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的论文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_民国_良友_画报对上海街头文化的想像与建构

收稿日期:2008-05-10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民国时期《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研究”成果之一(07C611)作者简介:吴果中(1969-),女,湖南安化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刘睿(1984-),女,湖南沅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随着李欧梵的现代性建构阐释[1](P4)和马国亮的文化回忆[2],《良友》画报便被作为一代文化的符码,成为学者笔下如火如荼的研究话题。
《良友》画报建构了现代性的上海,这是大家的一致认同。
可在建构手段的研究上,大都集中于西方文明的现代图景,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母体的渗透。
我认为,《良友》所描述的西方文明,只是为上海都市文化的立体叙述营造了一个文化语境和对比参数,生产场域的根本资本还是上海的街头文化。
都市文化是各阶层所创造的文化现象,作为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部分———街头文化不仅是在“街头”这个公共空间对于市民百姓日常生活的记录,而且寓含着市民为生存空间的争夺和反抗而与政治空间联系起来的历史进程。
因此,街头文化为公共空间、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考察提供了新的阐释路径。
而清晰描绘这条路径的工具便是文字与图像,《良友》就是一个所需的最佳个案文本。
《良友》画报于1926年创刊于上海,至1941年停刊,1945年又续出一期。
与其说它图像了一个现代性的西方,不如说它创造了一整套关于上海20世纪20至40年代街头文化在商业经营、日常生活、大众娱乐等公共空间的阐释。
一、《良友》画报视域中的日常生活空间与消费文化就任何城市而言,市民是街头的主要占据者。
中外人口的大量涌入,尤其是难民的到达,致使上海人头攒动。
“20 ̄30年代上海现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是由上海各阶层几百万市民平凡普通而又极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编织而成的。
”[4](P33)其社会交往、文化娱乐及谋生等物质、艺术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演绎着上海都市的现代性实践。
主题专栏是《良友》常用的传播手段。
都市与乡村-中考优秀作文.doc

都市与乡村-中考优秀作文这座城市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华丽天堂。
乡村是都市人向往的宁静之地。
在都市人的眼里,美丽的乡村,有美丽的山和清澈的水,但在农村人的眼里,它是一个贫瘠而熟悉的穷乡僻壤。
在农村人的眼里,城市华丽而时尚,而在城市人的眼里,城市又脏又拥挤。
这充分说明了文明城市和平原村庄是如此不同。
这座城市似乎是变化的万花筒,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衬着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车辆穿梭往来,各种各样的商店点缀着街道,色彩缤纷。
在百货商店的玻璃窗里,有各种华丽时尚的服装,让人目瞪口呆。
风味餐厅和异国风味佳肴飘香满大街。
电影院和娱乐游戏是闪烁的霓虹灯,在夜晚静静地传播。
然而,钢铁骨架建筑被现实和冷漠的空间所包围。
人们群居,时间和空间都很紧凑,导致没有精神交流和热烈的交谈。
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关注这个繁忙的城市。
复杂和混乱的思想隐藏了人性原本的简单。
日复一日,我所感觉的只是一种活泼的孤独。
在简单的村庄里,街道两旁高耸的房屋使人们不再感到压力的负担。
农民们扛着锄头,顶着一大块金黄色的饱满的麦穗,在烈日下辛勤劳作。
在汗水中,收获的甜美果实被藏了起来。
这位妇女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婴儿,散发着伟大的母爱。
日出日落是一幅和谐的画面。
绿色的水果蔬菜和可爱的路边鲜花洋溢着大自然的清新芳香。
邻居互相帮助,水果店闲聊生活。
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生活。
乡村的简朴和率真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财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农村不得不改变其原有的面貌和习俗。
时代越来越好,农村的命运正在慢慢改变。
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加,年轻人的数量逐渐减少,笑声逐渐变少,花园逐渐荒芜。
从我记事起,我就一直住在市中心。
随着城市的扩张,这个城市已经变成了一个高楼林立的地方。
我不仅经常在上学和放学时遭遇交通堵塞,而且我出去吃饭时也要排很长的队。
每周当我们休假的时候,我们会回到我们祖母的家去看望我们的长辈。
当我们下车时,我们可以闻到一股青草的味道,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就好像我们在享受假期。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交流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交流城市与乡村的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话题,涉及到许多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因素。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愈发紧密,二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文化图景。
一、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差异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资源等方面。
