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都 不 可 能 脱 离 其 他 的 经 济 体 而 单
独生 存 . 在 武 陵 山经 济 协作 区 的旅 游 业 发 展 中更 是 体 现 出产 业 联 动 的重要 性 旅游 产业联 动 有利 于武 陵 山 区不 同旅 游 地 突破 产 业界 限 、 企 业 界 限 和 区 域 界 限实 现 资 源 和 产业 整 合 ,有利 于 推 动企 业 关 系 、 产业 关 系 和 区域 关 系 的优 化 发展 . 实 现生 产 要 素合 理 流 动 . 促进 区域
化 的 不 断 深 入 .推 动 了 区域 间 合
作 、 联 动与协调发展 , 不 同 区 域 间
的产 业 联 动 已成 为 影 响 区域 群 体 竞 争 力 的关 键 因素 近 年 来 . 国家 加 大 了 对 民族 地 区 旅 游 资 源 开 发
的力度 . 旅 游 收入 逐 年 增 加 . 旅 游
发 展 带 来 了 新 的 生 机 与 活 力 目 前. 我 国学 术 界 对 于 “ 旅 游 产 业 联 动 ” 的概 念 尚无 明 确 而 规 范 的界
武 陵 山区 多 为高 原 性 山地 . 独 特 的气 候 和 地 质 因素 造 就 了该 区 域 奇特 的 自然 、 生 物 资源 。 其 山石 、 峡谷 、 溶洞、 天坑、 瀑布 、 溪泉、 河 流、 古 树 等极 具 观 赏 价值 该 区域 旅 游 资源 极 为 丰 富 . 不仅 形 成 了各
1 武 陵 山 区 旅 游 产 业 联 动 的
基 础 分 析
1 , 1 旅 游 资源 丰 富独特 . 形 成 了较 为 完备 的旅游 资源体 系
业 已成 为 我 国 经 济 落 后 民 族 地 区 发展 势头最 强劲 的支 柱产 业 随着 旅 游 业 的快速 发 展 . 区域旅 游联 动 合作 日益 深化 . 给 我 国旅 游产 业 的

全域旅游助力武陵山片区脱贫研究

全域旅游助力武陵山片区脱贫研究

全域旅游助力武陵山片区脱贫研究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有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存在着巨大的脱贫压力。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重点扶贫地区之一,这里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因而致使部分地区居民生活困难。

如何有效地帮助武陵山片区脱贫,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武陵山片区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境内山峦叠翠,河水潺潺,美不胜收,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地处中部山区,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厚,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秦巴水乡”。

近年来,随着各地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香樟湖、神农架、清江画廊等景区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除了自然风光之外,武陵山片区的人文景观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这里有着独特的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俗活动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武陵山片区还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和历史遗迹,如土司城、古村落等,这些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三、全域旅游助力武陵山片区脱贫的重要性全域旅游的理念主张将旅游业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中,通过开发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完善地方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从而实现全面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在武陵山片区实施全域旅游的理念,有着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性:1. 利用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武陵山片区的资源丰富,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的农民和村民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2. 保护本土文化和生态环境。

实施全域旅游,强调对地方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当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3. 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吸引更多游客。

