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首先,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出现了诸多哲学学派和思想家。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学、道教、墨家、法家和名家等。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儒家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强调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君主有责任为人民谋福祉。

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家有孔子、孟子。

道教是中国古代独特而丰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其主要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追求自然、柔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教强调个体的修炼和自我觉悟,主张放弃欲望、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提倡以兼爱为核心的无差别亲人之道,反对阶级剥削和战争。

墨子号称“兼爱非攻”的思想,以兼愛主義為核心,主张以兼爱、非攻的道德来实现和谐社会。

法家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哲学学派,主张法治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强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名家则侧重批判和辩论,主张言辞的艺术和技巧,追求辩证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名家注重辩论的演讲和外交智谋,倡导战国时期的政治辩论,代表人物有荀子、公孙龙等。

以上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中曾经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传统。

在这些学派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视伦理道德、强调和谐共存、尊重自然、追求自由平静等特点。

这些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一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2 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3 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成社会的完善,由成熟的个人,组成成熟的社会。

4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

二什么是原始道家的智慧?1 道家认为,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出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2 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

3 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

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

三谈谈中国哲学关于创造变化、与时俱进的观念?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在不断变化,创进不息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

无论对我们民族来说,还是对我们个人来说,我们不能不尽心竭力去创造新的,改革旧的,这是天地万象变化日新所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人在天地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然充满,创进不息的精神。

儒家利己利人、成己成物、博施济众,道家万物与我为一,佛家普度众生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

总之,使人格向上发展,不离开现实世界又要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培育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四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一般来说,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发达的是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对待、过程、流衍、动态平衡。

儒家中比较推崇的“名辩”;墨家在分析思维上有光辉的成就,严格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分析。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 《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 (先天的),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 物。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和人 生境界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在 中国古代文化中,哲学处于核心地位。
• • • •
• •
• • • •

一、中国哲学的萌芽 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1、五行说: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 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2、八卦说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 的占卜科学理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热。 3、阴阳说 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 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把阴阳和五行观念 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 总之,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原始的 哲学思想。
阳明心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认识论: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 之天理。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王阳明(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 大成者 •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 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 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 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 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一、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 •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 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它包举万 有,统摄万象,无限丰富,无比充实。 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为“宇”,古今 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为“宙” ;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学说

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哲学——道家道家又被称为道德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列子、杨朱等。

主要著作除《老子》《庄子》外,还有《管子》的《心术》《白心》《内业》等。

老子骑青牛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难点重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掌握道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先秦道家的地位以及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理解掌握老子的思想教学目的先秦道家的地位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影响教学内容老子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列子学派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道家著作共37种,993篇。

可以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等班固庄子学派老子(约前604—约前531),与孔子(前551 前479)生活在相同时期,是道家思想奠基者。

战国人称他老聃。

其籍贯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曾在洛阳做周王朝老子标准像的史官。

据《史记》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

又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司马迁明代画像他曾经与孔子相遇,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知识,现在洛阳还有一个问礼巷,就是反映孔子和老子会面的这一段历史。

孔子问礼图据说老子西游出散关(函谷关)时,应关尹(关令尹喜)请求,写下五千言《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老子西游出散关⏹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一)经院哲学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人( 今河北枣强)。汉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 任江都相,太中大夫,晚年居家讲学,他 一生授徒著书十分用功,在学术上有很高 的造诣。专治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曾“三年不窥园”,完成经学巨著《春秋 繁露》,并上《天人三策》,是中国历史 上影响重大的第一位经学大师,班固评其 为西汉儒学家的一代宗师。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就政治而言是仁政: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 就伦理而言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曾子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子解释为“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
“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中国文化概论?1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2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
故退之”(《先进》)。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 “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 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 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 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 养
天人合一
董仲舒在解答宇宙的起源、演变、结构时, 把先秦的天命观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创造出 一个高踞宇宙本源之上,具有意识和道德的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一、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从总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政治论,五部分。

