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前后北京空气质量状况及争议
环境污染的案例分析

环境污染的案例分析现如今,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具体的环境污染案例,以期深入了解现实中环境污染的现状,并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
案例一: 霾霾困扰的中国城市中国的空气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霾霾天气。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霾霾问题重新出现。
这是因为工业发展和汽车排放等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污染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气和车辆尾气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大气中,形成有害的颗粒物,导致空气质量恶化,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案例二: 化学品泄漏引发的水污染2014年,美国密西根州弗林特市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水污染案例。
该市政府为了节约成本,决定从安全的供水系统切换到密西根河水源。
然而,他们没有采取必要的水处理措施,导致水中的铅含量升高,使居民饮用的水受到了严重污染。
此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抗议,揭示了政府管理失误在环境污染问题中的重要性。
案例三: 城市垃圾处理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垃圾的处理成为了一大问题。
许多地区的垃圾填埋场已经接近饱和,无法再承受更多的垃圾。
这导致一些地方采取了焚烧垃圾的方式,但却引发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
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固体废物,对空气质量和土壤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高效、合理地进行城市垃圾处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了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企业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此外,政府还需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企业应主动承担环境责任,推行可持续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项目。
北京奥运会时的天气预报 北京奥运会时

北京奥运会时的天气预报北京奥运会时大型运动会对气象保障的要求很高。
各种赛事、火炬点燃、开幕式、闭幕式等都需要在肯定的天气条件保证下进行。
假如遇到极端天气,只好暂停。
以2021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为例,可能遇到的极端天气有:暴雨、高温、雷电、冰雹、大风、霾等。
奥运会的气象保障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北京的空气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其二是天气预报的水平能否保障奥运会的顺当进行。
本文将着重谈谈天气预报问题。
简单的天气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原定于9月16日在上海江湾体育场进行。
但天公不作美,从16日早晨开头连续下了两天暴雨,使江湾体育场变成汪洋一片,开幕式只得推迟。
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进行时,开幕日上午天气还好,晚上入场式时下起了小雨,浇湿了来宾与观众。
虽然这种天气可能并不具有灾难性,但对于大型活动或体育赛事来说,它们却是高影响的天气。
假如天气预报可以再精确一些,高影响天气的影响力就会被大大减弱,由此造成的麻烦就会少许多。
北京申奥胜利之时,打算的赛事时间是7月25日至8月10日。
但是考虑到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北京的主汛期,气象条件特别不利于赛事的进行。
因此气象部门讨论后向奥组委建议,将会期顺延3周,在8月15日至31日进行。
但是国际奥委会并未批准这一方案,而是打算顺延两周,在8月8日至24日进行。
这就是奥运会将在2021年8月8日晚8点开幕的由来。
由此可见,虽然人们常说这个开幕时间包含了4个“8”,特别吉利,但这个时间打算的初衷并非是从吉利数字动身的。
与前几届奥运会相比,2021奥运气象服务的特色就是天气比历届都要简单,根本谈不上什么吉利。
雅典奥运会期间,正值当地的旱季,降水稀有,天气晴朗。
悉尼奥运会进行期间正值当地春末,处在干季雨季过渡期,相当于北京4月下旬到5月初。
与最近4届奥运会相比,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的总降水量是最大的,平均为143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4。
降水日数也是最多的。
奥运会期间北京平均2~3天有1次降雨,每4天可能发生1次雷暴,近1/3的日子气温在32℃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高达36~38~C,平均相对湿度77%,早晨最大相对湿度达100%。
后奥运时代北京市宜居水平评价及建议 论文

后奥运时代北京市宜居水平评价及建议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6-000-01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奥运前和后奥运时代宜居水平的评价,并与“世界城市中的宜居城市”进行对比,发现北京市与其之间的差距,并为其实现“宜居城市”的目标提出建议。
关键词北京后奥运时代宜居城市世界城市宜居水平一、宜居城市的提出自1996 年联合国首次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这一概念。
“宜居城市”便在国际上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一致认可。
我国是在2005 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首次出现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它已经作为北京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引入到城市规划中。
而且在该《规划》中提出“到2050年左右,将北京市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纵观国际各大世界城市,世界城市都是宜居水平较高的城市。
可见,如何提高北京市的宜居水平,也是使其迈向世界城市关键的一步。
二、城市的宜居水平评价关于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宜居水平,各国各机构都有其不同的评价标准。
我国于2007年5月30 日发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6个方面,规定了宜居城市的74个评价指标。
世界上较权威的两大宜居城市评估机构是英国《经济学家》集团旗下的研究机构“经济学家智库”(eiu)和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
eiu 每年对全球140多个城市进行宜居城市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城市安全指数、医疗服务、文化与环境、教育、基础设施五大类30项独立指标,。
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下称美世)每年对全球200多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具体的调查研究以纽约为参考标准,其指数定为100,以39项关键生活质量标准为基础进行评价,主要指标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医疗和健康、学校和教育、公共服务和运输、居住、自然环境等因素。
奥运前后北京空气质量状况及争议

