全国卷)
一正确使用虚词
• ㈠考点解读
•
⑴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 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 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 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如: 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 竟然、居然等。
• 【案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 恰当的一组是: ( A)
• • • •
A.虽然 B.尽管 C.尽管 D.虽然
而 可是 而 相反
却 而 却 可
即使 虽然 虽然 即使
也 但 但 也
㈡经典案例
• 点拨: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所供选择 的关联词全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其答案为A。 考关联词语的运用,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之 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提供的一 段文字看,它说的是小说家应该怎么样而不 能怎么样,讲故事、作报告不应该怎么样, 应该怎么样,据此就大致可以选出答案来。B 项最后一组关联词语使用有问题,因为根据 语意没有转折关系,C项的错误也在这里。D 项的主要错误在于“相反”的使用上,因为 下一句子与上一句所说的意思在存在矛盾关 系。
年高考实词与虚词辨析

【收集—搜集】 收,收拢;搜,搜寻。“收集”只指聚集 在一起,而“搜集”指到处寻找并聚集在 一起。后者词义明显重于前者。 【衰退—衰败】 “退”是减弱,“败”是破败。后者显然 语义较重。 【违反—违犯】 “反”指方向相背,“犯”是抵触。“违 犯”比“违反”词义重。
(三)从搭配习惯上辨析
词语习惯搭配不同
2.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填补财政 赤字和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通货膨 胀(加剧、急剧)的现象在拉美国家间 蔓延。
加剧:动词 急剧:形容词
诀窍: 一是积累一些近义词; 二是强化语境意识,坚持“ 词不离句”的原则; 三是长期坚持,强化训练。
报名在昨天已经(截止、截至)。 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 展顺利,(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全 年施工计划的90%。
词语习惯搭配不同
• 侵犯——主权、利益、领海、人权
侵占——土地、财产、领土、公款 • 履行——诺言、合同、手续、条约 执行——命令、任务、路线、政策 •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 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
拓展训练
1.记者们看到新一届领导人个个年富力强, 都(流露、焕发)出喜悦的神情。
“焕发”形容光芒四射、振作,与“表情”不搭配
(五)词性不同
词性的不同
• 阻碍:动词,封建剥削阻碍生产发展。
障碍:名词,排除一切障碍。 • 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 的理想。 壮大:动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 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 是很难写出高(品位、品味)的作品来。
“品位”是名词,“品味”是动词,形容词后应跟 名词,所以选“品位”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贬) 窜改:一般地改动(成语、对联等)(中)
现汉虚词的辨析及运用

现汉虚词的辨析及运用作者:杨崇国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2013年第09期现代汉语虚词的数量虽不如实词多,但其作用不容小觑。
现代汉语虚词在高考语文考卷中出现不多,但一出现就比较麻烦。
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下面,我们按其在试卷上出现的形式分述如下。
一、关联词语的搭配关联词语搭配分两个方面,一是关联词语自身相互的搭配,二是关联词语与所在语句的搭配。
方法如下。
1. 记住一些最常用且容易搭错的关联词语的配对组合。
①不是……而是……:“不是”表否定,“而是”表肯定,表示的是并列关系。
容易与递进关系和选择关系错搭,错搭为“不是……就是……”、“不仅……而是……”等。
②无论……还是……都……:“无论”后面带的是多种情况,所以与“还是”搭配,再用“都”收拢。
比如: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国家主席还是掏粪工,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无论”还可以与“多么”和“高低、贵贱、大小”这样表示两种对立状态的词语搭配。
“无论”表示的是条件关系,容易和转折关系错搭。
如:无论天气极端恶劣,他们也不放弃原定的工作计划。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前面应该用“尽管”。
③即使……也……:表示的是让步式的假设关系,容易与表示转折关系的“尽管……也……”错搭。
区分的标志是:如果是既成事实,就用“尽管”;如果是假设的,就用“即使”。
例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她_________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____________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_________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_________ 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沉醉既然顶礼膜拜B.自信沉溺即使诚心诚意C.坚信沉浸尽管三步一叩D.确信沉迷虽然毕恭毕敬第三处提供了四个关联词语选填,需要和后一句的“也能”搭配。
首先,“既然”不能与“也能”搭配,所以排除A项;其它三个都能和“也能”搭配,但“即使”是假设,而“她”是盲人,“看不见”是事实,所以排除B项;和“虽然”相比,“尽管”表达的语气要强烈一些,所以排除D 项;最终选择C项。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虚词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下面将针对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帮助同学们提升文言文的解题能力。
一、文案: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颇为”。
例句:此人文案宽大。