城市中,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节奏加快,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科技、艺术、时尚等领域的发展使得城市文化多元化。
而在乡村,人们的生活相对缓慢,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社区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乡村文化更具有地方特色与传统性。
这种明显的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二者不能互相影响。
实际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彼此增添了新的生机。
城市向乡村传递现代化理念与生活方式,而乡村则向城市回馈着丰富的民俗传统与自然资源。
二、文化交流的形式城市与乡村的文化交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这些形式包括:1.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城市居民涌向乡村,体验乡村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俗文化,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使城市文化得以回归自然。
2.农业合作: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合作日益增多,如城市居民参与乡村的农产品种植和消费,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也让城市人更好地理解农业文化的价值。
3.文化艺术交流:许多城市中都会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节、农产品市场等活动,这为乡村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传统的乡村艺术如民歌、民舞等也获得了城市居民的关注与喜爱,推动了双方的文化认同。
4.网络平台:互联网的发展为城市与乡村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渠道,许多乡村的艺术作品、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城市,城市居民通过网络了解乡村文化,增进了彼此的认识。
三、文化交流的影响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也为乡村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这种双向的交流有助于打破城与乡之间存在的偏见与误解,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然而,文化交流过于单向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

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在文学中,城市与乡村这两个地方常常作为对比出现,给读者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城市象征着现代化和繁华,而乡村则寄托着宁静与纯粹。
本文将从文学的角度探讨城市与乡村在作品中的表现,并分析其中的意义。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充斥着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火通明。
这种繁华和喧嚣与乡村判若两天。
众多文学作品通过描写城市的景象和人物,展现了都市的生活和心态。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城市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机器,人们在这个机器里被机械化地运转着,生活的本质被人为的规则和束缚所控制。
然而,城市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梦想的舞台。
城市里有机遇和挑战,有沉浸在浩瀚人群中的荣光与迷失。
这种喧嚣中蕴藏着人们对成功和自由的渴望,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他用自己坚韧不拔的信念和努力,逐渐从乡村走向城市,追逐着心中的梦想。
相比之下,乡村给人一种宁静而纯粹的感觉。
乡村的风景美丽,空气清新,人们生活节奏慢,与自然更加亲近。
在文学中,乡村往往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人生的深度。
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府,虽然位于城市,但它与另一个设置在乡村的庄园相对照,展示出乡村的纯真和城市的假象。
乡村成为托起人物情感和思考的框架,通过对乡村的描写,艺术家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但是,乡村也有它的局限性。
相对于城市的繁华,乡村常常被认为是与现代文明脱节的。
人们生活在乡村中,有时会因为缺乏机会和资源而感到局促和压抑。
这种困境也常常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主题。
比如,木心的《围城》就通过描写乡村的封闭和压抑,反映了个体在乡村环境中的困惑和无奈。
总的来说,城市与乡村是一对鲜明的对比。
城市象征着现代文明和繁华,乡村则寄托着宁静与纯粹。
文学作品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描写,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不同地方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能从中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理解了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和联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探索人类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化与乡村人文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化与乡村人文生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学作品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也日益明显。
