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功能材料
仿生材料的设计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仿生材料的设计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入了解,仿生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研究人员的关注。
仿生学是以生物体及其运动、感知、认知和适应特性为蓝本,借鉴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来解决人造系统和产品设计制造中的难题。
在仿生学的研究中,仿生材料更是备受关注并应用广泛。
目前,仿生材料已经成为机器人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仿生材料的定义及分类仿生材料可以理解为那些模仿生物材料的人造材料。
也就是说,仿生材料是从生物那里汲取灵感,创造出的具有与自然材料类似甚至更优异特性的新型材料。
根据仿生材料的形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形态仿生材料、组织仿生材料和功能仿生材料。
1. 形态仿生材料形态仿生材料是基于生物体结构、形态异构来研制的,是模仿生物形态的建筑、装饰、设计材料。
如仿蜂窝结构的陶瓷材料、蝴蝶翅膀的颜色反射材料等。
2. 组织仿生材料组织仿生材料是基于生物组织结构、复杂功能实现策略,通过选择材料、构筑结构来实现相应功能的人工材料。
如仿翼手龙骨骼结构的铝合金材料,仿海绵细胞结构的发泡材料等。
3. 功能仿生材料功能仿生材料主要是基于生物特定功能,通过设计与材料选择来实现人造材料的相应功能。
如仿树脂神经网络的电化学传感器、仿蝎子毒针的抗菌抗炎低毒性材料、仿人类肌肉的电致变形材料等。
二、仿生材料的机器人应用现代机器人依托高科技与人工智能实现自主化、自适应控制,仿生材料的应用也是机器人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下面,我们讲述几个仿生材料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1. 蝴蝶翅膀仿生折叠式飞行器通过仿生学,科学家制作了一种仿照蝴蝶展翅及飞行方式的折叠式飞行器。
这种飞行器不仅可以便于藏匿和携带,同时还配有蝴蝶传感器和机械臂,具有在危险环境中进行监测和探索的功能。
2. 鳞片仿生机器人现有科技制造出鳞片仿生机器人,通过机械学习改变鳞片角度,增强了机器人在水下的游动能力。
该技术的研发已经应用于水下作业和海洋搜救领域。
仿生结构及其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3、其他仿生结构:除了仿生肢和仿生翅,仿生学还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建 筑、船舶、车辆等。通过模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可以优化结构性能、提高稳定 性、降低能耗,为人类创造更加实用、高效、可持续的设计方案。
仿生功能材料
仿生功能材料是指模仿生物的皮肤、牙齿等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 具有优异的性能,如高强度、高韧性、防腐蚀、自修复等,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 解决方案。
面临的挑战
尽管仿生材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应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制备工艺复杂,往往需要精密的设备和繁琐的步骤,导致成本较高。其次, 仿生材料的损伤阈值较高,其耐久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此外,对自然生物的 模仿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生物的特殊性能和复杂结构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应用。
3、弹性变形:蜻蜓的翅膀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进行动态变 形,从而对飞行姿态进行灵活的调整。
二、蜻蜓翅膀的功能特性
蜻蜓的翅膀除了具有结构特性外,还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
1、高效能量利用:蜻蜓的翅膀具有出色的能量利用能力。它们能够在飞行 过程中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推进能量,这一特性在现代太阳能电池板的设计中 得到了应用。
一、蜻蜓翅膀的结构特性
蜻蜓的翅膀结构精巧,具有以下重要特性:
1、薄壁结构:蜻蜓的翅膀壁极薄,这使得它们在飞行中可以产生向上的升 力和向前的推力。这种薄壁结构的强度和轻量化令人印象深刻。
2、网格状结构:蜻蜓的翅膀具有复杂的网格结构,这种结构在增加翅膀强 度和刚性的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流体动力学作用。
三、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仿生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的重 要发展方向之一。通过模拟自然生物的特性和功能,人们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具有 高性能、高稳定性和高度适应性的新型材料,这些材料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 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仿生材料的研究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 模拟自然生物的精度和复杂性等方面的限制。
仿生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优化技术

仿生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优化技术随着人们对纳米科技和生物技术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仿生材料被开发出来,应用于各个领域。
