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郑和下西洋》知识点.doc

合集下载

郑和下西洋高考知识点

郑和下西洋高考知识点

郑和下西洋高考知识点明代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

他带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航线,也是中国海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郑和下西洋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知识点。

1. 郑和是谁?郑和,原名马三宝,是明代宦海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出生在云南昆明一个穷苦人家,后被明成祖朱棣赏识,成为他的护卫。

在多次战功之后,郑和被封为密州参将,并负责与外交中的西南地区。

2.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侵略或征服,而是为了拓展中国的贸易网络。

明成祖朱棣认识到国内经济需要新的推动力,所以决定向西方寻找新的贸易伙伴。

郑和领导的船队于1405年首次下西洋,继续到1433年。

3. 郑和船队的规模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经过多次扩展和增加,因此多次下西洋。

船队中的船只数量众多,被称为“宝船”,其中最大的船只可容纳数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船队成员大约有2万人,包括船员、士兵、水手、工匠和一些文官等。

4. 郑和航行的路线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然后向西沿着非洲东岸到达红海;另一条是通过南海、菲律宾、印尼等地,向东走入太平洋。

5. 郑和下西洋的收获郑和下西洋的最大成果是开辟了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且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他与下西洋途中的国家进行了互利贸易,带回了很多奇珍异宝,丰富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

他也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技术带到了这些国家,对当地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6.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深远。

首先,他开辟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航线,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其次,他在船队中携带了很多中国商品,并将中国的技术和文化传播到下西洋途中的国家。

这对当地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郑和的下西洋活动也促进了中国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7. 郑和下西洋的终结郑和下西洋活动在1433年终结,之后明朝政府决定停止对外扩张和海外贸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练习题(含答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郑和下西洋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1405 —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点2 戚继光抗倭5.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6.背景: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7.概况( 1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 2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组建“戚家军”。

( 3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 4 )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8.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知识点3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9.事件: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该壮举发生在下面年代尺中的哪一个世纪( B )13世纪14世纪15世纪16世纪17世纪18世纪A.14世纪B.15世纪C.16世纪D.17世纪2.《明史·宦官传》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17课郑和下西洋

17课郑和下西洋
沿途的百姓纷纷用香料、珊瑚去换取中国的 丝绸瓷器……,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因 郑和到过而聚居了更多的华人、华侨,促进了 当地的发展。
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 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郑和与西方航海家比较
时间 次数 首航人数
到达范围
郑和,本姓马, 小名三宝,云南人 ,回族。12岁入王府 为宦者,明成祖即 位后,赐郑姓,升 为内宫监太监,世 称三宝(三保)太 监。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贵阳十九中 姚雪莲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郑和为什么多次 前往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14051433
7 27000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492
4
90
美洲大陆
1497
3
160 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比欧洲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世 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 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 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4.意义:
• 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 友好往来;
Hale Waihona Puke 二、戚继光抗倭1.什么是倭寇?
日本的武士,海盗和商人组成的武装集团
2.为什么要抗倭?
倭寇与沿海奸商、海盗勾结,大肆烧杀抢 掠,扰乱我国。
3.如何抗倭?
3.如何抗倭? (1)代表人物: 戚继光 俞大猷 (2)主要事迹:
台州九捷
戚 继 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一、背景介绍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共率领七次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中国的外交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的知识点。

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 外交使命:明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外交往,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巩固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因此,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传递明朝皇帝的意愿,向其他国家表达友好关系。

2. 贸易活动: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也是为了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3. 探险探索: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

因此,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探索更多未知领域。

三、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及组成1. 船队规模:每次下西洋船队数量不等,最多时达到300多艘船。

2. 船队组成:船队主要由官方指派的“宝船”、“巨舟”、“水手船”和商人自备的“外船”组成。

其中,“宝船”是指用于运送贵重物品和礼品的大型木质帆船,“巨舟”是指用于运输人员和物资的大型木质帆船,“水手船”是指用于提供后勤保障的小型木质帆船。

四、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及途经国家1. 第一次下西洋:从1405年到1407年,郑和率领七艘宝船、二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2. 第二次下西洋:从1407年到1409年,郑和率领八艘宝船、二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3. 第三次下西洋:从1409年到1411年,郑和率领十六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4. 第四次下西洋:从1413年到1415年,郑和率领七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5. 第五次下西洋:从1417年到1419年,郑和率领二十六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6. 第六次下西洋:从1421年到1422年,郑和率领二十七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菲律宾、波斯湾等国家。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考点培优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考点培优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造船技术提高,航海技术先进。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武士和奸商。

(2)概况: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剿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易错字】倭.寇、猖獗.、戚.继光、攫.取【建思维】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1(2分)(2023南京模拟)“(永乐三年)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据此,该事件的目的是( C )A.开辟亚非海上交通线B.推动中日的友好交流C.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D.展示先进的造船技术【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永乐三年”“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材料相关的事件为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2(2分)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15世纪初期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万余里的明代航海家郑和。

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B.英吉利海峡C.大西洋沿岸D.波罗的海沿岸【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世界多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接表现。

郑和(1371―1435):云南人,回族,本姓马。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外洋的一些情况。

明军平定云南时他被掳,成为燕王朱棣的太监。

靖难之役中,他多次立功,明成祖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1405年,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

西洋:西洋是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1)明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2)中国航海技术的发达(3)明朝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明初郑和下西洋经过:(1)时间:1405―1433年(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2)次数:7次。

(3)规模:A.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B.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C.人数:每次出海2.7万-2.8万人(4)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明初郑和下西洋与15―16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比较:1、目的不同点:新航路开辟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即经济目的)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具体表现为:(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其影响和后果不同点: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原 因
客观 造船技术的发达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 主观 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D.郑成功
C
2.下列人物中,曾率船队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 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A.郑和 B.戚继光 B C.李时珍 D.宋应星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3.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时间:1405-1433年。
3.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读材料和教 材,学生分组 讨论郑和下西 洋的影响。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多样与交融相结合的态势。
•B.中华文明与东、西方不听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C.受外来文化影响,中国绘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变化,但民族特色依然保存。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斥又息息相关,表现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引述古代先贤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主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说课稿(集体备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说课稿(集体备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说课稿(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主要介绍了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影响和意义。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了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远航,以及他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事迹。

教材还重点介绍了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考虑到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规模、经过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经过及影响,掌握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和推动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弘扬了中华民族友好交往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经过及影响。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和推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郑和下西洋》知识

.西洋: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前提条件 :
明朝初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 国力雄厚 , 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基础。

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
和指南针。

.目的 : 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 “示中国富强”。

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概况:
时间 :1405 年到 1433 年 , 郑和率船队7 次下西洋。

路线 : 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地位:郑和远航时间之长 , 规模之大 ,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
和友好往来, 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
交通线 ,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现功的原因
国家统一 , 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 , 国力强盛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