其中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为其主干。

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其发生也较早,中国哲学中的人生论,可析分为四个部分:1.天人关系论,即关于人与本根之关系,人在宇宙中之位置的论究。

2.人性论,即关于人性之研究。

3.人生理想或人生最高准则论,即关于理想生活之基本准则之理论。

4.人生问题论,即关于人生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兼与独,损与益,动与静等等讨论。

中国人生论之立论步骤常是:由宇宙论而讲天人关系,进及于性论,再由性论而讲生之最高最高准则确立后,便推行其原理以讨论人生各种问题。

二、人与宇宙的关系三种基本观点: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相胜,但天人合一为主流。

天人合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尽心)张载: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正蒙诚明)程颢:“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语录十一)天人相分:与孟子不同,荀子强调天人的分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天人相胜: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学说,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论上)三、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体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中国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宝库,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色,塑造了自己的精神传统,这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所应继承的宝贵思想资源。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涉及自然界的物质文化、社会的制度文化、思维的精神文化。其中,原始哲学通过《周易》的八卦展示了世界由物质组成的观点,以及变化的重要性。例如,八卦相配预测吉凶,体现了变化的积极意义。《尚书》则通过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揭示了物质间的辨证关系。儒家哲学中,孔子强调“仁”,即尊重别人,以及“知”,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民本思想,强调对知识的尊重,并探讨了义与利的关系。这些哲学思想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生动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明鬼。墨子信鬼神。
(6)天志。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有意 志的、最高的神。
(7)非命。不要相信命运,只要做个好 人,一切就会好起来;
(8)非乐。认为音乐和艺术都没有用, 是浪费。
(9)节用。他认为如果贵族减少无用的 浪费,财富就会增加。
(10)节葬。他认为厚葬是极大的浪费。
三、道家、法家
活贡孔
动献子
产给是
生教我
了育国
深事教
远 的 影 响 。
业 的后将
世毕
的生
教精
育力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 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 传统,创造了以“仁”、“礼”、“中 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 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 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中国文化概论

墨 家 思 (1)尚贤。就是尊重贤人,他以为凡 想 是做官的都是贤人,他主张打破世袭
制,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
(2)尚同。把天下的人组织起来,全 国都层层向上同。同时,对君主无须 进贡。
(3)兼爱。他设想如果诸侯相爱,兼
爱各国之人,就不会打仗了。
(4)非攻。他反对不义之战。
他赞赏尧提出的“允执其中”(《尧曰》),反对 “过”与“不及”。
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 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 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 际出发。
《子罕》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 我。”排除固执主观成见,尊重客观事实。
道家文化: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 子和庄子
1、老子:春秋末期陈人,在先秦古籍里,通称 老聃,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详 考其乡里姓氏及其子孙,始谓“老子,姓李名 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隐君子也。” 据说他一生下来就满头白发,故号称老子。
2、道家的学派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
(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 “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 地位,
(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 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 当的修改。
(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 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孔子所谓“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 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
应的各种伦理关系。所以,他认为讲礼,更 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 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注重“礼”之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 神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一、诸子百家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 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 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 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因此春 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 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孔子崇奉、维护周礼,但并非泥古不化, 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对周礼有所损益: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子罕》)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 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 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 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他教育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批评和抵制违背礼法原则之行为:季氏八佾 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八佾》)
正名
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 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 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 的名分就是违礼。因此,孔子明确提出“正 名”的主张。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就政治而言是仁政: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 就伦理而言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曾子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子解释为“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
“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 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 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 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 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梁。
◇墨家:其创始人是战国时的墨子 墨子,也叫墨翟,关于其生平, 《史记》上记载的很少,关于 他是哪国人,历来也有分岐。 一说是鲁人,一说是宋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附带 写了几行:“盖墨翟,宋之大夫, 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 时,或曰在其后。”可见,在 西汉初年,墨翟的事迹己不能 确知。
故退之”(《先进》)。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 “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 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 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 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 养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无常师,虚心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卫灵公》)
教学方法
主张因材施教。: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