奥运前后北京空气质量状况及争议摘要北京夏季细颗粒和臭氧物质浓度往往超出健康标准。
为改善北京奥运会期间城市空气质量,政府采取了重要措施。
但是国内外环保学者对政府的作为持不同意见,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提出质疑。
主从北京奥运前后空气质量状况和环保学者对此产生的争议进行分析,使读者对北京奥运空气质量状况有一个更深入的全面了解。
关键词北京奥运;空气质量;颗粒物;争议2001年7月北京申奥时,中国政府曾对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作出过庄严承诺:1)北京市每天要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进行监测;2)要致力于北京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3)在奥运会期间,这4项污染物的指标要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
然而对奥运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国内外专家学者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1北京奥运前后空气质量状况为确保奥运期间良好的空气质量,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颁布了第29届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在北京和周边地区的排放量。
临时空气污染物控制措施比如暂时关闭大多数排放源,有效减少了SO2的排放量,从2008年6月的103.9t/d降至奥运期间的61.6t/d。
NOX排放减少也归功于临时空气污染物控制措施,NOX排放量从2008年6月的428.5t/d降至奥运期间的197-229t/d之间。
奥运前北京PM10排放量为362.7t/d,而奥运期间则减至152.6t/d,下降了55%。
建筑工地和工业源控制分别对PM10排放量的减少贡献了35%和34%。
2008年6月NMVOC的排放量是890.0t/d,而在奥运期间为381.8t/d,减少了57%,大于93%的NMVOC的减少源于对机动车排放源的限制。
移动源每日排放NMVOC从2008年6月的371.3t/d减少至奥运期间的165.0t/d,同比下降了57%,占NMVOC排放减少总量的42%。
2奥运期间空气状况的争议2.1对奥运期间乐观的空气状况提出质疑北京大学的陶澍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西蒙尼奇(Staci Simonich)及其同事联合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北京奥运会环境评估报告

北京奥运会环境评估报告北京奥运会环境评估报告一、引言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历史上举办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盛会之一。
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城市和国家的环境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评估奥运会对北京城市环境的影响和成就。
二、奥运会前的环境现状在奥运会之前,北京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质量差、水污染严重、垃圾处理不当等。
这些问题给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奥运会期间的环境管理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了环境保护投入,提高了空气质量监测频率,加强了水污染的治理力度。
其次,加强了垃圾分类与处理,推动了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
此外,还大力推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四、奥运会后的环境影响评估奥运会对北京环境的改善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
首先,空气质量有了显著改善,北京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最好的大城市之一。
其次,水质得到了质的提升,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
此外,垃圾处理得到了有效管理,城市环境整洁有序。
最重要的是,奥运会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普及和人们对环境的重视。
五、奥运会的环境成就和经验教训北京奥运会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未来的奥运会和其他大型国际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的领导和决策,加大环保投入和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政策。
另外,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奥运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污染物仍然超标,环境治理成本较高,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六、结论总体来说,北京奥运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
奥运会提高了政府和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推动了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然而,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空气质量和水质的改善仍然需要持续努力。
我们希望这次奥运会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为未来的奥运会和其他大型国际活动提供参考,促进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七、奥运会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在奥运会前,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备受瞩目。
雾霾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奥运期间北京地区大气环境质量保障成因诊断分析的开题报告

奥运期间北京地区大气环境质量保障成因诊断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大气环境质量,包括限制车辆行驶、关闭污染企业、减少建筑工地扬尘等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较为清新。
然而,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和交通排放依然是城市环境中的主要问题。
因此,在奥运会后,对奥运期间大气环境质量保障成因的诊断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今后类似大型活动的环境保护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奥运期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探究北京地区大气环境质量保障的成因,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效果,为今后类似大型活动的环境保护提供经验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1. 政策和措施的分析:对奥运期间的政策和措施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限制车辆行驶、关闭污染企业、减少建筑工地扬尘等等。
2.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对奥运期间北京市和周边地区的PM10、SO2、NO2、O3等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浓度变化、污染物来源等方面的分析。
3. 成因诊断分析:通过对政策和措施实施情况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探究奥运期间北京地区大气环境质量保障的主要成因。
四、研究方法1. 政策和措施的分析: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奥运期间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2.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通过从北京市环保局和国家环保部的网站获取监测数据,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 成因诊断分析:通过对政策和措施实施情况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成因诊断分析。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深入探究大型活动期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另外,对于今后类似大型活动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指导作用,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8奥运和后奥运时段北京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比对研究(环境科学, 2011)