二、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然而”。
例句:虽有美事,然则常有厄。
三、盖: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
例句:是以言者必盖有失之。
四、莫:表示禁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
例句:常将过然有之,莫能于是乎。
五、乎: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乎乎然,似朕心言。
六、者: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事物”。
例句:戾止者死于非命也。
七、耳: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可是”。
例句:是以金乃尚贵而玉乃尚贱耳。
八、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处所”。
例句:千金之家,诗书焉云乎?九、若: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例句:若见圣君舍弃爱子,行仁义之事。
十、乃:表示前后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例句:其所乘舆乃北风也。
十一、与:表示同样的动作、状态或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
例句:与其三驾也,宁吾食无粱。
十二、也: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例句:斯无所与也,将焉用之?十三、之:表示动作的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夫齐人之佚,于中国之士若命之。
十四、与: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
例句:与其在浮梁之上,不如入于九泉之下。
十五、乐:表示心情或情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喜欢”。
例句:听之楼台乐,夜度吴宫花。
十六、固:表示肯定和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确”。
例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十七、曰: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例句:曰:“何为而更有此理?”十八、云:表示言论或引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实词虚词补充资料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实词虚词补充资料正确使用词语考点相关语法知识补充资料实意词实词是具有比较具体实在的意义、能够在句法结构中充当成分的词。
现代汉语的实词有以下类型: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叹词。
其中,前面六类一般都可以进入句子与其他词语相结合;后面两类即“拟声词和叹词”没有组合功能,不能与其他词语组合应用,只能充当独立成分或者独词句。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能够用数量短语修饰而一般不用否定副词“不”、“没”修饰。
1.名词的语法特征①名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
例如:人都来全了。
大会现正在向各位代表征集意见。
2、名词的类型① 普通名词表示一个人或事物的名字。
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和宾语。
根据名词前面出现的量词,一般名词可分为个别名词和集体名词。
个体名词可以计个体量,前面可以受个体数量短语修饰。
例如:(一棵树)(两盘磁带)(三头牛)(八辆卡车)(九朵玫瑰)集合名词不能计算数量,只能用集合量词修改。
例如:(一批)衣物(一些)马匹(一些)青年(一部分)群众(一部分)船只②抽象名词是表示抽象概念意义的名词。
例如:风格、道德境界、氛围、时尚、思想、精神鼓舞、党性、友谊、理念原因内容形式政治文化社会革命欲望力量交际裨益师资③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名称。
例如:中国北京香港渤海台山长城太阳火星壳牌国务院葡萄糖酸钙李白鲁迅钱学森诺贝尔爱因斯坦中文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央电视台④时间名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
例如:春天秋天春节元旦清明中秋早晨晚上就在今天,昨天,课外课现在开始了。
周日时间名词是一种特殊的名词。
时间名词和量词短语的组合能力较差,少数成员没有被数量短语修饰。
除了主语和宾语之外,时间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状语。
例如:(昨天)我检查了三次。
医生建议他先接受外科治疗以消除炎症。
[现在]一切都结束了。
他在十点[晚上]之前上床睡觉。
⑤处所名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
例如:近处远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周围附近学校食堂教室会议室图书馆故宫南京济南⑥方位名词是表示方向和位置关系的名词。
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辨析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潘芝梅邮编:271411 panzhimeimail@1、毕竟:①表示不管怎么样,情况说到底还是这样。
如②强调某种情况最后还是发生了。
③用在前一个分句,强调原因。
④重复“毕竟”前面的词语,表示强调。
如: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在父母面前撒娇。
究竟:①用在问句中表示追究。
②有“毕竟”“终究”的意思,用在陈述句中,表示不管怎样某种事实或结论就是这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③有名词用法,用在陈述句中指事情的结果和原委,中作宾语。
终究:辨:①词义内容不完全相同。
“毕竟”和“终究”含有“终于”的意思,表示某一行为或情况最后还是发生了,如“乌云毕竟(或终究)遮不住太阳”,而“究竟”没有这一意义。
“究竟”有追究事情真相并加强语气的意义,如“你跑北京究竟花了多少钱”,“毕竟”和“终究”都没有这种意义。
②词性和使用范围不完全相同。
“毕竟”和“终究”都只能用作副词,充当状语,不能用在疑问句里;“究竟”既可作副词充当状语,可以用作名词充当宾语,如“想到门外看个究竟”;用作副词进,一是用于不带“吗”的疑问句,意义与“到底”接近;一是用于陈述句,意同“毕竟”。
