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实的沈从文_沈从文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变化
谈沈从文二_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

。
因此 在 这 些 作 品 的 字 里 行 间 跳 跃 着 一 种 欢 快 的旋律
,
,
。
然 而 这 些 作 品 也 并 非 全 是 喜 剧 沈 从 文 既 注 意 到 这 种 原 始 爱 情 牧歌 式 的 一 面 也 看 到 了 原 始 野 蛮性 投 下 的 阴影
,
。
月下小景 的爱 情 悲剧 直接 植根 于 一 种 野 蛮 风 俗
” 。
。
“
女 子 同第一个 男子 恋
, ,
爱 却 只许 同 第二 个 男 子 结 婚
小说 结 局 写 小 寨 主 和 女 孩 子 的双 双 含 笑 赴 死 则 充分 展 现 了 作 者 在 想 象 中 完 成 了原 始 生 命 形 态 的构 图 并 非 为 着
。
着 哀 痛 微 凉 里 夹 着忧 郁 有 着 自 己 独有 的 美 学 风 格 建 立 起 了一 个 特 有 的 文 学 世 界
写 实叙 梦 描 人 生 形 式
, ,
,
“
”
在 沈 从 文 建 造 的 文 学 世 界 中 沉 落 的都市 人 生 与 生 命 多 方 的 乡村 社 会 犹 如 震 撼 人 心 的 旋
“ ”
,
年 当 五 四 运 动 浪 潮 的余 波 波 及 湘 西 时 年 轻 的沈 从 文
, , ,
“
”
抱 定 为未 来 的 人 类 去 设 想 的 念 头 只 身飘 流 到 北 京 走 向 一 个 陌 生 的 世 界
。
在北京 最初 激
,
,
起 沈 从 文 创作 冲 动 的 还 是 他 所 熟 悉 的 故 乡 生 活
怯 怯 地 听 着 山坡 上 鬼 撒 沙 子 发 出 的声 响 被 逼 落 草 的 山 大 王 大 张 旗 鼓 地 摆 排 场 娶 商 人 的 女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e79678be23482fb4da4c64.png)
但是,《边城》的爱情悲剧却与上述悲剧完全不同。 它是指向人性善。它通过爱情的悲剧反映了一种美好 的人性。造成爱情悲剧的既不是社会环境,也不是文 化,更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善。这里的悲剧之所以 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翠翠的天真、纯洁。翠翠不是 那种大胆、泼辣的少女,而是那种,腼腆、羞怯的少 女。由于她的这种性格,使她不是很直接地表达自己 的爱情,到底爱哪一个,她只是朦胧地藏在心里,谁 也不告诉,连她祖父也不告诉。而老船夫又非常尊重 孙女的选择,所以,天保、傩送一时不知道翠翠究竟 要选择谁,这样才导致天保离家外出,以至船毁人亡。 于是,也就有了傩送对于老船夫的误会,就有了傩送 远走高飞。所以,尽管是悲剧却证明了人性的美。
作品的爱情是故事是这样的。守渡口女孩翠翠,是一个美丽、纯 洁、天真的少女。当地有个船总叫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傩 送都爱上了她。天保通过媒人去说亲,但是,没有得到明确的答 复。弟弟傩送知道以后,却要按照当地习俗向翠翠求爱,他和哥 哥商量,用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爱。但是,哥哥天保不善于唱歌, 觉得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就放弃了追求,离开家乡,在他驾船 离家出走的时候,船毁人亡。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也对老船夫产 生了误会,认为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以至于把哥 哥弄死,因此,也放弃了对翠翠的追求,也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去 干活。因为忧虑孙女的婚事,老船夫苍老了许多,在一个雷雨之 夜死去。翠翠心中爱着傩送,作品结尾她仍然看守着渡口,一边 等着傩送。作品写: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 来!”
