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2.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一、第一自然段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二、第二、三自然段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
提醒:加表情(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7、评价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三、第四自然段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1、录音范读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四、总结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2、交流五、发挥想象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六、小练笔《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原文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原文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时,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马上把壳闭上了,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你的肉就会干死。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渔夫看到了,一下把它们俩都捉走了。
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获利的人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惠王听了说:“讲得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王:“臣今来而复得完璧”和“楚不得擅函谷关”,指出赵国攻打燕国实际会存在的隐患,在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顺理成章引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
后来在著名的“渑池会”上又一次用到了这个成语,“今臣与将军皆会于黾池,史在君侧,臣不假以言辞,而假以喻物,其意常在言外。
”从而再次提醒赵王要权衡得失,不要因小失大。
这则寓言富有生命力,它流传了两千多年,一直在不断地演化、发展。
人们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作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各种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也用来比喻各种争执和冲突。
这个成语不仅在中国大陆使用,而且在港澳台和世界各地华人中都有广泛的使用。
人们从它富有哲理和思辨的精神中获得了启迪,使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
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选自《战国策·燕二》。
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理念】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寓言教学,往往采用“读故事—谈道理—举例子”三部曲,偏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内在的文化韵味。
本设计意在从寓言故事出发,紧扣一个“读”字,带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上出寓言的特点,更上出语文课的文化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并不陌生,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就已出现寓言类课文,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他们对什么是寓言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一些寓言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寓言的方法处于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故事,喜欢表演,教师应从朗读入手,加强从读中悟出道理,进一步交给孩子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故事、领悟寓意,懂得为了一点利益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读好对话,读懂寓言。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生预习课文。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特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
板书课题。
2、复习寓言的基本特点。
3、过渡: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寓言是常见的文体,三年级孩子在课内课外已不是第一次见面,“鹬蚌相争”就是本课的第二篇寓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作文三年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作文三年级作文一
从前呀,有一只鹬和一只蚌。
有一天,鹬想吃蚌肉,就伸嘴去啄蚌。
蚌可生气啦,紧紧地闭住壳夹住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蚌也不服气,回嘴说:“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你就会饿死!”它们俩谁也不肯让谁。
就在它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渔翁路过这里。
渔翁可高兴啦,轻轻松松地就把鹬和蚌都抓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呀,小伙伴们之间可不要像鹬和蚌那样互不相让,不然就会让别人得了好处。
比如说,在学校里,如果两个小朋友为了争一个玩具闹得不可开交,结果被老师收走了,这多不划算呀!我们要学会互相谦让,这样大家都能开开心心的。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个有趣的故事,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有一只长嘴巴的鹬,看到了一只肥肥的蚌在晒太阳。
鹬心想:“哇,要是能吃到这蚌肉,一定很美味。
”于是它猛地去啄蚌。
蚌疼得不行,赶紧把壳闭得紧紧的,夹住了鹬的嘴。
鹬生气地说:“哼,你不放我,没水了你就得死。
”蚌也不害怕,大声说:“你嘴拔不出来,就得饿死。
”它们吵呀吵。
这时候,来了个渔翁,看到它们这样,一下子就把它们都抓住啦。