仿生材料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比如超弹性、超韧性、高导电性、高剪切模量等,这些性能使得仿生材料成为了新型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仿生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优化技术。
1.仿生材料的概念与分类仿生材料就是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知识制造出来的人造材料,主要是为了模仿生物结构的复杂性能而研究开发的一类材料。
它们可以被分为三类:生物仿生材料、功能仿生材料和结构仿生材料。
生物仿生材料是由天然的生物材料,比如蛋白质、DNA和酶制成的人工合成材料。
功能仿生材料是看重于它的单一特定功能,具有很好的材料性能,比如高吸水性、高柔韧性和高导电性。
结构仿生材料是通过生物体结构模拟而来的一种人造材料,具有特定的形状和高度的结构相似性。
2.仿生材料制备技术生物材料的制备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自组装和定向组装。
自组装法主要是指利用自组装机理,控制分子自组装形成材料结构;而定向组装法主要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控制生物组分的组装方向和空间位置,从而形成复合材料。
在这两种方法中,自组装法是适用面相对较广的低成本制备方法。
另一个制备仿生材料的方法是通过纳米加工技术。
纳米加工技术就是利用纳米级探针直接建立纳米材料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纳米加工,不仅可以复制仿生材料的形态和结构,而且可以拓展仿生材料的惟一性和和卓越性。
这种制备方法可以制造大小和形状各异的生物仿生材料。
3.仿生材料性能的优化技术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优化仿生材料的性能,包括改变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改变某些表面区域的局部结构和改变某些表面区域的局部化学性质。
改变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一般是为了增加材料的表面积,从而提高光催化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电化学性能等。
此外,表面化学组成的改变还可以用于改变材料的亲水性或疏水性,进而增强附着力或增加悬浮性。
对某些表面区域的局部结构进行改变,可以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刚度。
《仿生智能材料》课件

仿生智能材料的未来展望
tun our
令人'
M M = own the py,psilon we, , n率先垂 up the 1 ,专注于 , -专注于一 ,聚 , - the一层, ain ,iet所 ,, our, P,,,。,早晨 the.图 ierno乖乖 , our 1,,"
仿生智能材料的仿生结构设计
生物结构
生物体通过复杂的结构来实现各种功能,如骨骼、肌肉、皮肤等 。这些结构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自适应性等特点。
仿生设计
模仿生物体的结构特点,设计出具有类似功能的材料或结构,如仿 生骨、仿生肌肉等。
仿生应用
通过仿生结构设计,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自适应性 等方面的性能,为工程领域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仿生智能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优化能源储存
详细描述
在能源储存方面,仿生智能材料通过模仿生物体内的能量储存机制,开发出具有 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能力的储能设备。例如,仿照昆虫的飞行机制设计的微 型飞行器,可以利用仿生智能材料实现高效、持久的能源储存和释放。
仿生智能材料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改善环境质量
仿生智能材料的分类
生物体结构仿生材料
生物体系统仿生材料
模仿生物体的骨骼、肌肉、皮肤等组 织结构的材料,如仿生骨、仿生肌肉 等。
模仿生物体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的材料 ,如仿生机器人、仿生智能系统等。
生物体功能仿生材料
模仿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和行为特征的 材料,如仿生传感器、仿生驱动器等 。
仿生智能材料的应用领域
医疗领域
用于制造仿生器官、组织工程 和生物材料,提高医疗效果和
仿生结构及其功能材料

仿生结构及其功能材料【摘要】种类繁多的生物界经过45亿年长期的进化其结构与功能已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实现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近年来,仿生结构及其功能材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介绍了光子晶体材料、仿生空心结构材料、仿生离子通道、仿蜘蛛丝超韧纤维、仿生特殊浸润性表面、仿生高强超韧复合材料及仿骨材料、仿生高黏附材料及其他仿生材料的研究现状,并概要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仿生合成,结构材料,功能材料1. 引言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经过45亿年物竞天择的优化,其结构与功能已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1]。
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技术思想、工程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即见到随风旋转的飞蓬草而发明轮子,做有装成轮子的车;受草叶的齿形边缘的启发发明了锯;受蜘蛛网的启发发明了渔网,等等。
近代,人们模仿鸟类飞行制造出飞机;模仿昆虫的单、复眼发明了复眼照相机;模仿蝙蝠回声定位发明了雷达;受响尾蛇的启发而发明红外线探测器;受海豚本能的启示而研究声纳;根据青蛙眼睛的特殊构造研制了电子蛙眼,用于监视飞机的起落和跟踪人造卫星;通过对萤火虫和海蝇的发光原理的研究,获得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新方法,从而研制出化学荧光灯等等。