这种城乡差距的存在不仅在社会经济层面上产生了影响,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化主题,一方面展现了城市的繁华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则呈现了乡村的质朴和传统。
这种城乡对比的描绘,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城市常常被描绘为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
城市的繁华景象、高楼大厦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城市被描绘为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主人公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他们在城市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
然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扰。
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和拥挤的交通,常常让人感到压抑和焦虑。
同时,城市中的竞争压力和物质追求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紧张和浮躁。
这种城市化带来的现实困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在城市中经历了各种苦难和痛苦,他的生活被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所摧毁,最终只剩下了空虚和失落。
与城市相比,乡村生活被描绘为一种质朴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人情味,给人们带来了宁静和安宁。
乡村人文生活的描绘,使得作品充满了温暖和情感。
例如,巴金的《家》中,乡村被描绘为一个充满温情和亲情的地方,主人公们在这里过上了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扶持,共同度过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然而,乡村的人文生活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的经济落后和资源匮乏,使得乡村人们的生活变得困难和艰辛。
同时,乡村的人口外流和年轻人的离开,也使得乡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逐渐消失。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的影响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同时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所带来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传统职业的转变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传统职业逐渐被现代化服务业取代。
农村的手工艺,如陶瓷制作、木工雕刻和手绣等,由于市场需求减少而逐渐式微。
这导致了传统手工艺技艺的逐渐丧失,农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同时,传统农耕文化也逐渐被机械化农业所取代,这使得农村的农耕技能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城市化对乡村风貌的改变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农村的人口逐渐减少,村庄的规模也不断缩小。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大量的高楼大厦、商场和车辆等都进入了农村。
这使得乡村的传统风貌受到了冲击,农村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村落布局逐渐消失。
这种改变对农村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年轻一代的农村居民可能无法真正感受到传统农村的美好与独特之处。
三、城市化对农村价值观的冲击城市化带来了现代化的思潮和价值观念,与农村传统的观念有所冲突。
传统的农村价值观注重家庭、亲情、邻里和谐等,而城市化进程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新的价值观逐渐在农村传播开来。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将对农村文化传承产生一定影响,农村的传统道德观念可能出现动摇,导致传统文化价值的弱化或失传。
四、城市化对农村传统节日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传统节日面临着衰退的趋势。
传统的农村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与农村生活和农耕文化紧密相联,体现了农民对丰收、幸福和祈福的愿望和情感。
然而,随着农业的减少和农村人口的流失,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逐渐式微。
城市化带来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方式,传统农村节日的庆祝活动逐渐丧失了其独特的盛况和意义。
结语尽管城市化对农村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化也为农村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历史中的都市生活与乡村文化