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如果小明和小红为了谁先玩争起来,结果游戏时间结束了,谁也没玩成,多可惜呀。
所以我们不要像鹬和蚌那样,不然便宜都让别人占啦。
鹬蚌相争小古文及注释

鹬蚌相争小古文及注释鹬蚌相争,小古文伊始鹬蚌相争这个成语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相信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内涵。
其实,这个成语源于《庄子》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精解一下这则小古文的深刻内涵吧。
一天,海滩上的一只鹬嘬着虫子,突然看到了一只正在发愁的蚌。
鹬问蚌为什么发愁,蚌说:“我被这个礁石夹住了,没有半分自由,只好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海水的退去。
”鹬听了,想到了一种主意,就对蚌说:“你放心,我能帮你脱离困境。
你用你的肉体压在这里,而我去寻找一些小石子放在你旁边。
到时候,海水潮起时,我就去捕捉那些小石子,让它们砸向那些贝壳,它们会被砸开,然后我们就可以一起分享海鲜的美味了。
”蚌听了鹬的话,它只好听从鹬的安排。
在不知不觉中,潮水开始涨起来了。
鹬去捕捉小石子,而蚌用力压着岩石,心中虽然充满了希望,但还是有些担心。
不料,当小石子开始落下来的时候,它居然睁开了贝壳,露出了它的美味,鹬一见不可思议,于是飞快地张口把它咽了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所迷惑,业务、生活及人际关系中,谁最终得到利益并不一定取决于谁表面上看起来更为强壮。
我们必须凭借我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生存下去。
同时也告诉我们,当面临困境时,我们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的安排,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勇气,在适当的时候拒绝他人的劝告。
当然,这个故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寓意,即“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人们往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而忽视了深层次的事物内涵。
类似的情况也常常出现在商业、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
如果我们不断的关注时事动态,积极掌握相关信息,就可潜移默化地增长见识,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透视眼光,从而运用适当的策略来处理复杂的问题,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总之,鹬蚌相争虽然是一则寓言故事,但从中我们不难读出许多深刻的哲学和人生道理。
有智者常常从寓言故事中吸取智慧,更从中得到启示,用于自己的社会生活。
希望大家能像庄子寓言中的那位聪明的渔翁一样,能在人生的使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寓言两则 鹬蚌相争

朗读屋
生字 n ng 顿 dù 鹬 y ù 蚌 bà 餐 cān 喙 zhuó 吵 chǎo 肉 ròu
议事厅
1.聪明的同学,你们能准确地解释下列 词的含义吗? 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连忙 毫不费力 形容一点力气也不用。
讨论
用上划线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这时候走来一个打鱼的人,毫不 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图片欣赏
创新提高
鹬和蚌在那样的情况下怎么做才能不 被捉住呢?你想对鹬或者蚌说些什么话?
寓意
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 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 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三年级 语文上册
鹬 蚌相争
鹬
鸟的一属,体色暗淡,嘴细长, 腿长,趾间没有蹼。常在浅水边或 田中吃小鱼、贝壳、昆虫等,是候 鸟。
蚌
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外壳,可 以开闭。外壳表面黑绿色,有环状纹, 里面有珍珠层。大多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 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小学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吾人欲利,勿争非利;欲利而争,必自败矣。
译文:《鹬蚌相争》的故事,讲述了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边争夺一颗珍珠,结果却被一个渔夫趁机得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利益,就不要去争夺那些并非真正利益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要利益却去争斗,必然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详细翻译如下:昔有一鹬,见一蚌,蚌口含珠,鹬欲取之。
蚌闭口不开,鹬亦不能得。
蚌曰:“尔欲得珠,当开口,我即吐之。
”鹬曰:“若然,我当啄尔。
”蚌曰:“我虽闭口,汝亦不能得。
”鹬曰:“我必啄尔,尔宁为吾所啄,毋为渔人所获。
”蚌曰:“吾宁为尔所啄,不与渔人得也。
”昔有渔者,见鹬蚌相争,蚌口含珠,鹬亦不能得。
渔者曰:“此鹬蚌争珠,吾得而利矣。
”遂持网捕之。
鹬蚌俱入网中,渔者得而归。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一只鹬鸟,它看到了一只蚌,蚌的嘴里含着一颗珍珠。
鹬鸟心想,这颗珍珠对我来说可是个大宝贝,我得想办法把它弄到手。
于是,鹬鸟就对蚌说:“你既然嘴里含着珍珠,我就要把它取出来。
”蚌却紧闭着嘴巴,不打算把珍珠吐出来。
蚌回答说:“你要是想得到珍珠,就得先张开嘴巴,我自然会把它吐出来给你。
”鹬鸟听了,心想:“那我就可以趁机啄你,让你张开嘴巴了。
”蚌却笑着说:“就算我闭着嘴巴,你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珍珠。
”鹬鸟觉得蚌实在可恶,便下定决心要啄它。
它对蚌说:“我一定要啄你,你宁愿被我啄,也不要让渔夫得到。
”蚌却坚定地回答:“我宁愿让你啄,也不愿让渔夫得去。
”这时,恰好有一个渔夫路过这里,看到了鹬蚌相争的情景。
渔夫心想:“这两个家伙争得这么厉害,看来我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了。
”于是,渔夫拿起网,将鹬和蚌一起捕获。
鹬和蚌最终都被渔夫捉住了,渔夫把它们带回家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不要为了争夺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而陷入争斗。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人得利的工具。
只有懂得适时放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终获得真正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