《八骏图》
《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作品。所谓“八 骏”是指八个教授,反语,讽刺。作品中的教授们, 一方面身体虚弱,另一方面又精神变态,特别是几乎 都有些性变态。主人公周达生自认为人格健全,对爱
沈从文中后期创作形态分析

沈从文中后期创作形态分析沈从文的成熟期创作属于人性抒写时期,他的许多代表作品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沈从文已经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力,逐渐成为知名作家,也结交了一些同行好友,因此,经济上的压力减轻,对于都市的排斥感也相对减少了许多。
因此,在沈从文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作家的情感表达趋于客观化和复杂化,作品中的个人化情绪减少了,他在对湘西边城世界的歌颂中多了一丝隐忧,而在对都市世界的批判中也多了一些同情和理解,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最重要的作品,是一曲理想的生命之歌。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这样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要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1]他的这篇《边城》就是他生命理想最鲜明的表现。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边城》中所表现的理想生命形式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以幻灭的形态呈现出来的,带有一种人所无法回避的宿命搬的悲哀意味,显示了沈从文创作的复杂性。
一方面,《边城》具有浓郁的牧歌性质,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
《边城》是美的,《边城》中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边城》中的景美。
《边城》中描绘的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那里远离纷扰嘈杂的现代大都市,未经外界干扰和破坏,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宛如仙境。
其次,《边城》中的风俗美。
《边城》取材于湖南湘西,作品中有很多风俗描写,如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等,都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出一种别样的景致。
再次,《边城》中的人美。
其一,边城人民重义轻利,以诚待人。
无论是男还是女,是老还是少,莫不如此。
其二,边城人民身上可谓爱与美并存。
比如女主人公翠翠纯洁美丽,柔和动人,在心爱的人出走后痴情守候,矢志不渝。
此外,老船夫的老实真诚、船总顺顺的豪迈大方、天保的勇敢宽容、傩送的忠贞不二、杨马兵的淳朴热心也都是爱与美的体现。
30年代文学:沈从文

祖父: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 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 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 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 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 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 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小说中的三位年轻人都有一颗善良纯朴、洁 白无暇、忠于感情、不恋财富的美好心灵,然 而却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原因造成了爱情悲剧。 这是一个‚谁都没有错‛的悲剧。
小说凸显了人生中的‚偶然‛、人心的隔 膜和命运的乖舛。
命运悲剧
尤其是老船夫的良苦用心最终却弄巧成拙, 这一情节写出了处于长期封建压迫下的古老民 族的一股沉痛隐忧。 老船夫的心底始终潜伏着一丝忧郁,他担 心外孙女翠翠重复她母亲当年的爱情悲剧,所 以要让翠翠自己作主,结果还是弄巧成拙,反 而增加了外孙女爱情的曲折并且落得个悲剧结 局。
沈从文
主要内容: 1、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及主要特色 3、《边城》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一、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2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 小说、戏剧和诗歌) 192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 始崭露头角。 1928年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 《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 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 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 等。
1929年至1932年沈从文每年都出版有多部 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呆官日记》、《旧 梦》、《一个女演员的生活》,中篇小说《神 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泥涂》, 短篇小说集《男子须知》、《十四夜间及其 他》、《沈从文甲集》、《沈从文子集》、 《石子船》、《龙朱》、《虎雏》、《都市一 妇人》,长篇传记《记胡也频》,以及散文集 《旅店及其他》等。