观测 地 点 位 于 中 国 科 学 院 大 气 物 理 研 究 所 ( 116°22′E , 39°58′N ) 325 m 气 象 观 测 塔 东 60 m 的 距地面约 10 m. 该采样点介 于 北 办公楼二楼楼顶, 京三 环 路 和 四 环 路 之 间, 距 北 三 环 路 1 km , 其北侧 150 m 是 城 市 交 通 主 干 道 北 土 城 西 路, 东距八达岭 “鸟巢 ” 高速公路 200 m. 位于北京奥运会主场馆 的 西 南 方 向,直 线 距 离 约 400 m. 采 样 时 间 为 2008-08-08 ~ 2008-10-07. 1. 2 观测方法 大气颗粒物粒径谱测量采用美国 TSI 公司生产 的空气动力学粒谱仪 ( TSI3321 ) , 测 量 粒 径 为 0. 5 ~ 20. 0 μ m , 其原 理 基 于 飞 行 时 间 气 溶 胶 粒 子 束 光 谱 技术, 即让气溶胶中的颗粒物形成粒子束, 当粒子束 由空气动力学喷口 进 入 真 空 腔 时 发 生 真 空 膨 胀, 悬 浮在气体中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粒径与该颗粒物动 力碰撞传输的变化 有 关, 因此颗粒物的粒径与颗粒 只要获得了颗粒物 物真空膨胀后的速 度 一 一 对 应, 就可以 反 演 出 颗 粒 物 的 空 气 动 力 学 粒 的速度信息, 径信息 . TSI3321 的 空 气 动 力 学 粒 径 分 辨 率 为 每 十 进 制 32 个 通 道, 总 通 道 数 52 个 . 采 样 流 量 为 5 L ·min - 1 , ·min - 1 , 气路流量为 1 L 鞘气流量为 4 L ·min - 1 . 大 气 颗 粒 物 质 量 浓 度 PM 2. 5 ~ 10 和 PM 2. 5 使用美国 Rupprecht & Patashnik 公司生产的双通道 rp1405DF 进行同步测量, 该仪器最低检测限为 0. 06 ·( m ·h ) μg
2007和2008年夏季北京奥运馆大气PM10与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2007和2008年夏季北京奥运馆大气PM10与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李雪;刘子锐;任希岩;李昕;王跃思【摘要】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the Olympic Villag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on particle matter concentrations,the on-line measurements of particle mass concentration(PM10 and PM2.5) using TEOM were conducted on the rooftop of a six-floor building in the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during both summer of 2007 and 2008.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10 and PM2.5 during summer of 2007 are 153.9 and 71.2 μg·m-3,while the 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10 and PM2.5 during summer of 2008 are 85.2 and 52.8 μg·m-3,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of one year before,the 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10 and PM2.5 decrease by 44.5% and 25.1%,respectively,during the Olympic Games.Two typical particle pollution processes are selected to compare the variation difference of particle mass concentrations before and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lative humidity increasing and air masses transportation from south regions both together easily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whereas the rainfall events and air mass transportation from north region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scavenging of particle matter.In the similar weather conditions,the daily growth rate of fine particles inpollution accumulation process are 25.1 and 13.9 μg·m-3·d-1,while the daily growth rate of coarse particles are 20.8 and 2.2 μg·m-3·d-1,respectively,before and during Olympic Games.The daily growth rate of coarse and fine particles in pollution process during Olympic Games are significantly and slightly lower than those in pollution process before Olympic Games,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decreasing of particle matter,especially on the reduction of coarse particles.%为了监测北京奥运主场馆附近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以及评估奥运污染源减排措施对北京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利用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器TEOM于2007年和2008年夏季,在奥运主场馆附近的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办公楼楼顶对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进行了连续同步观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运前后北京空气质量状况及争议