③“毕竟”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一行为或情况最后终于发生了,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句话中的“毕竟”就不能换成“究竟”;“究竟”用在问句里,如“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如此毒手”,便不能换成“毕竟”;“终究”用在能愿动词前面强调某种事态情况最后必将那样发生或出现进,如“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则用“终究”的同义词“毕竟”也不贴切。
2、大概:用于猜测或估计,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侧重于对情况的可能性的推测,也用于对时间、数量的推测。
还有“不精确、不详尽”的形容词用法,和“大致的内容或情况”的名词用法。
大约:侧重于对约数的估计,多用于对数量的推测,也用于对情况的推测。
大致:表示推测语气更侧重于肯定(不是侧重于猜测)。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一、什么是虚词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
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4.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
5.叹词、象声词从略。
啊咦嗨唉哎呀;呼呼哗啦咪咪二、试题特点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全用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
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有下列特点:1.注重常用虚词的使用现代汉语的虚词总量比起实词来要少得多。
尽管数量较少,使用频率较高,但高考涉及的虚词是更常用的。
2.注重近义虚词之间微细差别的比较一些常用虚词之间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别比较细微,如“再”和“又”、“进而”、“从而”等,高考的试题往往注重这些差别的比较,以求准确使用。
三.方法与指导1、吃准含义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帮助实词造句,其本身的意义不大实在,但并不意味着虚词一点实在意义都没有。
在虚词使用中,我们同样需要吃准虚词的含义。
①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②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终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①句中“否则”就是“要不是……就……”的意思,与前面“要不是”语意重复,应该删去。
②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显然不是岳飞想努力获得的。
③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部分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基础试题2014-08-30 19155d56b7b40102uxvg高考部分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竟然”用于主语后面,动词谓语前面。
“竟然”也可以单说成“竟”。
“竟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居然”有时语气略重。
“竟然”一般不这样用。
12、已经曾经都是副词,都有有了某种行为或情况的意思。
“已经”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强调动作行为开始或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后面的动词多带动态助词“了”,少用“过”。
“曾经”表示以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强调某种行为或情况从前有过,现在已经结束了,“曾经”后面的动词多带动态助词“过”,也可以用“了”。
13、暂且姑且“暂且”指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暂。
“姑且”指暂时地,重在强调让步。
14、几乎简直“几乎”表示接近,程度上比“简直”差些。
“简直”的意思是“接近完全”,“近乎等于”。
15、马上立刻“马上”所表示的紧迫性有时幅度大;而“立刻”没有这种情况,它表示的都是即刻要发生的。
16、从来历来向来“从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
“历来”从来,一向。
“向来”从来,一向。
都可作副词,都可表示从过去到现在的意思。
“从来”多用于否定句;“历来”多用于肯定句;“向来”兼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
“从来”的语气比较绝对,强调的意味较重;“历来”、“向来”是一般地叙述,语意较轻。
“从来”、“历来”还可以作形容词,充当定语,“向来”没有形容词的意义和用法。
“历来”多用于书面语,“从来”、“向来”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17、对于、对介词“对于”、“对”介引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
这两个介词在许多场合都可以通用。
一般说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是“对”的意思更广泛,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
运用“对”、“对于”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第一,该用“对”而用了“对于”,例如(1)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对于人民负责。
(改为“对”)第二,主客位置颠倒。
如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对于具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
(可改为“具有文化教养的人对于这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或在“人”后加上“来说”)18、关于、对于“关于”和“对于”用法相近,有时可以互换。
但是这两个介词在用法上还是有区别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第二,“关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均可。
第三,“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就不能。
19、在介词“在”经常跟由方位名词“上、中、下”等构成的方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条件或范围等。
“在……上” 、“在……下”中间插入的应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能是谓词性短语。