沈从文

沈从文小说创作特征
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表现人生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 其文学理想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探索社会进步的道路,而是从 人性的角度去寻求重造民族品德的门径。 二、广泛吸收外国文学汁液,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受契诃夫 影响对小人物、平民众生关注;受屠格涅夫影响小说抒情性自然性 强。小说呈现出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三、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浪漫性。 四、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俭约的语言风格。有“文体作家” 之称。
我行过许多地方 的桥,看过许多 次数的云,喝过 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 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应该为自己庆 幸。
1949年离开文坛,基本停止创作。 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古代服饰研究》。 1980年曾赴美讲学。 1988年逝世于北京。
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30年代是创作最丰 时期,30多个集子都出于此时。 1934年创作《边城》,1938年《长河》第一 卷,众多优秀短篇。
沈从文小说的两个世界:湘西和都市(2) 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小说在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 1、现实人生形式的作品,往往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 乐天知命的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柏子》、《萧萧》《丈夫》、《会明》、 《贵生》等作品构成了一个系列,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了20年代至30年 代湘西山村儿女的苦乐人生。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笔端既洋溢着热情,又 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悲凉与惆怅。 2、理想人生形式是沈从文出于对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与厌倦而创造出的。在 这里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呈现出牧歌式的“边城”世 界。 《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篇。代表作《边城》。
沈从文建造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的数量很大,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是城乡两个作品 系列,即“湘西世界”和“现代都市世界”。他用多种笔墨一面描画着都市堕 落的 面影,一面礼赞着湘西世界的人情与人性。在这两个世界中,表现出两种不同 的态度: 1 、对现代都市世界,作家忘不了自己“乡下人”身份,总是冷嘲热讽甚至鄙 视。 2、对湘西世界,作家以主人翁的身份回忆和憧憬,充满热情和理想。 他的湘西世界中,也有两种不同的题材。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色彩: 1、现实题材中,大多表现出一种“冷色”。 《柏子》《萧萧》《丈夫》等 2、怀旧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大多表现出一种“暖色” 。《边城》《龙朱》 《月下小景》等
现当代三十年 沈从文

第五章沈从文:湘西风土人情的出色画家第一节沈从文生平与创作概况沈从文(1902-1988):京派代表作家。
原名:沈岳焕,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名门望族。
一、沈从文生平1、苗族血缘与开明家族对其童年的潜在影响祖父沈洪富,曾为满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官至贵州提督。
后回家养伤,不久逝去,无子息。
祖母为乡下的叔祖沈洪芳迎娶了一位年轻的苗族姑娘,即沈从文嫡亲祖母。
外祖父黄河清,当地唯一的书香门第,受中国近代“欧风美雨”“西学东渐”的影响,是较为开明的家族。
沈从文的母亲识文断字,“懂医方,会照相”。
沈从文父亲早年从军入伍,成为直接参与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人物。
因谋刺袁世凯未成亡命关外。
2、童年生活环境的影响经济活动方面:城镇居民生活需要的设施应有尽有:伞铺、皮鞋店、剃头铺、染坊、豆腐作坊、肉案、扎冥器铺子等,城外有种田的、杀牛的、打铁的、破蔑的、烧瓷器的,有碾坊、油坊;人事方面:城内有城乡汉、苗人民的生活交流,经常见到的两条汉字一对一的扁担与单刀决斗,城外有监狱和犯人处决后被野狗糜碎了的尸首;自然环境:城外有阡陌交通的稻田和延绵不尽的重叠山岭,有种类繁多的树木、昆虫、鸟兽和四时不断的鲜花野果,以及朝暮晴晦而来的变化万千的景致。
沈从文: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以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实在太多了。