摘要北京夏季细颗粒和臭氧物质浓度往往超出健康标准。
为改善北京奥运会期间城市空气质量,政府采取了重要措施。
但是国内外环保学者对政府的作为持不同意见,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提出质疑。
主从北京奥运前后空气质量状况和环保学者对此产生的争议进行分析,使读者对北京奥运空气质量状况有一个更深入的全面了解。
关键词北京奥运;空气质量;颗粒物;争议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时,中国政府曾对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作出过庄严承诺:
1)北京市每天要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进行监测;
2)要致力于北京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
3)在奥运会期间,这4项污染物的指标要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
然而对奥运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国内外专家学者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1北京奥运前后空气质量状况
为确保奥运期间良好的空气质量,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颁布了第29届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在北京和周边地区的排放量。
临时空气污染物控制措施比如暂时关闭大多数排放源,有效减少了SO2的排放量,从2008年6月的103.9t/d降至奥运期间的61.6t/d。
NOX排放减少也归功于临时空气污染物控制措施,NOX排放量从2008年6月的428.5t/d降至奥运期间的197-229t/d之间。
奥运前北京PM10排放量为362.7t/d,而奥运期间则减至152.6t/d,下降了55%。
建筑工地和工业源控制分别对PM10排放量的减少贡献了35%和34%。
2008年6月NMVOC的排放量是890.0t/d,而在奥运期间为381.8t/d,减少了57%,大于93%的NMVOC的减少源于对机动车排放源的限制。
移动源每日排放NMVOC从2008年6月的371.3t/d减少至奥运期间的165.0t/d,同比下降了57%,占NMVOC排放减少总量的42%。
2奥运期间空气状况的争议
2.1对奥运期间乐观的空气状况提出质疑
北京大学的陶澍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西蒙尼奇(Staci Simonich)
及其同事联合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该项研究主要基于2008年奥运会前两周、奥运会中的两周以及奥运会后四周时间对空气中颗粒物(PM)的样本收集。
主要观点如下:
1)他们将其所测数据与北京环保局所测数据作比较时,发现所测得的PM10浓度比环保局测量公布的数据高了近1.3倍。
2)在奥运会期间北京PM10分别比同为奥运会举办城市的1996年的亚特兰大、2000年的悉尼和2004年的雅典高出2.9倍、3.5倍和1.9倍。
3)奥运会举办期间PM2.5和PM10的浓度分别超过世界卫生组织24小时衡量标准的100%和81%。
4)他们的研究认为空气污染下降的原因40%是气象因素造成的。
2.2对质疑的评论
唐孝炎等针对西蒙尼奇的质疑发表回应,从测量的范围、仪器的精度、采样点选取以及对排放源控制措施的定义等几个方面表达了严重关切。
他们指出几点:1)西蒙尼奇采用的三级大容量采集器和石英纤维过滤器来测量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然而用烘干恒重的石英滤膜称重确定PM2.5和PM10质量浓度并不合适;
2)运用过滤后干重质量与相对湿度间的线性回归,通过对湿度的过滤后质量进行校正。
由于线性关系的相关系数很低,因此校正可能导致PM2.5和PM10质量浓度有较大的误差;
3)他们对西蒙尼奇所陈述的监测数据和北京环保局的数据有较高相关性也提出了质疑。
4)西蒙尼奇等人所设的监测地点临近一条繁忙的交通干道,这会导致污染物的浓度偏高,不具有代表性。
5)据环境保护局空气质量指数(API)计算方法,计算时间应在前一天的12:00之前和报告当天上午结束,然而西蒙尼奇等人没有提供测定时间范围;
6)旨在提高北京奥运空气质量的污染控制措施是复杂并系统的,这些措施既有短期的,又有长期的,它们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所以西蒙尼奇以2008年7月20日到9月20日作为源控制期,而2008年9月20日之后为非源控制期是一种误导;
7)西蒙尼奇等人在对气象情况建模时,过于简化了影响污染物迁移运输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西蒙尼奇使用过于简化的模型研究气象条件的影响不能得到令
人信服的结论。
2.3针对质疑评论的回应
西蒙尼奇等对唐孝严等的质疑作出了回应。
1)她表示所有质量保证和控制方法,包括采样方法和湿度校正,都在已发表的文献中进行了介绍。
研究中的湿度校正对于大部分的PM(PM2.5和PM2.5-10)有很高的相关性,且研究中使用中的采样方法已经被证明适合于北京这样的城市。
2)她坚持对微小颗粒物的测量工作是正确的,因为采样点位于楼顶,高于交通线25米,这表明,由于稀释作用,这个测量值相对于运动员和观众在交通线上的实际体验,还是比较保守的。
此外,实验所选的采样点距离北京大学原来用于研究空气质量的一个采样点的水平距离只有100m。
3)研究结果表明,PM2.5/PM10的比值在先前北京市公布的范围之内。
监测所得PM2.5/PM10的比值在源控制期为0.76±0.05(范围0.62-0.84),非源控制期为0.75±0.06(范围0.64-0.86),没有显著差别。
北京市其他时间和采样点监测的PM2.5/PM10的比值在0.29到0.85之间,由于没有同一时期其他人监测的PM2.5数据,所以不能做横向比较。
4)研究中对于排放源控制和非排放源控制的时间段的定义,是根据机动车交通管制与否确定的,其他排放源控制措施由于无法获得资料因此未予考虑。
5)数据表明,一些PM浓度的峰值发生在排放源控制的时段,而PM浓度的最低值发生在非排放源控制的时段。
西蒙尼奇写道,显而易见,这说明污染物变化不仅仅来自排放源控制措施,包括气象因素在内的其他原因也对颗粒物的浓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垠.六省联动确保北京奥运空气质量[N].大众科技报,2008,3(13):1.
[2]Simonich. S. Response to Comments on “Atmospheric Particula te Matter Pollution during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Environ.Sci.Technol,2009,43(19):7590-7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