一九六Ο年秋,在美国俄亥俄州召开了第一次仿生学讨论会,成为仿生学的正式诞生之日。
仿生学一词是由美国斯梯尔(Jack Ellwood Steele)根据拉丁文“bion”(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ic”(“具有……的性质”的意思)构成的。
1963年我国将“Bionics”译为“仿生学”。
它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质、原理、行为以及相互作用,从而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的技术科学。
简言之,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学。
仿生学是在生物学、数学和工程技术学相互渗透而结合成的一门新兴科学。
随着化学、材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以及纳米技术的发展,仿生学向微纳结构和微纳系统方向发展将是仿生学前沿的一个重要分支。
仿生智能材料

第一章绪论1、基本概念仿生学概念:人类进化只有500万年的历史,而生命进化已经历了约35亿年。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生物具有许多超出人类自身的功能和特性。
对生物的结构、形态、功能和行为等进行研究,我们就会从自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和灵感。
生物材料:通常有两个定义,一是有生命过程形成的材料,如结构蛋白(蚕丝等)和生物矿物(骨、牙、贝壳等),另一个是指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其定义随医用材料的发展不断发展,指用于取代、修复活组织的天然或人造材料。
仿生材料(Bio-inspired):受生物启发或者模拟生物的各种特性而开发的材料。
材料的仿生包括模仿天然生物材料的成分和结构特征的成分、结构仿生、模仿生物体中形成材料的过程和加工制备仿生、模仿生物体系统功能的功能仿生。
智能材料:具有感知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刺激,对之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适度响应的类似生物智能特征的材料。
2、智能材料的特征具体地说,智能材料具备下列智能特性:(1)具有感知功能,可探测并识别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强度,如应力、应变、热、光、电、磁、化学、辐射等;2)具有信息传输功能,以设定的优化方式选择和控制响应;(3)具有对环境变化作出响应及执行的功能;(4)反应灵敏、恰当;(5)外部刺激条件消除后能迅速回复智能材料必须具备感知、驱动和控制三个基本要素。
3、智能材料的构成智能材料一般由基体材料、敏感材料、驱动材料和信息处理器四部分构成。
它不是传统的单一均质材料,而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材料系统。
基体材料首选高分子材料,因为质量轻,耐腐蚀;其次也可选金属材料,以轻质有色合金为主。
敏感材料担负传感的任务,其主要作用是感知环境的变化(温度、湿度、压力、pH值等)。
常用的敏感材料有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光纤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电致变色、液晶材料等。
在一定条件下,驱动材料可产生较大的应变和应力,所以它担负响应和控制的任务。
仿生智能材料

仿生智能材料
仿生智能材料是一种结合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新型材料,它模仿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自愈合、自适应、自修复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机器人、智能材料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仿生智能材料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1. 原理。
仿生智能材料的原理是通过模仿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和制造具有类似特性的材料。
它可以模仿生物体的结构,如多孔结构、纳米结构等,也可以模仿生物体的功能,如自愈合、自适应、自修复等。
这些特性使得仿生智能材料具有很高的韧性和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发挥作用。
2. 应用。
仿生智能材料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用于制造人工皮肤、人工器官等医疗器械,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自愈合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医疗设备的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仿生智能材料还可以用于制造智能机器人,使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应用于复杂环境下的工作和探索。
3.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仿生智能材料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未来,它有望应用于更多领域,如智能材料、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
同时,随着对仿生智能材料原理的深入研究,人们将能够设计和制造更加复杂和多功能的仿生智能材料,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总结。
仿生智能材料作为一种结合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新型材料,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它不仅可以在医学领域发挥作用,还可以应用于智能材料、环境保