下面的句子就不对自开工以来,由于使用了新的施工技术,在不延长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下,工程进展迅速。
(“在……下”中间插入的是动宾短语,应在“强度”之后加上“的情况)“在……中”中间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表示该动作行为正在进行。
如“学校在建设中”,“新一代在培育中”。
这时“在”是动词,后头的方位短语是宾语。
20、和、或(或者)连词“和”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可以连接双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但用“和”连接的动词或形容词,经常作主语、宾语;作谓语中心必须有一定条件,必须是双音节的,前后还必须有别的附加成分。
一般说来,“和”前后并列各项不应有互相包含的概念(包括多项并列结构之间不用“和”的)。
为了强调也有一方的,如我们常听到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等。
运用“和”连接并列成分还要注意分清层次,否则容易造成层次不清。
如在日本访问的中国法律工代表团、中国歌舞团和中国五金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矿产公司代表团,今天乘船启程回国。
(由于连用两个“和”,使得句子层次不清。
可以把第一个“和”改为顿号,或将第二个“和”改为“与”。
或(或者)“或”跟“和”用法不同。
“或”表示选择,或甲或乙,多项选一;“和”表示联合,两项或几项兼有。
21、“及”、“以及” 与“及其” 连词“及”“以及”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所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往往有主次之分,如“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
“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的“及其”是两个词,“及”是连词,“其”是代词,相当于“他的”或“他们的”,“及其”的意思是“和(他们的)”。
“不久,我和妈妈及其几个朋友也被关进监狱”一句中,“及其”应改为“以及”。
22、“或者”“还是”“还是”和“或者”都表示选择,用在“无论、不管”一类词后,两者可以互换。
如“不管你还是我,都不能忘记这件事。
”句中“还是”可以换成.”“或者”。
“还是”可以用于疑问句中,“或者”不能。
如“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含有疑问语气,“辩证法或者形而上学”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
23、“甚至”“而且”甚至表示进一层的意思,通常是对上一层意思的进一步发挥引申或是强调某个特例。
“而且”也表示递进,但往往与“不仅”相搭配使用。
如识别干部不仅要看一时一事,甚至还要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改用“而且”)24、“反而”与“而且”“反而”表示同上面所说的意思相反或者出于常情之外,同“不但”“不仅”等连词配合着使用,转折语气更加明显。
“而且”表递进没有转折关系。
反而表反向递进,而且表正向递进。
如在这次活动中,小华不但没有成为幸运者,而且落到了最后。
(这句句意有转折意味,在这里用“反而”更好些)25、“继而”与“从而”“继而”表示紧随着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从而”是表示结果或进一步行动的连词,一般用于后一分句的开头,引出结果和目的。
如我们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前一句结尾有“之后”,可见要用“继而”)26、“仍旧”与“依旧”二者两同在于表示行为、情状保持不变。
“仍旧”含有“仍然”的意思,常用于表示转折关系的后一分句中。
“依旧”“照旧”不用在表示转折的句子里。
如我暗下决心学好语文,也常去请老师给我辅导,但是成绩依旧提不高。
(前面有“但是”一语,表转折,用“仍旧”)27、进而,从而,因而“进而”有“进一步”然后“的意思,表示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深入或者扩大。
“从而”也有进一步的意思,强调根据上文的条件或者原因推出结果。
因而”表示前后的因果关系。
如“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小算盘,因而看不到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普遍了解情况,进而重点征求意见,以便为改进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普遍了解情况,从而根据群众的需要改进产品的质量。
”28、立即,当即,随即同情况很快发生或者紧接着前一情况出现。
异“立即”说明迅速,“当即”偏重当时,“随即”强调“紧接”。
如邮递员送来挂号信,我当即盖章签收。
29、陆续、连续同动作先先后后都有。
“连续”表示前后没有断开,“陆续”表示断断续续。
如开考一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了。
(不合情理,应改为陆续有人交卷了。
)30、偶尔,偶然,偶或偶尔,“间或”“有时候”,表示情况不是经常出现。
“偶或”与“偶尔”同义,“偶或”用于书面。
偶然某种动作行为或者情况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表示出乎意外。
如他作文写得通顺,只是偶尔有几个错别字。
31、以至与以致以至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也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以致连词,下半句话的开头,也表示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
32、尤其与特别“尤其”表示更进一步,语气更重,几个方面加以比较更突出一点。
“特别”表示更加强调。
如论风景,这一带美到极点,尤其是眼前那座岛屿。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
33、不管与尽管“不管”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无论”,与“多么”“怎样”等表任指的词语呼应;“尽管”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虽然”。
如五四时代的白话文是一个革命的运动,不管其中有部分的人软弱妥协,但它却是要革文言文的命。
(后文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要用“尽管”)34、不必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35、曾经已经(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6、除非只有(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
|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