当前涪陵武陵山旅游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前涪陵武陵山旅游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旅游 景 区 、 国家 级 休 闲度 假 区 、 世 界 自然 遗产 申报 、
作者简介 : 何侍 昌( 1 9 6 6一) , 男, 重庆涪 陵人 , 重庆市社会 科学普及专家 , 现任 重庆市涪 陵区社科联 主席 , 研 究方 向: 区域经 济
理论与实践 。
9 9
《三峡论坛》 2 0 1 7年第 2期 , 总第 3 0 8期
国家 3 A、 4 A和 5 A级旅 游景 区 。 ( 五) 运营 管理 成效初 显 完成 了武 陵 山大裂 谷 、 国家森林 公 园 、 大木花 谷
等景 区景 点升 级改 造 、 大 木 乡 场镇 欧式 建 筑 风 格外
5 A级旅 游 区 、 国家 级休 闲度 假 区。 目前 , 旅 游 区建
区 、 大 裂谷 为
二、 涪 陵 武 陵 山 旅 游 区 发 展 中 的 主 要 问 题 及 成 因分 析
( 一) 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4 A级 景 区 , 离整体打造 5 A级 景 区 目标 相 差 甚 远 。 在景 点对 外宣 传上 , 景 区各 自为政 , 缺 乏整体 对外 宣
质 奇观 和多样 性 动植 物 资 源 , 是 重 庆大 仙 女 山旅 游
区的重要 组成 部分 。辖 两 乡 、 一园, 幅员 面积 2 1 3平 方公 里 , 空 间布局 为一轴 、 二核、 三 板块 , 定位 为 国家
( 四) 品牌 建设 卓有 成效 武 陵 山大 木花 谷 、 国家森 林公 园 、 大裂 谷分别 成 功创 建 国家 2 A、 3 A和 4 A 级旅 游 景 区 , 现正 在 创 建
传意 识 , 宣传 的力 度 、 广度 、 深 度 和 效果 都 远 不 及 武
隆仙 女 山 。此外 , 武 陵 山旅游 区缺 乏 醒 目 、 响亮 、 知 旅游 区在快速 发展 的 同时 , 也存 在 一 些 不 容 忽 视 的 问题 , 概 括起 来 , 主要表 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1 . 管理 机制 不协 调 。虽然 已成 立 了武陵 山旅 游 区管理 委员 会 , 对 武 陵 山旅 游 区统一 规 划 、 统 一建 设

武陵山旅游度假区资源开发与提升研究

武陵山旅游度假区资源开发与提升研究

武陵⼭旅游度假区资源开发与提升研究武陵⼭旅游度假区资源开发与提升研究————————————————————————————————作者:————————————————————————————————⽇期:武陵⼭旅游度假区资源开发与提升研究-旅游管理武陵⼭旅游度假区资源开发与提升研究谭舒⽉1,2当前旅游区建设成为重庆旅游升级发展中的重点,涪陵武陵⼭旅游度假区正好契合重庆“⼤仙⼥⼭旅游区”发展的战略机遇,充分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采取全产业链模式升级打造武陵⼭旅游综合体。

⼀、引⾔武陵⼭旅游区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境内,主要涵盖⼤⽊乡、武陵⼭乡和⽩涛街道乐道村,⾯积213平⽅公⾥,与武隆、丰都相邻,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内峡⾕、地缝、森林、花卉、民俗等旅游资源丰富。

规划的五⼤核⼼景区,已建成开放的有武陵⼭⼤裂⾕、森林公园、⼤⽊花⾕,⾦⼭寺和⾓帮寨正在规划建设中,后发优势明显。

今年1-6⽉旅游区共接待游客35.6万余⼈次,同⽐上升652.8%,实现旅游收⼊3 205.7万元,同⽐上升156.3%。

2015年旅游区专线“梓⽩⾼速”启动建设,未来重庆主城到此车程仅需50分钟,充分融⼊重庆⼀⼩时经济圈。

⼆、武陵⼭旅游区资源开发条件分析(⼀)森林资源丰富、⽓候条件适宜旅游区平均海拔1 100⽶,区内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最⾼达95.2%,且林象优美、四季多姿;旅游区⽓候宜⼈,⽴体⽓候明显,年平均⽓温14℃左右;空⽓清新,负氧离⼦含量达10万个/cm3,⾮常适合休闲养⽣、度假避暑。

其中武陵⼭森林公园以“森林疗养”为主题,⾼⼭避暑、休闲养⽼、户外露营、亲⼦体验等功能⼀应俱全。

(⼆)⾼⼭峡⾕资源品类丰富武陵⼭旅游区峡⾕沟壑纵横,地质历史悠久,⼀条长约10公⾥的原⽣态喀斯特地貌裂⾕横穿⼭脉,集峡、泉、瀑、崖、洞、坑和缝等于⼀体。

其中2014年重点打造的武陵⼭⼤裂⾕以“动感峡⾕”为主题,开发有峡⾕游览、户外运动、⽣态休闲、商务会议等产品。

基于SWOT分析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作者:代岑颖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26期【摘要】武陵山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中部,地处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拥有得天独厚的的生态旅游资源。