二十岁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分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的逃学习惯。
3、沈家败落、从军入伍由于沈家显赫的地位,沈从文的童年生活非常优裕。
袁世凯死后,沈从文哥哥千里寻父。
为给父亲还债,家里只好典买田产,沈家因此破产。
《冬的空间》:“文体家”沈从文的转折

《冬的空间》:“文体家”沈从文的转折【摘要】沈从文素有“文体家”的名号。
小说《冬的空间》发表于1930年,写作时间正处于沈从文本人划分的出来“创作分水岭”,本文将从文体结构,人物塑造和思想观念等多角度解读《冬的空间》中沈从文“文体”写作走向成熟的表现。
【关键词】《冬的空间》沈从文文体家沈从文素有“文体家”的名号,但他的文学之路并非坦途。
粗糙与杂乱是沈从文早期小说给人的总体印象。
在这方面夏志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沈从文在大量“生产”[[1]]小说。
“生产”二字极为贴切,既反映了靠稿费度日的职业作家生活的辛苦,也暗示了这一阶段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
沈从文也坦言自己认真写作是在1929年以后。
在这以前,他大量写作是为了谋生。
他说那些东西只能算作“素材”,是为了挣一千字五角钱稿费而把刚刚读过、体验到、道听途说或空想出来的东西,匆匆拼凑成篇。
他的“创作方法”不过是像抓萤火虫那样,把眼前闪现过的东西,捕捉到手而已。
[[2]]他的说法有自谦的成分,因为正是有1929年以前数十篇作品的创作积累,以及大胆出格的尝试,他才能从一个写作的摸索者逐渐成长为一位有能力营造“乡下人”独特文体的大作家。
小说《冬的空间》发表于1930年,写作时间正处于沈从文自己划分的出来“创作分水岭”,通读小说,我们可以从题材结构,人物塑造,以及思想观念等多角度观察到沈从文创作走向成熟的端倪。
一、取材现实的创作沈从文的小说大多都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是一种异于其他作家的,近乎“实时转播式”的写法。
写湘西生活的,如《玫瑰与九妹》、《屠桌边》、《船上》,皆是自己的童年回忆或是少年从军的见闻。
写都市生活的,如《公寓中》、《绝世以后》、《重君》、《老实人》,主角都是困守于公寓,过着穷苦生活的大学生或作家。
将现实生活复现于小说一直是沈从文创作的惯用技法,他往往会通过加入真实的人名和细节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亦真亦假的面貌。
它们像一份历史文献,记录着如沈从文般的怀着“改造社会,做新青年”想法的文学青年在现代都市里的边缘处境,自我想象,以及自我认同建立的过程,使得当时和沈从文年龄相仿,观念相似的青年读者能够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印迹。
沈从文文学生活的两次转换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四年第十七卷第二期︵总第九十四期︶沈从文文学生活的两次转换王欣莹(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00)摘要:从湘西走向都市,从都市回望湘西,以及30年代的两次返乡既构成沈从文人生历程上的两次转折,也是他文学生涯上的重大转换——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的对立互参格局、对湘西现实问题的凝眸及以文字改造社会的思考者姿态。
对于湘西人生形式与现实问题的关注是贯穿沈从文作品的情感脉络,沈从文一直以湘西地域为着眼点,这既是对自身文化定位的确认,也是思考整个中华民族现代化问题的参照。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都市世界;转换;价值追求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24)02-0081-06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24.02.019收稿日期:2023-11-16作者简介:王欣莹(1999—),女,江西鄱阳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自20世纪80年代起,沈从文研究逐渐受到国内研究者重视,关于沈从文小说、散文、书信研究的著作论文层出不穷,沈从文研究俨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
无论是《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关于都市阉寺性的揭示,还是《边城》《月下小景》等对湘西牧歌图的建构都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湘行散记》与《湘西》更是抒发沈从文内心隐曲的直接记录,是全部个人经验历史的总结。
本文以沈从文小说及散文为中心探寻其两次人生转换间的文化选择,阐述沈从文对于都市与乡村文化的思考与体认,以及“向人类远景凝眸”的理想。
一、牧歌情调的建构牧歌,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其实质就是与复杂、破败的都市生活作对比,凸显出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
牧歌与乡土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在许多作家笔下,构筑一种牧歌乐园图式,则必然会将目光转向乡土。
牧歌的非写实性又促成作家在时间和空间上离开“此地”和“当前”,进行一种梦幻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故事而为一 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 [9]的尝试 且本来是写给家中报平安的家
书 故 写得十分轻松愉快而有趣 而 后一次且在我少年时代第一次离家停留处沅陵住下三四个
月 人事接触多一些 并较深明白家乡的变化和不少问题 因就我熟悉热爱的故乡种种见闻 写了一组
散文 题名为 湘西
[10]在这个小册子中 作者要研究的是为何 湘西到今日 生产 建设 教