历史中的都市生活与乡村文化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都市的发展,同时乡村文化也是历史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都市生活与乡村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历史中的都市生活与乡村文化。
首先,都市生活和乡村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明显的不同。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都市生活成为了更加繁忙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人们逐渐与自然和农耕生活疏远,开始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与此同时,都市生活的多样性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不同地区的人们聚集在城市中,带来了各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然而,尽管都市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机遇,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
其次,尽管都市生活与乡村文化存在差异,但又不可分割。
许多城市的这一批居民来自乡村,他们带着乡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来到城市。
乡村的传统价值观和习俗逐渐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化。
例如,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城市中依然流传,虽然形式上可能有所改变,但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没有改变。
此外,乡村文化也在城市中通过各种方式得以保留和传承,比如农耕技艺、土特产等。
再次,都市生活与乡村文化的相互渗透也体现在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上。
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地区也逐渐融入到现代社会制度中。
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渐完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与此同时,城市中的许多居民也趋向于返乡或养老,享受乡村的宁静和自然环境。
这种乡村回归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向往。
最后,都市生活和乡村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经济和科技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都市中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和创新,比如电子支付、在线购物等。
这些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对传统的乡村文化造成了冲击。
一些手工艺技艺逐渐失传,乡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许多人开始重新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农耕文化、手工艺品等。
综上所述,历史中的都市生活与乡村文化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高二作文议论文:城市与乡村

高二作文议论文:城市与乡村原以为“鲁迅故居要被拆迁”只是一个特例,没想到城市化的过程使得乡村田野变成“濒临灭绝的动物”,曾经的宁静与美好也随之飘散,留下的却是我们对此的深深眷恋以及城市所赋予我们的活力。
如果说城市化的建设是一种必然,那么,淳朴的乡村生活只能成为其牺牲者。
在如今的城市中,我们会被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城市产品所诱惑,接着我们便开始迷恋于城市所给予我们的欢乐与潇洒。
就如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上海世博会即将拉开序幕,他们所展现的是城市其本身的风俗与特性——现代化。
鲁迅故居被拆迁,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它落伍了,它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它与现代化格格不入。
也许这是城市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许城市不允许它成为现代化的绊脚石。
就这样,我们失去了曾经的家园,摧毁了往日的乐土。
然而,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迎来了我们智慧的结晶——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
随着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喊出,人们越发的感受到它那五彩斑斓的绚丽和美轮美奂的光景。
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城市使得我们领略到生活精彩与多样。
有时我会向同学问起他们的生活,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显现出满意的笑容。
看来城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创新了我们的概念。
曾经的田园生活已不再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城市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就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帕特里克的话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快速与发达。