合理利用这些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具有武陵山特色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意义重大。

本文基于SWOT分析的视角剖析其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提出扶贫攻坚、政策扶持,合理规划、理性开发、保护环境等建议。

【关键词】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WOT分析一、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武陵山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中部,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总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00多万人。

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

与此同时,武陵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的生态旅游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群多样、喀斯特地貌奇特。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景点开发逐渐成熟,综合收入逐年提高。

但是,这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旅游,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武陵山区几乎是空白。

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具有武陵山特色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任重道远。

二、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1.资源优势。

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该地区为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区域,也是高山向丘陵的过渡地带,沟壑纵横、河流网布、喀斯特地貌奇特,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坐落于此。

湖南省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于1992年12月收录世界遗产名录,湖北神龙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旅游胜地,重庆武隆喀斯特、酉阳桃花源是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高品位的自然风景是武陵山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

加之武陵山区为少数民族地区,聚居着土家、汉家、瑶家、苗家、侗家等民族,以自然资源为主,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为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相得益彰。

武陵山片区县域旅游经济空间异质性

武陵山片区县域旅游经济空间异质性

式的旅游合作,提高武陵山片区县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03
推广区域品牌
加强武陵山片区县域旅游品牌的推广和营销,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旅游
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武陵山片区县域旅游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在旅游资源禀赋、产业发展 水平、政策环境等方面。
旅游经济空间异质性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密切相关,呈现出明 显的区域分异现象。
旅游线路设计
根据各县域的旅游资源和重点旅游区域,设计多样化的旅游线路,包 括文化线路、生态线路、美食线路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Leabharlann 提升旅游产业地位01
将旅游业作为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制定
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支持。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02
加强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
力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推进旅游产业升级
03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推进旅游产业升级,提高旅
游经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调整旅游经济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
在保持传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兴旅游业,如生态旅 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优化旅游经济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旅游
结合各县域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如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旅 游、乡村旅游等,提高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条件
武陵山片区气候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特色,对旅游经济 空间异质性产生重要影响。
地形地貌
武陵山片区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包括高山、峡谷、溶洞等, 不同地形地貌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4100字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4100字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4100字摘要: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对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文章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最邻近分析法、基尼系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类型及其在各地市的分布差异,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景区在开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经济状况以及客源市场等因素。

毕业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一、引言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区域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物种多样,且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风情浓郁。

区域内自然景观原始奇特,人文景观自成一体,拥有很多垄断性和品牌性的旅游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分布则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而这种地域差异性对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而且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如Christaller(1964)基于中心地理论提到了旅游者的游憩活动与城市地理空间的关系问题。

Butler(1980)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Lundgren(1973)和Britton(1980)建立了核心―边缘理论模型。

吴必虎(2001)提出环城游憩带理论(Re BAM)]。

陆大道(2003)对点轴系统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概括与总结。

Alan(2006)认为交通、旅游资源及旅游者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林明太、黄金火(2007)提出莆田旅游产业空间发展“一心七瓣”的扇型格局。

党晴晴(2010)根据大连市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对大连市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进行调整优化。

黄远水、陈钢华(2010)分析了福建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区域分布特征,界定了其在全省及各设区市的空间结构类型。