护、能源开发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仿生智能材料将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性。
仿生材料模仿大自然

仿生材料模仿大自然仿生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科,旨在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具有生物特性的人造材料。
仿生材料作为仿生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模仿大自然中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特性,设计制造出具有类似特征的人造材料,以实现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工程应用。
本文将探讨仿生材料如何模仿大自然,并在各个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应用和潜力。
### 1. 植物纤维仿生材料植物纤维是大自然中常见的材料,如木材、竹子等,具有轻质、高强度、环保等优点。
仿生材料可以通过模仿植物纤维的微观结构和分子排列方式,设计制造出具有类似性能的人造纤维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
这些仿生纤维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工程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 2. 蜘蛛丝仿生材料蜘蛛丝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具有超强的拉伸强度和韧性。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蜘蛛丝的结构和合成机制,成功制备出人造蜘蛛丝仿生材料,如生物合成的蛋白质纤维、碳纳米管纤维等。
这些仿生材料在医疗器械、防弹材料、纺织品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创新和改变。
### 3. 蓝藻光合作用仿生材料蓝藻是一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其光合作用机制被科学家们广泛研究并应用于仿生材料的设计中。
通过模仿蓝藻的光合作用过程,研发出人造光合作用系统,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实现高效的能源转换和储存。
这种仿生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 4. 鱼鳞结构仿生材料鱼鳞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生物材料,其表面覆盖着微小的鳞片,具有防水、减阻、抗菌等功能。
仿生材料可以通过模仿鱼鳞的结构和特性,设计制造出具有类似功能的人造材料,如超疏水表面、减阻涂层等。
这些仿生材料在船舶涂料、医疗器械表面涂层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工程设计和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材料概论》期末小论文
浅谈仿生功能材料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人们的生活对各种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许多科技产品的发展都需要新型材料的支持,而新型功能材料正好能为科技提供发展基础。
什么是功能材料?功能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力学、化学、生物医学功能,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效应,能完成功能相互转化,主要用来制造各种功能元器件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高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材料。
功能材料市场将很快转化为充满勃勃生机的现实市场,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下面我想谈谈功能材料的一个分支-----仿生功能材料
一、什么是仿生功能材料?
仿生功能材料指模仿生物的各种特点或特性而开发的材料。
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生物材料有着人工材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
我们通过研究他们的特点特性,制造我们能使用的材料,例如研究萤火虫发明人工冷光、研究电鱼发明伏特电池;研究苍耳属植物发明尼龙搭扣、研究鲨鱼发明特质泳衣……
二、仿生功能材料的基本原理
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动物与植物,例如屹立几百年而不倒的大树;几乎不发热量的冷血昆虫,而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些简单且廉价的无机和有机材料通过组装而形成,他们仅仅利用极少的几种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等组合而成,便能发挥出多种多样的功能,这实在令人叹服!在高分子化学世界里,我们已经制造出了聚乙烯、聚氯乙烯、聚碳酸脂、聚酰胺等人工材料,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
但是,人类所创造的材料与自然界生物体的构成材料还有很大的不同,迄今为止,再高明的材料科学家也做不出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动物牙釉质;海洋中长出的色彩斑斓、坚固又不被海水腐蚀的贝壳。
如果我们眼光投向生物体的材料构造与形成过程,在充分的理解生物现象之后,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设计与制作适合人类生活所需的材料。
三、仿生功能材料的运用举例及原理
1、自清洁玻璃
仿生机理: 荷叶表面多尺度结构和表皮生物腊的存在是引起荷叶表面“自清洁”的原因。
荷叶表面由很多密集排列的直径10~20μm 左右“乳突”所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纳米级空隙,而每一个微米级乳突上还存在很多直径200nm 左右的小乳突。