以是以 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 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 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
生活上的 常 与 变 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16]可以看出 自命超然 相信自己超乎政
治是非之上的沈从文 因为 政治 的扰动 现在身不由己地对 政治 发言了 如嫌不够 再看看他
在 小砦 引子中表达的政治义愤吧 这地方商业和人民体力与道德 都似乎在崩溃 向不可救药的
中 每当写到那位保安队长的时候 一种嘲讽的口吻也时常会流露出来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
就拿同样写爱情悲剧的 贵生 和 边城 作一比较吧 贵生 中 作者从一开始就将贵生写成一个
典型的湘西乡村青年 年富力强 爱劳动 爱热闹 更爱自由 为此宁可为财主五爷看守两处种桐子的
山坡 也不愿住进围子当长工 行动受拘束 贵生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是那么融洽 淳朴 贵生和老长
们依怎样的 认识 艺术地组装起来 看看 长河 题记中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缘起 动机 意图的交代
吧 作者明确宣布在这里他将放弃 边城 中那种对 优美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的关注 写作的原因是 中日战争发生后 一九三七年的冬天 我又有机会回到湘西 并且在沅水中部
一个县城住了约四个月 住处恰当水陆要冲 耳目见闻复多 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 以及地方
头 知识者面对 政治 时的矛盾以空前的尖锐性显示出来 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把知识者政治选择的紧
迫性更向前推进一步 广大的作家以自己对于政治的关注 以及对于环绕着他们的政治现实的认识 影
响了文学的面貌 [14]现实社会的变化对作家的政治影响的显证之一 即他们当中最有教养而又长期置身
潮力圈 外的那一部分 也被时代由旧的生活轨道上抛了出来 并开始直接以文学形象表达政治信念
或政治义愤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 沈从文一向标榜远离政治超越政治 然而时代大潮却不能不影响到
他的创作 考察三十年代后期至抗战结束 1937年 1946年 的沈从文创作 可以看出现实社会政治
的压力对他创作的影响日益增强 沈从文除了在散文 小说如 湘西
长河
芸庐纪事 等作
品中以形象表述自己的政治观念外 直接针对现实社会现象发表意见的评论随笔也写了不少 结集出版
的就有 昆明冬景
烛虚
云南看云集 从二十年代末两耳不闻文坛事 一心去写超政治的
文章 到三十年代对许多论争说三道四 及至抗战时期在昆明一隅还要写 一般或特殊 之类的杂感
沈从文俨然成了一位政论家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文章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反对政治对文学 歪缠 的
沈从文最后不得不承认文学完全离开政治的不可能 在1946年发表现实黑暗一面漠不关心 事实上在小说创作整体构架变动以前 沈从文对现实丑恶一面也是极为
关注的 只不过是更多表现在都市小说中 所以当三十年代中期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迫使他将爱与美的
抽象信仰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 去思考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之后 沈从文对湘西社会人性美的探
求 就不会总停留在 过去 时态中
一方滑去 关于这个问题 应当由谁来负责 是必然的还是人为的 如说是人为的 是人民本身还是统
治人民的地方长官 [17]
因此 三 四十年代的社会风云变幻 当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 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时 知识者不能不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去思考国家民族的出路 作出自己的政治选择 沈从文在经历一
系列文坛论争后终于认识到文学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在这样一个社会冲突空前尖锐的时期 为了更好
样明显 湘西 是作者1937年第二次回乡的产物 心境和写 湘行散记 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次回乡
是探母 行程匆匆 所以虽然在 表面涉笔成趣不加剪裁的一般性游记 中 其实每个篇章都于谐趣
中有深一层感慨和寓意 在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中 都怀着不易形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 [8]但其
意境其实和 边城 相去不远 是作者在写法上学习 用屠格涅夫写 猎人笔记 方法 揉游记散文和
占领
在别一个国度里 等作品
中 叙述人对湘西人那种在文明社会里无法容忍的 恶德 恶行 不但毫无谴责 甚至连惊诧也不
曾流露 相反倒是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采取容忍 认同乃至欣赏的态度
然而1937年前后的作品中 这种客观冷静 不动声色讲故事的叙述方式不见了 同样写湘西社会人
生的作品 明显流露出二十年代中叶都市小说那种强抑愤怒的讽刺笔调 如 张大相 在 长河
于所写的生活取一种理性中立态度 在 一个母亲 序言中谈及 对表现技术而联带及思想意识我个人
的态度 时 沈从文宣称 我并不在几个角色中有意加以责备或袒护的成见 我似乎也不应该有 我 只是以我的客观态度描写一切现实 而内中人物在我是无爱憎的 [3]在沈从文创作实践中 为达到客
观化叙述的目的 他是采取了节制叙述者情感的方式来达成 即叙述者虽然以全知视角在讲述故事 但
下扭曲 变形和堕落的湘西人性的忧虑和愤慨取代 对沈从文这时的变化 时任 文学杂志 编辑的朱