重庆武陵民族文化旅游走廊开发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框架

重庆武陵民族文化旅游走廊开发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框架
育 民 族 学研 究 。
5 9
绝, 主要包 括 山、 峡谷 和洞 穴等 基本 类 型 。整 个走 廊 山地面 积 占到 区域 总面 积 的 7 %,各 具特 色 的 6
伯乐树 、 白豆 杉 、 掌楸 等 孑遗 珍稀 树 种 计 2 鹅 3种 之多 ;大 马桑树 、银 杏树 、巨形 黄桷 树 等 古树 名 木 ,以及 世界 珍稀 植物— — 荷 叶铁 线蕨 在 湘鄂 渝 边 区多有 分布 。野生 兽类 常见 的有 6 0余 种 , 中 其 属 国家一 级保 护有 华 南虎 、 钱豹 和云 豹 3种 : 金 二 级保 护 有猕 猴 、 山 甲 、 麝 、 冠 鹿 、 门羚 、 穿 林 毛 苏 班 羚和 水獭 等 7种 。野 生禽类 有 9 种 , 国家二 0余 属 级保 护 的有鸳 鸯 、 锦鸡 、 红腹 角 雉 、 白颈 长尾 雉 等 。 两栖 类主 要有 虎班 蛙 、 蛙和 大鲵 ( 娃 鱼 ) 蛇类 青 娃 。 动 物有 眼 镜 蛇 、 花蛇 、 蛇 、 头 尖 、 叶青 、 菜 水 罐 竹 乌 凤蛇 、 银环 蛇 和五步 蛇等 4 种 。 0余
( ) 文景 观 2人
山在 境 内分 布很 广 ,其 中著名 的有 武 陵仙 山主峰 海拔 1 9 . 。 0 28米 山峰 因砂 质 页 岩风 化剥 落 而 姿态
万 千 。区 内河 流纵横 , 山峦对 峙 , 形成 众 多风 景 迷
人 的峡谷 。如 阿蓬江 上 的神龟 峡 因峡 口两 山酷似
大小 . 各答 所 求 。 既 去 , 就 随 固” 人 水 。地 质 学 家解 释 , 种“ 这 喊水 泉 ” 于“ 震泉 ” 属 声 的一种 , 是一 种 它 毛细 管现 象 , 与声 波震 动 和复杂 的 地质 结构 有 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党荔
“点—轴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提出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随后该理论被逐渐应用在区域旅游的开发研究上。

本文结合重庆武陵山旅游资源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2条旅游轴线,3个旅游增长点,3个特色的旅游主题板块,从而形成由点轴像网络开发模式的全面发展。

对于不发达的重庆武陵山片区,如何运用“点—轴系统”理论来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协调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将做进一步的构想。

一、“点—轴系统”理论与应用
“点—轴系统”是著名地理学家陆大道在长期研究对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交通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等原理,提出的区域发展理论。

该理论是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式,对于指导区域开发及发展上有重大意义。

这里的“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

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轴”系统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也逐渐被运用,并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重庆武陵山片区是连接重庆与鄂、湘、黔三省重要的交通通道,同时也享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受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很多旅游资源不具有突显性,整体规划开发不具备联动性。

因此,运用“点—轴”系统理论来指导该区域旅游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概况和空间分布
重庆武陵山片区是重庆发展”一圈两翼”的重要板块,包括了一区六县,即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及武隆县,丰都县。

区域内拥有世界级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级景区18处,3A级以上的景区近60处。

重庆武陵山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集中度不够,但大多分布在国道319沿线。

中西部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东南部旅游资源则呈现出历史人文景观,在功能分区上还没有具体的定位,可结合资源点在空间上分布规律,进行点轴开发,形成优势互补全面发展的网络式发展。

三、重庆武陵山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旅游开发现状
重庆武陵山近几年旅游发展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旅游开发模式也由原来的旅游观光模式过渡到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模式,其中乡村旅游更是异军突起,占有较大的比例。

游客接待人次也是在逐年增多,接待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各区县旅游收入占GDP总额比例还是相对较小,旅游发展程度不高,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性不强,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开发中凸显的主要问题
1、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题不鲜明
重庆武陵山旅游资源种类多,但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目前各景点普遍存在开发
程度浅,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除了以夏季避暑纳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鲜明,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他各景区都缺乏鲜明的旅游主题,游客的体验度,参与度,满意度也普遍较低。