在感受着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失去着田园文化与山水熏陶。
曾经的故居没有如今城市发达的交通,也没有令人窒息的夜景,但它却有着祖辈们的思想与内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有着对山水田园的眷恋;孟浩然怀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坦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王维对乡村的赞美……他们对田园的颂歌时常在我们耳边响起,然而那份美丽已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却是对此的无限追忆与幻想。
可见,当我们沉浸于城市所带来的享受时,我们也摈弃着我们自身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的论文关于《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的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民国《良友》画报是建构上海街头文化的印刷文本。
编辑者采用平民化的传播技巧,尽力捕捉中下层市民及乡下人的街头生活图景,以故事的叙说方式和图文的双重表述体现媒介的民间立场和大众话语趋向,建构了在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和市民文化景观,典型地折射出编者在上海现代性背景下的媒介伦理及其精神焦虑。
关键词:良友画报;图像;街头文化;比较传播随着李欧梵的现代性建构阐释和马国亮的文化回忆,《良友》画报便被作为一代文化的符码,成为学者笔下如火如荼的研究话题。
《良友》画报建构了现代性的上海,这是大家的一致认同。
可在建构手段的研究上,大都集中于西方文明的现代图景,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母体的渗透。
我认为,《良友》所描述的西方文明,只是为上海都市文化的立体叙述营造了一个文化语境和对比参数,生产场域的根本资本还是上海的街头文化。
都市文化是各阶层所创造的文化现象,作为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部分——街头文化不仅是在“街头”这个公共空间对于市民百姓日常生活的记录,而且寓含着市民为生存空间的争夺和反抗而与政治空间联系起来的历史进程。
因此,街头文化为公共空间、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考察提供了新的阐释路径。
而清晰描绘这条路径的工具便是文字与图像,《良友》就是一个所需的最佳个案文本。
《良友》画报于1926年创刊于上海,至1941年停刊,1945年又续出一期。
与其说它图像了一个现代性的西方,不如说它创造了一整套关于上海20世纪20至40年代街头文化在商业经营、日常生活、大众娱乐等公共空间的阐释。
一、《良友》画报视域中的日常生活空间与消费文化就任何城市而言,市民是街头的主要占据者。
中外人口的大量涌入,尤其是难民的到达,致使上海人头攒动。
“20~30年代上海现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是由上海各阶层几百万市民平凡普通而又极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编织而成的。
”其社会交往、文化娱乐及谋生等物质、艺术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演绎着上海都市的现代性实践。
主题专栏是《良友》常用的传播手段。
主编马国亮策划了“上海地方生活素描”专题栏目,约请文学名家撰写上海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曹聚仁《回力球场》、穆木天《弄堂》、洪深《大饭店》、郁达夫《上海的茶楼》、茅盾《证券交易所》分别刊登在109~113期,描摹了30年代上海大都会吃喝嫖赌、纸醉金迷的社会生活情景。
法租界的回力球是上海市民最乐于的活动和消遣方式。
对此,曹聚仁在《良友》109期《回力球场》写道:“在上海这大都市里,这一类陷阱很多很多”;“一进回力球场……他如同喝醉了酒,一切节制的力量都消失掉了。
”这种现象是现代性消费意识形成过程中刺激下所激发的心理追求,它们曾催生上海消费文化的畸型发展。
第113期茅盾《证券交易所》也是一个对上海社会生活侧面的剖析,并敦请漫画家陆志庠画了几张速写,一同刊载。
文章写道:“池子里的做交易的叫喊是旋风似的,海潮似的。
”而交易所里却传播着无稽的谣言,它们吹进交易所里会荡起债权涨落的大波风。
于是,“人们是在谣言中幻想,在谣言中兴奋,或者吓出了灵魂。
”消费文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资产阶级时代,经济发展要求开发一切生产与消费空间。
因而,使尽可能多的大众参与娱乐游戏,以博取更多的经济资本,这是娱乐文化生产商的最初动机。
而大众成为娱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又是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时代特征——“娱乐民主化”。
《良友》的历史效用,就在于揭露游戏中的事实真相,并加以劝慰,引导大众的理性消费,正如曹聚仁在《回力球场》中所说:“你若耐性听的话,让我从球场老板的魔术说起;假若不爱听,那请你不闻不问,不进回力球场是第一。
”对上海流行的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并将合理的阐释在印刷媒介文本上传播开来,改变人们对于的期待,这是《良友》对上海都市文化消费空间的精心营造。
对于一个商品经济繁荣的上海大都会来说,去舞厅跳舞、去茶楼喝茶、去饭馆吃饭、去麻将馆搓麻将等均为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市民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时的上海人秉承晚清上海人“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去最时尚的休闲场所,享受最西化的娱乐方式,在公共空间里实施奢靡性消费或炫耀式消费模式,以显示自己的阶层及身份。