形成微纳米双重结构的乳突,使空气填充其间。
水在荷叶上,由于表面张力和乳突间空气的阻力的作用,水的表面总是趋向于尽可能缩小成球状,接触角可达170度左右,几乎完全不浸润。
荷叶使水和尘埃在其表面的接触面积比一般材料减少了90%多,水滴极易滚动,在水滴滚动的同时,就带走了叶子上的尘埃和细菌,从而实现自清洁的功能。
荷叶拥有的这种特性被称为超疏水性能。
利用荷叶的特性制成的超疏水性自清洁玻璃:
当表面有微小突起的时候,有一些空气会被“关到”水与固体表面之间,导致水珠大部分与空气接触,与固体直接接触面积反而大大减小。
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水滴在这种粗糙表面的形状接近于球形,其接触角可达150度以上,并且水珠可以很自由地在表面滚动。
即使表面上有了一些脏的东西,也会被滚动的水珠带走,由于水分子间的引力作用,水珠走过的地方不会在玻璃表面留下水痕,这样表面就具有了“自清洁”的能力。
这种自清洁玻璃冬季有很好的防结冰作用。
自洁性能测试(曝晒实验)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05
1015
时间(天)
透光率百分数(%)未处理自洁处理
超白玻璃透光率对比测试
65
70
75
80
85
9095024681012
循环次数(次)
透光率(%)自洁处理未处理
2、磷酸钙和骨胶原人造骨骼
日本物质和材料研究机构与有关大学合作开发出新的人造骨骼.是用由骨骼的无机成分磷酸钙和有机成份骨胶原组成的复合材料制成的.其强度与弹性均接近于真正的骨骼.把它移植到缺损部位能很快被吸收并长出新的骨骼来。
在狗身上做实验表明. 大约3个月就可以再生出新的骨骼来。
这一科研成果目前仅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尚需进行实用化研究开发, 才能达到临床试验水平。
3、仿生增韧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的脆性和如何增韧是其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人们提出过长纤维或晶须增韧补强、颗粒弥散强化、相变增韧等多项强韧化
措施,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仍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陶瓷材料的脆性问题。
自然界中贝壳珍珠层的组成中虽然近95%是普通陶瓷CaCO3,但其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特别是断裂韧性,比单相CaCO3陶瓷高2~3个数量级。
这说明贝壳珍珠层所具有的优异力学性能与其独特的生物结构有密切关系。
贝壳珍珠层是由文石、晶片形成增强相的层状复合材料,占总质量1%~5%的有机质填充于无机相之间。
层与层间的有机质具有三明治式夹心结钩,外夹憎水的丝心蛋白质和亲水的酸性蛋白质。
文石晶体与有机基质交替叠层的排列方式是抗脆断的关键所在,由于有机基质层强度相对较弱,易于诱导裂纹在其中偏转,从而阻止了裂纹的穿透扩展。
因此,可以把珍珠层的结构抽象为软硬相交替的多层增韧结构,正是这种结构组合赋予了贝壳珍珠层极佳的断裂韧性。
四、我国仿生功能材料发展和困难
我国非常重视功能材料的发展,在国家攻关、“ 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中,功能材料都占有很大比例。
在“九五”“十五”国防计划中还将特种功能材料列为“国防尖端”材料。
这些科技行动的实施,使我国在功能材料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863”计划支持下,开辟了超导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储氢等新能源材料,金刚石薄膜,高性能固体推进剂材料,红外隐身材料,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等功能材料新领域,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生产工艺技术均达到了国外的先进水平,推动了镍氢电池的产业化;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以片式电子组件为目标,我国在高性能瓷料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并在低烧瓷料和贱金属电极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实现了产业化,使片式电容材料及其组件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高档钕铁硼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取得显著进展,在某些成分配方和相关技术上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功能材料还在“两弹一星”、“四大装备四颗星”等国防工程中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世界各国功能材料的研究极为活跃,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新技术、新专利层出不穷。
发达国家企图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在特种功能材料领域形成技术垄断,并试图占领中国广阔的市场,这种态势已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
我国在新型稀土永磁、生物医用、生态环境材料、催化材料与技术等领域加强了专利保护。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功能材料的创新性研究不够,申报的专利数,尤其是具有原创性的国际专利数与我国的地位远不相称。
我国功能材料在系统集成方面也存在不足,有待改进和发展。
五、仿生功能材料发展的展望
通过不断从生物界获得灵感,仿生材料越来越向着微观化、智能化发展,由功能材料构筑各种仿生微器件,并用之组装不同结构和功能的仿生微系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并将在军事、工业、建筑业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仿生学是诸多学科的交叉,尤其需要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医学、化学和工程力学等诸多学科技术专家的共同关注与参与。
只有加强多学科协作,才能支持结构仿生材料的深入研究,从而推动技术创新。