对重庆巴渝文化,土苗风情的历史性、民族性和文化性体现的也不全面,很多景区失去了当地的民风民情,变得同质化,无差异化。

2、景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捷
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重中之中,是旅游开发建设的先导环节。

重庆武陵山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总体较低,总供给能力也不足,从重庆主城区到武陵山片区只有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带动性较差。

3、区域间旅游合作弱,资源不整合
旅游的乘数效应即关联带动作用在旅游开发中作用凸显,旅游投资者因此更加看重经济效益最大化,导致同质化的现象拉大,对旅游资源的浪费更是加重。

重庆武陵山各区县只注重自身景区的发展,各自为阵搞开发,使全县旅游资源在优化整合、经营管理和对外营销上都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四、重庆武陵山旅游“点—轴系统”模式开发
重庆武陵山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依据点轴系统基本原理,结合重庆武陵山独特的旅游资源类型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点—轴系统”开发模式,让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有序的发展,实现生态健康游,绿色智慧游,从而达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旅游开发轴的分析
点轴系统中的“轴”是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港口比较密集的沿海地带、主要通航河流的沿河地带、主要铁路和高等级公路是这些联结轴线的重点选择重庆武陵山地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
运输方式较为齐全,但就全区而言,对旅游发展带动作用较强的是主要公路。

319国道连接了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区县,经过了重庆武陵山地区旅游资源的主体部分,成为重庆武陵山地区发展旅游的一级发展轴。

就水路而言,乌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和观光游览价值使成为重庆武陵山地区旅游发展的二级发展轴。

这两级轴线并不能全部囊括重庆武陵山旅游发展的线路,交通设施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要逐渐打通一区七县景区内部交通。

(二)旅游开发点的分析
点轴系统中“点”的是由具有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中心区域组成,重庆武陵山一区六县发展状况层次不齐,区内的旅游景点和城镇建设也是水平各异,寻找有优势的“点”作为结点,不仅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也能在区域发展中突出重点和特色。

根据武陵山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可确定三个等级的重点旅游增长点。

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石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以其自然风光秀美、开发时间早、交通区位条件好,作为重庆避暑休闲景区可作为开发一级增长点。

重庆武陵山“蜀中山水奇”的乌江画廊和“全国仅有,世界罕见”的地震遗址黔江小南海以其优美的山水奇景可作为开发二级增长点。

酉阳桃花源、秀山边城以其特色的土苗民族文化和边城边贸文化可作为开发的三级增长点。

这三级增长点可在点轴带动下发展成为三个旅游组团,即以仙女山-黄水为核心的“清凉武陵”旅游组团;以乌江画廊-小南海为核心的“山水武陵”旅游组团;以桃花源-边城为核心的“风情武陵”旅游组团。

(三)旅游环线形成
旅游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因子,对区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集中连片和跨省旅游合作协同发展,是对“点—轴”旅游模式的拓展和深化。

近些年,重庆武
陵山片区也在大力拓展对交通线路,其中着重开发的是沿旅游点建设的旅游线路,提升主城到各个区县景点的便捷性,沿着新的旅游交通建设,扩宽旅游面,组成特色合理的旅游板块,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影响力。

根据对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点—轴”开发相关分析,可在武陵山形成重要的三大旅游环线,即重庆-丰都-石柱-恩施(湖北)-黔江-武隆-重庆;彭水-黔江-恩施-张家界(湖北)-秀山-酉阳-彭水;重庆-武隆-酉阳-秀山-梵净山-遵义-重庆。

由此整个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形成合力,建设具有活力的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

五、总结
结合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和空间分布特点,按照“点-轴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有针对性的确定各地旅游空间发展形态,对同类且优质的景观群,进行一体化组团开发,以发挥集聚优势。

重庆武陵山片区二元结构明显,考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帮助经济贫困人群脱贫致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也是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进行“点-轴系统”理论分析了区域旅游的发展路径,希望可以通过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