《良友》“上海地方生活素描”专栏建构了中上层市民的消费文化,为下层民众的街头生活建构了对立的参照物,是对街头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充实。
刊登于第112期的郁达夫《上海的茶楼》营造了市民的社会交往空间。
“中国人,差不多人人爱吃茶,天天要吃茶。
”此时,茶还只是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吃茶”是人们的物质消费行为。
然而,当“茶”被搬进了茶楼,“茶”被赋予了消费文化的意义,茶楼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也成为他们洽谈、获取信息的社会空间。
郁先生写道:“上海的……茶楼,顾客大抵是帮里的人。
上茶馆里去解决的事情,第一是是非的公断,即所谓吃讲茶;第二是拐带的商量,女人的跟人逃走,大半是借茶楼为出发地的;第三,才是一般好事的人的去消磨时间。
”舞厅文化也是上海市民文化不可绕过的消费现象,《良友》营造了跳舞场的公共空间及其消费文化的样式呈现。
第11期《舞场所见》的图片专题报道,请漫画家陆志庠作画,展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解闷消愁的舞场状态。
上海的舞场“不是肮脏破旧的场所,堆满了各色各样的废物;而是装饰得富丽堂皇,当得起十全十美去赞颂它的场合。
”据《良友》第112期介绍,“到这些地方去遣兴的,都是些社会上的名流、豪富,有资财,又有手面。
女人们使劲地笑着,带着无穷的乐欢;男人们都满心乐意于这种生活的样子”。
舞女“有些却能在半个钟头的坐柜子中弄到整百的洋钱”,有的舞女与舞客会“在临时建造的自然景色下面,发展着许多暂时的情爱”。
西方交谊舞在上海的流行,培育了中上层市民发泄情欲的物质场地,也提供了下层舞女的生活,催生了上海各阶层对物质与精神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文化。
精神的物化及由此而来的消费文化的畸型繁荣,是《良友》营造上海都市文化空间的理论范式和内容分析。
因而,形成了它对上海都市文化的独特观察视角——不是热闹的怂恿,而是冷静的描摹,为接近疯狂的消费市民注入一针退热剂。
在上海社交及娱乐的消费空间里,还有一种叫中上层市民感兴趣的消费形式——雀战。
《良友》第165期用两个版面对之加以图文介绍:麻将是一种消闲的玩意,也是一种的工具,在中国,它已经普遍地流行到各阶层……他们都可以带起消闲的幌子来作实际的,通宵达旦,劳神伤财,这不能不说是人力的一种浪费和损失,而麻将之无益有害,更属一个明显的事实。
《良友》并对一幅摩登女子玩麻将喜形于色的图片做了如下标注:“她和出了一付大牌,便喜形于色,反过来说,假如她输了一付大牌,当然难免焦急万状,麻将造成一个人得失利害的观念,往往因此而刺激亲戚朋友间的恶感,这确是一件不值得提倡的玩意。
”《良友》就是在对弊端的分析中,设计了大众媒介对市民文化的意义生产。
迥异于上海小报热衷于报道并周详介绍事业,《良好》重在剖析这些娱乐活动的真相内幕的描摹,而比赛的过程安排,包括赛场的布局、比赛规程、狗马的费用及饲养、比赛的方法等均不是其:关注的对象,它更注重对事业和消遣娱乐行当做形象描述和理性分析,切实履行大众媒介的社会建设和舆论引导功能,典型地折射出在上海现代性背景下的媒介伦理及其精神焦虑。
二、街头文化的生产内核:十字街头与街民当街头文化的内部结构——市民消费文化在《良友》的媒介空间里得到充分体现的时候,街头文化的外在形式——街头与街民便成为其解读都市生活的另一符码,增添了对上海都市文化整体性的意义呈现。
《良友》在叙述流行时装、健美休闲及高雅娱乐等小资生活情调时,也尽力捕捉都市下层民众及乡下人的日常生活要素,并以故事式的叙说方式,使消费者获得“世俗化生活的愉悦、幻想、趣味和快乐”,在反映都市生活流行口味与商业性元素的同时,体现了民间的立场和大众话语趋向。
街头是街头文化衍生的主要空间。
对于下层民众来说,街头是他们主要的工作场所和赖以生存的公共空间。
五方杂处、各色人等混居在同一片弄堂是上海都市的特色。
这种居住格局催生了街头文化的多样化色彩。
如弄堂,正如第110期穆木天《弄堂》所写:“拱口多半是有油盐店、酱园一类的商店,在弄堂门祠里,十九是可以发现到一个掌破鞋的靴匠摊子,和一个卖连环图画的旧书摊。
”“初次见弄堂里的房屋,或者会疑惑到那是一些放大的鸽子笼或缩形的庙宇”,“馄饨担子……卖油炸豆腐的卖酒酿的,一切的叫卖,一切的喧声,又构成弄堂的交响乐”;“东家的主妇,西家的女仆,在那里制造弄堂的新闻,鼓吹弄堂的舆论”。
《良友》营造了上海弄堂的公共空间,也就营造了在“文明”背后不文明的生活原生态,演绎上海都市文化在各阶层的多维再现。
上海街头也是一个关系复杂的公共空间。
街头的小商小贩、工匠苦力、民间艺人、江湖游民等,养家糊口的生存目的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
小商小贩与民间艺人:街头市场与表演马克思认为:“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
”上海自开埠以后至20世纪20~30年代,“已完成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化,成为全国最为现代化的工商中心、文化中心与服务中心”,而摊贩贸易的兴盛弥补了这种现代性转变的不足,由此丰富了上海的街头文化。
等到海关的大钟正敲着六点,上海带着惺忪的睡眼,开始抖擞起来。
《良友》第76期“都会之晨”用两页篇幅,刊载特约摄影师李尊廉所摄的十七幅图片,介绍上海早晨的生活情景。
其中有报馆前的报贩赶忙折叠报纸,尽早将它们送到需要的阅读者手中,赚取点小钱;提前一二小时起床准备大饼油条与开水的商贩们,他们的老虎灶正忙于供给早晨的需要;各路小贩或推或挑纷纷赶往市场。
《良友》营造了商贩为市民提供物质消费而忙碌的生活空间,在市民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消费领域,商贩却也设计着生意,演绎街头文化的另一侧面。
第75期“穷人的街头”、第103期“上海街头文化”主题专栏对上海街头摊贩及民间艺人的文化经营做了视觉意义的传播。
首先是文化消费的物质空间。
就在街边的图书馆,为大多不识字的下层民众免费提供连环图画,如《济公传》、《白蛇精》等图画样式的书籍;街头设立的文具摊子,外国舶来的自来墨水笔,每枝五角正,十分便宜;街头的报摊上有《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等各种上海的报纸和杂志,一应俱全;街边也有为供下层民众消费的小书摊,连环图画,十个铜板看全套,《西游记》、《封神传》、《渔光曲》以及各种中西旧书,廉价出售;街头的抗日美术展览会,十九路军的抗日图、八仙打麻将图、西湖风景图、美女出浴图同时刊登,是人人看得懂,人人买得起的美术品。
其次,是民间艺人的表演。
第103期《上海街头文化》的图文文本里,介绍了民间艺人的营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