光潜在1937年发表沈从文的 大小阮 之后的编后记中即指出 度看 大小阮 在沈先生的作品中似显示转变的倾向 [1]
从题材 作风以及作者对于人物的态
这一变化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文体中 这一时期沈从文作品中针对现实的 愤慨 之情随处可见 写
对所叙述的 不作议论 避免叙述者的情感介入文本叙事中 因此沈从文的作品往往避免对人物心理
活动的大段剖析 对事件前因后果也不多加解释 说明 而把人物关系 情感变化含蓄地隐伏于场景
细节中 最典型的如 边城 作品中对翠翠爱情心理的描写即是于场景 细节描写中看出变化的 翠
翠爱的是二佬 即是通过龙舟赛后她和爷爷的对话场景传达出来的 爷爷以为翠翠爱的是大佬 所以第
69
二个端午节龙舟赛后拿大佬送的鸭子逗她 翠翠却魂不守舍地问爷爷 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
呢 此前翠翠因为看不到二佬 从别人那里听说二佬正在沅水行船 所以这一问巧妙的让读者领悟她
对心上人的挂念 在个别湘西小说中 为达到叙事客观化 沈从文甚至把叙述者的视界和见识与人物的
相同化 他们好象都共处相同的蒙昧状态中 如 我的教育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希望在相宜环境中 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那么
长河 则出自 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 [6]要写出 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
曲屈失去了原有的素朴所表现的式样
希望它能给外来者一种比较近实的印象 [7]两相对比 写现
在 分析现实问题成了沈从文后期写作的重心所在 这一点在散文集 湘行散记 和 湘西 中变化同
边城
湘行散记 时那枝返朴归真 充满温暖抒情浪漫气息的柔和之笔 正在被另一枝面对现
实 蕴蓄愤慨富于讽刺色彩的批判之笔所取代 理论上 沈从文一直强调客观叙事 因此他虽然和左翼
作家一样主张文学要 贴近人生 但他反对 要作品有 思想 有 血 有 泪 且要求一个作 品具体表现这些东西到故事发展 人物语言上 甚至于一本书的封面上 目录上 [2]的做法 坚持作家对
的中心 文体遂注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 抒情的笔致中也浸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讽刺
二
沈从文创作中的这种变化 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从现实的社会政治压力 作家的文学观念
以及其创作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几方面作一分析
70
沈从文放弃把湘西当作现实社会中已不复存在的理想社会范型 放弃在 自我他者 对立模式中展
开社会批判的立场[13] 转而关注湘西社会在三 四十年代风云变幻中的现实变动 以此表达他对湘西在
是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或商业 主张作家应自主独立 并不反对文学要表现人生 关注现实 沈从文把
小说看成 用文字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 [18] 认为文学家要 贴近人生 认为自己的小说创作 就是
用文字去描绘一角人生 说明一种现象 目的是希望 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 从这种人
生景象中有所启示 对 人生 或 生命 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19] 以这种观念来看待文学 当然不
地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意识 他再不能沉醉于对湘西社会过去的人性美的赞歌中 因此向写湘西日趋堕
71
落的现实这样一个更易于表达政治意识的写作重心转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文学观念上看 沈从文始终坚持文学关注人生 关注社会的创作态度 也使他不能面对湘西的现
实而沉醉在仅挖掘湘西社会过去存在的人性美中 有人把沈从文文学主张归为自由主义一派 其实他只
育 文化在比较之下 事事都显得落后 为何趋于保守 对任何改革都无热情 难兴奋 [11] 所以
地方上 人事上的好处和坏处 都叙述得比较详尽些 希望取得 辟谬理惑 的效果 [12]
因此我们说 1937年前后 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强化了沈从文的时代感 越来越严重的国防危机和
社会矛盾使得他内心升起的民族忧患意识日益强烈 湘西社会变化中的堕落趋势逐渐成为他关注和表现
近二十年 现代文明 影响下日趋堕落的忧虑 以及对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的政治热情 一个重要原
因在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压力 中国现代史上的三十年代 是个风云变幻 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时期 这
一时期 政治 对文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日益强烈 赵园在考察三 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作家所处的政
治环境 探讨知识者与政治的关系时指出 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 个人与政治 成为创作激情的源
表的四爷 五爷 憎恨和讽刺之情洋溢于言表
其次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创作重心的转移 比较一下 边城 和 长河 即可看出这种变化 在
边城 中 沈从文要写的是民族的 过去伟大处 而 长河 则要写出民族的 目前堕落处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